一种山体植被生态修复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3754058发布日期:2023-04-18 14:19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山体植被修复,具体为一种山体植被生态修复方法。


背景技术:

1、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民越来越关注生态环境建设,尤其是对山体保护和改造,山体植被恢复主要包括林地植被恢复和矿山植被恢复。以前矿山盲目的开采造成山体结构和植被的破坏也日益引起高度的重视,因为它不但影响自然景观,造成环境污染,而且大量的弃土弃渣堆积形成矿渣场等,容易引起水土流失,诱发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所以山体植被恢复已成为目前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体植被复绿就是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生物等技术手段对荒山、坡耕地、泥石流、矿山开采等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进行的综合治理,使山体生态环境和植被得以恢复的过程,做好山体恢复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

2、植物修复是利用绿色植物来转移、容纳或转化污染物使其对环境无害。植物修复的对象是重金属、有机物或放射性元素污染的土壤及水体。

3、研究表明,通过植物的吸收、挥发、根滤、降解、稳定等作用,可以净化土壤或水体中的污染物,达到净化环境的目的,因而植物修复是一种很有潜力、正在发展的清除环境污染的绿色技术。目前现有的环境污染土壤修复技术通常采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如排土壤埋法、稀释法、淋洗法、物理分离法和稳定化及化学法等。成本高,难于管理,易造成二次污染,且对环境扰动大。近年来生物修复技术因其成本低,适合大规模的应用,利于土壤生态系统的保持,对污染地景观有美学价值,对环境基本没有破坏作用,从而引起了公众及科学界的广泛兴趣。生物修复技术包括植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和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技术。

4、矿区在开采之后,往往会产生大量的破碎岩石,破碎岩石堆积形成许多山体,对于这些山体如果不进行植物修复,在遇到雨雪天气时,岩石中的污染物会随水分下渗到地下水中,污染环境和水体,因此需要对破碎岩石山体进行植物修复。

5、现有的修复方法是在岩石坡体上挖坑,埋入带有培养土的耐旱植物,植物生长覆盖范围小,修复速度慢,因此需要一种新式的植物修复方法来解决现有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2、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山体植被生态修复方法。

3、(二)技术方案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山体植被生态修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5、s1:退耕还林还草进行植被恢复:对水土流失严重、沙化、盐碱化、石漠化严重,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定的坡耕地,停止耕作后植树种草,恢复植被;宣传退耕还林政策,鼓励农户对荒芜的农田进行人工造林,恢复植被;

6、s2:覆土或开凿平台复绿:当山体角度小于四十五度时,使用此修复方法;

7、s201:针对山体环境,人为破坏的,首先要清除危险的石头,减低坡度,将那些小一点悬崖根据地形推成台阶,进行场地挖填设计,根据需要,控制土层厚度,把陡峭、悬凸、松动的岩石补充开采,采下的石块回填于低洼的山体处,在山体上铺设一层厚度至少为二十厘米的回填土作为耕作层,将回填土调理至适合植物种植的土质后铺设在山体上,如果栽植灌木和草本,覆土30厘米左右就可以,栽植乔木苗木,就得覆土80厘米左右;

8、s202:对于地质灾害遗留的山体,土质结构相对稳定,经过测量后根据土层和土质物化性质,对土块进行简单整形回填土,撒上树种进行培土平整栽植一些适地适树的苗木;

9、s203:在岩石山体上间隔开挖下窄上宽的锥形树坑,在锥形树坑内埋种耐旱植物,在锥形树坑上部的圆环侧壁埋设阻隔雨水下渗的防水布,在锥形树坑内铺设营养土;

10、s204:在耐旱植物之间的耕作层上铺设地网;

11、s3:蓄坡钻孔或者坡面灌浆复绿:当山体角度大于四十五度时,使用此修复方法;

12、s301:修整坡面,保障边坡土层稳定,清除坡面的松散浮石,碎石和杂物,排除落石隐患,把陡峭、悬凸、松动的石块补充开采,采下的石块回填于低洼的山体处,在山体上铺设一层厚度至少为0.8米的回填土作为耕作层,将回填土调理至适合植物种植的土质后铺设在山体上,确保坡面基本平整,根据高度适当各段设置一个小平台,稳定坡面,为后面栽植提供方便;

13、s302:在坡顶开凿一条横向截排水沟或坡面边坡汇水处开凿纵向排水渠,修筑排水沟,防止雨水形成地表径流冲刷;

14、s303:在边坡底沿坡脚构筑一堵50厘米石墙,压脚护坡,体现边坡的整体性,坡底可栽植绿化带或爬蔓植物,陡崖稍缓,在坡面的小平台上直接栽植爬蔓植物,栽植的株距为0.5米左右;

15、s304:针对石质堆渣等地表物质呈块状、空隙大,缺少植物生长土壤的矿区废弃地,将有机质、肥料、保水剂、粘合剂、壤土合理配比后,然后对废弃地的植物生长层进行灌浆,填实,达到防渗并稳定块状废弃物;

16、s305:当坡面较为光滑时,在坡面均匀开凿出长宽个30厘米,深40厘米的方形巢穴,在穴内植入装有4粒左右催芽后藤本种子的营养袋,出苗后人为根据需要干预枝条爬藤的方向,在比较粗糙坡面,利用坡面凹处或者有平台的空间向下挖一个坑,形成鱼鳞状种植穴,在穴内添置营养土栽植一些抗旱和抗倒伏性的乔木或者灌木;

17、s306:当坡度大于四十五度时:利用锚杆进行固定;

18、s3061:在岩石山体上分布式锚固有锚杆,锚杆错开锥形树坑分布在岩石山体上,在锚杆之间固定安装有底层金属防护网,底层金属防护网铺设在耕作层上方,防水布外侧边缘与底层金属防护网捆绑连接;

19、s3062:在底层金属防护网上侧从上到下铺设生态袋,生态袋内等间距设置,生态袋下侧面与底层金属防护网通过铁丝绑扎连接固定;

20、s3063;在生态袋上侧铺设顶层金属防护网,顶层金属防护网和底层金属防护网绑固连接;

21、将配置好的营养土装入生态袋,通过有序的叠放,将坡面稍作整理,防止落石,在坡地做好稳定的基础,把铁锚固定在坡面,再将生态袋按照品字型铺设压紧,袋子缝隙用土填实,生态袋之间要用抗老化的连接带相互连接成为一个整体结构,形成一个新型生态柔性的挡土结构,在生态袋向阳的位置植入催芽后的种子,浇足水分。

22、优选的,所述回填土采用建筑废土、河道污泥和生活垃圾。

23、优选的,所述生态袋直径不小于30厘米。

24、优选的,所述锚杆长度不小于80厘米。

25、优选的,所述营养土包括植物纤维碎屑、腐熟肥料、回填土混合物。

26、优选的,所述爬蔓植物包括爬墙虎、胶东卫矛、常春藤中的一种或多种。

27、(三)有益效果

2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山体植被生态修复方法,具备以下

29、有益效果:

30、1、该一种山体植被生态修复方法,一是改变农民落后经济面貌,将荒山变成林地,增加农民收入;二是随着植被的逐年恢复,土壤ph值逐步降低,有机质,有机氮及速效钾的含量得到提高,极大的改善土壤结构,将荒芜的坡耕栽植成林地,达到恢复森林植被改善生态环境。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山体植被得到建立和恢复,土壤得到修复,水土流失得到控制,生态环境也得到极大的改善。

31、2、该一种山体植被生态修复方法,通过该方法,可以极大的改善土壤的特性,提高修复效率。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