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牡蛎苗种培育速度的微生态系统构建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1944014发布日期:2022-10-26 03:50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一种提高牡蛎苗种培育速度的微生态系统构建的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牡蛎养殖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提高牡蛎苗种培育速度的微生态系统构建的方法。


背景技术:

2.牡蛎别名又叫生蚝,是所有食物中含锌最丰富的,其中每100g 牡蛎,不包括壳的重量,含水87.1%,含锌71.2mg,富含蛋白锌,是很好的补锌食物,要补锌可以常吃生蚝。生蚝在亚热带、热带沿海都适宜蚝的养殖,沿海皆可产蚝。蚝乃软体有壳,依附寄生的动物,咸淡水交界所产尤为肥美。现在牡蛎需要靠养殖才能满足不断日益增长的市场消费能力,然而随着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沿海水域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牡蛎苗种培育和生长速度都受到不良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提高牡蛎苗种培育速度的微生态系统构建的方法,以解决技术背景中所提到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提高牡蛎苗种培育速度的微生态系统构建的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4.步骤一、选择水深为1.50~2.0m的水域,圈设形成100m2左右的池塘型养殖单元,对养殖单元底部进行处理,保证底部沙子厚度为 30~40cm,并在养殖单元内部铺设金属管养殖骨架,并通过固定竖桩进行固定,其中金属管养殖骨架由四根横管搭建呈“井”字形;
5.步骤二、将底泥与底泥改良剂进行混合,并铺设在养殖单元的底部的沙子上,铺设厚度为10~15cm,并在水中均匀泼洒海水藻类生长素和小球藻;
6.步骤三、在养殖单元底层均匀放养方格星虫和益生菌颗粒,其中方格星虫放养密度500~600条/m2;
7.步骤四、在金属管养殖骨架上悬挂牡蛎礁礁体,其中牡蛎礁礁体采用建筑材料制成棱柱型牡蛎礁单元母体,且牡蛎礁单元母体为镂空结构;在牡蛎礁礁体内部均匀的悬挂牡蛎固着基;
8.步骤五、在养殖单元内部投入牡蛎苗种,通过牡蛎固着基进行采苗。
9.优选地,所述步骤一中的固定竖桩为不锈钢结构,外部采用pvc 管包裹。
10.优选地,所述步骤二中的底泥改良剂的制备方法为:
11.步骤1、将软体动物的壳体和海藻进行烘干消毒,并使用磨碎机进行研磨,过400-450目筛,得到基底粉末;
12.步骤2、将活性氧化铁进行烘干,并进行研磨,过200-300目筛,得到化学粉末;
13.步骤3、将饭麦石进行粉碎研磨,过500-700目筛,得到饭麦石颗粒;
14.步骤4、将基底粉末、化学粉末和饭麦石颗粒进行充分混合,加入适量水,通过造粒机进行造粒,可得底泥改良剂。
15.优选地,所述步骤三中的益生菌颗粒制备方法为:
16.步骤1、采用含有对羟基苯甲醛和邻硝基苯酚钠的培养基培养光合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其中氯离子浓度1.5
±
0.5%、h2o2浓度0.4
ꢀ±
0.2mmol/l,培养温度在2-6℃和40-44℃之间交替变换;其中培养周期为:每9天交换一次,共培养54天;
17.步骤2、将植物秸秆进行高温碳化,使用酸性漂洗液进行漂洗,再通过去离子水进行漂洗至中性,经过烘干机进行干燥,可得固定载体;
18.步骤3、将培养所得的益生菌与固定载体混合,并使用造粒机进行造粒,可得益生菌颗粒。
19.优选地,所述步骤四中的牡蛎固着基制备方法为:
20.步骤1、将砂浆、贝壳粉和环氧树脂混合后注入到模具中得到胚料,在胚料后端插入固定连接不锈钢连接件,烘干后即可得牡蛎固着基;
21.步骤2、利用稻草或稻谷壳,与牡蛎固着基混合,再加入淡水浸泡处理,处理后用水冲洗干净晾干待用;或用20-30ppm浓度的草酸浸泡系成把的水泥贝壳复合式牡蛎固着基3-5d,再用淡水再浸泡 20-25d,冲洗干净后晾干待用。
22.优选地,所述牡蛎礁单元母体内部镂空结构,侧面为孔状结构,两端为框架结构。
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方法采用金属管养殖骨架将牡蛎苗种悬挂在上层,其下层可以培养浮游藻类,从而为牡蛎苗种提供食物,加速其成长。同时牡蛎苗种产生的排泄物可以为方格星虫提供时食物,促进方格星虫的生长繁殖;底泥改良剂能够吸附水体所沉淀的有害有机杂质,同时释放出负氧离子,其可以分解净化水体中的污染物,提高水体含氧量,能够为方格星虫的生长繁殖提供优良环境;益生菌颗粒可以加速分解浮游藻类,为牡蛎苗种提供丰富的营养,提高牡蛎苗种的生长速度,同时净化养殖水体水质,降低牡蛎体内重金属含量,提升牡蛎产品的品质和存活率,增肥率明显;牡蛎礁单元母体有主于水流交换和物质交换;牡蛎固着基不但增加了固着基采苗面积,而且可以有效抵抗咸淡水环境中的腐蚀作用,不会造成牡蛎苗种的脱落,不会释放对牡蛎苗种不利的矿质元素,加快了稚贝生长速度。
附图说明
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5.图1是本发明中牡蛎礁单元母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了使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工作流程、使用方法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及进行非创造性的扩展而得出的其它结论,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7.实施例
28.一种提高牡蛎苗种培育速度的微生态系统构建的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29.步骤一、选择水深为1.50~2.0m的水域,圈设形成100m2左右的池塘型养殖单元,对养殖单元底部进行处理,保证底部沙子厚度为 30~40cm,并在养殖单元内部铺设金属管养殖骨架,并通过固定竖桩进行固定,其中金属管养殖骨架由四根横管搭建呈“井”字形;
30.步骤二、将底泥与底泥改良剂进行混合,并铺设在养殖单元的底部的沙子上,铺设厚度为10~15cm,并在水中均匀泼洒海水藻类生长素和小球藻;
31.步骤三、在养殖单元底层均匀放养方格星虫和益生菌颗粒,其中方格星虫放养密度500~600条/m2,益生菌颗粒按200mg/m2的比例向池中投入固定化微生态制,直至牡蛎收获,期间每个月补充初始投入量20%的固益生菌颗粒;
32.步骤四、在金属管养殖骨架上悬挂牡蛎礁礁体,其中牡蛎礁礁体采用建筑材料制成棱柱型牡蛎礁单元母体1,且牡蛎礁单元母体1为镂空结构,侧面为孔状结构2,两端为框架结构3,如图1所示;在牡蛎礁礁体内部均匀的悬挂牡蛎固着基;
33.步骤五、在养殖单元内部投入牡蛎苗种,通过牡蛎固着基进行采苗。
34.其中,所述步骤一中的固定竖桩为不锈钢结构,外部采用pvc管包裹。
35.其中,所述步骤二中的底泥改良剂的制备方法为:
36.步骤1、将软体动物的壳体和海藻进行烘干消毒,并使用磨碎机进行研磨,过400-450目筛,得到基底粉末;
37.步骤2、将活性氧化铁进行烘干,并进行研磨,过200-300目筛,得到化学粉末;
38.步骤3、将饭麦石进行粉碎研磨,过500-700目筛,得到饭麦石颗粒;
39.步骤4、将基底粉末、化学粉末和饭麦石颗粒进行充分混合,加入适量水,通过造粒机进行造粒,可得底泥改良剂。
40.其中,所述步骤三中的益生菌颗粒制备方法为:
41.步骤1、采用含有对羟基苯甲醛和邻硝基苯酚钠的培养基培养光合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其中氯离子浓度1.5
±
0.5%、h2o2浓度0.4
ꢀ±
0.2mmol/l,培养温度在2-6℃和40-44℃之间交替变换;其中培养周期为:每9天交换一次,共培养54天;
42.步骤2、将植物秸秆进行高温碳化,使用酸性漂洗液进行漂洗,再通过去离子水进行漂洗至中性,经过烘干机进行干燥,可得固定载体;
43.步骤3、将培养所得的益生菌与固定载体混合,并使用造粒机进行造粒,可得益生菌颗粒。
44.其中,所述步骤四中的牡蛎固着基制备方法为:
45.步骤1、将砂浆、贝壳粉和环氧树脂混合后注入到模具中得到胚料,在胚料后端插入固定连接不锈钢连接件,烘干后即可得牡蛎固着基,不锈钢连接件用于将牡蛎固着基固定在牡蛎礁单元母体顶部的框架结构上;
46.步骤2、利用稻草或稻谷壳,与牡蛎固着基混合,再加入淡水浸泡处理,处理后用水冲洗干净晾干待用;或用20-30ppm浓度的草酸浸泡系成把的水泥贝壳复合式牡蛎固着基3-5d,再用淡水再浸泡 20-25d,冲洗干净后晾干待用。
47.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及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
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的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