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蜂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041558发布日期:2022-11-03 05:27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蜂箱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蜜蜂养殖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智能蜂箱。


背景技术:

2.目前,蜂箱是养蜂过程中供蜜蜂繁衍生息的处所,是最基本的养蜂工具之一。在养殖地处高湿高温环境的蜜蜂时,如华南等地区,蜂箱内的环境湿度较高,这使得蜂箱内蜂蜜的品质会因为水分多而产生不利的变化。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提高蜂蜜的品质,本技术提供一种智能蜂箱。
4.本技术提供一种智能蜂箱,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智能蜂箱,包括箱体和箱盖,还包括供风组件,所述供风组件设置于箱盖上,并用于朝向所述箱体的方向输送风力;第一温湿度传感器组,设置在蜂箱内侧和/或外侧;控制模块,所述供风组件和所述温度湿度传感器组分别与控制模块线连接,所述控制模块接收温湿度传感器组的信号,对供风组件进行操作控制。
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温湿度传感器检测蜂箱的温湿度情况,并发送给控制模块,控制模块根据接收到的温湿度信号,来控制供风组件的开启和关闭,当检测到蜂箱内的温湿度高于标准值时,开启供风组件对箱体输送风力,当检测到蜂箱内的温湿度处于标准值内时,关闭供风组件,从而进行箱体内温湿度的控制,进而提高蜂蜜的品质。
6.可选的,还包括负离子发生器,所述负离子发生器安装在箱盖内。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负离子发生器发出的负离子,能够对回巢的蜜蜂进行电荷中和,除去蜜蜂身上所携带的静电,实现蜜蜂个体的电平衡。
8.可选的,还包括臭氧发生器,所述臭氧发生器位于所述蜂箱内。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臭氧发生器产生的臭氧,具有杀菌的功能,并配合负离子的使用,能够有效的控制蜂箱内微生物的总数,改善箱体内蜜蜂的生活环境。
10.可选的,所述温湿度传感器组包括第一温湿度传感器和第二温湿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湿度传感器设置于箱盖内,所述第二温湿度传感器位于箱盖外。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根据第二温湿度传感器检测到箱体外温湿度的情况,再调节箱体内的温湿度情况,可以使箱体更容易达到一个适合蜜蜂生活的环境。
12.可选的,所述箱盖内设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两端设有朝向所述箱体方向弯折的折边,所述供风组件包括两组通风风扇,所述折边上开设有供通风风扇安装的通风孔,两组所述通风风扇分别安装在两个折边上,并位于通风孔处,所述箱盖对应通风风扇的侧壁处开设有若干透气孔。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通风风扇设在倾斜的折边上,使得两个折边上的通风风扇能够借助透气孔抽取蜂箱外的空气并倾斜吹向箱体,从而提高通风风扇的除湿效果和
效率。
14.可选的,所述箱盖上还设有防尘组件,所述防尘组件包括当通风风扇启动时,用于打开透气孔的第一状态以及当通风风扇停止时,用于关闭透气孔的第二状态。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尘组件的设置,能够在未使用通风风扇时,阻止灰尘等杂物通过透气孔进入到箱盖内。
16.可选的,所述防尘组件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防尘板、第二防尘板以及连接第一防尘板和第二防尘板的连接杆,所述第一防尘板和所述第二防尘板分别位于所述箱盖的内外侧,所述第一防尘板与第二防尘板均对应于所述透气孔,所述第一防尘板和第二防尘板相靠近的一侧均设有沿竖直方向滑移的滑块;所述箱盖的侧壁贯穿开设有竖直延伸的安装口,所述连接杆位于安装口中并与箱盖铰接;所述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滑块铰接;所述箱盖的内外侧壁均垂直连接有导向杆,所述第一防尘板和第二防尘板上均设有供导向杆穿过的导向孔,所述导向杆远离箱盖的一端设置有限位块,所述导向杆上还套装有用于驱使第一防尘板第二防尘板朝向透气孔方向移动的弹性件;所述通风风扇包括机架、设置于机架中的双轴马达以及扇叶,所述双轴马达包括两个同轴转动的转轴,所述扇叶与其中一个转轴固定连接,另一转轴朝向透气孔方向延伸,所述双轴马达远离扇叶一端的转轴上垂直连接有离心杆,所述离心杆滑动连接有套环,所述离心杆远离转轴的一端设置有阻止套环脱离离心杆的挡块,所述箱盖位于第一防尘板与转轴之间设置有引导杆,所述转轴的轴线与引导杆的轴线垂直相交,所述防尘组件还包括连接绳,所述连接绳的一端与套环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一防尘板连接,所述连接绳搭靠在引导杆上。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通风风扇启动时,双轴电机两端的转轴转动,离心杆随着转动,套环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克服弹性件的弹力,拉着连接绳朝向挡块的方向移动,连接绳拉着第一防尘板打开,使得透气孔重新连通箱盖的内外空气,使得通风风扇能够通过透气孔抽取室外的空气进入箱体内进行除湿。当通风风扇停止工作时,转轴停止转动,第一防尘板在弹性件的作用下拉着连接绳朝向透气孔所在的侧壁移动,使得连接绳拉着套环复位,回到离心杆靠近转轴的位置。
18.可选的,所述弹性件包括弹簧,所述弹簧套装在导向杆上,所述弹簧的一端与限位块相抵,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防尘板或第二防尘板相抵。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弹簧作为弹性件,具有结构简单、受力稳定的优点。
20.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效果:1.本技术借助供风组件和温湿度传感器的设置,能够控制箱体内的温湿度情况,提高蜂蜜的品质;2.借助负离子发生器和臭氧发生器的设置,能够控制箱体内微生物的总数,有效的改善箱体内蜜蜂的生活环境。
附图说明
21.图1是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1的箱盖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实施例1的箱盖的爆炸示意图;图4是实施例1的安装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2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图7是实施例2体现防尘组件的剖视示意图;图8是实施例2的箱盖的剖视示意图;图9是实施例2体现离心杆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2.附图标记说明:1、箱体;2、箱盖;3、第一温湿度传感器;4、第二温湿度传感器;5、控制模块;6、负离子发生器;7、臭氧发生器;8、阶梯槽;9、安装板;10、折边;11、通风风扇;12、通风孔;13、过滤网;14、透气孔;15、第一防尘板;16、第二防尘板;17、连接杆;18、燕尾槽;19、滑块;20、安装口;21、导向杆;22、导向孔;23、限位块;24、弹性件;25、双轴马达;26、转轴;27、离心杆;28、套环;29、挡块;30、引导杆;31、连接绳;32、万向球座。
具体实施方式
23.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4.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智能蜂箱。
25.实施例1参照图1、2,智能蜂箱包括箱体1、箱盖2、供风组件、温湿度传感器组和控制模块5,箱体1为上端带有开口的矩形框架结构,箱体1内间隔排布有巢框(图中未示出),箱盖2盖合在箱体1的开口处。供风组件设置在箱盖2上,用于朝向箱体1方向输送风力;温湿度传感器组设置在蜂箱内侧和/或外侧;控制模块5设在箱盖2上,供风组件和温湿度传感器组均与控制模块5线连接。
26.温湿度传感器组监测箱体1内的温湿度,并反馈给控制模块5,控制模块5可根据温湿度传感器组反馈的情况,控制供风组件是否朝向箱体1供风。即,当箱体1内温湿度传感器组检测到箱体1内的温湿度高过预设的标准值时,控制模块5控制供风组件朝向箱体1内输送风力,直至箱体1内的温湿度处于标准区间时,停止工作。
27.参照图3、4,智能蜂箱还包括负离子发生器6以及臭氧发生器7,负离子发生器6安装在箱盖2内,负离子发生器6发出的负离子能够对回巢工蜂进行电荷中和,除去工蜂与空气摩擦时产生的静电,实现蜜蜂个体的电平衡。
28.臭氧发生器7可安装在箱盖2上,臭氧发生器7制造的臭氧并通过与负离子的配合,可以达到杀菌和压制微生物的效果,从而控制箱体1内微生物菌落总数,以改善箱体1内的环境。
29.箱盖2呈矩形结构,箱盖2具有箱内凹陷、用于与箱体1配合的阶梯槽8。箱体1内设有安装板9,安装板9位于阶梯槽8处,并通过螺栓与箱体1固定连接。安装板9的两端一体设置有朝向箱体1方向弯折的折边10,安装板9与阶梯槽8槽底之间留有间隙。
30.供风组件包括两组通风风扇11,两组通风风扇11分别位于两个折边10上,并与折边10固定连接。具体的,每组通风风扇11的数量可以为两台,折边10上对应通风风扇11的位置开设有通风孔12,折边10朝向箱体1的一侧还安装有覆盖通风孔12的过滤网13。箱盖2对应通风风扇11的侧壁处开设有若干透气孔14。以便于将室外的风引入箱体1内进行温湿度的控制。
31.温湿度传感器组包括第一温湿度传感器3和第二温湿度传感器4,第一温湿度传感
器3设置于箱盖2内。在本实施例中,可选择的将第一温湿度传感器3安装在安装板9的中部。第二温湿度传感器4位于箱盖2的外壁上。通过第二温湿度传感器4检测到箱体1外温湿度的情况,再调节箱体1内的温湿度情况,可以使箱体1更容易达到一个适合蜜蜂生活的环境。
32.负离子发生器6和控制模块5均固定安装在安装板9背离箱体1的一侧,且在本实施例中,负离子发生器6的数量为两台。在本实施例中,安装板9对应负离子发生器6、第一温湿度传感器3均开设有通孔,用于方便负离子发生器6朝向箱体1内发射负离子,以及方便第一温湿度传感器3检测箱内的温湿度情况。
33.本技术实施例1一种智能蜂箱的实施原理为:根据温湿度传感器组检测的蜂箱温湿度,将温湿度数据传输给控制模块5,控制模块5根据温湿度传感器组提供的温湿度数据,并发送信号给移动终端,移动终端接收信号后再通过控制模块5开启通风风扇11,或者控制模块5根据温湿度传感器组提供的温湿度数据,直接控制通风风扇11的开启和关闭,从而进行蜂箱内温湿度的控制。同时,负离子发生器6发射的负离子和臭氧发生器7制造的臭氧,能够控制箱体1内微生物的总数,从而改善蜜蜂的生活环境。
34.实施例2参照图5、6,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箱盖2上还设有防尘组件,防尘组件包括当通风风扇11启动时,用于打开透气孔14的第一状态以及当通风风扇11停止时,用于关闭透气孔14的第二状态。
35.具体的,参照图6、7,防尘组件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防尘板15、第二防尘板16以及连接第一防尘板15和第二防尘板16的连接杆17,第一防尘板15位于箱盖2的内侧,第二防尘板16位于箱盖2的外侧,且第一防尘板15与第二防尘板16均对应于透气孔14。第一防尘板15和第二防尘板16相靠近的一侧均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燕尾槽18,第一防尘板15和第二防尘板16相靠近的一侧均设有滑动连接在燕尾槽18中的滑块19。
36.参照图6、7,箱体1的侧壁贯穿开设有竖直延伸的安装口20,连接杆17的中部与安装口20的内壁铰接。连接杆17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防尘板15和第二防尘板16上的滑块19铰接。当连接杆17转动时,第一防尘板15和第二防尘板16会朝向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的方向同步移动。箱盖2的内外壁均垂直焊接有导向杆21,第一防尘板15和第二防尘板16上均设有供导向杆21穿过的导向孔22,导向杆21远离箱盖2的一端固定有限位块23,限位块23用于阻止第一防尘板15或第二防尘板16脱离导向杆21。
37.参照图6、8,导向杆21上还套装有用于驱使第一防尘板15或第二防尘板16朝向透气孔14方向移动的弹性件24。具体的,弹性件24包括套装在导向杆21上的弹簧,弹簧的一端与限位块23相抵,另一端与对应的第一防尘板15或第二防尘板16相抵。弹簧可以选择性的安装在第一防尘板15对应的导向杆21上和/或第二防尘板16对应的导向杆21上。
38.参照图8、9,通风风扇11包括机架、设置于机架中的双轴马达25以及扇叶,双轴马达25包括两个同轴转动的转轴26,两个转轴26分别朝向通风孔12和透气孔14延伸,扇叶固定在朝向透气孔14延伸的转轴26上。朝向透气孔14方向延伸的转轴26上垂直焊接有离心杆27,离心杆27上套装有沿离心杆27轴向滑移的套环28,离心杆27远离转轴26的一端固定有挡块29,用于阻止套环28脱离离心杆27。
39.箱盖2位于第一防尘板15与转轴26之间设置有引导杆30,转轴26的轴线与引导杆
30的轴线垂直相交。防尘组件还包括连接绳31,连接绳31的一端与套环28固定连接,另一端连接在第一防尘板15的中部。具体的,第一防尘板15的中部固定有万向球座32,连接绳31的一端与万向球座32的球体固定连接,使得连接绳31与第一防尘板15之间形成球铰接。连接绳31搭靠在引导杆30上,使得位于引导杆30和第一防尘板15之间的连接绳31处于水平状态。
40.当通风风扇11启动时,双轴马达25的两个转轴26旋转,套环28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朝向挡块29的方向移动,并克服弹簧的弹力,使得连接绳31被拉长,连接绳31拉着第一防尘板15朝向通风风扇11的方向移动,并打开透气孔14进风。
41.当通风风扇11停止时,弹簧推动第一防尘板15贴合在箱盖2的侧壁上,使得第一防尘板15和第二防尘板16闭合透气孔14,而离心杆27上的套环28在连接绳31的拉扯下,与转轴26相抵。
42.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