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生物多样性型的植物群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346333发布日期:2022-11-26 11:27阅读:84来源:国知局
高生物多样性型的植物群落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园林景观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高生物多样性型的植物群落。


背景技术:

2.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引发了一系列资源短缺问题,园林绿地作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面积持续增加,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以绿化覆盖面积为主,城市园林生物多样性单一,缺少与鸟类、昆虫记小动物共同配合的生物链,仅仅作为单一的园林景观效果,对于改善园林整体生态环境收效甚微。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提高园林整体生态环境、营造多样的生态环境,本技术提供一种高生物多样性型的植物群落。
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高生物多样性型的植物群落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高生物多样性型的植物群落,包括多个树丛岛结构,一个或多个所述树丛岛结构形成食源区、栖息区;每个所述树丛岛结构的垂直结构均呈乔灌木复层植物种植形态配置;当一个所述树丛岛结构形成食源区、栖息区时,所述树丛岛结构的水平结构呈食源区为主、栖息区为辅的植物种植形态配置;当多个所述树丛岛结构形成食源区、栖息区时,两两所述树丛岛结构之间形成自然弯曲穿插的间隔区,所述间隔区的植被密度小于所述树丛岛结构的植被密度。
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群落的竖直结构形成乔木层、灌木层、地被层多层次的种植模式,为不同栖息高度需求的动物提供多样的生态位,便于提高园林整体生态环境,营造多样的生态环境。当一个树丛岛结构形成食源区、栖息区时,提供食源为主栖地为辅的生态服务功能,形成开阔觅食空间和茂密藏身场所紧密结合的植被空间形态,为蜜蜂等昆虫类动物提供食源保障为主兼顾栖地多样的生态环境,形成保育式生物防治生态布局,以提高自然界中天敌的控害能力来控制有害生物,实现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和生态系统平衡。当多个树丛岛结构形成食源区、栖息区时,自然弯曲穿插的间隔区与多个树丛岛结构,形成多元的空间形态、植被层次及物种多样性,满足鸟类对更丰富的栖地空间和食源植物的需求;此外,自然弯曲穿插的间隔区与多个树丛岛结构,还能形成食源储量丰富、能提供大体量安全栖身空间的植被形态,满足小型高等动物对多层次连贯冠层栖地通廊、多样食源和栖地的需求,有效提高园林整体生态环境,便于营造多样的生态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
6.优选地,所述间隔区为混交草甸群落;所述树丛岛结构包括由多条边缘带形成的过渡围合区,所述边缘带自然弯曲设置;所述过渡围合区的内部设置有骨架区,所述骨架区的郁闭度为所述过渡围合区的郁闭度的一半。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供间隔区、过渡围合区、骨架区三种群落形态模式,形
成了极为多元的空间形态、植被层次及物种多样性,为各种生态位鸟类提供适宜的栖息空间和充足的食物。
8.优选地,所述骨架区为密林—灌丛—草甸群落;所述边缘带为灌丛—草甸群落;所述密林—灌丛—草甸群落中的密林包括常绿乔木和落叶乔木,所述常绿乔木的种植间距为2.5~4 m;所述落叶乔木的种植间距为5~6 m;所述密林—灌丛—草甸群落中的灌丛浓密度小于所述灌丛—草甸群落中的灌丛浓密度;所述密林—灌丛—草甸群落中的草甸耐阴度小于所述灌丛—草甸群落中的草甸耐阴度;所述混交草甸群落为喜光混交草甸群落。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骨架区内密林与稀灌丛,在有限面积内尽可能的提升绿量,为空中栖息鸟类、地面营巢鸟类等提供多层次的丰富生态位;过渡围合区的设置,为鸟类提供安全食源区和栖息区,不同群落的设置,保证一年四季都能为鸟类提供丰富的食物;整体群落的设置,兼顾四季景观效果,营造一种生物多样性高、食物链丰、能量流动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生态系统。
10.优选地,所述混交草甸群落为免剪成坪草木类或开阔草甸草木类中的任一种。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为鸟类提供开阔栖地和觅食地,同时可以延长观赏期。
12.优选地,所述密林—灌丛—草甸群落、所述灌丛—草甸群落中的灌丛均为浆果类灌木植物;所述常绿乔木的株高不低于3米;所述落叶乔木的胸径不小于12cm。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为鸟类提供丰富的食源以及更开阔的栖息地。
14.优选地,当一个所述树丛岛结构形成食源区、栖息区时,所述食源区的面积大于所述栖息区的面积;所述栖息区包括林地区以及配置有蜜源植物的林缘区,所述林缘区形成所述林地区与所述食源区的隔离带。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形成的开阔觅食空间和茂密藏身场所紧密结合的植被空间形态,有效提高蜜蜂、蝴蝶和天敌昆虫的多样性;通过在林缘区设置蜜源植物,便于植物对阳光的吸收,利于蜜源植物产生更多花蜜。
16.优选地,所述林地区为密林—林缘稀灌丛—耐阴草甸群落;所述林缘区为密灌丛—耐浓阴草甸群落;所述食源区为稀灌丛—喜光混交草甸群落;所述稀灌丛—喜光混交草甸群落中的稀灌丛的浓密度小于所述密林—林缘稀灌丛—耐阴草甸群落中的林缘稀灌丛的浓密度。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提高蜜蜂等昆虫多样性的同时兼顾四季景观效果,通过密林—林缘稀灌丛—耐阴草甸群落、密灌丛—耐浓阴草甸群落、稀灌丛—喜光混交草甸群落的设置,营造的群落生物多样性高,食物链更加复杂,并且能量流动稳定,构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生态系统,同时实现良好的生物防治效果。
18.优选地,所述密林—林缘稀灌丛—耐阴草甸群落中的密林为辅助蜜粉源类落叶乔木群。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昆虫及时获得充足的补充营养食物,同时兼顾四季景观效果,营造生物多样性高、食物链复杂,能量流动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生态系统,同时实现良好的生物防治效果。
20.优选地,所述间隔区形成多层次连贯通廊,用于为小型哺乳动物提供隐蔽活动区域;所述间隔区为针阔混交林—稀灌丛—耐半阴草甸群落;所述树丛岛结构为带状结构或者由多条带状结构围成的区域;所述带状结构为密灌丛—耐浓荫草甸群落;所述间隔区的面积与所述树丛岛结构的面积一致设置。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为松鼠等小型哺乳动物提供生态空间,间隔区与树丛岛结构的交互设置,按照有机形态自然弯曲穿插,形成食源储量丰富、能提供大体量安全栖身空间的植被形态,满足小型高等动物对栖地通廊、多样食源的需求;同时针阔混交林—稀灌丛—耐半阴草甸群落以及密灌丛—耐浓荫草甸群落的设置,兼顾四季景观效果,营造生物多样性高、可食可赏、互动式、体验式的自然生态系统。
22.优选地,所述针阔混交林—稀灌丛—耐半阴草甸群落中的针阔混交林包括针叶树群和落叶乔木群,所述针叶树群的株高不小于3米;所述落叶乔木群的单株落叶乔木的胸径不小于12厘米;所述密灌丛—耐浓荫草甸群落中密灌丛的浓密度不小于所述针阔混交林—稀灌丛—耐半阴草甸群落中的稀灌丛的浓密度的两倍。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针叶树群具有四季有景的景观效果,并且为松鼠等小型哺乳动物可提供主要食源栖所;落叶乔木群与针叶树群的辅助设置,做到四季有食源,利于动物群落的迁入和定居,真正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发展。
24.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本技术中群落的竖直结构形成乔木层、灌木层、地被层多层次的种植模式,为不同栖息高度需求的动物提供多样的生态位,便于提高园林整体生态环境,营造多样的生态环境。
25.2)本技术公开的群落中,当一个树丛岛结构形成食源区、栖息区时,提供食源为主栖地为辅的生态服务功能,形成开阔觅食空间和茂密藏身场所紧密结合的植被空间形态,为蜜蜂等昆虫类动物提供食源保障为主兼顾栖地多样的生态环境,形成保育式生物防治生态布局,以提高自然界中天敌的控害能力来控制有害生物,实现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和生态系统平衡。
26.3)本技术公开的群落中,当多个树丛岛结构形成食源区、栖息区时,自然弯曲穿插的间隔区与多个树丛岛结构,形成多元的空间形态、植被层次及物种多样性,满足鸟类对更丰富的栖地空间和食源植物的需求;此外,自然弯曲穿插的间隔区与多个树丛岛结构,还能形成食源储量丰富、能提供大体量安全栖身空间的植被形态,满足小型高等动物对多层次连贯冠层栖地通廊、多样食源和栖地的需求,有效提高园林整体生态环境,便于营造多样的生态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中的提高鸟类多样性的植物群落配置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中的提高蜜蜂等昆虫多样性的植物群落配置示意图。
29.图3是本技术中的提高松鼠等小动物多样性的植物群落配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附图1至附图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1.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高生物多样性型的植物群落。
32.参照图1,包括多个树丛岛结构,多个树丛岛结构形成食源区、栖息区;在本实施例中,该植物群落是一种为了提高鸟类多样性的植物群落配置图则,每个树丛岛结构的垂直结构均呈乔灌木复层植物种植形态配置,即呈上层乔木,中层灌木,低层草木的多层次的种植模式,在有限面积内尽可能的提升绿量,丰富的群落垂直层次也能为各种生态位鸟类提供适宜的栖息空间和充足的食物,便于提高园林整体生态环境,营造多样的生态环境。
33.进一步地,在树丛岛结构的垂直方向合理搭配鸟嗜植物,配置更多的针叶林、浆果类灌木和林下灌草层,比如:白皮松、华山松、雪松、桧柏、金银木、毛樱桃、紫叶小檗、香茶藨子、胡枝子、狗尾草、鬼针草等。合理配置栖树和巢树,鸟类在栖息地选择上喜落叶阔叶乔木、丰富灌木层(盖度高)、蔷薇科小乔木,鸟类喜选择高大乔木进行营巢,距地高7-15m,也吸引以树洞为巢的啄木鸟,间接招引寄生性产卵的杜鹃等食虫鸟类至此栖息,比如:国槐、杨树、柳树、法桐、山桃、山杏、紫叶李等。同时,中等灌木和低矮的自然地被植物可以为各种雀类、鹀类和鸫类提供生境。
34.群落的竖直结构设置有利于增加鸟类的多样性,植被丰富、植被的垂直效果明显,高大乔木、中等灌木和低矮地被的结合为鸟类提供了多种生态位,尤其是乔木结构复杂度与鸟类丰富度和多样性呈显著正相关;地面营巢鸟类喜密灌稀草灌丛生境,尤其是林缘生境,通常选择上层无遮蔽,下层植被盖度较高,隐蔽性强的大块灌木丛营巢。
35.两两树丛岛结构之间形成自然弯曲穿插的间隔区,间隔区的植被密度小于树丛岛结构的植被密度,便于不同鸟类的捕食、栖息,形成了极为多元的空间形态、植被层次及物种多样性,共同构成促进鸟类的植物群落,以满足鸟类对更丰富的栖地空间和食源植物的需求。
36.在实施例中,间隔区为混交草甸群落;树丛岛结构包括由多条边缘带形成的过渡围合区,边缘带自然弯曲设置;过渡围合区的内部设置有骨架区,骨架区的郁闭度为过渡围合区的郁闭度的一半,提供间隔区、过渡围合区、骨架区三种群落形态模式,形成了极为多元的空间形态、植被层次及物种多样性,为各种生态位鸟类提供适宜的栖息空间和充足的食物。
37.具体地,骨架区为密林—灌丛—草甸群落,密林—灌丛—草甸群落中的密林包括常绿乔木和落叶乔木,常绿乔木的种植间距为2.5~4 m;落叶乔木的种植间距为5~6 m;骨架区内密林与稀灌丛,在有限面积内尽可能的提升绿量,为空中栖息鸟类、地面营巢鸟类等提供多层次的丰富生态位;过渡围合区的设置,为鸟类提供安全环境。
38.在树丛岛结构的水平设置中,50%左右郁闭度的植物群落鸟类多样性最高,疏林和密林交叉为宜,忌平均种植,植被边缘灌丛茂盛为宜,由于鸟类通常喜欢在周围有乔、灌木
围合的空地中栖息和觅食,这样的设置提高鸟类的迁入率,有效提高生物多样性。
39.边缘带为灌丛—草甸群落;密林—灌丛—草甸群落中的灌丛浓密度小于灌丛—草甸群落中的灌丛浓密度;密林—灌丛—草甸群落中的草甸耐阴度小于灌丛—草甸群落中的草甸耐阴度。密林—灌丛—草甸群落、灌丛—草甸群落中的灌丛均为浆果类灌木植物;常绿乔木的株高不低于3米;落叶乔木的胸径不小于12cm,为鸟类提供丰富的食源以及更开阔的栖息地。
40.混交草甸群落为喜光混交草甸群落,具体地,混交草甸群落为免剪成坪草木类或开阔草甸草木类中的任一种,草本植物可栽植或撒播草籽,适当增加密度将绿化区域覆盖。不宜将鸟嗜植物尤其是浆果植物大量种植在路旁,以免影响道路卫生和行人的正常散步和休憩。
41.在本实施例中,以保证一年四季都能为鸟类提供丰富的食物为前提,维护多样化的地被,为鸟类提供更多种类的种子食物,并提升城市公园的昆虫多样性,才可为鸟类提供足够食物。在提高鸟类多样性的同时兼顾四季景观效果,营造生物多样性高、食物链丰富,能量流动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生态系统。
42.具体地,第一类落叶乔木为春花的大乔木,典型植物为国槐,规格为胸径≥12cm,种植密度(限片植)为5*5,常用可替代植物有楸树、刺槐、流苏树;第二类落叶乔木为秋季色叶的、用于栖息的大乔木,典型植物为元宝枫,规格为胸径≥12cm,种植密度(限片植)为5*5,常用可替代植物有丝绵木、栾树、银杏等;第三类落叶乔木为春花夏果的小乔木,典型植物为西府海棠,规格为地径≥6cm,种植密度(限片植)为3*3,常用可替代植物有二乔玉兰、紫叶李、山桃等;第四类落叶乔木为秋冬挂果的小乔木,典型植物为柿树,规格为地径≥6cm,种植密度(限片植)为3*3,常用可替代植物有二乔山茱萸、石榴、核桃等。
43.第一类针叶树的典型植物为白皮松,规格为株高≥3m,种植密度(限片植)为3*3,常用可替代植物有油松、雪松、华山松等;第二类针叶树的典型植物为侧柏,规格为株高≥3m,种植密度(限片植)为3*3,常用可替代植物有圆柏、龙柏、刺柏(雌株)等;常绿灌木的典型植物为沙地柏,规格为株高≥0.5m,种植密度(限片植)为0.6*0.6,常用可替代植物有竹丛、北海道黄杨、卫矛等。
44.第一类落叶灌木为春夏观花且浆果量多的灌木,典型植物为水栒子,规格为株高≥1m,种植密度(限片植)为1*1,常用可替代植物有金银木、繁果忍冬、天目琼花等;第二类落叶灌木为夏花秋果且用于栖息的灌丛,典型植物为胡枝子,规格为株高≥0.8m,种植密度(限片植)为0.8*0.8,常用可替代植物有珍珠梅、花木蓝、紫珠等;第三类落叶灌木为春季观花、有核果和/或浆果的灌丛,典型植物为华北绣线菊,规格为株高≥0.5m,种植密度(限片植)为0.7*0.7,常用可替代植物有黄刺玫、重瓣棣棠、毛核木等;第四类落叶灌木为春季观花、有核果和/或浆果的灌丛,典型植物为菱叶绣线菊,规格为株高≥0.5m,种植密度(限片植)为0.6*0.6,常用可替代植物有锦鸡儿、小叶丁香、朝鲜小檗等;第五类落叶灌木为春夏秋观花、有核果和/或浆果的灌丛,典型植物为小叶女贞,规格为株高≥1.2m,种植密度(限片植)为1.5*1.5,常用可替代植物有接骨木、风箱果、荆条等。
45.第一类草木为免剪成坪、用于提供开阔栖地和觅食地的类型,典型植物为野牛草、藤长苗、抱茎苦荬菜,种植密度(限片植)为0.1*0.1,常用可替代植物有蛇莓、蒲公英、匍枝委陵菜等;第二类草木为耐强阴地被,用于复层林下庇护植被的类型,典型植物为崂峪苔
草、紫花地丁、大花剪秋萝,种植密度(限片植)为0.2*0.2,常用可替代植物有连钱草、山麦冬、扶芳藤等;第三类草木为疏林下耐半阴高抗性地被,用于丰富栖地的类型,典型植物为紫萼、青绿苔草,种植密度(限片植)为0.3*0.3,常用可替代植物有甘野菊、美洲紫菀、木香薷等;第四类草木为丰富开阔草甸的植被类型,直接间接提供食源,可用于延长观赏期,典型植物为松果菊、藿香、桔梗和宽叶拂子茅,种植密度(限片植)为0.4*0.4,常用可替代植物有苜蓿、赛菊芋、紫菀等;第五类草木为丰富开阔草甸的植被类型,直接间接提供食源,可用于延长观赏期,典型植物为石竹、蓍草、石碱花和三七景天,种植密度(限片植)为0.4*0.4,常用可替代植物有长夏石竹、八宝景天、天人菊等。
46.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高生物多样性型的植物群落的实施原理为:城市栖息地是野生动物与人类共同生活的环境,其中,鸟类与城市居民的关系最为密切,深受人们的喜爱。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环境中适合鸟类生存栖息的自然绿地逐渐丧失,城市绿地已经成为城市鸟类及其他野生动物最后的避难所。但在景观设计中常常忽略城市绿地作为动植物栖息地的重要生态效益,使得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难以发挥。针对城市鸟类的研究多集中在大尺度上,已有研究指出绿地面积、植被群落丰富度和昆虫群落丰富度是显著影响鸟类生存的环境因子,急需能为鸟类栖息地植物景观营造提供树种及植物群落搭配参考的研究;通过本技术公开的方案,当多个树丛岛结构形成食源区、栖息区时,自然弯曲穿插的间隔区与多个树丛岛结构,形成多元的空间形态、植被层次及物种多样性,满足鸟类对更丰富的栖地空间和食源植物的需求;此外,自然弯曲穿插的间隔区与多个树丛岛结构,还能形成食源储量丰富、能提供大体量安全栖身空间的植被形态,满足小型高等动物对多层次连贯冠层栖地通廊、多样食源和栖地的需求,有效提高园林整体生态环境,便于营造多样的生态环境,提高鸟类生物多样性。
47.参照图2,包括多个树丛岛结构,一个或多个树丛岛结构形成食源区、栖息区;在本实施例中,以一个树丛岛结构形成食源区、栖息区为例进行说明,即该植物群落是一种为了提高蜜蜂等昆虫多样性的植物群落配置图则,当一个树丛岛结构形成食源区、栖息区时,树丛岛结构的水平结构呈食源区为主、栖息区为辅的植物种植形态配置,食源区的面积大于栖息区的面积;栖息区包括林地区以及配置有蜜源植物的林缘区,林缘区形成林地区与食源区的隔离带,以形成的开阔觅食空间和茂密藏身场所紧密结合的植被空间形态,有效提高蜜蜂、蝴蝶和天敌昆虫的多样性;通过在林缘区设置蜜源植物,便于植物对阳光的吸收,利于蜜源植物产生更多花蜜。
48.每个树丛岛结构的垂直结构均呈乔灌木复层植物种植形态配置,即呈上层乔木,中层灌木,低层草木的多层次的种植模式,植物群落呈现丰富的林缘结构层次及较为面积较为广阔的草本植物群落结构,乔木构成绿地的林地结构层,灌木丛和高大的草本植物形成结构紧密且丰富的林缘空间,大面积的草本植物群落则是该功能型群落的核心。
49.具体地,林地区为密林—林缘稀灌丛—耐阴草甸群落;林缘区为密灌丛—耐浓阴草甸群落;食源区为稀灌丛—喜光混交草甸群落;稀灌丛—喜光混交草甸群落中的稀灌丛的浓密度小于密林—林缘稀灌丛—耐阴草甸群落中的林缘稀灌丛的浓密度,在提高蜜蜂等昆虫多样性的同时兼顾四季景观效果,通过密林—林缘稀灌丛—耐阴草甸群落、密灌丛—耐浓阴草甸群落、稀灌丛—喜光混交草甸群落的设置,营造的群落生物多样性高,食物链更加复杂,并且能量流动稳定,构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生态系统,同时实现良好的生物防
治效果。
50.密林—林缘稀灌丛—耐阴草甸群落中的密林为辅助蜜粉源类落叶乔木群,便于昆虫及时获得充足的补充营养食物,同时兼顾四季景观效果,营造生物多样性高、食物链复杂,能量流动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生态系统,同时实现良好的生物防治效果。
51.对于本实施例的树种选择中,为了提高蜜蜂、蝴蝶和天敌昆虫的多样性,应合理种植能够提供食物的寄主植物和为蜂蝶等昆虫提供食物的蜜源植物,蜜源植物又分成主要蜜源植物和辅助蜜源植物,北京地区主要蜜粉源植物4种,主要辅助蜜粉源植物86种,以荆条、刺槐、枣树、六道木组成主要蜜粉源,以杏树、桃树等组成主要辅助蜜粉源。食蚜蝇、寄生蜂、瓢虫、草蛉等主要天敌昆虫嗜食及喜食补充营养木本植物有:糠椴、山茱萸、野蔷薇、丝棉木、紫叶李、碧桃、榆叶梅、丰花月季、连翘、三桠绣线菊、华北珍珠梅和二乔玉兰;草本植物有:麦冬、硕葱、蓍草、薄荷、荆芥、甘野菊、欧防风、刺芹、蛇鞭菊、甘野菊、八宝景天等。
52.对于本实施例的群落水平结构具体设置中,包括乔灌木的种植密度及水平分布,种植密度宜控制在40%左右,其中,常绿乔木的种植间距为2.5~4m,落叶乔木的种植间距为5~6m;小乔木的种植间距为3~5m,灌木的种植间距为0.5~3m。草本植物可栽植或撒播草籽,适当增加密度将绿化区域覆盖。不宜将鸟嗜植物尤其是浆果植物大量种植在路旁,以免影响道路卫生和行人的正常散步和休憩。
53.对于本实施例的群落植物整体搭配中,以开花灌丛和草本植物混合栽植群落为主,满足昆虫类对食源保障为主兼顾栖地多样的需求。一是为了便于天敌昆虫及时获得充足的补充营养食物,应充分考虑和选配不同花期的蜜粉源植物;二是在白皮松、油松、华山松、栾树、碧桃、紫叶李、榆叶梅等目标害虫植物周围成片配置优势蜜粉源植物,蜜粉源植物宜配置于林缘或草坪边缘阳光充足处,因为阳光的照射还有利于蜜源植物产生更多花蜜;在提高蜜蜂等昆虫多样性的同时兼顾四季景观效果,营造生物多样性高、食物链复杂,能量流动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生态系统,同时实现良好的生物防治效果。
54.对于该类在群落中,为提高蜜蜂等昆虫多样性的植物群落具体如下:第四类落叶乔木为主要蜜源植物,典型植物为刺槐,规格为胸径≥12cm,种植密度(限片植)为5*5,常用可替代植物有糠椴、毛泡桐、枣树等;第五类落叶乔木为提供辅助蜜粉源的大乔木,典型植物为栾树,规格为胸径≥12cm,种植密度(限片植)为5*5,常用可替代植物有暴马丁香、君迁子、丝棉木等;第六类落叶乔木为提供辅助蜜粉源的小乔木,典型植物为山桃,规格为地径≥6cm,种植密度(限片植)为3*3,常用可替代植物有山杏、西府海棠、山茱萸等。
55.第六类落叶灌木为在春季提供辅助蜜粉源的并可用于提供庇护场所的类型,典型植物为丁香,规格为株高≥0.8m,种植密度(限片植)为1*1,常用可替代植物有连翘、榆叶梅、多花蔷薇等;第七类落叶灌木为用于提供庇护场所的主要蜜源植物,典型植物为荆条,规格为株高≥0.5m,种植密度(限片植)为0.5*0.5,常用可替代植物有胡枝子、太平花、六道木等;第八类落叶灌木为用于提供庇护场所的夏秋季辅助蜜粉源植物,典型植物为珍珠梅,规格为株高≥1.2m,种植密度(限片植)为1*1,常用可替代植物有紫薇、木槿、醉鱼草等;第九类落叶灌木为用于提供庇护场所的夏秋季辅助蜜粉源植物,典型植物为柽柳,规格为株高≥1.5m,种植密度(限片植)为1.2*1.2,常用可替代植物有雪柳、沙枣、沙棘等;第十类落叶灌木为春夏秋季辅助蜜粉源植物,典型植物为丰花月季,规格为株高≥0.4m,种植密度(限片植)为0.5*0.5,常用可替代植物有木香薷、薄皮木、穗花牡荆等。
56.第六类草木为耐强阴地被,属于复层林下庇护植被的类型,典型植物为麦冬、龙牙草、唐松草、甘野菊,种植密度(限片植)为0.4*0.4,常用可替代植物有耧斗菜、连钱草、玉簪、二月兰等;第七类草木为疏林下耐半阴高抗性地被,用于丰富栖地类型和食源,典型植物为金光菊、松果菊、千屈菜和甘野菊,种植密度(限片植)为0.4*0.4,常用可替代植物有桔梗、藁本、大叶铁线莲等;第八类草木为混交花甸,存在花期更迭,用于提供开阔栖地和觅食地,典型植物为硕葱+蓍草+蛇鞭菊+刺芹+欧防风,种植密度(限片植)为0.4*0.4,常用可替代植物有薄荷、荆芥、八宝景天、马薄荷等。
57.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高生物多样性型的植物群落的实施原理为:目前,长期不合理的化学用药、不科学的园林植物配置造成了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失衡,致使园林有害生物防治陷入“越打药,虫害发生越重,虫害发生越重,打药越重”的恶性循环中,对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安全及园林绿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保育式生物防治通过改善天敌生存、繁衍、栖息和觅食等生态环境措施著提高自然界中天敌的控害能力来控制有害生物,实现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和生态系统平衡。具体地,蝶类易被红色、粉红、橙、黄、蓝、白、紫色所吸引,因此园林中可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大的植物(花卉)色块;与鸟类一样,蝶类也喜欢林缘地带和层次丰富的生境。蝶类靠阳光提高体温,园林中可在阳光充足的无风处,随意放几块平坦些的大石头供它们停息,另外,在林下应适当保留一些极茂密的灌丛作为蝶类取暖和避雨的场所。在本实施例中,群落的竖直结构形成乔木层、灌木层、地被层多层次的种植模式,为不同栖息高度需求的动物提供多样的生态位,便于提高园林整体生态环境,营造多样的生态环境;当一个树丛岛结构形成食源区、栖息区时,提供食源为主栖地为辅的生态服务功能,形成开阔觅食空间和茂密藏身场所紧密结合的植被空间形态,为蜜蜂等昆虫类动物提供食源保障为主兼顾栖地多样的生态环境,形成保育式生物防治生态布局,以提高自然界中天敌的控害能力来控制有害生物,实现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和生态系统平衡。
58.参照图3,包括多个树丛岛结构,多个树丛岛结构形成食源区、栖息区;在本实施例中,该植物群落是一种为了提高松鼠等小型哺乳动物多样性的植物群落配置图则,每个树丛岛结构的垂直结构均呈乔灌木复层植物种植形态配置,即呈上层乔木,中层灌木,低层草木的多层次的种植模式,在本实施例中,宜为松属、落叶松属、云杉属等组成的针叶林,以及与胡桃属、榛属、桦木属组成的针阔混交林,林下地被层则以耐阴草本植物混合栽植群落为主,不宜为纯林或疏林草地生境。
59.当多个树丛岛结构形成食源区、栖息区时,两两树丛岛结构之间形成自然弯曲穿插的间隔区,间隔区的植被密度小于树丛岛结构的植被密度,并且间隔区形成多层次连贯通廊,用于为小型哺乳动物提供隐蔽活动区域,自然弯曲穿插的间隔区与多个树丛岛结构,还能形成食源储量丰富、能提供大体量安全栖身空间的植被形态,满足小型高等动物对多层次连贯冠层栖地通廊、多样食源和栖地的需求,有效提高园林整体生态环境,便于营造多样的生态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
60.间隔区为针阔混交林—稀灌丛—耐半阴草甸群落;树丛岛结构为带状结构或者由多条带状结构围成的区域;带状结构为密灌丛—耐浓荫草甸群落;间隔区的面积与树丛岛结构的面积一致设置,为松鼠等小型哺乳动物提供生态空间,间隔区与树丛岛结构的交互设置,按照有机形态自然弯曲穿插,形成食源储量丰富、能提供大体量安全栖身空间的植被形态,满足小型高等动物对栖地通廊、多样食源的需求;同时针阔混交林—稀灌丛—耐半阴
草甸群落以及密灌丛—耐浓荫草甸群落的设置,兼顾四季景观效果,营造生物多样性高、可食可赏、互动式、体验式的自然生态系统。
61.针阔混交林—稀灌丛—耐半阴草甸群落中的针阔混交林包括针叶树群和落叶乔木群,针叶树群的株高不小于3米;落叶乔木群的单株落叶乔木的胸径不小于12厘米;密灌丛—耐浓荫草甸群落中密灌丛的浓密度不小于针阔混交林—稀灌丛—耐半阴草甸群落中的稀灌丛的浓密度的两倍;针叶树群具有四季有景的景观效果,并且为松鼠等小型哺乳动物可提供主要食源栖所;落叶乔木群与针叶树群的辅助设置,做到四季有食源,利于动物群落的迁入和定居,真正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发展。
62.在该类群落的水平结构中,包括乔灌木的种植密度及水平分布,宜为郁闭良好(郁闭度大于0.6)、灌丛密度中等(4m
×
4m的正方形样方内10-20株)、倒木和枯立木密度中等(1-5个)的生境,坡度大于5
°
、基质为霉菌土、草本盖度较高的生境。距水源0-30m的距离,阳坡生境,距人为干扰距离20-30m,乔木密度10-20株,乔木胸径20-30cm,灌木密度150-200株,灌木冠幅100-150cm。
63.在树种选择中,以松鼠为例,松鼠的食物主要是以松籽、核桃、野果、蘑菇、嫩枝叶为食,喜食顺序依次是:松籽、核桃、向日葵籽、蘑菇、胡萝卜、蒲公英、白菜,因此宜多种植红松、白皮松、油松、雪松、华山松、云杉、核桃、板栗、榛子、椴树、栎类、柿、向日葵、蘑菇、胡萝卜、蒲公英、白菜等为松鼠提供坚果、浆果、种子、树皮、嫩枝、花芽等食物及巢址的植物。
64.对于该类群落的植物整体搭配,应合理配置为松鼠提供栖息地和食物两个类型的树种,乔灌草搭配做到四季有食源,按照有机形态自然弯曲穿插,形成食源储量丰富、能提供大体量安全栖身空间的植被形态,满足小型高等动物对多层次连贯冠层栖地通廊、多样食源和栖地的需求。同时兼顾四季景观效果,营造生物多样性高、可食可赏、互动式、体验式的自然生态系统。
65.对于该类在群落中,为提高松鼠等小动物多样性型的植物群落具体如下:第一类针叶树为小型哺乳动物提供主要食源栖所,其典型植物为白皮松,规格为株高≥5m,种植密度(限片植)为3*3,常用可替代植物有油松、雪松、华山松等;第二类针叶树也为小型哺乳动物提供主要食源栖所,其典型植物为云杉,规格为株高≥4m,种植密度(限片植)为3*3,常用可替代植物有华北冷杉、青扦等;第三类针叶树为小型哺乳动物的补充食源栖所,其典型植物为樟子松,规格为株高≥3m,种植密度(限片植)为3*3,常用可替代植物有矮紫杉、粗榧等。
66.第七类落叶乔木为小型哺乳动物提供主要食源栖所,典型植物为胡桃,规格为胸径≥12cm,种植密度(限片植)为5*5,常用可替代植物有板栗、栓皮栎、槲栎等;第八类落叶乔木为小型哺乳动物提供补充食源栖所,典型植物为元宝枫,规格为胸径≥12cm,种植密度(限片植)为5*5,常用可替代植物有核桃楸、紫椴、柿树等。
67.第一类落叶灌木为喜阳灌木,典型植物为刺玫花,规格为株高≥0.5m,种植密度(限片植)为1*1,常用可替代植物有胡枝子、绣线菊、平枝栒子等;第二类落叶灌木为林下耐荫灌丛,典型植物为金银木,规格为株高≥0.5m,种植密度(限片植)为1*1,常用可替代植物有鸡树条荚蒾、珍珠梅、棣棠等。
68.第一类常绿灌木用于提供连续廊道,典型植物为小叶黄杨,规格为株高≥0.4m,种植密度(限片植)为0.5*0.5,常用可替代植物有朝鲜黄杨、龟甲冬青等;第二类常绿灌木也
用于提供连续廊道,典型植物为胶东卫矛,规格为株高≥0.4m,种植密度(限片植)为0.5*0.5,常用可替代植物有大叶黄杨、龙柏等。
69.第一类落叶亚乔用于为小型哺乳动物提供补充食源栖所,典型植物为山楂,规格为株高≥1.5m,种植密度(限片植)为2*2,常用可替代植物有梨树、李、枣树等;第二类落叶亚乔用于为小型哺乳动物提供补充食源栖所,典型植物为山茱萸,规格为株高≥1.5m,种植密度(限片植)为2*2,常用可替代植物有八棱海棠、山荆子、花椒等;第三类落叶亚乔用于为小型哺乳动物提供补充食源栖所,典型植物为北美海棠,规格为株高≥2m,种植密度(限片植)为3*3,常用可替代植物有黄栌、文冠果、茶条槭等。
70.第九类草木为耐强阴地被,属于复层林下庇护植被,典型植物为蛇莓、匍枝委陵菜和连钱草,种植密度(限片植)为0.1*0.1,常用可替代植物有爬行卫矛、常春藤等。第十类草木为疏林下耐半阴高抗性地被,用于丰富食源栖地类型,典型植物为二月兰、抱茎苦麦菜、紫花地丁和蒲公英,种植密度(限片植)为0.1*0.1,常用可替代植物有旋复花、萱草、紫露草等。
71.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高生物多样性型的植物群落的实施原理为:在本实施例中,小型哺乳动物主要包括啮齿目、兔形目、猬形目、鼩形目、翼手目和鳞甲目,体重一般在2kg以内,它们多为植食性或杂食性动物,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占据着重要的中间环节;植物种类、植被高度、植物密度、植物盖度、距道路距离、土壤硬度、隐蔽级、生物量等要素会影响小哺乳动物对生境的利用,食物的种类直接影响生境中动物的分布区域,竞争使得同域分布物种的食物因子出现重叠和分化;受损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时,宜加大乡土树种的种植力度,构建混交林,促进动物群落的迁入和定居,才能真正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发展;通过本技术公开的方案,两两树丛岛结构之间形成自然弯曲穿插的间隔区,间隔区的植被密度小于树丛岛结构的植被密度,并且间隔区形成多层次连贯通廊,用于为小型哺乳动物提供隐蔽活动区域,自然弯曲穿插的间隔区与多个树丛岛结构,还能形成食源储量丰富、能提供大体量安全栖身空间的植被形态,满足小型高等动物对多层次连贯冠层栖地通廊、多样食源和栖地的需求,有效提高园林整体生态环境,便于营造多样的生态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
72.本技术公开的高生物多样性型的植物群落,可以有效提高生物多样性,从生物栖息地入手,在城市生态建设和自然保护中,不仅可以营造多样的环境,还可以对特殊的栖息地以及微栖息地形成保护;面对城市寸土寸金的现状,在扩大公园或绿地的建设面积可能存在困难时,可以通过建立绿色廊道,对现有的公园和树林进行连通,增加绿地的连续性,扩大动物栖息地的范围,形成丰富的生态系统。
73.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