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以澳洲坚果壳为基质的海鲜菇栽培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2886265发布日期:2023-01-12 21:49阅读:40来源:国知局
一种以澳洲坚果壳为基质的海鲜菇栽培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属于食用菌栽培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以澳洲坚果壳为基质的海鲜菇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2.海鲜菇,学名:hypsizygus marmoreus(peck)h.e.bigelow,又名玉蕈、斑玉蕈,真姬菇,质地脆嫩,味道鲜美,具有海蟹味。海鲜菇隶属于白蘑科、玉蕈属,子实体中等至较大。如今栽培的有浅灰色和纯白色两个品系,白色品系又称“白玉菇”、“玉龙菇”,多为工厂化栽培,菌盖直径3-15cm。海鲜菇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菌肉肥厚,口感细腻,气味芬芳,味道鲜美。海鲜菇的蛋白质中氨基酸种类齐全,包括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还含有数种多糖体,其子实体提取物有清除人体自由基的作用,所以常食海鲜菇有抗癌、防癌、提高免疫力、预防衰老、延长寿命的功效,具有广阔的栽培前景和市场潜力。
3.目前,由于食用菌栽培原料受到产地、运输等条件的影响而价格上涨,致使栽培成本升高,成为了制约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开发更多成本较低的食用菌栽培原料成为产业发展的必要。
4.澳洲坚果(拉丁学名:macadamia integrifolia maiden&betche),别名:昆士兰栗、澳洲胡桃、夏威夷果、昆士兰果,是一种原产于澳洲的树生坚果。澳洲坚果的经济价值很高,其果仁香酥滑嫩可口,有独特的奶油香味,是世界上品质较佳的食用坚果,素来享有“干果之王”的誉称。澳洲坚果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具佳,且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市场需求量高,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我国坚果种植面积超过300万亩,位居世界第一,主要栽培在云南、广东、广西等地。
5.澳洲坚果果实可分为青皮、果壳和果仁3个部分,澳洲坚果壳是指包裹澳洲坚果果仁的外部硬壳。澳洲坚果在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果壳、果皮等副产物。目前,澳洲坚果壳常用于制备生物炭、活性炭、吸附剂、摩擦剂等,还未见有利用澳洲坚果壳栽培食用菌的相关研究报道。中国专利cn201410319061.4公开了一种氨基改性澳洲坚果壳吸附剂的制备方法,以澳洲坚果壳为原料,经过洗净、粉碎和过筛后,再加入二乙烯三胺,保持50℃-70℃下恒温搅拌1-5小时,得到氨基改性澳洲坚果壳吸附剂,可应用于印染废水处理。中国专利 cn202111185874.5公开了一种澳洲坚果壳生物炭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对澳洲坚果壳生物炭进行纳米氧化镁改性处理,制得纳米氧化镁负载生物炭,该生物炭对水溶液中pb
2+
以及cd
2+
具有较高的吸附能力。
6.上述现有技术均对澳洲坚果壳进行了再利用,但是利用的方向比较单一,在澳洲坚果副产物处理中应用较少,或者是直接将澳洲坚果壳中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加以利用。然而再回收的制备工艺较复杂,需要专业的加工厂进行生产,提取有效成分并加以应用所需的成本也较大,所以还未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链。目前大部分的澳洲坚果壳未能得到充分的再利用,有些用于直接堆肥,利用效率低,或者直接被废弃,不仅浪费资源,还污染周边环境,因此需要对澳洲坚果壳进行更多渠道的开发利用。
7.本发明针对以上行业现状,为了提高澳洲坚果壳和桑枝等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效率,同时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本发明将澳洲坚果壳和桑枝等废弃物应用到海鲜菇的栽培中,提供一种海鲜菇的高产、低成本、对环境友好的栽培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8.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以澳洲坚果壳为基质的海鲜菇栽培方法,通过合理控制各个栽培时期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含量及光照条件等因素,以提高海鲜菇的生物转化率,提高海鲜菇的产量和营养价值,并解决澳洲坚果壳资源浪费、污染环境的问题,提高澳洲坚果壳的综合利用效率。
9.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方案如下:
10.一种以澳洲坚果壳为基质的海鲜菇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1.(1)配料:称取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进行配料:棉籽壳600-800份,澳洲坚果壳200-600 份,桑枝屑200-400份,甘蔗渣100-300份,棕榈粕60-100份,麦麸80-120份,木屑80-100 份,再称取石灰20-25份,备用;
12.(2)拌料:将棉籽壳、澳洲坚果壳、桑枝屑、木屑、麦麸、甘蔗渣、棕榈粕按比例添加到拌料机中,加入水,调节水分含量为60-70%,然后添加石灰粉拌匀,调节ph至10-12,得到栽培料;
13.(3)装袋、接种:将栽培料装到菌棒袋中,然后进行高温灭菌,冷却后在无菌条件下接种海鲜菇菌种,即为培养袋;其中,灭菌后的栽培料ph为7.0-8.5;
14.(4)发菌:将培养袋移至培养室进行发菌培养,控制培养室温度20~22℃,空气湿度 60~65%,每天通风3-4次,每次30-40min,遮光培养45-50d,菌丝即可满袋;
15.(5)菌丝后熟:菌丝满袋后进入后熟期,控制培养室温度为23~25℃,空气湿度70~ 75%,每天给予散射光,每1-2h对室内通风换气一次,每次通风时间为10-15min,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0.3%以下,培养30-40天,至菌丝转为灰色或土黄色,后熟期结束;
16.(6)搔菌:用搔菌机将菌包开袋搔菌,去除老菌种块和菌皮,并在菌包料面喷洒营养液,放置1-2h后将菌袋移至出菇室;
17.(7)出菇管理:出菇管理分为催蕾和出菇采收两个阶段;
18.催蕾:出菇室温度控制在12-16℃,空气湿度90-95%,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0.2%以下,催蕾时间10-15天;每天在菌丝上方2-5cm处喷洒营养液1-2次,以菌丝表面湿润为宜,每天还采用白光、红光、黄光和蓝光组成的组合光进行照射5-6h;
19.出菇采收:催蕾后,控制出菇室温度在14-16℃,空气湿度85-90%,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0.1%以下,每天散射光照射10-12小时,当菌柄长度至5cm、菌盖直径达2cm,即可开始采收,每年采收2-3潮菇。
20.优选地,所述的澳洲坚果壳和桑枝屑还经过以下预处理:将澳洲坚果壳粉碎至粒径1-3mm 后,加水浸泡2-3天,然后加入桑枝屑一起堆沤发酵3-5天,即可。
21.优选地,步骤(1)中所述的棉籽壳、澳洲坚果壳、甘蔗渣、棕榈粕、麦麸、木屑为加水浸泡后的湿物料;其中,所述棉籽壳、棕榈粕和麦麸的含水量为15-20%,所述澳洲坚果壳、桑枝屑、木屑和甘蔗渣的含水量为65-70%。
22.优选地,所述步骤(1)中各原料的重量份数为:棉籽壳600份,澳洲坚果壳350份,桑
枝屑350份,甘蔗渣250份,棕榈粕80份,麦麸100份,木屑100份,石灰25份。
23.优选地,步骤(2)所述栽培料的碳氮比c/n为33-35。
24.优选地,步骤(3)所述的菌棒袋的材质为聚乙烯或聚丙烯,规格为17
×
33cm,每袋装料后湿料重1.1-1.5kg。
25.优选地,步骤(3)所述的接种,每袋接种海鲜菇菌种30-50ml。
26.优选地,所述的营养液的制备方法为:取新鲜玉米须,加入其重量20-50倍的水,煮沸1-2h后除去玉米须,加入玉米须同等重量的红糖,搅拌均匀,即得营养液。
27.优选地,所述步骤(7)的组合光中的白光的光照强度为100-200lx,红光的光照强度为 50-100lx,黄光的光照强度为50-80lx,蓝光的光照强度为20-50lx。
28.优选地,步骤(5)中所述的散射光的光照强度为200lx~250lx,步骤(7)中所述的散射光的光照强度为250lx~300lx。
29.本发明使用的原料:
30.本发明所用的澳洲坚果壳是指包裹澳洲坚果果仁的外部硬壳。对澳洲坚果壳的研究表明,澳洲坚果壳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酸不溶本质素,其中纤维素含量为34.65%,木质素含量为 39.75%,水分含量为8.45%。澳洲坚果壳中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和木质素,还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元素,尤其适合海鲜菇的栽培。本发明将澳洲坚果壳粉碎、堆沤发酵后用于海鲜菇的栽培基质。
31.本发明所用的桑枝屑是由桑枝粉碎至100-120目,经充分干燥后得到。桑枝中含有较多的粗蛋白、木质素、多戊糖、纤维素等营养物质,用于栽培海鲜菇具有独特的优势。桑枝条由皮层、木质部、髓部三大部分组成,桑枝韧皮部约占27%,木质部约占72%,髓心部约占 1%。据检测,桑枝含纤维素25.3%,半纤维素19.1%,木质素24.3%,粗蛋白4.56%,碳氮比(c∶ n)为66.2,可用作栽培基质中的碳源物质。此外,桑树因为养蚕需要,一般不施农药,用桑枝屑栽培海鲜菇也没有农药残留的风险。
32.我国是世界蚕桑发源地和蚕丝主产地,而蚕桑产业离不开种植桑树,目前很多农村地区的桑枝还得不到充分的利用。据统计,我国桑园面积达8000km2以上,平均每公顷成林桑园年可产桑枝18-22吨,全国总产量可达1440-1800万吨。桑枝作为蚕桑产业大宗副产物,将其用作栽培食用菌原料,具有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的优势。由于桑枝中纤维含量高,密度低,并且较为坚韧,粉碎后的桑枝屑尖锐棱角多,所以本发明将桑枝屑与澳洲坚果壳堆沤发酵后再使用。
33.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34.1、本发明将澳洲坚果壳和桑枝屑作为栽培基质,应用到海鲜菇的栽培生产中,不仅可以收获风味独特、营养丰富的的海鲜菇,还能减少澳洲坚果壳对环境的污染,提高桑枝的附加值,促进食用菌产业及澳洲坚果产业链、蚕桑产业等多个产业的发展。
35.2、本发明的栽培基质是以澳洲坚果壳、桑枝屑、棉籽壳、桑枝屑、木屑、麦麸、甘蔗渣、棕榈粕等原料进行科学搭配,原料来源丰富、成本低廉,制备方法简单,搭配后营养丰富全面,碳氮比为33-35,适合海鲜菇的栽培特点。本发明不仅解决了澳洲坚果壳资源浪费、污染环境的问题,还能为海鲜菇的栽培提供新的优质栽培料配方,为澳洲坚果壳的开发利用提供新的方向,提高澳洲坚果壳的综合利用效率。
36.3、本发明以澳洲坚果壳为基质的海鲜菇栽培方法,通过合理控制各个栽培时期的
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含量及光照条件等因素,以提高海鲜菇的生物转化率,提高海鲜菇的产量和品质。
37.1)本发明对培养室的温度和湿度进行严格的控制:在发菌期间控制培养室温度控制在 20~22℃,空气湿度保持在60~65%,防止空气湿度过大出现腐烂情况,影响菌丝的生长;在菌丝后熟期间,稍微提高培养室温度至23~25℃,空气湿度提高到70~75%,并给予散射光,可有效促进菌丝的数目,增加菌丝营养物质的积累,以得到海鲜菇高产的目的。
38.2)本发明在发菌及菌丝后熟期间,每天对培养室进行适当的通风,可以保证菌丝的供氧不会受到影响,保证菌丝的生长发育需要。有氧呼吸是促进食用菌有机物积累的重要基础,海鲜菇在生长过程中会释放一定量的二氧化碳,保持适当通风有利于调节培养室内的空气环境,满足海鲜菇菌丝的正常生长。
39.3)本发明在搔菌和催蕾阶段对菌丝喷洒营养液,制备营养液的原料为玉米须和红糖,玉米须含有多糖、皂苷、黄酮、甾醇、氨基酸、生物碱等活性成分,红糖中除了含有糖分之外,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如维生素b1、b2、b6、维生素c等,以及铁、锌、锰、铬等微量元素和花青素、花黄素(黄酮类)、儿茶素等活性成分;营养液中含有的微量元素和小分子活性物质,可以为海鲜菇出菇阶段提供充足的营养成分,可以促进海鲜菇的生长速度,促进海鲜菇对于蛋白质和矿物质元素得到积累,提高海鲜菇的营养价值和生物转化率。本发明喷洒营养液栽培的海鲜菇与不喷洒营养液的海鲜菇相比,在栽培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本发明的子实体更加粗壮;经过差异性分析后发现,栽培过程中喷洒营养液的海鲜菇,其总黄酮、蛋白质、脂肪等营养成分含量均比较高,鲜菇产量和生物转化率也有所提高。
40.4)本发明在出菇管理阶段,通过采用白光、红光、黄光和蓝光组成的组合光进行照射,可以促使海鲜菇中的钙、铜、锌、铁、钾等矿物质元素和维生素含量的积累,从而提高海鲜菇的营养价值。
具体实施方式
41.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42.实施例1
43.一种以澳洲坚果壳为基质的海鲜菇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44.(1)配料:称取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进行配料:棉籽壳600份,澳洲坚果壳350份,桑枝屑350份,甘蔗渣250份,棕榈粕80份,麦麸100份,木屑100份,再称取石灰25份,备用;
45.其中,澳洲坚果壳和桑枝屑还经过以下预处理:将澳洲坚果壳粉碎至粒径2mm后,加水浸泡3天,然后加入桑枝屑一起堆沤发酵5天,即可;棉籽壳、澳洲坚果壳、甘蔗渣、棕榈粕、麦麸、木屑为加水浸泡后的湿物料;棉籽壳、棕榈粕和麦麸的含水量为15%,澳洲坚果壳、桑枝屑、木屑和甘蔗渣的含水量为65%。
46.(2)拌料:将棉籽壳、澳洲坚果壳、桑枝屑、木屑、麦麸、甘蔗渣、棕榈粕按比例添加到拌料机中,加入水,调节水分含量为65%,然后添加石灰粉拌匀,调节ph至10.5,得到栽培料;得到的栽培料的碳氮比c/n为33;
47.(3)装袋、接种:将栽培料装到菌棒袋中,菌棒袋的材质为聚丙烯,规格为17
×
33cm,每袋装料后湿料重1.1kg,然后进行高温灭菌,冷却后在无菌条件下接种海鲜菇菌种,每袋接种海鲜菇菌种30ml,即为培养袋;
48.(4)发菌:将培养袋移至培养室进行发菌培养,控制培养室温度20℃,空气湿度65%,每天通风3次,每次40min,遮光培养45d,菌丝即可满袋;
49.(5)菌丝后熟:菌丝满袋后进入后熟期,控制培养室温度为23℃,空气湿度72%,每天给予光照强度为200lx的散射光,每2h对室内通风换气一次,每次通风时间为15min,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0.3%以下,培养40天,至菌丝转为灰色或土黄色,后熟期结束。
50.(6)搔菌:用搔菌机将菌包开袋搔菌,去除老菌种块和菌皮,并在菌包料面喷洒营养液,放置1h后将菌袋移至出菇室;营养液的制备方法为:取新鲜玉米须,加入其重量50倍的水,煮沸2h后除去玉米须,加入玉米须同等重量的红糖,搅拌均匀,即得营养液。
51.(7)出菇管理:出菇管理分为催蕾和出菇采收两个阶段;
52.催蕾:出菇室温度控制在15℃,空气湿度95%,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0.2%以下,催蕾时间10天;每天在菌丝上方2cm处喷洒营养液1次,以菌丝表面湿润为宜,每天还采用白光、红光、黄光和蓝光组成的组合光进行照射6h;组合光中的白光的光照强度为150lx,红光的光照强度为80lx,黄光的光照强度为60lx,蓝光的光照强度为20lx;
53.出菇采收:催蕾后,控制出菇室温度在16℃,空气湿度90%,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0.1%以下,每天散射光照射12小时,散射光的光照强度为250lx,当菌柄长度至5cm、菌盖直径达2cm,即可开始采收,每年采收3潮菇。
54.实施例2
55.一种以澳洲坚果壳为基质的海鲜菇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56.(1)配料:称取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进行配料:棉籽壳700份,澳洲坚果壳400份,桑枝屑300份,甘蔗渣200份,棕榈粕60份,麦麸80份,木屑80份,再称取石灰22份,备用;
57.其中,澳洲坚果壳和桑枝屑还经过以下预处理:将澳洲坚果壳粉碎至粒径1mm后,加水浸泡2天,然后加入桑枝屑一起堆沤发酵5天,即可;棉籽壳、澳洲坚果壳、甘蔗渣、棕榈粕、麦麸、木屑为加水浸泡后的湿物料;棉籽壳、棕榈粕和麦麸的含水量为18%,澳洲坚果壳、桑枝屑、木屑和甘蔗渣的含水量为70%。
58.(2)拌料:将棉籽壳、澳洲坚果壳、桑枝屑、木屑、麦麸、甘蔗渣、棕榈粕按比例添加到拌料机中,加入水,调节水分含量为68%,然后添加石灰粉拌匀,调节ph至11,得到栽培料;得到的栽培料的碳氮比c/n为34;
59.(3)装袋、接种:将栽培料装到菌棒袋中,菌棒袋的材质为聚乙烯,规格为17
×
33cm,每袋装料后湿料重1.2kg,然后进行高温灭菌,冷却后在无菌条件下接种海鲜菇菌种,每袋接种海鲜菇菌种40ml,即为培养袋;
60.(4)发菌:将培养袋移至培养室进行发菌培养,控制培养室温度21℃,空气湿度63%,每天通风4次,每次35min,遮光培养46d,菌丝即可满袋;
61.(5)菌丝后熟:菌丝满袋后进入后熟期,控制培养室温度为24℃,空气湿度73%,每天给予光照强度为250lx的散射光,每1h对室内通风换气一次,每次通风时间为10min,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0.3%以下,培养35天,至菌丝转为灰色或土黄色,后熟期结束。
62.(6)搔菌:用搔菌机将菌包开袋搔菌,去除老菌种块和菌皮,并在菌包料面喷洒营养液,放置2h后将菌袋移至出菇室;营养液的制备方法为:取新鲜玉米须,加入其重量30倍的水,煮沸1.5h后除去玉米须,加入玉米须同等重量的红糖,搅拌均匀,即得营养液。
63.(7)出菇管理:出菇管理分为催蕾和出菇采收两个阶段;
64.催蕾:出菇室温度控制在12℃,空气湿度92%,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0.2%以下,催蕾时间15天;每天在菌丝上方5cm处喷洒营养液2次,以菌丝表面湿润为宜,每天还采用白光、红光、黄光和蓝光组成的组合光进行照射5.5h;组合光中的白光的光照强度为100lx,红光的光照强度为90lx,黄光的光照强度为50lx,蓝光的光照强度为30lx;
65.出菇采收:催蕾后,控制出菇室温度在14℃,空气湿度85%,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0.1%以下,每天散射光照射11小时,散射光的光照强度为280lx,当菌柄长度至5cm、菌盖直径达2cm,即可开始采收,每年采收3潮菇。
66.实施例3
67.一种以澳洲坚果壳为基质的海鲜菇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68.(1)配料:称取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进行配料:棉籽壳800份,澳洲坚果壳200份,桑枝屑400份,甘蔗渣300份,棕榈粕80份,麦麸120份,木屑90份,再称取石灰25份,备用;
69.其中,澳洲坚果壳和桑枝屑还经过以下预处理:将澳洲坚果壳粉碎至粒径3mm后,加水浸泡3天,然后加入桑枝屑一起堆沤发酵5天,即可;棉籽壳、澳洲坚果壳、甘蔗渣、棕榈粕、麦麸、木屑为加水浸泡后的湿物料;棉籽壳、棕榈粕和麦麸的含水量为20%,澳洲坚果壳、桑枝屑、木屑和甘蔗渣的含水量为70%。
70.(2)拌料:将棉籽壳、澳洲坚果壳、桑枝屑、木屑、麦麸、甘蔗渣、棕榈粕按比例添加到拌料机中,加入水,调节水分含量为60%,然后添加石灰粉拌匀,调节ph至12,得到栽培料;得到的栽培料的碳氮比c/n为35;
71.(3)装袋、接种:将栽培料装到菌棒袋中,菌棒袋的材质为聚乙烯,规格为17
×
33cm,每袋装料后湿料重1.3kg,然后进行高温灭菌,冷却后在无菌条件下接种海鲜菇菌种,每袋接种海鲜菇菌种40ml,即为培养袋;
72.(4)发菌:将培养袋移至培养室进行发菌培养,控制培养室温度22℃,空气湿度65%,每天通风4次,每次30min,遮光培养50d,菌丝即可满袋;
73.(5)菌丝后熟:菌丝满袋后进入后熟期,控制培养室温度为25℃,空气湿度75%,每天给予光照强度为220lx的散射光,每1h对室内通风换气一次,每次通风时间为12min,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0.3%以下,培养30天,至菌丝转为灰色或土黄色,后熟期结束。
74.(6)搔菌:用搔菌机将菌包开袋搔菌,去除老菌种块和菌皮,并在菌包料面喷洒营养液,放置2h后将菌袋移至出菇室;营养液的制备方法为:取新鲜玉米须,加入其重量40倍的水,煮沸2h后除去玉米须,加入玉米须同等重量的红糖,搅拌均匀,即得营养液。
75.(7)出菇管理:出菇管理分为催蕾和出菇采收两个阶段;
76.催蕾:出菇室温度控制在14℃,空气湿度95%,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0.2%以下,催蕾时间12天;每天在菌丝上方2cm处喷洒营养液2次,以菌丝表面湿润为宜,每天还采用白光、红光、黄光和蓝光组成的组合光进行照射5h;组合光中的白光的光照强度为120lx,红光的光照强度为70lx,黄光的光照强度为80lx,蓝光的光照强度为40lx;
77.出菇采收:催蕾后,控制出菇室温度在16℃,空气湿度90%,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0.1%以下,每天散射光照射10小时,散射光的光照强度为300lx,当菌柄长度至5cm、菌盖直径达2cm,即可开始采收,每年采收3潮菇。
78.实施例4
79.一种以澳洲坚果壳为基质的海鲜菇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80.(1)配料:称取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进行配料:棉籽壳600份,澳洲坚果壳600份,桑枝屑400份,甘蔗渣150份,棕榈粕60份,麦麸110份,木屑80份,再称取石灰25份,备用;
81.其中,澳洲坚果壳和桑枝屑还经过以下预处理:将澳洲坚果壳粉碎至粒径1mm后,加水浸泡3天,然后加入桑枝屑一起堆沤发酵5天,即可;棉籽壳、澳洲坚果壳、甘蔗渣、棕榈粕、麦麸、木屑为加水浸泡后的湿物料;棉籽壳、棕榈粕和麦麸的含水量为20%,澳洲坚果壳、桑枝屑、木屑和甘蔗渣的含水量为65%。
82.(2)拌料:将棉籽壳、澳洲坚果壳、桑枝屑、木屑、麦麸、甘蔗渣、棕榈粕按比例添加到拌料机中,加入水,调节水分含量为70%,然后添加石灰粉拌匀,调节ph至11.5,得到栽培料;得到的栽培料的碳氮比c/n为33.5;
83.(3)装袋、接种:将栽培料装到菌棒袋中,菌棒袋的材质为聚丙烯,规格为17
×
33cm,每袋装料后湿料重1.4kg,然后进行高温灭菌,冷却后在无菌条件下接种海鲜菇菌种,每袋接种海鲜菇菌种50ml,即为培养袋;
84.(4)发菌:将培养袋移至培养室进行发菌培养,控制培养室温度22℃,空气湿度65%,每天通风4次,每次40min,遮光培养48d,菌丝即可满袋;
85.(5)菌丝后熟:菌丝满袋后进入后熟期,控制培养室温度为24℃,空气湿度72%,每天给予光照强度为250lx的散射光,每1h对室内通风换气一次,每次通风时间为15min,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0.3%以下,培养36天,至菌丝转为灰色或土黄色,后熟期结束。
86.(6)搔菌:用搔菌机将菌包开袋搔菌,去除老菌种块和菌皮,并在菌包料面喷洒营养液,放置2h后将菌袋移至出菇室;营养液的制备方法为:取新鲜玉米须,加入其重量20倍的水,煮沸1h后除去玉米须,加入玉米须同等重量的红糖,搅拌均匀,即得营养液。
87.(7)出菇管理:出菇管理分为催蕾和出菇采收两个阶段;
88.催蕾:出菇室温度控制在13℃,空气湿度90%,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0.2%以下,催蕾时间15天;每天在菌丝上方5cm处喷洒营养液2次,以菌丝表面湿润为宜,每天还采用白光、红光、黄光和蓝光组成的组合光进行照射5h;组合光中的白光的光照强度为100lx,红光的光照强度为100lx,黄光的光照强度为60lx,蓝光的光照强度为50lx;
89.出菇采收:催蕾后,控制出菇室温度在15℃,空气湿度85%,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0.1%以下,每天散射光照射10小时,散射光的光照强度为300lx,当菌柄长度至5cm、菌盖直径达2cm,即可开始采收,每年采收3潮菇。
90.对比例1
91.与实施例1区别的是:对比例1的栽培料配方中不含澳洲坚果壳和桑枝屑,将澳洲坚果壳和桑枝屑替换成同等重量的棉籽壳,其他栽培步骤均与实施例1的相同。
92.对比例2
93.与实施例1区别的是:对比例2的栽培料配方中不含澳洲坚果壳和桑枝屑,将澳洲坚果壳和桑枝屑替换成同等重量的棉籽壳,且在出菇管理阶段不采用组合光照射,组合光替换为自然散射光;其他栽培步骤均与实施例1的相同。
94.对比例3
95.与实施例1区别的是:对比例3的栽培料配方中不含澳洲坚果壳和桑枝屑,将澳洲坚果壳和桑枝屑替换成同等重量的棉籽壳,且在搔菌和催蕾阶段不喷洒营养液,其他栽培步骤均与实施例1的相同。
96.对比例4
97.与实施例1区别的是:对比例3的栽培料配方中不含澳洲坚果壳和桑枝屑,将澳洲坚果壳和桑枝屑替换成同等重量的棉籽壳;在出菇管理阶段不采用组合光照射,组合光替换为自然散射光;且在搔菌和催蕾阶段不喷洒营养液,其他栽培步骤均与实施例1的相同。
98.按照实施例1-4及对比例1-4的方法生产的海鲜菇,对其营养成分进行检测。其中,粗蛋白含量按照gb5009.5-2016《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进行测定,维生素c含量采用2,6-二氯靛酚滴定法进行测定,钙、铁、锌的含量分别按照gb5009.92《食品中钙的测定》、 gb5009.90-2016《食品中铁的测定》、gb5009.14-2017《食品中锌的测定》进行测定。检测结果如下表1所示。
99.表1各组海鲜菇营养成分
[0100][0101]
其中,生物学效率是指食用菌鲜品重量与培养基干物质重量之比;经检测,本发明菌包的含水率保持在60%左右,所以培养基干物质重量按照菌包总重量的40%进行计算。粗蛋白、维生素c、钙含量、铁含量和锌含量的检测结果是以每1kg海鲜菇鲜菇的重量计算。
[0102]
由表1可见,本发明实施例1-4栽培的海鲜菇鲜菇产量、生物学效率及各营养成分均比对比例1-4的高。本发明单袋菌包的鲜菇产量为530-700g,而对比例1-4的单袋产量只有 400-450g左右,实施例1比对比例增产达到17.8%以上;本发明的生物学效率达到120%以上,而对比例中的生物学效率最高的只有102.3%;本发明实施例1-4的粗蛋白含量达到30.5-31.3 g/kg,与对比例相比,含量提高了28%以上;本发明实施例1-4的维生素c含量达到 143.2-145.7mg/kg,与对比例相比,含量提高了3.5%以上;本发明实施例1-4的矿物质含量也比对比例的高,钙含量达到22.4mg/kg以上,铁含量达到3.14mg/kg以上,锌含量达到6.58mg/kg以上。由此说明,本技术栽培的海鲜菇的营养价值高于对比例的营养价值,说明本技术的栽培基质中加入澳洲坚果壳和桑枝屑后,结合喷洒营养液、照射组合光等步骤,可有效提升海鲜菇的营养价值。
[0103]
上述虽然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