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麦姜连作种植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2520580发布日期:2022-12-13 19:17阅读:293来源:国知局
一种麦姜连作种植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农业种植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麦姜连作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2.传统生姜种植过程为,首先将大块的种姜(约1200斤/亩)掰成小块放置于温度适宜的环境下进行催芽,现有技术中主要利用棉被等保温材料对堆放的姜种进行闷盖,然后通过人工生火或利用电热毯对闷盖的姜种进行隔层加热形成姜芽,然后将这些姜芽移植于开好的定植沟内进一步生长。其中,上述整个培育过程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3.1、现有技术中的大姜种植周期为一年一收(一般为雨水开始催芽,清明时种植,霜降时收获,而从霜降到来年的清明这段时间的土地均处于空闲状态),这就使得种植大姜的土地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4.2、由于大姜的生长特性(对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依赖特别高),导致土壤育苗压力大、育苗后期甚至出现土壤板结的现象,而现有大姜种植一般采用轮作种植方法(两块土地进行交替种植),以减少土壤压力,但是这样会进一步降低土壤的利用率;
5.3、人工成本高并且种植效率低:传统的大姜种植均采用人工将催芽后的姜种一一放置于需种植的定植沟内;
6.4、设施性投入高:现有的催好芽的姜种移植到定植沟内后,需要再对定植区覆盖一层薄膜8(以提高姜苗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该薄膜是由竹条7进行支撑(图4所示)。按照一亩计算成本,需要投入2.5米长的竹条500根,2.5米宽的薄膜1250平方。
7.综上可知,现有技术在实际使用上显然存在不便与缺陷,所以有必要加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8.针对上述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麦姜连作种植方法,其可以实现:1、百姓增收、国家增粮;2、对土壤的土质进行调节,增加了土地利用率;3、提高了姜苗移植的效率;4、降低了设施性投入;5、省掉了大姜苗期管理成本。
9.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生姜培育工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大田土壤格式化:将收获小麦后的大田进行旋耕整理,确定空闲区和定植区,在空闲区设置喷淋装置和/或滴灌装置;步骤二、建立创新诱导抗性体系:在所述定植区内混合加入生姜根菌培养基质,形成种植区;在方便脱离的营养杯内培育姜苗,将培育好的姜苗连同营养杯按照预设株距移植到种植区;步骤三、生姜生长过程管理:对种植区进行全要素营养液滴灌,其中,所述全要素营养液包含β-多肽和/或诱导抗性营养液;对姜苗进行叶面喷淋诱导抗性营养液;步骤四、植株采收:待大姜生长到霜降前预定时间内进行采收,为下茬小麦种植做好准备。
10.根据本发明的麦姜连作种植方法,在步骤二中,100重量份土壤内混合的所述生姜根菌培养基质包含以下组分:碳能量0.0015~0.0025,β-多肽0.00045~0.00055、诱导抗性营养液0.00045~0.00055及其余份量的土壤;其中,在步骤二或步骤三中,100重量份的所
述诱导抗性营养液组合成分如下:包括几丁寡糖0.0005~0.0015;维生素c0.00045~0.00055;白藜芦醇0.0005~0.0015;烟酸0.0005~0.0015;β-多肽0.005~0.015;余量为水;上述成分按照顺序进行滴定。
11.根据本发明的麦姜连作种植方法,100重量份的所述碳能量包括25~35%的纳米碳管及65~75%的动物营养粪,其中,所述动物营养粪为牛粪或羊粪。
12.根据本发明的麦姜连作种植方法,所述纳米碳管主要成分是秸秆层;该秸秆层是由小麦秸秆发酵制备而成。
13.根据本发明的麦姜连作种植方法,在步骤三中,在滴灌诱导抗性营养液时,按照每亩每10~15天进行滴灌,每次滴灌用量为500~1000毫升。
14.根据本发明的麦姜连作种植方法,在步骤一中,在步骤一中,所述空闲区和定植区间隔排列,所述定植区15~20cm深,15~25cm宽;所述空闲区65~75cm宽;所述株距为15~20cm。
15.根据本发明的麦姜连作种植方法,在步骤二中,在步骤三中,在滴灌β-多肽时,按照每亩每10~15天进行滴灌,每次滴灌用量为5~10千克。
16.根据本发明的麦姜连作种植方法,在步骤三中,在滴灌全要素营养液时,按照每亩每10~15天进行滴灌,每次滴灌用量为5~10千克。
17.根据本发明的麦姜连作种植方法,在步骤四中,所述预定时间为8~12天。
18.根据本发明的麦姜连作种植方法,在步骤二中,所述姜苗的移植采用机械化移植。
19.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麦姜连作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大田土壤格式化:将收获小麦后的大田进行旋耕整理,确定空闲区和定植区,在空闲区设置喷淋装置和/或滴灌装置;将小麦与大姜进行连作种植,增加的土地的利用率,使现有的大姜种植土地上多出一茬小麦的产量,以此增加了百姓增收与国家增粮;步骤二、建立创新诱导抗性体系:在所述定植区内混合加入生姜根菌培养基质,形成种植区,生姜根菌培养基质能够有效增加土壤土质的肥沃程度,解决现有大姜种植过程中土壤中因有机基质缺失而出现的土壤板结问题;在方便脱离的营养杯内培育姜苗,将培育好的姜苗连同营养杯按照预设株距移植到种植区,该步骤的好处有四个方面,其一,将姜苗连同营养杯进行移植更有利于通过机械化移植的移植方式;其二,由于混合有生姜根菌培养基质的土壤的土质与营养杯内基质的成分非常的接近,营养杯脱离后,姜苗的根部能够更好的适应移植后的生长环境,保证了姜苗的成活;其三,由于姜苗的培育前期都在温室中生长,避免了前期姜苗出现溃烂或其他虫害,这就使得姜苗生长更为茁壮,姜苗移植出温室后能够更好的抵御外界恶劣的环境,不需要竹条及薄膜的建设,因此降低了设施性成本投入;其四,省掉了大姜苗期管理成本,主要包括底肥、底药,壮苗肥药,打孔撤膜等人工费;步骤三、生姜生长过程管理:对种植区进行全要素营养液滴灌,其中,所述全要素营养液包含β-多肽和/或诱导抗性营养液;对姜苗进行叶面喷淋诱导抗性营养液;步骤四、植株采收:待大姜的生长期到霜降前预定时间内进行采收。本发明可以实现:1、百姓增收、国家增粮;2、对土壤的土质进行调节,增加了土地利用率;3、提高了姜苗移植的效率;4、降低了设施性投入;5、省掉了大姜苗期管理成本。
附图说明
20.图1是种植区与空闲区的分布图;
21.图2是营养杯的剖视图;
22.图3是种植区的剖面图;
23.图4是现有技术中大姜移植后覆盖薄膜及支撑薄膜的竹条的结构图;
24.在图中,1-定植区,2-姜苗,3-基质,4-营养杯,5-空闲区,6-滴灌装置或喷淋装置,7-竹条,8-薄膜。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26.参见图1及图3,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麦姜连作种植方法,该麦姜连作种植方法包括步骤一、大田土壤格式化:将收获小麦后的大田进行旋耕整理,确定空闲区和定植区,所述空闲区5和定植区1间隔排列,所述定植区深h15~20cm,宽l15~25cm;所述空闲区宽h65~75cm,并在空闲区设置喷淋装置和/或滴灌装置6(选择任意一种进行单个使用,或者两种装置组合使用);将小麦与大姜进行连作种植,增加的土地的利用率,使现有的大姜种植土地上多出一茬小麦的产量,以此增加了百姓增收与国家增粮。
27.步骤二、建立创新诱导抗性体系:
28.在所述定植区内混合加入生姜根菌培养基质,形成种植区,生姜根菌培养基质能够有效增加土壤土质的肥沃程度,解决现有大姜种植过程中土壤中因有机基质缺失而出现的土壤板结问题,其中,100重量份土壤内混合的所述生姜根菌培养基质包含以下组分:碳能量0.0015~0.0025,β-多肽0.00045~0.00055、诱导抗性营养液0.000045~0.000055及其余份量的土壤;其中,100重量份的所述碳能量包括25~35%的纳米碳管及65~75%的动物营养粪,其中,所述动物营养粪为牛粪或羊粪,进一步的,所述纳米碳管主要成分是秸秆层;该秸秆层是由小麦秸秆发酵制备而成。生姜根菌培养基质的选取实例参见表1。
[0029][0030]
表1
[0031]
其中,100重量份的所述诱导抗性营养液组合成分如下:包括几丁寡糖0.0005~0.0015;维生素c0.00045~0.00055;白藜芦醇0.0005~0.0015;烟酸0.0005~0.0015;β-多肽0.005~0.015;余量为水;上述成分(诱导抗性营养液的组合成分)按照顺序进行滴定;诱导抗性营养液的选取实例,参见表2。
[0032][0033]
表2
[0034]
在方便脱离的营养杯4内培育姜苗2,所述营养杯内盛有为姜苗提供营养的基质3,将培育好的姜苗连同营养杯按照预设株距移植到种植区;该步骤的好处有四个方面,其一,将姜苗连同营养杯进行移植更有利于通过机械化移植的移植方式;其二,由于混合有生姜根菌培养基质的土壤的土质与营养杯内基质的成分非常的接近,营养杯脱离后,姜苗的根部能够更好的适应移植后的生长环境,保证了姜苗的成活;其三,由于姜苗的培育前期都在温室中生长,避免了前期姜苗出现溃烂或其他虫害,这就使得姜苗生长更为茁壮,姜苗移植出温室后能够更好的抵御外界恶劣的环境,不需要竹条及薄膜的建设,因此降低了设施性成本投入;其四,省掉了大姜苗期管理成本,主要包括底肥、底药,壮苗肥药,打孔撤膜等人工费;
[0035]
其中,所述将营养杯采用方便脱离的结构,例如手动方便撕扯或在姜苗生长到预定大小后,该姜苗的根部从营养杯内穿出(该营养杯的结构在现有技术中已经存在,在此不做过多的详述)。将营养杯采用上述结构的主要目的为方便移植到大田内的姜苗的根部能够从营养杯内穿出(不会受到营养杯的束缚),伸入至混合有生姜根菌培养基质的土壤中。
[0036]
步骤三、生姜生长过程管理:
[0037]
对种植区进行全要素营养液滴灌(对姜苗的根部进行管理),其中,所述全要素营养液包含β-多肽和/或诱导抗性营养液(此处所述的诱导抗性营养液与上述诱导抗性营养液的组分一致);也就是说,既可以将β-多肽与诱导抗性营养液进行混合滴管,也可以有先后顺序的进行单独滴管。对姜苗进行叶面喷淋诱导抗性营养液(对姜苗的芽叶进行管理);其中,在滴灌或喷洒诱导抗性营养液时,按照每亩每10~15天进行滴灌或喷洒,每次滴灌或喷洒用量为500~1000毫升;按照表3中的实例进行滴灌或喷洒。
[0038]
每亩天数10天12天13天15天用量500毫升700毫升800毫升1000毫升
[0039]
表3
[0040]
在滴灌β-多肽时,按照每亩每10~15天进行滴灌,每次滴灌用量为5~10千克;按照表4中的实例进行滴灌。
[0041]
每亩天数10天12天13天15天
用量5千克6千克7千克10千克
[0042]
表5
[0043]
在滴灌全要素营养液时,按照每亩每10~15天进行滴灌,每次滴灌用量为5~10千克。按照表5中的实例进行滴灌。
[0044]
每亩天数10天12天13天15天用量5千克6千克7千克10千克
[0045]
表6
[0046]
步骤四、植株采收:
[0047]
待大姜的生长期到霜降前8~12天时间内进行采收。
[0048]
由于整个姜苗培育的过程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温室内进行培育,所以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小(降低了姜苗受到季节的影响程度),并且温室内各项环境指标均可控,能够为姜苗的成长提供最优的生长环境。并且由于现有的温室培育技术已经相对的成熟,其内部各项指标的调节均由电脑进行控制,不需要人为进行干预,降低了人工成本,也相对提高了姜苗的成活率,并且不需要对姜苗进行防护(减少了建设性成本)。整个姜苗的培育过程会在温室内进行实时监测,会根据姜苗的生长情况,为姜苗供应营养液,这就使得姜苗生长更加茁壮,在移植到大田后能够更好的抵御外界恶劣环境。
[0049]
步骤六:待苗高至预定高度后即可机械化移植,该预定高度为苗高20厘米以上即可。
[0050]
经过上述育苗工艺,大姜的姜种重量由原先的1200斤降低到300斤,催芽成活率原先的66%提高到99%,出苗率由原先的85%提高到了99%,综合成活率(催芽成活率/出苗率)由原先的56%提高到98%。
[0051]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麦姜连作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大田土壤格式化:将收获小麦后的大田进行旋耕整理,确定空闲区和定植区,在空闲区设置喷淋装置和/或滴灌装置;将小麦与大姜进行连作种植,增加的土地的利用率,使现有的大姜种植土地上多出一茬小麦的产量,以此增加了百姓增收与国家增粮;步骤二、建立创新诱导抗性体系:在所述定植区内混合加入生姜根菌培养基质,形成种植区,通过增加生姜根菌培养基质在增加的土壤土质的肥沃程度,解决现有土壤中因有机基质缺失而导致的土壤板结问题;在营养杯内培育姜苗,将培育好的姜苗连同营养杯按照预设株距移植到种植区,该步骤的好处有三个方面,其一,将姜苗连同营养杯进行移植更有利于通过机械化移植的移植方式;其二,由于混合有生姜根菌培养基质的土壤的土质与营养杯内基质的成分非常的接近,待营养杯降解后,姜苗的根部能够更好的适应移植后的生长环境,提过了姜苗的成活率;其三,由于姜苗的培育前期在都在温室中进行生长,这就使得姜苗生长更为茁壮,在移植出温室后抵御外界恶劣的环境,不需要竹条及薄膜的建设,因此降低了设施性成本投入;步骤三、生姜生长过程管理:对种植区进行全要素营养液滴灌,其中,所述全要素营养液包含β-多肽和/或诱导抗性营养液;对姜苗进行叶面喷淋诱导抗性营养液;步骤四、植株采收:待大姜的生长期到霜降前预定时间内进行采收。
[0052]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