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稻-鱼共生/轮作工程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97372发布日期:2022-07-01 20:56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一种稻-鱼共生/轮作工程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水稻种植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稻-鱼共生/轮作工程系统。


背景技术:

2.稻鱼综合种养原理是基于稻田浅水环境下,应用生态学原理和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入鱼类进行养殖,从而优化稻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实现水稻与鱼的互利共生。通过这种混合种养模式,营造稳定、小规模的生态系统。鱼在稻田内的活动,可以达到松弛土壤的效果,其排泄物还可作为肥料提升土壤的肥力;同时,鱼还可以将水稻害虫、杂草草籽等作为食物,对稻田起到除虫、除草的效果。这样不仅减少了水肥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的工作,也消除了化学防治带来的农药残留问题;此外,对比常规稻田种植,不仅可以提高稻田单位面积生产效益和产品质量,还增加了养殖鱼的收益,促进农民增收,稻田养草鱼的稻谷增产比养其他鱼类品种的增产幅度要高,因此稻田养草鱼的优越性超过养其他鱼,但是草鱼摄食能力强,水稻嫩弱的秧苗对草鱼吸引力较大,故需要掌握好草鱼进入水稻种植区的时机,现有技术中一般将水稻种植区和鱼产养殖区分离,仅利用管道实现水循环,起不到对稻田除草除虫的效果,且现有技术中仅是通过水流将鱼类排泄物随机送到各处,对鱼类排泄物利用率低,故亟需一种共生效果明显、对鱼类排泄物利用率高的共生轮作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稻-鱼共生/轮作工程系统,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稻-鱼共生/轮作工程系统,包括外田埂,所述外田埂上固定安装有隔水板,所述外田埂内侧设置有若干圈内田埂,所述内田埂内侧设置有若干水稻种植区,所述内田埂处固定安装有隔鱼板,所述隔鱼板上开设有若干进鱼口,所述进鱼口安装有隔挡部,所述外田埂与内田埂之间以及相邻内田埂之间均开设有鱼沟,所述鱼沟底部固定安装有收集部,所述收集部连通有两个消毒净化箱,两个所述消毒净化箱分别固定于所述隔水板两侧且与所述隔水板固定连接,所述消毒净化箱顶端连通有若干出水管道,每个所述出水管道远离所述消毒净化箱的一端均位于一圈所述内田埂中部。
5.优选的,所述收集部包括若干收集斗,相邻两个所述收集斗固定连接,所述收集斗位于所述鱼沟底部且与所述鱼沟固定连接,若干所述收集斗底部连通有收集管道,所述收集管道与所述收集斗之间固定连接有过滤网,所述收集管道分别与两个所述消毒净化箱相连通,所述收集管道上安装有收集泵。
6.优选的,所述隔挡部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滑动柱,所述隔鱼板位于所述进鱼口处开设有滑槽,所述滑动柱与所述滑槽滑动连接,两个所述滑动柱之间固定连接有两个连接杆,两个所述滑动柱与两个所述连接杆之间固定连接有隔鱼网。
7.优选的,所述隔鱼网孔径不大于3.5cm。
8.优选的,所述外田埂外侧固定安装有增氧机,所述增氧机连通有若干增氧头,若干所述增氧头位于所述鱼沟内,所述增氧头位于水位线下方。
9.优选的,所述隔鱼板高度高于水面高度40-50cm。
10.优选的,所述出水管道上安装有排水泵,所述排水泵与所述消毒净化箱顶面固定连接。
11.优选的,所述隔鱼板上开设有若干进水孔,所述进水孔尺寸为0.5-1cm。
12.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利用隔水板防止水流失,利用隔鱼板将水稻种植区与鱼沟隔开,使水稻种植初期,鱼不会进入水稻种植区对水稻幼苗进行破坏,水稻长大后打开隔挡部,使鱼类进入,能够对水稻周围的杂草和害虫进行清洁,收集部能够将鱼类排泄物进行收集,然后随水流进入消毒净化箱内进行消毒后输送至水稻种植区附近,能够使大部分排泄物作用在水稻上,对鱼类排泄物的利用率较高,不会造成资源浪费;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实用方便,能够根据情况控制鱼类运动区域,保护水稻正常生长,且对鱼类排泄物利用率高。
附图说明
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共生轮作系统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共生轮作系统主视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进鱼口俯视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隔挡部结构示意图;
18.图5为本实用新型收集斗结构示意图;
19.其中:1-隔水板,2-水稻种植区,3-隔鱼板,4-进鱼口,5-鱼沟,6-消毒净化箱,7-出水管道,8-收集斗,9-收集管道,10-过滤网,11-收集泵,12-滑动柱,13-连接杆,14-隔鱼网,15-排水泵,16-进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1.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22.参照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稻-鱼共生/轮作工程系统,包括外田埂,外田埂上固定安装有隔水板1,外田埂内侧设置有若干圈内田埂,内田埂内侧设置有若干水稻种植区2,内田埂处固定安装有隔鱼板3,隔鱼板3上开设有若干进鱼口4,进鱼口4安装有隔挡部,外田埂与内田埂之间以及相邻内田埂之间均开设有鱼沟5,鱼沟5底部固定安装有收集部,
收集部连通有两个消毒净化箱6,两个消毒净化箱6分别固定于隔水板1两侧且与隔水板1固定连接,消毒净化箱6顶端连通有若干出水管道7,每个出水管道7远离消毒净化箱6的一端均位于一圈内田埂中部。
23.隔水板1防止水流失,利用隔鱼板3将水稻种植区2与鱼沟5隔开,保证水稻种植初期鱼不会进入水稻种植区2对水稻幼苗进行破坏,水稻长大后打开隔挡部,使鱼类进入,能够对水稻周围的杂草和害虫进行清洁,收集部能够将鱼类排泄物进行收集,然后随水流进入消毒净化箱6内进行消毒后输送至水稻种植区2附近,能够使大部分排泄物作用在水稻上,对鱼类排泄物的利用率较高,不会造成资源浪费。
24.进一步优化方案,收集部包括若干收集斗8,相邻两个收集斗8固定连接,收集斗8位于鱼沟5底部且与鱼沟5固定连接,若干收集斗8底部连通有收集管道9,收集管道9与收集斗8之间固定连接有过滤网10,收集管道9分别与两个消毒净化箱6相连通,收集管道9上安装有收集泵11。若干固定连接的收集斗8能够对鱼沟5内的鱼类排泄物进行收集,防止鱼沟5内的排泄物无法输送到水稻种植区2内产生浪费;过滤网10能够对杂物进行过滤,防止大颗粒石块落入收集管道9内,同时能够防止鱼类进入;消毒净化箱6能够定期对水流和排泄物进行消毒处理,然后将带有排泄物的水流输送至水稻种植区2内,净化水质的同时,保证排泄物都作用在水稻种植区2内,增加鱼类排泄物利用率。
25.进一步优化方案,隔挡部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滑动柱12,隔鱼板3位于进鱼口4处开设有滑槽,滑动柱12与滑槽滑动连接,两个滑动柱12之间固定连接有两个连接杆13,两个滑动柱12与两个连接杆13之间固定连接有隔鱼网14。利用滑动柱12与隔鱼板3滑动连接,能够控制隔鱼网14的上升或下降,进而根据需要使进鱼口4打开或关闭。
26.进一步优化方案,隔鱼网14孔径不大于3.5cm。防止较大鱼苗进入水稻种植区2内。
27.进一步优化方案,外田埂外侧固定安装有增氧机,增氧机连通有若干增氧头,若干增氧头位于鱼沟5内,增氧头位于水位线下方。定期利用增氧机对鱼沟5内进行增氧,满足鱼类对水内氧气的需求,使鱼类正常生长。
28.进一步优化方案,隔鱼板3高度高于水面高度40-50cm。防止水稻嫩弱时,鱼类跳过隔鱼板3进入水稻种植区2内对水稻幼苗进行啃食,造成损失。
29.进一步优化方案,出水管道7上安装有排水泵15,排水泵15与消毒净化箱6顶面固定连接。利用排水泵15将消毒净化箱6净化后的水流携带鱼类排泄物经出水管道7排至水稻种植区2内,充分利用鱼类排泄物,防止资源浪费。
30.进一步优化方案,隔鱼板3上开设有若干进水孔16,进水孔16直径为0.5-1cm,使水稻种植区2和鱼沟5能够进行水质交换,鱼沟5内部分携带鱼类排泄物的水流进入水稻种植区2,对水稻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31.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使用时,在春季先向鱼沟5内通入适量水,使水平面低于水稻种植区2,曝气后投放鱼苗,定期投喂饲料,定期利用增氧机进行增氧,4-5月份时,再次通入水,使水稻种植区2能够正常插秧,然后将水稻苗间隔有序的插入水稻种植区2内,此时鱼类被隔鱼板3和隔鱼网14隔在水稻种植区2外侧,仅能进行水质交换,防止鱼吃食嫩弱的幼苗,当水稻稻叶挺直远离水面后,拉动连接杆13,使滑动柱12带着隔鱼网14上升,此时鱼类能够通过进鱼口4进入水稻种植区2内,对水稻种植区2内的杂草和害虫进行清理,促进水稻生长;鱼类在生长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排泄物,当排泄物落入鱼沟5内时,利用收集斗8对排
泄物进行收集,然后定期启动收集泵11,使收集的排泄物随水流进入消毒净化箱6内进行消毒处理,然后利用排水泵15将消毒后携带排泄物的水经出水管道7排至水稻种植区2,使鱼类排泄物利用率高,且能够定期对水流进行消毒处理,使鱼类与水稻正常生长。
3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3.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