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海草泥丸播种法的海流庇护装置

文档序号:30905127发布日期:2022-07-26 23:58阅读:274来源:国知局

1.本实用新型属于改善近海生态系统群落结构、海草场的生态修复和重建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基于海草泥丸播种法的海流庇护装置。


背景技术:

2.海草是世界上唯一的具有地下根与根状茎的海洋沉水被子植物,在近岸海域有大面积分布,在中国北温带,主要的优势种是鳗草(zostera marina l.)和日本鳗草(zostera japonica ascherson&graebner),隶属于鳗草科(zosteraceae),鳗草属(zostera),多生长在底质为泥沙混合的区域。当海草连绵大面积成片分布时就被称为海草床,海草床是近海海洋生态系统中最基础和最重要的群落,它能够为消费者提供育幼场和产卵场,并具有护堤减灾和气候调节等功能,也可为初级消费者提供食物来源。海草床、珊瑚礁和红树林被称为三大典型的海洋生态系统。
3.海草退化是世界公认的全球性问题,我国海草同样面临着严峻的退化形势。在海草床的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同时,如何保护和修复也成为当前最迫切的需求。目前在我国,鳗草和日本鳗草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北和辽宁省的沿海海域。在全球变暖趋势日益严峻的大环境下,随着人类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近三十年来的围填海、破坏性挖捕、水产养殖和生活排污等活动,已经直接影响海草的生存,互花米草的入侵也在导致海草床严重退化。相比于1879年首次海草记录以来,已经有29%的海草消失,而且消失的速度还在日益加剧。
4.种子法和植株移植法是海草床的主要修复手段。利用种子法修复海草床,可以提高修复海草床的遗传多样性,并对供体海草床破坏性小,是值得提倡和发扬的海草床修复方法。虽然利用种子法修复海草床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由于海草种子质量小、体积小,容易随着洋流的运动而不断漂浮,因此在底质扎根十分困难,撒播法的种子成活率极低,且容易漂浮到水深和底质不适宜海草生长的区域,无法生存;虽然将种子种植在麻袋中(麻袋法)可以获得很高的建苗率,但是种苗出土后容易被海流冲出或者被泥沙深埋,种苗死亡,造成修复失败。因此亟需解决种子法修复海草床效率低下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海草泥丸播种法的海流庇护装置。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技术方案为:
7.一种基于海草泥丸播种法的海流庇护装置,包括一个或多个海流庇护单元,海流庇护单元设置于海底;
8.海流庇护单元包括支撑杆及依次间隔设置于支撑杆上的多个庇护板;
9.庇护板竖直设置,且庇护板具有沿周向半包围的庇护腔;庇护腔包围的海底内埋藏至少一颗包含有海草种子的泥丸。
10.所述庇护板为侧开口的v型结构,且开角为55-65
°
,所述庇护板的下端插设于海底
内。
11.所述庇护板采用pvc材质。
12.所述支撑杆采用钢筋,钢筋的两端通过钢钉固定于海底。
13.所述钢筋设置于所述庇护板的背面,所述庇护板通过绳索绑扎在所述钢筋上,且相邻两个所述庇护板之间的间距为20-30cm。
14.所述泥丸采用海泥和海水混合制成的球体,球体直径为1-2cm。
15.所述泥丸的含水率为25
±
3%。
16.所述泥丸内包含有15-25粒海草种子。
17.所述海草种子距离所述泥丸的外表面至少3mm。
18.所述泥丸埋藏海底深度为2-5cm。
1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20.1.本实用新型将种子种在海底,避免了海底表层的水流冲击和动物觅食,降低了种子损失率,海草种子可在海底顺利生根发芽,解决了海草幼苗建成过程中难以定植的问题。
21.2.本实用新型设计的海流庇护装置将有效降低修复海域海流,避免冲走出土种苗,为海草场的恢复或重建提供了一种简便、快速、有效的方法。
22.3.同时本实用新型中的设施装置具可拆装性,能够回收重复利用,因而能节约成本,而且不会对海区构成污染,另外装置中所使用的材料,如不锈钢架、仿生透明塑料海草、海泥等,对海洋环境不会构成污染。
23.4.本实用新型使用泥丸法来恢复大面积受损的海草床,能简单有效地实现海草的大规模种植,进而修复受损的近海海洋生态系统,改善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修复后的海草床作为地球上唯一的高等沉水植物,可以固碳、改善水质、防止海底泥沙的流失、为初级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地。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基于海草泥丸播种法的海流庇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庇护板的结构示意图;
26.图3为本实用新钢筋型中泥丸的结构示意图;
27.图中,1为钢钉;2为钢筋;3为泥丸;4为庇护板;5为海草种子。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9.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海草泥丸播种法的海流庇护装置,包括一个或多个海流庇护单元,海流庇护单元设置于海底;海流庇护单元包括支撑杆及依次间隔设置于支撑杆上的多个庇护板4;庇护板4竖直设置,且庇护板4具有沿周向半包围的庇护腔;庇护腔包围的海底内埋藏至少一颗包含有海草种子5的泥丸3。
30.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庇护板4为侧开口的v型结构,且开角为55-65
°
,庇护板4的下端插设于海底内,以提高庇护板4的稳定性。
31.具体地,庇护板4采用pvc材质。
32.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支撑杆采用钢筋2,钢筋2的两端通过钢钉1固定于海底。钢筋2设置于庇护板4的背面,庇护板4通过绳索绑扎在钢筋2上,且相邻两个庇护板4之间的间距为20-30cm。
33.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泥丸3采用海泥和海水混合制成的球体,球体直径为1-2cm,泥丸3的含水率为24%。
34.进一步地,泥丸3内包含有15-25粒海草种子5,海草种子5距离泥丸3的外表面至少3mm。泥丸3埋藏海底深度为2-5cm。
3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基于海草泥丸播种法的海流庇护装置,其实施方式是:
36.将海流庇护装置固定于待修复海域,将多个庇护板4按20-30cm间隔固定于钢筋2上,庇护板4为60
°
开角的pvc板。将一定数量的优质海草种子5用一定质量的海泥包裹,制成泥丸3。具体地,泥丸3需将海泥和海水按3:1比重充分混合,将混合好的海泥制成直径为1-2cm的球体,将15-25粒海草种子5包入其中。海草种子5的比重大于1.2,种子活性高于90%。海泥有机质含量为5-10%,海泥粒径低于100μm。在泥丸制作过程中,包入的种子距离泥丸表面至少3mm,泥丸含水率为20-30%。将泥丸3埋藏至庇护板4包围的海底,海草种子5会随泥丸埋藏至海底,泥丸3埋藏深度为2-5cm。
37.本实施例中,庇护板4的高度为15cm,单边长为6cm,其下端插入并固定于海底,用扎带将庇护板4与钢筋2捆绑一起,增加其稳定性。
38.在中国北温带海域,主要的优势种是鳗草和日本鳗草两种,下面以鳗草为例详细说明。
39.实施例一
40.在河北某海湾运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基于海草泥丸播种法的海流庇护装置进行了鳗草海草场生态修复试验。
41.在海流庇护单元中,每根钢筋2的长度为1.4m,钢筋2上设有六个庇护板4。将六排海流庇护单元平行设置,形成一个的移植区块,移植区块间距为5m,移植规模50公顷以上。
42.海草修复项目的种子采集自该海域海草床,所使用种子比重均大于1.2,经测定种子活力为95%。泥丸制作所使用海泥取自唐山近岸海域,海泥有机质含量为6.5%,利用筛子筛取粒径低于100μm的海泥,将海泥和海水按3:1比重充分混合,泥球含水率为24%。将20粒优质鳗草种子用海泥包裹,制成直径为15mm的泥丸,其中泥丸中种子距离泥丸表面约3mm。将泥丸埋藏至唐山近岸待修复区域,埋藏深度为2-5cm。
43.试验结果如下:
44.2021年4月份进行观察,播种的鳗草种子已经开始萌发,且采集到的幼苗状态良好,建苗率较高,幼苗建成率高达18-27%;2021年8月份进行观察,已形成稳定的海草斑块。
45.本实施例的试验结果表明,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基于海草泥丸播种法的海流庇护装置,将种子种在海底,避免了海底表层的水流冲击和动物觅食,降低了种子损失率,鳗草种子可在海底顺利生根发芽,解决了海草幼苗建成过程中难以定植的问题;可以在适宜的海区高效率修复受损的海草床,建立健康良好的近海海洋生态系统。
46.本实用新型中的设施装置具可拆装性,能够回收重复利用,因而能节约成本,而且不会对海区构成污染。
47.本实用新型使用泥丸法来恢复大面积受损的海草床,能简单有效地实现鳗草的大
规模种植,进而修复受损的近海海洋生态系统,改善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修复后的海草床作为地球上唯一的高等沉水植物,可以固碳、改善水质、防止海底泥沙的流失、为初级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地。
4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扩展等,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