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灌溉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林业造林用灌溉设备。
背景技术:2.林业是指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培育和保护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发挥防护作用的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土壤沙漠化现象的加剧,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故造林工作尤为重要,而在造林工作中,需要对绿色植被进行灌溉。
3.现有的林业造林用灌溉设备大多为了节约水资源,而通过收集漏斗将雨水收集并储存到一个箱体内,但由于缺少封堵结构,收集的雨水会因长时间和外界接触而导致蒸发流失,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无法满足实际使用需求,因此提出一种林业造林用灌溉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为解决缺少封堵结构,收集的雨水会因长时间和外界接触而导致蒸发流失,造成水资源的浪费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林业造林用灌溉设备。
5.本实用新型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具体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6.一种林业造林用灌溉设备,包括:
7.可移动式的推车,其上设置有储水箱,所述储水箱的顶部构造有开口;
8.收集管,竖直向固设在所述储水箱的顶部且与所述开口连通;
9.添加管,设置在所述储水箱的顶部且与其内部连通,所述添加管的管口处紧密插接有封堵塞;
10.收集漏斗,固设在所述收集管的自由端且与其连通;
11.封堵件,设置在所述储水箱上且用于对所述开口进行封堵;
12.水泵,设置在所述推车上,所述水泵的输入端与输出端分别连通有连接管以及出水管,所述连接管的自由端与所述储水箱连通,所述出水管的自由端设置有浇灌喷头。
13.进一步地,还包括:
14.观察窗,设置在所述储水箱上且呈竖直向分布。
15.进一步地,所述封堵件包括:
16.两个滑杆,均竖直向滑动滑动贯穿所述储水箱的顶部且对称分布,所述滑杆的顶端固设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与所述储水箱的相对侧之间设置有套设在所述滑杆上的复位弹簧;
17.封堵板,活动设置在所述储水箱内且与两个所述滑杆的底端固定连接。
18.进一步地,所述封堵板上设置有密封圈,所述封堵塞为橡胶材质。
19.进一步地,还包括:
20.过滤板,构造呈锥形且设置在所述收集漏斗上。
21.进一步地,还包括:
22.两个固定板,固设在所述储水箱的一侧且对称分布,两个所述固定板的相对侧通过轴承水平向转动设置有收卷轮,所述收卷轮的一侧设置有手轮,所述出水管包括:
23.软管,绕设在所述收卷轮上,所述浇灌喷头与所述软管的一端连通;
24.硬管,一端与所述水泵的输出端连通,另一端贯穿所述收卷轮并与所述软管的另一端连通。
25.进一步地,还包括:
26.弹性卡爪,固设在所述储水箱的一侧,所述浇灌喷头与所述弹性卡爪卡接配合。
2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28.1、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可以雨水进行收集利用,同时避免收集的雨水因长时间和外界接触而导致蒸发流失,进而造成水资源浪费的情况,得以满足使用需求,因此更具有实用性。
29.2、本实用新型通过观察窗的设计,便于工作人员直观的观察到储水箱内水的余量,以便于在水量较低时及时通过添加管进行添加。
30.3、本实用新型通过过滤板的设计,可以避免树叶等杂物进入到储水箱内,进而造成灌溉时出现堵塞的情况。
附图说明
31.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立体图;
32.图2是本实用新型左视图;
33.图3是本实用新型图2中a-a方向的剖视图;
34.图4是本实用新型图3中b处的放大图;
35.图5是本实用新型图3中c处的放大图;
36.图6是本实用新型正视图;
37.图7是本实用新型图6中d-d方向的剖视图;
38.图8是本实用新型图7中e处的放大图。
39.附图标记:1、推车;2、储水箱;3、开口;4、收集管;5、添加管;6、封堵塞;7、收集漏斗;8、水泵;9、连接管;10、出水管;1001、软管;1002、硬管;11、浇灌喷头;12、观察窗;13、滑杆;14、限位块;15、复位弹簧;16、封堵板;17、密封圈;18、过滤板;19、固定板;20、收卷轮;21、手轮;22、弹性卡爪。
具体实施方式
40.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41.如图1-8所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林业造林用灌溉设备,包括:可移动式的推车1,其上设置有储水箱2,推车1由车板、四个万向自锁轮以及推杆组成,四个万向自锁轮均设置在车板的底部且矩形阵列分布,储水箱2和推杆均固设在车板的顶部,储水箱2的顶部构造有开口3;收集管4,竖直向固设在储水箱2的顶部且与开口3连通;添加管5,设置在储水箱2的顶部且与其内部连通,添加管5的管口处紧密插接有封堵塞6;收集漏斗7,
固设在收集管4的自由端且与其连通;封堵件,设置在储水箱2上且用于对开口3进行封堵;水泵8,设置在推车1上,水泵8的输入端与输出端分别连通有连接管9以及出水管10,连接管9的自由端与储水箱2连通,出水管10的自由端设置有浇灌喷头11,在无需进行灌溉时,将本装置移动至户外,在雨天时,通过收集漏斗7可对雨水进行收集,雨水在进入收集漏斗7后依次进入收集管4、开口3以及储水箱2,在晴天时,通过封堵件对开口3进行封堵,以避免储水箱2内的雨水因蒸发而流失,在需要对绿植进行灌溉时,将封堵塞6拔出至远离添加管5的管口处,之后将添加管5和供水设备连通,通过供水设备向储水箱2内部添加水,直至储水箱2内部水量达到需求,当储水箱2内部储存有一定量的雨水时,可根据雨水的量减少通过供水设备添加的水量,之后将封堵塞6紧密插接到添加管5的管口处,对添加管5进行封堵,再将本装置移动至灌溉位置,将浇灌喷头11对应绿植,打开水泵8,水泵8工作,储水箱2内的水因此经过连接管9和出水管10,并最终由浇灌喷头11喷出,以实现对绿植的浇灌,当灌溉结束后,关闭水泵8,将本装置移动至初始位置即可,综上所述,本装置在使用时,可以雨水进行收集利用,同时避免收集的雨水因长时间和外界接触而导致蒸发流失,进而造成水资源浪费的情况,得以满足使用需求,因此更具有实用性。
42.如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观察窗12,设置在储水箱2上且呈竖直向分布,观察窗12的设计便于工作人员直观的观察到储水箱2内水的余量,以便于在水量较低时及时通过添加管5进行添加。
43.如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封堵件包括:两个滑杆13,均竖直向滑动滑动贯穿储水箱2的顶部且对称分布,滑杆13的顶端固设有限位块14,限位块14与储水箱2的相对侧之间设置有套设在滑杆13上的复位弹簧15;封堵板16,活动设置在储水箱2内且与两个滑杆13的底端固定连接,复位弹簧15在自然状态下,限位块14远离储水箱2的顶部,封堵板16贴合储水箱2的内顶面并对开口3进行封堵,在雨天时,雨水依次经过收集漏斗7和收集管4,雨水的重力会迫使封堵板16在储水箱2内沿竖直向向下运动至开口3为畅通状态,此时雨水可顺着开口3进入储水箱2内,在此过程中,封堵板16带动两个滑杆13和两个限位块14同步沿竖直向向下运动,两个复位弹簧15分别被两个限位块14所挤压,当收集漏斗7和收集管4内没有雨水流过时,两个复位弹簧15均会因被挤压而复位至自然状态,两个滑杆13、两个限位块14以及封堵板16均会在弹性势能的作用下沿竖直向向上运动,封堵板16重新对开口3进行封堵。
44.如图4-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封堵板16上设置有密封圈17,封堵塞6为橡胶材质,封堵塞6的直径稍大于添加管5的内径,在将封堵塞6紧密插入添加管5时,封堵塞6会发生一定程度上的形变,以实现更好的对添加管5进行密封,而密封圈17的设计则可以提高封堵板16对开口3的密封性,二者的结合使本装置的密封性能更好,从而有效避免收集的雨水因蒸发而流失。
45.如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过滤板18,构造呈锥形且设置在收集漏斗7上,过滤板18的设计可以避免树叶等杂物进入到储水箱2内,进而造成灌溉时出现堵塞的情况。
46.如图2-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两个固定板19,固设在储水箱2的一侧且对称分布,两个固定板19的相对侧通过轴承水平向转动设置有收卷轮20,收卷轮20的一侧设置有手轮21,出水管10包括:软管1001,绕设在收卷轮20上,浇灌喷头11与软管1001的一
端连通;硬管1002,一端与水泵8的输出端连通,另一端贯穿收卷轮20并与软管1001的另一端连通,收卷轮20的内部构造有容纳腔且远离手轮21的一侧构造有通孔一,收卷轮20上构造有通孔二,通孔一和通孔二均和容纳腔连通,硬管1002远离水泵8的一端穿过通孔一并位于容纳腔内,软管1001远离浇灌喷头11的一端穿过通孔二并和硬管1002位于容纳腔内的一端连通,在初始状态下,软管1001绕设在收卷轮20上,在进行灌溉时,手持浇灌喷头11,拉动软管1001,带动收卷轮20和手轮21反转,当灌溉结束后,正向转动手轮21,带动收卷轮20同步转动,将软管1001绕设在收卷轮20上,以避免软管1001因杂乱无序的放置而导致缠绕现象,当收卷轮20转动时,硬管1002不会随之同步转动,也不会影响收卷轮20的正常转动。
47.如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弹性卡爪22,固设在储水箱2的一侧,浇灌喷头11与弹性卡爪22卡接配合,弹性卡爪22为现有结构,可以对浇灌喷头11进行固定,和现有技术中用于固定花洒的结构类似,故在此不做过多叙述,此设计实现对浇灌喷头11进行固定,以避免浇灌喷头11出现掉落。
48.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