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鳖立体生态种养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760821发布日期:2022-10-12 02:55阅读:82来源:国知局
桃、鳖立体生态种养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生态种养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桃、鳖立体生态种养系统,尤其涉及一种适宜在低洼地区推行的桃、鳖立体生态种养系统。


背景技术:

2.桃(amygdalus persica l.)是我国常见的水果,是一种落叶小乔木,因其肉质鲜美富含蛋白质,又被称为“天下第一果”。桃树原产于我国,是我国最古老的栽培树种之一,有四千多年的种植历史,各省区广泛栽培。我国是桃子生产大国,也是主要出口国家,据2019年统计,中国的桃产量达1584.2万吨,位居世界第一,2020年我国桃产量达1663.4万吨。
3.近年来,桃子种植面积呈增长态势,相继涌现出一大批品牌,产业发展较好。但桃耐涝性差,当桃园积水2-3天时,树叶脱落树枝枯萎,而桃树供水不足又会影响树枝发育,造成裂果。因此种植桃树需要挖畦沟,特别是在低洼地区,除畦沟外,还要设置外包围二级排水沟和集水池,涝季及时排水,旱季及时供水。目前桃树种植方法相对传统,品种经营单一,果实采摘期短,自然休眠期长,受季节影响大,人工利用率低,用肥用药多,土地利用率低,沟渠占地多,且其作用仅限于储水、排水,还有较大的利用空间,种植户经济效益低。因此,急需调整桃种植模式,充分利用桃园沟渠和土地、生产时间、生态资源等,研究出效益和生态绿色双丰收的种养模式,套种或套养高附加值的产品,实现生产要素最优组合,达到减肥减药,绿色生态防控,提高单位收益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4.鳖(pelodiscus sinensis)俗称甲鱼,是一种卵生两栖爬行动物,常在水底的泥沙中生活,以动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动物。鳖是一种珍贵的经济动物,不仅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被视为名贵的滋补品,逐渐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深受市民喜欢,尤其是对野生或散养的鳖需求量越来越大,价格也越来越高,鳖的养殖前景可观。
5.全国各地已广泛开展人工养殖,目前主要有温室工厂化养殖和池塘生态养殖,两者价格相差较大,温室工厂化养殖约30元/斤,而池塘生态养殖约100-120元/斤。工厂化温室养殖投资大、能耗高、成本高、技术要求高、用药多、污水和废气排放大,对环境污染大,养成的鳖口味相对差,收益低。由于资源问题、环保问题和产品质量问题日益突出,江浙沪地区工厂化温室养殖鳖已经被取缔,生态养殖的优质鳖供不应求;而池塘生态养殖鳖养殖密度低,池塘利用率低,还要设专门的晒背台,养殖周期长、效益低。因此,需要探索出一个资源循环利用、节能环保、高效生态、产品优质的鳖养殖新模式。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桃树种植及鳖养殖的问题进行,提供了一种桃、鳖立体生态种养系统,实现鳖生态养殖及桃、鳖生长季节互补。为了实现该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桃、鳖立体生态种养系统,包括以一定面积比例设置的种植区
和养殖区。
8.其中,种植区包括多个桃树种植畦,相邻两个桃树种植畦间设置有畦沟作为一级排水沟,种植区外围环绕设置二级排水沟,并且畦沟与二级排水沟相连;养殖区包括上述二级排水沟以及设置在种植区一侧的集水池,集水池地势低于种植区,与种植区之间设置连接缓坡。
9.整个种养系统外围环绕设置防止鳖外逃的防逃设施,连接缓坡上端与种植区相接处设置有幼鳖临时隔离栏,在幼鳖熟悉环境后去除。
10.优选的,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桃、鳖立体生态种养系统中,种植区与养殖区面积比为9:1。
11.优选的,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桃、鳖立体生态种养系统中,每个桃树种植畦包括两行桃树,桃行距为6米,株距为3.7-4.2米。
12.优选的,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桃、鳖立体生态种养系统中,畦沟为南北向畦沟,其上口宽0.7-0.8米,下口宽0.3-0.4米,深0.3-0.4米,无积水;二级排水沟的上口宽2-3米,下口宽1.5-1.8米,深1.8-2米,水深控制在0.8-1米;集水池深3.5米,并配备一个自动控制的抽水泵,水位被控制在2.5-3米。
13.优选的,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桃、鳖立体生态种养系统中,连接缓坡的坡宽为3米,坡斜度40-50
°
,坡长和集水池长度相同。
14.优选的,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桃、鳖立体生态种养系统中,防逃设施和临时隔离栏结构相同,均包括底端部分预埋入土的塑料厚膜、对该塑料厚膜进行支撑的多根支撑立柱、以及将厚膜和支撑立柱固定的固定带。防逃设施内外两侧用土踩实填缝,转角处成弧形。
15.优选的,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桃、鳖立体生态种养系统中,塑料厚膜预埋入土的底端部分高度为20cm,地面部分高度为60-80cm,厚度为20-40丝;支撑立柱直径8mm,高1米,入土30cm,每隔1米设置一根;固定带为铁丝或尼龙扎带。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保障及效果:
17.(1)本系统中养殖区的“池塘”利用低洼地区的桃园现成的排水沟和集水池设计,无需大量人力改造,利用土地资源和水资源进行鳖的养殖,一方面模拟鳖自然生长环境,克服了鳖温室养殖能耗高、污染大、口感差,池塘养殖密度低、利用率低等养殖的瓶颈问题,另一方面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一地双收,提高产出效益。
18.(2)本系统将桃和鳖结合起来,利用桃、鳖的生产季节互补特性,实现了桃休眠期捕捞鳖,鳖养殖期采摘桃,提高了人工利用率,延伸了市场供给。
19.(3)本系统利用生物间的协同增效效应,鳖捕食排水沟和集水池内生长的鱼虾螺等,同时鳖残饵和排泄物为桃园土壤提供有机肥,从而建立了低能耗、无污染、零排放的生态循环系统,有效减轻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20.(4)本系统种植区为鳖晒背提供充足的光照,通风透光,范围大环境优,利于鳖生长发育,增重率高。生产的桃、鳖绿色生态,口感好,保障了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安全。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适用于低洼地区的桃、鳖立体生态种养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适用于低洼地区的桃、鳖立体生态种养系统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24.本实施例的桃、鳖立体生态种养系统选择江浙一带低洼地区的非重茬地。根据图1和图2,该种养系统中分开设置种植区1和养殖区2,种植区1与养殖区2面积比为9:1。种植区1内种植桃树3,为了利于机械化操作及增大鳖晒背和提高桃园整体的通风性,桃树3种植时行距6米,株距3.7-4.2米,28株/亩,每2行合成一畦,形成桃树种植畦。为了实现汛期排水,设置南北向畦沟4(一级排水沟)用于排水,畦沟4上口宽0.7-0.8米,下口宽0.3-0.4米,深0.3-0.4米,无积水。在种植区1外围设置二级排水沟5,与畦沟4相连,其上口宽2-3米,下口宽1.5-1.8米,深1.8-2米,水深控制在0.8-1米。种植区一侧设置集水池6,深3.5米,并配备一个自动抽水泵,将水位控制在2.5-3米。
25.养殖区2面积包括二级排水沟5和集水池6面积。集水池6与种植区1之间设置连接缓坡7,坡宽3米,坡斜度40-50
°
,坡长和集水池6长度相同。在整个种养系统外围设置防逃设施8,构建方法为:用高80-100cm、厚度为20-40丝的塑料厚膜预埋入土20cm,在厚膜外每隔1米竖立一根直径8mm、高1米玻璃钢支撑立柱,入土30cm,再用铁丝或尼龙扎带将厚膜与玻璃支撑柱固定,防逃设施8内外两侧用土踩实填缝,转角处成弧形。在连接缓坡7上端与种植区1相接处设置临时隔离栏9,材料及设置方法与防逃设施8一致,将幼鳖的活动区域暂时控制在集水池6和连接缓坡7范围内,待半个月后,幼鳖熟悉环境后拆除,使其活动范围扩大至整个种植区。
26.采用该系统,2021年,在上海松江信瑜果业专业合作社开展桃、鳖立体生态循环种养模式。桃种植区面积45亩,二级排水沟面积1.8亩,集水池面积3.2亩,即鳖养殖区面积5亩。7月2日,外塘水温为26℃,放养幼鳖600只,平均规格为583g/只,集水池放养密度为188只/亩;7月19日,拆除临时隔离栏,将鳖的活动区域扩大到整个种养区域,此时养殖区放养密度为120只/亩,种养系统放养密度为12只/亩;11月25日,停止投喂饵料,鳖进入冬眠期;2022年3月1日,水温15℃,开始投喂鳖;经过8个多月的养殖,鳖获得良好的养殖效果,截至3月底,鳖死亡67只,死亡率11.17%,预估鳖成活率88.83%,平均规格为800g/只。经济效益分析:鳖成活率88.83%,平均规格为800g/只,产量426.4kg,生态鳖市场价100-120元/斤,鳖总产值8.53-10.23万元;放养幼鳖600只,平均规格583g,幼鳖单价为29.5元/斤,幼鳖费用为2.06万元,防逃设施1.3万元,按5年摊销,每年0.26万元,饲料0.25万元,总成本为2.57万元;鳖总收益5.96-7.66万元。在不影响桃产量的情况下,为了便于计算,投入不计人工、化肥、水电费等,收入不计减药减肥、养殖尾水排放减少带来的效益等,整个种养系统可增收1192-1532元/亩。
27.以上已对本实用新型的实例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创造精神的前提下还可做出种种的等同的变型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技术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