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农业虫害防治用多功能诱虫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136225发布日期:2023-02-03 18:34阅读:84来源:国知局
一种农业虫害防治用多功能诱虫灯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诱虫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农业虫害防治用多功能诱虫灯。


背景技术:

2.灯光诱杀是一种高效环保的害虫治理方式,利用害虫的趋光性,使用杀虫灯可同时诱杀多种农林害虫。诱虫灯不仅能准确检测昆虫的种群动态,还可大量诱杀成虫,减少其交配的几率和田间落卵量,趋光性昆虫的视网膜上有一种色素,它能够吸收某一特殊波长的光,并引起光反应,吃机刺激视觉神经,通过神经系统指挥运动器官,从而引起昆虫翅和足的运动,趋向光源。
3.现有专利(公开号为:cn204518953u)公开了一种害虫物理防治的装置,具体为一种多功能诱虫灯,其特征在于包括防雨帽、灯光组件、电网支架、接虫盘组成:灯光组件采用若干个不同光波长的灯柱安装在圆形灯架上,圆形灯架沿圆心位置的转轴转动;灯架后方设置反光板;圆形灯架前方罩有电网支架;电网支架上下分别与防雨帽及接虫盘连接。本装置可根据需要更换灯柱调整光波长以吸引不同种类昆虫进行诱杀,诱虫种类多;利用若干块翼板连接而成的弧形反光板增加光亮度后辐射到四周,增加了诱虫灯的工作效率;防雨帽可以避免灯光组件受雨水侵蚀,并在防雨帽顶部设置光伏板,节能环保。
4.然而该实用新型在实际使用中仍存在一些缺点,使用时当遇到一些体积偏大的害虫时,所设的电压不足以将其杀死只能将其电晕落在收集盒内,待其恢复过来时会顺着外壳爬出继续飞走,同时在高压电网长时间的使用下,表面会覆盖较多害虫的尸体,不及时清理会影响后续使用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农业虫害防治用多功能诱虫灯。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农业虫害防治用多功能诱虫灯,包括上盖、下盖,所述上盖的上端面上设置有下连接壳,所述上盖的上端面中心处设置有绳扣,所述绳扣的下端固定连接在上盖的上端面上,所述绳扣的上端连接有连接绳,所述下连接壳的上端设置有上连接壳,所述上连接壳的上端面中心处设置有挂扣,所述连接绳的上端固定连接在上连接壳的下内壁上,所述上盖的下内壁中心处设置有灯座,所述灯座的下端设置有灯管,所述下盖的上端面上设置有高压电网,所述高压电网的侧壁靠上端处设置有清理盘,所述下盖的侧壁靠上端处设置有收集盘,所述下盖的上端面中心处设置有通孔,所述下盖的下端设置有收集壳,所述收集壳的内部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的侧壁固定连接在收集壳的内侧壁上,所述隔板的下端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的下端固定连接在收集壳的下内壁中心处,所述电机的输出端贯穿隔板的下端面,且端部固定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两个连接板,两个所述连接板的端部分别固定连接有刮板。
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8.所述收集壳的一侧壁靠下端处设置有电源连接口,所述收集壳的内部设置有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固定连接在收集壳的一内侧壁上。
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0.所述清理盘的两侧壁中心处分别设置有连接块。
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2.所述清理盘的上端面上设置有多个圆孔,所涉所述圆孔的内侧壁上均设置有毛刷,多个所述圆孔的数量与高压电网上铁丝的数量一致。
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4.所述收集壳与下盖之间通过螺纹连接。
1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6.所述上连接壳与下连接壳之间通过螺纹连接。
1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8.所述收集盘与下盖为一体式结构。
1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20.所述清理盘与多个毛刷均采用绝缘材质。
21.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2.本实用新型与现有设置对比,通过在收集壳的内部设置有电机,利用电机带动上端的转轴和两个连接板转动,两个连接板端部的刮板贴合在通孔的内侧壁上,可避免未被杀死的害虫顺着通孔的内侧壁爬出,提高捕捉时的效率。
23.本实用新型与现有设置对比,通过在高压电网侧壁的上端设置有清理盘,在清理盘的上端面上设置有多个圆孔,在多个圆孔的内侧壁上分别设置有毛刷,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可通过手拿着清理盘两侧的连接块控制清理盘在高压电网上进行上下移动,利用毛刷将高压电网侧壁上的害虫尸体进行清理,方便使用。
24.本实用新型与现有设置对比,通过在上盖的上端设置有下连接壳,在下连接壳的内部设置有连接绳,连接绳的下端连接在上盖的上端面上,上端则连接在上连接壳的下端面上,可根据使用环境的需要调节上连接壳与下连接壳之间的间距,便于使用时悬挂。
附图说明
25.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农业虫害防治用多功能诱虫灯的轴测图;
26.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农业虫害防治用多功能诱虫灯上盖的正剖视图;
27.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农业虫害防治用多功能诱虫灯收集壳的正剖视图;
28.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农业虫害防治用多功能诱虫灯清理盘的俯视图。
29.图例说明:
30.1、挂扣;2、上连接壳;3、上盖;4、清理盘;5、高压电网;6、灯管;7、收集盘;8、下盖;9、收集壳;10、电源连接口;11、通孔;12、连接块;13、下连接壳;14、灯座;15、绳扣;16、连接绳;17、连接板;18、转轴;19、隔板;20、电机;21、连接器;22、刮板;23、圆孔;24、毛刷。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3.参照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农业虫害防治用多功能诱虫灯,包括上盖3、下盖8,上盖3的上端面上设置有下连接壳13,上盖3的上端面中心处设置有绳扣15,绳扣15的下端固定连接在上盖3的上端面上,绳扣15的上端连接有连接绳16,下连接壳13的上端设置有上连接壳2,上连接壳2的上端面中心处设置有挂扣1,连接绳16的上端固定连接在上连接壳2的下内壁上,上连接壳2与下连接壳13之间通过螺纹连接,可根据使用环境的需要调节上连接壳2与下连接壳13之间的间距,便于使用时悬挂,上盖3的下内壁中心处设置有灯座14,灯座14的下端设置有灯管6,下盖8的上端面上设置有高压电网5,高压电网5的侧壁靠上端处设置有清理盘4,清理盘4的两侧壁中心处分别设置有连接块12,清理盘4的上端面上设置有多个圆孔23,所涉圆孔23的内侧壁上均设置有毛刷24,多个圆孔23的数量与高压电网5上铁丝的数量一致,清理盘4与多个毛刷24均采用绝缘材质,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可通过手拿着清理盘4两侧的连接块12控制清理盘4在高压电网5上进行上下移动,利用毛刷24将高压电网5侧壁上的害虫尸体进行清理,方便使用,从而不影响后续使用的效果。
34.下盖8的侧壁靠上端处设置有收集盘7,收集盘7与下盖8为一体式结构,下盖8的上端面中心处设置有通孔11,下盖8的下端设置有收集壳9,收集壳9的内部设置有隔板19,隔板19的侧壁固定连接在收集壳9的内侧壁上,隔板19的下端设置有电机20,电机20的下端固定连接在收集壳9的下内壁中心处,电机20的输出端贯穿隔板19的下端面,且端部固定连接有转轴18,转轴18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两个连接板17,两个连接板17的端部分别固定连接有刮板22,收集壳9的一侧壁靠下端处设置有电源连接口10,收集壳9的内部设置有连接器21,连接器21固定连接在收集壳9的一内侧壁上,收集壳9与下盖8之间通过螺纹连接,利用电机20带动上端的转轴18和两个连接板17转动,两个连接板17端部的刮板22贴合在通孔11的内侧壁上旋转,可避免未被杀死的害虫顺着通孔11的内侧壁爬出,提高捕捉时的效率。
35.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农业虫害防治用多功能诱虫灯,使用时将挂扣1挂在所要工作的位置,通过对该设备进行通电,利用电机20带动上端的转轴18和两个连接板17转动,两个连接板17端部的刮板22贴合在通孔11的内侧壁上旋转,可避免未被杀死的害虫顺着通孔11的内侧壁爬出,提高捕捉时的效率,同时在高压电网5的侧壁靠上端设置有清理盘4,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可通过手拿着清理盘4两侧的连接块12控制清理盘4在高压电网5上
进行上下移动,利用毛刷24将高压电网5侧壁上的害虫尸体进行清理,方便使用,从而不影响后续使用的效果,杀死的害虫尸体会顺着通孔11落到收集壳9内部隔板19的上端,清理时先将电机20断电,再将收集壳9从下盖8的下端拧下,从而对内部害虫尸体进行清理。
36.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