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率根区肥料穴施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52985发布日期:2023-03-29 09:26阅读:42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效率根区肥料穴施机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施肥机构技术领域,具体讲是一种高效率根区肥料穴施机构。


背景技术:

2.追肥对于玉米种植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通常使用尿素作为追肥使用,在将尿素作为追肥使用时,施肥不当容易使尿素随着灌水而流失,所以在给玉米施尿素时,一般都是进行根穴施肥,在对玉米进行根穴施肥时,施肥人员需要在玉米根附近挖纳肥洞穴,然后将尿素放入纳肥洞穴后在覆土,七天后再浇水在纳肥洞穴处,但是通过上述方式进行根穴施肥时,施肥人员在挖纳肥洞穴以及将尿素放入纳肥洞穴时需要不停的弯腰,使得施肥人员劳动强度增大,容易使的施肥人员短时间内就进入疲劳状态,使得施肥效率降低,而且,当玉米种植面积加较大时,施肥人员需要长时间的弯腰挖纳肥洞穴以及将尿素放入纳肥洞穴,容易对施肥人员的腰部造成损伤,危害施肥人员的健康。


技术实现要素:

3.因此,为了解决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在此提供一种高效率根区肥料穴施机构,不需要施肥人员不停的弯腰挖纳肥洞穴以及将尿素放入纳肥洞穴,减轻了施肥人员的劳动强度,避免施肥人员短时间内就进入疲劳状态,使得施肥效率有效的提高,同时,在给大面积的玉米进行根穴施肥时,也不会对施肥人员的腰部造成损伤,避免危害施肥人员的健康。
4.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构造一种高效率根区肥料穴施机构,包括颗粒肥料背桶和支撑筒,支撑筒内侧滑动连接有根穴开凿组件,支撑筒一侧安装有下肥筒,下肥筒顶部连接有溜肥管,溜肥管一端连接于颗粒肥料背桶底部一角,颗粒肥料背桶一侧安装有蓄电池,蓄电池和根穴开凿组件电性连接,支撑筒底部安装有覆土框,下肥筒一侧安装有制动组件;
5.作为上述补充,需要注意的是,溜肥管为pvc钢丝软管,施肥人员将颗粒肥料背桶背后背,此时溜肥管倾斜状连通颗粒肥料背桶和下肥筒的接肥内筒,然后再手持根穴开凿组件配合支撑筒推动覆土框至需要根穴施肥的玉米田地,然后通过根穴开凿组件在距离玉米苗根部15厘米至20厘米处开设纳肥洞穴,再稍微推动覆土框,使得下肥筒底部纳肥洞穴,然后通过脚踩制动组件使得下肥筒在纳肥洞穴内侧下肥,当纳肥洞穴容纳适量的肥料后,再推动覆土框将开设纳肥洞穴旋出的部分土壤聚拢回填。
6.进一步的,根穴开凿组件由外防护筒、根穴开凿杆、制动握把、制动电机、限位板、压力弹簧和绞龙叶构成,制动握把安装于外防护筒顶部两侧,根穴开凿杆通过轴承安装于外防护筒内侧,制动电机安装于外防护筒顶部中间位置,且制动电机输出轴和根穴开凿杆顶部通过连轴器固定连接,限位板安装于外防护筒靠中部位置,压力弹簧嵌套于外防护筒底部外侧,绞龙叶连接于根穴开凿杆底部外侧;
7.制动握把上安装有制动电机的电源快关,且制动电机接蓄电池电源,压力弹簧顶部固定连接于限位板底部,压力弹簧底部固定连接于支撑筒内侧底部,且支撑筒顶部和底
部开设有容纳外防护筒滑动的通孔,同时支撑筒底部的通孔连通覆土框,制动电机为伺服电机。
8.进一步的,制动组件由踏板、支撑板、顶容纳筒、底支撑筒、限位槽、限位条和复位弹簧构成,顶容纳筒安装于踏板底部,底支撑筒安装于支撑板顶部,限位槽开设于顶容纳筒内侧侧壁,限位条连接于底支撑筒外侧,复位弹簧顶部固定连接于顶容纳筒内侧顶部,复位弹簧底部固定连接于底支撑筒内侧底部;
9.支撑板安装于覆土框外部一侧,踏板固定连接于下肥外筒一侧,限位条顶部嵌入于限位槽内侧,且俩者滑动连接。
10.进一步的,下肥筒由接肥内筒、下肥外筒、倒t形杆、堵口塞和进穴筒构成,下肥外筒顶部嵌套于接肥内筒底部外侧,倒t形杆安装于下肥外筒内侧靠中部位置,堵口塞安装于倒t形杆顶部,进穴筒安装于下肥外筒底部;
11.接肥内筒顶部一侧固定连接于支撑筒外侧,且接肥内筒、下肥外筒和进穴筒都由透明轻质塑料制成。
12.进一步的,覆土框由滚轮、土壤聚拢端和主框体构成,滚轮安装于主框体两侧,土壤聚拢端设于主框体一端,且两者一体成型;
13.主框体顶部一端开设有通孔,此通孔和支撑筒底部通孔对齐连通。
14.进一步的,颗粒肥料背桶底部一角为聚肥凹区;
15.通过颗粒肥料背桶承装尿素颗粒肥,颗粒肥料背桶底部为倾斜状,朝聚肥凹区倾斜,便于使得颗粒肥料背桶内部的尿素颗粒肥料往聚肥凹区聚集,使得颗粒肥料背桶内侧的颗粒肥料通过溜肥管进入接肥内筒,颗粒肥料背桶另一侧安装有双肩背带。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具体分析后可体现为:
17.优点1:施肥人员背起颗粒肥料背桶,然后握住根穴开凿组件的制动握把,配合支撑筒推动覆土框依靠滚轮移动至玉米苗根部附近,然后通过制动握把的电源开关启动制动电机,再通过制动握把下压整个根穴开凿组件,根穴开凿杆底部通过绞龙叶转动在土壤处开设出纳肥洞穴,然后断开制动电机电源,然后再松开下压整个根穴开凿组件的力,根穴开凿组件复位,然后施肥人员再推动覆土框依靠滚轮移动,使得进穴筒对齐纳肥洞穴,然后用脚踩动踏板带动下肥外筒以及顶容纳筒下降,下肥外筒底部的进穴筒进入纳肥洞穴,同时下肥外筒下降使得堵口塞从接肥内筒内侧底部移开,接肥内筒内部的承接的尿素颗粒肥料从接肥内筒内部掉落出来进入下肥外筒经过进穴筒进入纳肥洞穴,当达到所需肥料数量后,施肥人员再松开踩踏踏板的力,此时复位弹簧复位顶起顶容纳筒和踏板,使得整个下肥筒和制动组件复位,然后施肥人员再推动覆土框依靠滚轮移动,通过覆土框的土壤聚拢端将聚拢至纳肥洞穴处,直至部分土壤掉落在纳肥洞穴内部,将纳肥洞穴内侧颗粒肥料覆盖,然后继续推动覆土框移动至下一棵玉米苗附近,同时施肥人员用脚后跟轻推前一颗玉米苗纳肥洞穴顶部的土壤,将纳肥洞穴彻底覆盖住,不需要施肥人员不停的弯腰挖纳肥洞穴以及将尿素放入纳肥洞穴,减轻了施肥人员的劳动强度,避免施肥人员短时间内就进入疲劳状态,使得施肥效率有效的提高。
18.优点2:同时,通过使用本实用新型挖纳肥洞穴以及将尿素放入纳肥洞穴,不需要施肥人员不停的弯腰挖纳肥洞穴以及将尿素放入纳肥洞穴,减轻了施肥人员的劳动强度,从而在给大面积的玉米进行根穴施肥时,也不会对施肥人员的腰部造成损伤,避免危害施
肥人员的健康。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高效率根区肥料穴施机构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本实用新型支撑筒和根穴开凿组件连接结构示意图;
21.图3是本实用新型根穴开凿组件结构示意图;
22.图4是本实用新型图3中外防护筒局部放大图;
23.图5是本实用新型图3中根穴开凿杆局部放大图;
24.图6是本实用新型颗粒肥料背桶结构示意图;
25.图7是本实用新型接肥内筒结构示意图;
26.图8是本实用新型图7中倒t形杆局部放大图;
27.图9是本实用新型顶容纳筒剖视图;
28.图10是本实用新型覆土框俯视图。
29.附图标记:颗粒肥料背桶1、支撑筒2、根穴开凿组件3、覆土框4、下肥筒5、制动组件6、溜肥管7、蓄电池8、聚肥凹区11、外防护筒31、根穴开凿杆32、制动握把33、制动电机34、限位板35、压力弹簧36、绞龙叶37、滚轮41、土壤聚拢端42、主框体43、接肥内筒51、下肥外筒52、倒t形杆53、堵口塞54、进穴筒55、踏板61、支撑板62、顶容纳筒63、底支撑筒64、限位槽65、限位条66和复位弹簧67。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将结合附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1.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序数及方位描述,如“第一”、“第二”、“第三”“上、下、左、右”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同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电性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2.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阐述。
33.实施例: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高效率根区肥料穴施机构,结合图1,施肥人员背起颗粒肥料背桶1,下肥筒5朝向施肥人员,然后握住根穴开凿组件3的制动握把33,配合支撑筒2推动覆土框4依靠滚轮41移动至距离玉米苗根部15厘米至20厘米处,结合图3-5,然后通过制动握把33的电源开关启动制动电机34,此时制动电机34带动根穴开凿杆32和绞龙叶37转动,然后再将通过制动握把33下压整个根穴开凿组件3,此时限位板35压迫压力弹簧36收缩,同时根穴开凿杆32底部通过绞龙叶37转动在土壤处开设出纳肥洞穴,绞龙叶37将开设纳肥洞穴的土壤携带出部分,当根穴开凿杆32底部的绞龙叶37进入土壤至一定深度后,再通过过制动握把33的电源开关断开制动电机34电源,然后再松开下压整个根穴开凿组件3的力,此时压力弹簧36复位,推动整个根穴开凿组件3复位,同时将根穴开凿杆32底部的绞
龙叶37拉出纳肥洞穴,此时绞龙叶37又能将一部分土壤提出。
34.结合图2和图7-9,然后施肥人员再推动覆土框4依靠滚轮41移动,使得进穴筒55对齐纳肥洞穴,然后用脚踩动踏板61带动下肥外筒52以及顶容纳筒63下降,此时顶容纳筒63压迫复位弹簧67,而下肥外筒52底部的进穴筒55进入纳肥洞穴,同时下肥外筒52下降时倒t形杆53下移,堵口塞54从接肥内筒51内侧底部移开,接肥内筒51内部的承接的尿素颗粒肥料从接肥内筒51内部掉落出来进入下肥外筒52,然后通过进穴筒55进入纳肥洞穴,此时施肥人员观察进入纳肥洞穴的尿素颗粒肥料数量,当达到所需肥料数量后,施肥人员再松开踩踏踏板61的力,此时复位弹簧67复位顶起顶容纳筒63和踏板61,通过踏板61带动下肥外筒52复位上升,此时倒t形杆53和堵口塞54也随着上升,堵口塞54同时将接肥内筒51内侧的底部的开口堵住,接肥内筒51停止出肥,此时进穴筒55也从纳肥洞穴出来。
35.结合图10,然后施肥人员再推动覆土框4依靠滚轮41移动,通过覆土框4的土壤聚拢端42将纳肥洞穴周围被携带出了的土壤聚拢,然后随着覆土框4的移动聚拢至纳肥洞穴处,直至部分土壤掉落在纳肥洞穴内部,将纳肥洞穴内侧颗粒肥料覆盖,然后继续推动覆土框4移动至下一棵玉米苗附近,同时施肥人员用脚后跟轻推前一颗玉米苗纳肥洞穴顶部的土壤,将纳肥洞穴彻底覆盖住。
36.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述高效率根区肥料穴施机构,不需要施肥人员不停的弯腰挖纳肥洞穴以及将尿素放入纳肥洞穴,减轻了施肥人员的劳动强度,避免施肥人员短时间内就进入疲劳状态,使得施肥效率有效的提高,同时,在给大面积的玉米进行根穴施肥时,也不会对施肥人员的腰部造成损伤,避免危害施肥人员的健康。
37.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