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366608发布日期:2022-11-29 22:18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插秧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农用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插秧机。


背景技术:

2.现有的手扶插秧机主要由发动机、变速机构及液压机构、机架、行走轮、插植变速机构及供秧机构、插秧机构、手扶操作机构组成。
3.如本技术人的一件在先专利申请(申请号为:cn202121230266.7;授权公告号为:cn215835915u)公开了一种插秧机,包括:插秧机机体,其上具有横向延伸的支撑轴;前车轮,其中心相对所述支撑轴偏移一定距离,并能以所述支撑轴为转动中心上下摆动;后车架;后车轮,设于所述后车架上,用于支撑后车架;所述后车架的前部以能相对所述插秧机机体上下摆动的方式转动连接在所述插秧机机体上,所述后车架相对所述插秧机机体的摆动的转动轴线与所述支撑轴同轴。在插秧机驱动轮行驶在不平整的硬底层上时,尤其是硬底层的前后区域出现高度差时,由于后车架(后车轮)以及前车轮均是以插秧机机体的支撑轴的轴线为转动中心进行摆动,所以插秧机机体(浮船)不会受到干涉而出现倾斜问题,进而使得插秧的深度能尽可能地保持一致,保证了插秧效果,提高了产量。
4.但上述专利中的插秧机还具有一定的不足,该插秧机的后轮是固定的,仅靠前轮的左右摆动进行转向,这样使得插秧机的整体的转弯半径相对较大,不利于作业范围较小的田地掉头,继续换行插秧。
5.故,现有插秧机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转弯半径小、利于掉头换行插秧的插秧机。
7.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插秧机,包括:
8.插秧机机体,其上具有横向延伸的支撑轴;
9.前车轮,具有左右相对布置的两个,两个所述前车轮的中心相对所述支撑轴向后偏移一定距离,并能以所述支撑轴为转动中心上下摆动;
10.后车架,其前部与所述插秧机机体的支撑轴相连,且能以前车轮支撑轴为转动中心上下摆动;
11.后车轮,设于所述后车架上,用于支撑后车架;
12.所述后车架包括后车架主体以及后轮固定架,所述后车架主体的前部与所述支撑轴相连,后部具有竖向延伸的转轴套(31),所述后轮固定架上部具有竖向延伸的转动轴,所述转动轴转动设于该转轴套中,所述后车轮连接在所述后轮固定架上。
13.为了提高使用者操作的便利性,所述后车架还包括能作用于所述后轮固定架、并使该后轮固定架在偏摆设定角度后具有摆正趋势的回位装置。
14.回位装置可以采用诸如扭簧、压簧等弹性元件实现后轮固定架的自动回位,为了
简化回位装置的结构,降低生产成本考虑,所述后轮固定架上还具有向前延伸的第一支撑杆,该第一支撑杆的左右两侧还分别设有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连接,第二端与后车架主体的位于第一支撑杆左侧的部分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连接,第二端与后车架主体的位于第一支撑杆右侧的部分连接,所述的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共同构成了所述的回位装置。
15.为了方便使用者操作后车轮进行转向,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前端部的脚踏,该第一支撑杆的前端部还连接有向后延伸并与后轮固定架连接的第二支撑杆。
16.为了方便使用者乘座,所述转动轴的上端外露出所述转轴套,并安装有乘坐位。
17.为了对后车架的空间进行合理利用,所述后车架主体包括在左右方向上并排布置、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两个第三支撑杆,两个第三支撑杆以能相对所述插秧机机体上下摆动的方式转动连接在所述的支撑轴上,两个所述第三支撑杆的中部均向上拱起而呈倒u型,两个所述第三支撑杆在向上拱起的部分上搁置有第一预备秧苗架。
18.进一步改进,所述后车架还包括位于所述后车轮的左右两侧的第二预备秧苗架。
19.为了尽可能多地放置秧苗以及方便使用者拿取或放置秧苗,所述第二预备秧苗架具有在上下方向上错位布置的至少两个。
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由于后轮固定架的转动轴是转动设于后车架的转轴套中,因而,插秧机的后轮可以自由的左右偏转转向,通过后轮的辅助转向,使得插秧机的整体的转弯半径相对较小,利于插秧机掉头,继续换行插秧。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左视图;
23.图3为图2中a-a处的剖视图;
24.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26.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了表示方向的术语,诸如“前”、“后”、“上”、“下”、“左”、“右”、“侧”、“顶”、“底”等,用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示例结构部分和元件,但是在此使用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的目的,是基于附图中显示的示例方位而确定的。由于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实施例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向设置,所以这些表示方向的术语只是作为说明而不应视作为限制,比如“上”、“下”并不一定被限定为与重力方向相反或一致的方向。
27.参见图1-图4,一种插秧机包括有插秧机机体10、前车轮20、车轮驱动机构、苗箱板16、浮船、乘坐位324、后车架30以及后车轮40。其中前车轮20连接在插秧机机体10上,用于支撑插秧机机体10。后车轮40连接在后车架30上,用于支撑后车架30。后车架30的前部与插秧机机体10转动连接,从而形成插秧机的整体框架结构。车轮驱动机构设于插秧机机体10上,并与前车轮20连接,从而驱动前车轮20转动。苗箱板16设于插秧机机体10的后部,并自后向前倾斜向下,用于放置秧苗。苗板箱16的前部还设有用于将苗板箱16上秧苗取下并插
植到田中的插植机构15。
28.参见图1,本实施例的前车轮20有两个,两个前车轮20左右并排设置。具体地,插秧机机体10上具有横向延伸的支撑轴11,本实施例中支撑轴11可以是由车轮驱动机构的动力主体(具体在下文中说明)的箱体向左右两侧延伸出的套体。两个前车轮20的中心相对支撑轴11向后车轮40侧偏移一定距离,并能以支撑轴11为转动中心上下摆动。用于支撑后车架30的后车轮40可以有一个、两个或两个以上,本实施例的后车轮40优选为一个。
29.浮船包括位于插秧机机体10的中部的主浮船13以及位于左右两侧的侧浮船14。上述的苗箱板16横向布置,苗箱板16搁置在上述的主浮船13以及左右两个侧浮船14上。车轮驱动机构包括动力主体、横向延伸的传动轴(未示出)以及两个传动箱(未示出)。动力主体设于插秧机机体10的前部,具体搁置在插秧机机体10的主浮船13上。传动轴位于上述的支撑轴11内,两个传动箱连接在传动轴的两端。上述车轮驱动机构及其工作原理为现有技术,在此不赘述。
30.本实施例插秧机机体10的后部具有手扶把手12,手扶把手12邻近后车架30的乘坐位,以方便使用者握持操作。
31.结合图1及图3,后车架30包括后车架主体300以及后轮固定架32。后车架主体300包括第三支撑杆35、收纳箱37以及第四支撑杆38。后车架主体300的前部转动连接在插秧机主体10的支撑轴11上,后部具有竖向设置的转轴套31。后轮固定架32上部具有竖向延伸的转动轴323,转动轴323转动设于该转轴套31中。具体地,转动轴323的上端外露出转轴套31,乘坐位324固定在转动轴323的上端,方便使用者乘座。同时,为了方便使用者操作后车轮40进行转向,后轮固定架32上还具有向前延伸的第一支撑杆321,具体地,参见图2,第一支撑杆321先向前延伸而后向前下方弯折,并在端部连接有两个脚踏34。此外,该第一支撑杆321的前端部还连接有向后延伸并与后轮固定架32连接的第二支撑杆322。第一支撑杆321、第二支撑杆322以及后车架30的对应部分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结构,保证了该部分的牢靠性以及强度。用户通过两个脚踏34的辅助,可以方便地驱使后车轮40转向。
32.参见图3,后车架主体300与后轮固定架32之间还设有能作用于后轮固定架32的一个回位装置。参见图3,本实施例的回位装置包括第一弹簧331和第二弹簧332,其中,第一弹簧331和第二弹簧332分别位于第一支撑杆321的左右两侧。第一弹簧331的第一端与第一支撑杆321连接,第二端通过第一调节螺杆391与后车架主体300的位于第一支撑杆321左侧的部分连接。第二弹簧332的第一端与第一支撑杆321连接,第二端通过第二调节螺杆392与后车架主体300的位于第一支撑杆321右侧的部分连接。后轮固定架32在向左或向右偏摆设定角度后,其在第一弹簧331及第二弹簧332的弹力作用下,始终具有向中间位置偏转而摆正趋势。
33.上述回位装置的设置,使得使用者能够更加省力地操作后车轮40及时摆正,以及在插秧的过程中,也可以使得插秧机尽可能地按直线行走,保证了插秧的效果。
34.结合图1及图2,本实施例的后车架主体300包括左右并排布置、且自后向前延伸的两个第三支撑杆35,对应地,支撑轴11的两端均设有能相对支撑轴11转动的轴套,两个第三支撑杆35的前端部分别通过与各自对应的轴套与支撑轴11连接。优选地,两个第三支撑杆35均中部向上拱起而呈倒u型,具体地,两个第三支撑杆35是架设在插秧机机体10的上方,第三支撑杆35是在上方跨过苗箱板16向前延伸,而后向下弯折与支撑轴11连接,由此,可避
免后车架30的第三支撑杆35与插秧机机体10的其他部件出现干涉问题。
35.后车架主体300的左右两侧还具有自前向后延伸的第四支撑杆38,其中,左侧的第四支撑杆38的中部向左侧拱起,而右侧的第四支撑杆38的中部向右侧拱起。两个第四支撑杆38的后部均具有竖向设置的固定架381,用于设置第二预备秧苗架362(在下文中说明)。
36.为了对后车架30的空间进行利用,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三支撑杆35中间拱起的位置处还搁置有第一预备秧苗架361。后车架30还包括位于后车轮40的左右两侧的第二预备秧苗架362。其中,第二预备秧苗架362设于上述第四支撑杆38后部的固定架381上,第二预备秧苗架362具有在上下方向上错位布置的至少两个,如图1所示,左右两侧的第二预备秧苗架362均设有三个,由此来尽可能多地放置秧苗,上下错位布置结构也方便了使用者拿取或放置秧苗。上述第一预备秧苗架361以及第二秧苗架362的增设,使得携带的预备秧苗量增加提高了插秧效率,可以作业中大型的田块。
37.参见图2,收纳箱37位于后车架30的后部,具体是位于乘坐位324的后侧,用于放置物品。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