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实用新型涉及植物培育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培育筒容器苗的水肥灌溉系统。
背景技术:2.育苗筒,也称筒容器,是近十年来研发出的一种用于培育苗木的筒容器,呈上宽下窄的近锥形状。育苗筒需要与其配套的育苗架子配合使用,通过悬空培育方法控制苗木的生长。目前育苗筒主要用于橡胶树苗木培育。培育筒容器苗主要有两种水肥灌溉方式。一种是人工用水管进行浇灌。这种方式由于筒容器的上端口比较小,浇灌速度比较慢,且易喷洒到筒口外而浪费大量灌溉水。此外,筒容器下端开口,筒容器内的水肥容易从下端口快速流失,使得灌溉频率高,浇灌劳动量大。另一种是滴管方式。这种方式存在的问题是,滴灌的管道容易堵塞,需要频繁更换滴灌设备零部件;更换不及时,堵塞处的苗木将缺水而死亡。此外,顶喷淋水肥灌溉方式也同样不适用育苗筒培育橡胶树苗木,因为顶部喷水导致环境湿度高,且叶片长期处于沾水状态,容易诱发白粉病。上述水肥灌溉效果较差是培育筒容器苗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培育筒容器苗的水肥灌溉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5.一种培育筒容器苗的水肥灌溉系统,包括筒苗育苗池;还包括水肥池;所述水肥池与筒苗育苗池之间设置水肥输入管道、水肥排出管道;所述水肥输入管道向筒苗育苗池输入水肥,水肥排出管道排出筒苗育苗池中的水肥至水肥池,形成水肥循环流动。
6.优选的,该培育筒容器苗的水肥灌溉系统还包括与筒苗育苗池连通的沉积池;所述沉积池用于从筒容器底部流出基质的沉淀。
7.优选的,所述沉积池设置在筒苗育苗池的一侧,并与筒苗育苗池形成为一体结构;所述沉积池的池底低于筒苗育苗池的池底,且沉积池的池底高于水肥池的池底。
8.优选的,所述沉积池的深度为60-80cm。
9.优选的,所述水肥输入管道、水肥排出管道的第一端插入沉积池中。
10.优选的,所述水肥输入管道连接由定时器控制的水泵装置。
11.优选的,所述水肥排出管道设有定时开关水阀。
12.优选的,所述水肥池的深度至少为1m。
13.优选的,所述筒苗育苗池的深度为40-50cm。
14.优选的,本培育筒容器苗的水肥灌溉系统,还包括固定于筒苗育苗池中的筒苗培育装置。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6.水肥在筒苗育苗池和水肥池之间通过水肥输入管道和水肥排出管道进行循环流动,实现筒容器苗在筒苗育苗池中的灌溉。通过定时可实现自动灌溉,极大的减少了人工劳动量。水肥输入管道和水肥排出管道容易实现,材料成本较低,日常的维护成本低。同时灌溉的效果较佳,筒容器苗能及时得到浇灌补充养分,水肥被循环使用而不会造成浪费。
17.另外,从筒容器底部端口流出的少量基质,在流动过程中沉淀在沉积池,通过清理小面积的沉淀池池底,避免大面积清理育苗池的沉积物,降低劳动量。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一、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19.附图标记:
20.1-筒苗育苗池;2-沉积池;3-水肥池;4-筒苗培育装置;5-水肥输入管道;6-水肥排出管道;7-水泵装置;8-定时开关水阀。
具体实施方式
21.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22.请参阅附图。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23.实施例一
24.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培育筒容器苗的水肥灌溉系统,包括筒苗育苗池1、设于筒苗育苗池1中的筒苗培育装置4;还包括水肥池3;所述水肥池3与筒苗育苗池1之间设置水肥输入管道5、水肥排出管道6;所述水肥输入管道5向筒苗育苗池1输入水肥,水肥排出管道6排出筒苗育苗池1中的水肥至水肥池3,形成水肥循环流动;水肥循环流动中完成对筒容器苗的灌溉。
25.本培育筒容器苗的水肥灌溉系统进一步有如下的改进:
26.本培育筒容器苗的水肥灌溉系统还包括与筒苗育苗池1连通的沉积池2,所述沉积池2用于从筒容器底部流出基质的沉淀。进一步的,所述沉积池2设置在筒苗育苗池1的一侧,并与筒苗育苗池1形成为一体结构;即,筒苗育苗池1、沉积池2是一个整体结构,且沉积池2设于筒苗育苗池1中,并靠近筒苗育苗池1的一侧池壁。所述沉积池2的池底低于筒苗育苗池1的池底,高低落差,使筒苗培育装置4中流出的基质,容易沉淀在沉积池2的池底以形成沉积物。具体的,从筒容器底部端口流出的少量基质,在流动过程中可以沉淀在沉积池2的池底。由于沉积池2池底的面积远远小于筒苗育苗池1的池底,人工只需要清理小面积的沉积池2池底,即可完成沉积物的清理工作,避免大面积清理育苗池的沉积物;人工的劳动量、劳动强度大大降低。
27.同时,沉积池2的池底高于水肥池3的池底。如此设置后,筒苗育苗池1的水肥可以借助水肥自身的压力通过水肥排出管道6及时回流到水肥池3中。
28.所述水肥输入管道5、水肥排出管道6的第一端插入沉积池2中。便于水肥的输入和输出。具体的,所述水肥输入管道5连接由定时器控制的水泵装置7。所述水肥排出管道6设有定时开关水阀8。此时,定时器控制的水泵装置7可根据需求自动打开水泵装置7,水肥通过水肥输入管道5从水肥池3送至筒苗育苗池1中。水肥在筒苗育苗池1保持一段时间后,调试好时间的定时开关水阀8将自动打开水肥排出管道6,在压强作用下,水肥从筒苗育苗池1通过水肥排出管道6排入水肥池3中。从而实现水肥在自动循环中完成对筒容器苗的灌溉,以及时补充养分,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29.上述中,沉积池2、筒苗育苗池1和水肥池3的具体尺寸可以有如下设置。即,所述沉积池2的深度为60-80cm。所述筒苗育苗池1的深度为40-50cm。所述水肥池3的深度至少为1m。如此设置后,沉积池2、筒苗育苗池1和水肥池3能满足水肥灌溉的基本需求,水肥输送及时有效,能为筒容器苗及时补充养分。
30.实施例二
31.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另一种方案,以下从另一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便于更清楚的理解本技术方案。
32.一种培育筒容器苗的水肥灌溉系统,包括筒苗育苗池1、水肥池3、水肥输入管道5、水肥排出管道6、定时器控制的水泵和定时控制水阀。通过定时器控制水泵,将水肥从水肥池3通过水肥输入管道5进入筒苗育苗池1,灌溉完毕后,定时器控制的水阀门打开,然后筒苗育苗池1内的水肥通过水肥排出管道6排入水肥池3,完成一次自动化水肥灌溉循环。
33.本灌溉技术效率高,节省人力,且及时灌溉,浇灌效果好;可在农业上可有较广泛应用。育苗筒的体积较小,育苗密度较大,适合工厂化、集约化生产,而本灌溉技术非常适合工厂化、集约化苗木培育。
34.具体来讲,该培育筒容器苗的自动化水肥灌溉系统,包括筒苗育苗池1、水肥池3、水肥输入管道5和水肥排出管道6;所述筒苗育苗池1的边侧设有沉积池2,所述水肥输入管道5连接筒苗育苗池1和水肥池3,所述水肥排出管道6连接筒苗育苗池1和水肥池3。
35.进一步的,所述筒苗育苗池1的深度为40-50cm。所述沉积池2的深度为60-80cm。所述水肥池3的深度至少在1米以上。同时,所述水肥输入管道5设有定时控制器控制开关的水泵装置7。所述水肥排出管道6设有定时开关水阀8。
36.并且,所述水肥输入管道5的一端口位于沉积池2的下方。所述水肥排出管道6的一端口位于沉积池2的下方。也就是说,水肥输入管道5和水肥排出管道6的一侧端口均设在沉积池2,另一侧端口设在水肥池3。
37.工作过程如下:定时器控制的水泵装置7在定时器的控制下自动打开水泵,水肥通过水肥输入管道5从水肥池3排入筒苗育苗池1。达到设定时间后,定时器控制的水泵装置7的水泵停止工作。水肥在筒苗育苗池1保持一段时间后,调试好时间的定时开关水阀8将自动打开水阀,在压强作用下,水肥从筒苗育苗池1通过水肥排出管道6流入水肥池3。定时开关水阀8达到设定的排水时间后,自动关闭水阀。至此,完成了一次水肥输入、水肥保持在筒苗育苗池1、水肥排出的工作循环。当达到下一个定时周期后,定时器控制的水泵装置7将再次打开,进入下一个工作循环,及时灌溉筒容器苗并补充足够的养分。
38.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