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鱼苗孵化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722912发布日期:2022-12-28 04:22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一种鱼苗孵化器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鱼类孵化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鱼苗孵化器。


背景技术:

2.目前,国内外都在大力发展鱼类的养殖和繁育设施,其中包括观赏鱼类的繁殖。观赏鱼是指具有观赏价值的颜色鲜艳或形状其他的鱼类,一般都是养殖在鱼缸或水族箱内。
3.在观赏鱼类的繁殖过程中,通常是将孵化器放在孵化缸或者通过漂浮物漂浮在水面进行鱼苗孵化,但孵化器内的鱼卵孵化成鱼苗之后,很难从孵化器内游出,而需要人为采用渔网并手动对鱼苗进行网式捕捞后放入鱼缸或水族箱内。这种人工捕捞的方式会造成鱼苗的应激反应,同时,人为网式捕捞的网具与鱼苗直接接触会对鱼苗造成损伤,严重影响鱼苗的成活率,因此,发明人有鉴于此,提供了一种鱼苗孵化器,以便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传统的鱼卵在孵化器内孵化成鱼苗后采用人为网式捕捞将其从孵化器内捞出,人为操作网式捕捞工具容易对鱼苗造成本体损伤,不利于鱼苗存活的问题。
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基础方案提供一种鱼苗孵化器,包括孵化缸和漂浮物,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容纳母鱼进行鱼苗孵化的保护筒、对称设在保护筒两端的用于连接孵化缸或漂浮物的支撑杆、围设在保护筒外侧的用于导出鱼苗的侧面导出结构和可拆卸连接在保护筒底部的底部导出块,所述保护筒侧壁与底部均均匀设有若干可容鱼苗通过的第一通孔,侧面导出结构包括均匀围设在保护筒外侧的若干侧导板和设在相邻两块侧导板之间的卡接结构,底部导出块呈倒锥形,相邻的两块侧导板之间和底部导出块与侧导板之间均设有可容鱼苗通过的缝隙,相对的两块侧导板分别与设在保护筒两端的支撑杆可拆卸连接。
6.本基础方案的原理及效果在于:
7.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保护筒,便于为母鱼提供一个孵化空间,通过设置可容鱼苗通过的第一通孔,便于母鱼孵化出来的鱼苗游出保护筒,无需人为捕捞来帮助鱼苗离开孵化器,减少对鱼苗造成的伤害。
8.2、本实用新型设置有侧面导出结构,通过设置侧导板,便于鱼苗从保护筒侧面的侧导板的之间形成的缝隙中游出,设置倒锥形的底部导出块,便于引导鱼苗由保护筒底部游出后从缝隙中游出孵化器,而缝隙可使鱼苗不易再次进入侧导板内部,可避免鱼苗再次游回孵化器内。
9.3、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支撑杆与孵化缸或者漂浮物连接,便于对保护筒和侧面导出结构的支撑,将孵化结构漂浮在水面,防止其沉入水中或发生侧翻而惊扰母鱼与鱼苗,进而影响孵化工作的正常进行。
10.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侧导板、倒锥形的底部导出块和缝隙,便
于对孵化得到的鱼苗进行引导,使鱼苗能自主的游出保护筒以及孵化区域,同时缝隙还让鱼苗不易重新进入孵化区域内,无需人为地对鱼苗进行捕捞,避免了人为捕捞对鱼苗造成的损伤,提高鱼苗存活率,通过支撑杆,便于对整体结构提供支撑,防止结构沉水或侧翻而引起母鱼与鱼苗恐慌,以便于对母鱼和鱼苗提供保护,解决了传统的鱼卵在孵化器内孵化成鱼苗后采用人为网式捕捞将其从孵化器内捞出,人为操作网式捕捞工具容易对鱼苗造成本体损伤,不利于鱼苗存活的问题。
11.进一步,所述孵化缸内壁两侧对称设有卡槽,保护筒两侧的支撑杆的自由端分别与卡槽配合卡接。通过设置支撑杆和卡槽的卡接配合,便于保护筒的安装与固定,同时为鱼苗孵化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环境。
12.进一步,所述漂浮物一侧均设有安装孔,支撑杆与安装孔可拆卸安装连接。通过设置支撑杆和漂浮物的通孔可拆卸安装连接,不仅便于安装并固定保护筒,同时可根据具体需求,将整个孵化结构投入到任意的鱼缸内漂浮进而孵化,实用性强。
13.进一步,所述相对设置的两块侧导板上设有可容支撑杆通过的第二通孔,支撑杆穿过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并用于支撑连接保护筒与侧导板。通过设置第二通孔,便于同时对保护筒和侧导板的支撑,结构简单、方便实用。
14.进一步,所述卡接结构包括设在任一侧导板的侧面上的卡接座和与该侧导板相邻的侧导板的侧面上的卡接块,卡接块与卡接座可拆卸卡接安装。通过设置卡接块与卡接座,便于对侧面导出结构的固定,同时便于各个侧导板之间的拆卸与安装。
15.进一步,所述保护筒底部设有内螺纹圆筒,底部导出块顶部设有与内螺纹圆筒配合的外螺纹柱体。通过设置内螺纹圆筒和外螺纹柱体,便于底部导出块的拆卸与安装。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出的一种鱼苗孵化器的立体结构图;
18.图2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出的一种鱼苗孵化器的结构正视剖面图;
19.图3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出的一种鱼苗孵化器的孵化器与孵化缸连接的立体结构图;
20.图4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出的一种鱼苗孵化器的孵化器与漂浮物连接的立体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实现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22.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保护筒1、底部导出块2、内螺纹圆筒3、外螺纹柱体4、第一通孔5、侧导板6、卡接块7、缝隙8、孵化缸9、支撑杆10、卡槽11、第二通孔12、漂浮物
13、卡接座14。
23.一种鱼苗孵化器,包括孵化缸9和漂浮物13,实施例如图1所示:还包括用于容纳母鱼进行鱼苗孵化的保护筒1、对称设在保护筒1左右两端的用于连接孵化缸9或漂浮物13的支撑杆10、围设在保护筒1外侧的用于导出鱼苗的侧面导出结构和如图2所示的可拆卸连接在保护筒1底部的底部导出块2,如图2所示,保护筒1底部设有内螺纹圆筒3,底部导出块2顶部设有与内螺纹圆筒3配合的外螺纹柱体4,保护筒1侧壁与底部均均匀设有大量可容鱼苗通过的第一通孔5,其中第一通孔5包括但不限于是圆形第一通孔5或方形第一通孔5等。如图1所示,侧面导出结构包括均匀围设在保护筒1外侧的四块侧导板6和设在相邻两块侧导板6之间的四个卡接结构,卡接结构包括设在任一侧导板6的侧面上的卡接座14和与该侧导板6相邻的侧导板6的侧面上的卡接块7,卡接块7与卡接座14可拆卸卡接安装,如图2所示,其中侧导板6的横截面形状包括但不限于是长方形或圆弧形等,底部导出块2呈倒锥形,其中底部导出块2包括但不限于是倒圆锥体或倒棱锥体,如图1所示的相邻的两块侧导板6之间和如图2所示的底部导出块2与侧导板6之间均设有可容鱼苗通过的缝隙8,左右相对的两块侧导板6分别与设在保护筒1左右两端的支撑杆10可拆卸连接。
24.实施例一如图3所示,孵化缸9内壁左右两侧对称设有卡槽11,保护筒1左右两侧的支撑杆10的外侧末端分别与卡槽11配合卡接,通过左右相对两侧设置的两块侧导板6上设有可容支撑杆10通过的第二通孔12。如图3所示,支撑杆10穿过第二通孔12并用于支撑保护筒1与侧导板6。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结合图2与图3,先将底部导出块2的外螺纹柱体4旋入保护筒1的内螺纹圆筒3中固定安装,取两块侧导板6分别从保护筒1左右两端的支撑杆10的外侧末端通过第二通孔12向着保护筒1穿入,接着再取两块侧导板6通过卡接块7与卡接座14的卡接安装,将两块侧导板6分别安装在保护筒1前后两侧,使四块侧导板6首尾依次安装连接形成一个环并围设在保护筒1外侧,最后将保护筒1左右两端的支撑杆10末端分别与孵化缸9的左右两内侧壁的卡槽11卡接,将保护筒1两端和侧导板6支撑在孵化缸9内,将支撑杆10、保护筒1、侧导板6和底部导出块2所连接成的孵化结构整体固定支撑在孵化缸9内。
25.实施例二如图4所示,漂浮物13靠近保护筒1的一侧均设有安装孔,支撑杆10与安装孔可拆卸安装连接,相对设置的左右两块侧导板6上均设有可容支撑杆10通过的第二通孔12,支撑杆10通过第二通孔12贯穿于侧导板6。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结合图2与图4,在完成了保护筒1和底部导出块2的安装后,取两块侧导板6分别从保护筒1左右两端的支撑杆10的外侧末端通过第二通孔12向着保护筒1穿入,接着再取两块侧导板6通过卡接块7与卡接座14的卡接安装,将两块侧导板6分别安装在保护筒1前后两侧,使四块侧导板6首尾依次安装连接形成一个环并围设在保护筒1外侧,最后将保护筒1左右两端的支撑杆10末端分别与漂浮物13侧面的安装孔安装连接,将支撑杆10、保护筒1、侧导板6和底部导出块2所连接成的孵化结构整体固定支撑在漂浮物13之间,最后将漂浮物13以及整个孵化结构放入任意的鱼缸中,使其漂浮在水面上进行孵化。
26.在整个孵化结构安装好之后,将母鱼放入保护筒1内进行鱼苗孵化,鱼苗孵化出来后,孵化得到的鱼苗由保护筒1侧壁以及底面所设的大量第一通孔5自主地游出保护筒1,然后通过相邻的两块侧导板6之间和底部导出块2与侧导板6之间的缝隙8游出孵化结构进入孵化缸9或任一鱼缸中继续成长。
2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侧导板6、倒锥形的底部导出块2和缝隙8,便于对孵化得到的鱼苗进行引导,使鱼苗能自主的游出保护筒1以及孵化区域,同时缝隙8还让鱼苗不易重新进入孵化区域内,无需人为地对鱼苗进行捕捞,避免了人为捕捞对鱼苗造成的损伤,提高鱼苗存活率,通过支撑杆10、卡槽11或漂浮物13的安装孔等,便于对整体结构提供支撑与限位,防止结构沉水或侧翻而引起母鱼与鱼苗恐慌,对母鱼和鱼苗提供保护,解决了传统的鱼卵在孵化器内孵化成鱼苗后采用人为网式捕捞将其从孵化器内捞出,人为操作网式捕捞工具容易对鱼苗造成本体损伤,不利于鱼苗存活的问题。
28.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介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