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实用新型涉及牲畜繁育装置领域,具体为一种肉牛快速繁育系统。
背景技术:2.随着牛肉市场的需求量逐渐增大,越来越多的人便开始了自己的养牛事业,特别是农村地区,养牛也是发展致富的有效途径,近几年来,国家也大力支持农村创业,并提供一些优惠政策,以早日实现农村脱贫致富的目的。肉牛的养殖过程中,人工授精是十分重要的环节,人工授精技术的应用在国外起始于二十世纪初,而我国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推广这项技术,如今这项人工授精的繁殖技术已经得到了普及,普遍运用到大大小小的养殖场所。所谓的人工授精就是指借助于专门的器械,用人工方法采取公牛精液,再经过体外检查与处理后,输入发情母牛的生殖道内,使其授胎的一种繁殖技术,这项技术目前已成为养牛生产的最常见的繁殖生产技术。
3.我国的肉牛人工受精技术已经很普及了,它对我国的黄牛改良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良种覆盖率不断提升,肉牛的体格有所增大,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许多输精员在牛人工授精的操作上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给畜牧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失。具体说来,母牛在发情期间,其情绪波动较大,而授精过程对母牛的刺激较大,母牛很容易产生应激反应,对授精人员造成伤害;同时授精的过程受母牛授精姿态的影响,姿态不良很容易引起母牛的生殖道疾病,降低受胎率,影响养牛场的经济效益。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目的在于,解决母牛在进行人工受精过程中,母牛很容易产生应激活动伤害授精人员,同时母牛授精过程中姿态不可控,授精结果受姿态影响受胎率波动较大的状况。
5.针对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一种肉牛快速繁育系统,包括第一支撑柱、第二支撑柱、第一连接柱、第二连接柱、防踢栏、移动把手、支撑底座、万向滑轮、侧边限位柱、固定板、固定搭扣、牛尾钩和牵引绳固定柱。
6.所述第一支撑柱为“u”字型柱状结构,其前段侧面连接第一连接柱和第二连接柱;所述第一连接柱和第二连接柱上下平行设置,它们另一端连接第二支撑柱前段侧面对应位置;所述第二支撑柱结构与第一支撑柱类似;所述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靠近开口处均接有侧边限位柱;所述防踢栏连接于第一连接柱的后端,其上设置有固定搭扣;所述移动把手连接于第一支撑柱的前侧;所述支撑底座设置于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的下侧;所述万向滑轮设置于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的下侧;所述固定板位于第一支撑柱上,其位置对应固定搭扣设置;所述牛尾钩位于第二支撑柱右端靠近上侧位置;所述牵引绳固定柱连接于第二连接柱上方;
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均为三根长条矩形首位相接构成的“u”字形框架结构,第一连接柱左端水平位置高于右侧,第二连接柱右端水平于左侧,第一连接
柱和第二连接柱左端水平高度相同,左右两端间距相同;
8.进一步地,所述防踢栏为金属管连接成的框架结构,其左侧活动连接在第一支撑柱的右边部分,在其右侧设置有固定搭扣,所述固定搭扣为一活动金属片,其上设有长条状开口;
9.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板上设有通孔,所述固定板可通过固定搭扣上的条状开口,在固定板的通孔内插入金属条来完成防踢栏的固定;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的底端下方均连接有支撑底座和万向滑轮,所述支撑底座设置于靠近移动把手的一侧,所述万向滑轮设置于远离移动把手的一侧;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柱和第二连接柱左右两端间距200~300cm;
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柱和第二连接柱左侧高度为100~200cm;
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柱和第二连接柱的长度80~150cm;
1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柱和第二连接柱平行设置,上下相距40~60cm;
15.进一步地,所述防踢栏长80~150cm,宽30~60cm;
16.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柱和第二连接柱左右两端间距250cm;
17.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柱和第二连接柱左侧高度为150cm;
18.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柱和第二连接柱的长度80cm;
19.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柱和第二连接柱平行设置,上下相距40cm;
20.优选的,所述防踢栏长80cm,宽40cm。
2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22.1.本实用新型通过包围母牛的框架结构和防止母牛后踢的防踢栏,保护授精人员,防止母牛在授精过程中产生应激伤害授精人员的行为和动作。
23.2.本实用新型通过框架结构,使得授精过程中的母牛处于一个舒适,方便授精人员操作的环境,同时牵引绳与固定柱可以固定母牛头部的牵引装置,在母牛的尾部也设置有放置尾巴的牛尾钩,避免牛尾晃动影响授精操作,也露出母牛的排泄和生殖通道,方便授精人员进行操作。
24.3.本实用新型设置有移动把手,可以通过提起移动把手,使支撑底座离开地面,进而可以通过万向滑轮进行装置的移动,当达到目标位置时,放下移动把手,地面和支撑底座的接触可以实现装置的位置固定。
附图说明
25.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26.图1为本实验新型一种肉牛快速繁育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本实验新型一种肉牛快速繁育系统的右侧视图;
28.图中:1、第一支撑柱;2、第二支撑柱;3、第一连接柱;4、第二连接柱;5、防踢栏;6、移动把手;7、支撑底座;8、万向滑轮;9、侧边限位柱;10、固定板;11、固定搭扣;12、牛尾钩;13、牵引绳固定柱。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0.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一种肉牛快速繁育系统,包括第一支撑柱1、第二支撑柱2、第一连接柱3、第二连接柱4、防踢栏5、移动把手6、支撑底座7、万向滑轮8、侧边限位柱9、固定板10、固定搭扣11、牛尾钩12和牵引绳固定柱13。
31.所述第一支撑柱1为“u”字型柱状结构,其前段侧面连接第一连接柱3和第二连接柱4;所述第一连接柱3和第二连接柱4上下平行设置,它们另一端连接第二支撑柱2前段侧面对应位置;所述第二支撑柱2结构与第一支撑柱1类似;所述第一支撑柱1和第二支撑柱2靠近开口处均接有侧边限位柱9;所述防踢栏5连接于第一连接柱3的后端,其上设置有固定搭扣11;所述移动把手6连接于第一支撑柱1的前侧;所述支撑底座7设置于第一支撑柱1和第二支撑柱2的下侧;所述万向滑轮8设置于第一支撑柱1和第二支撑柱2的下侧;所述固定板10位于第一支撑柱1上,其位置对应固定搭扣11设置;所述牛尾钩12位于第二支撑柱2右端靠近上侧位置;所述牵引绳固定柱13连接于第二连接柱4上方;
32.具体的,所述第一支撑柱1和第二支撑柱2均为三根长条矩形首位相接构成的“u”字形框架结构,第一连接柱3左端水平位置高于右侧,第二连接柱4右端水平于左侧,第一连接柱3和第二连接柱4左端水平高度相同,左右两端间距相同;
33.具体的,所述防踢栏5为金属管连接成的框架结构,其左侧活动连接在第一支撑柱1的右边部分,在其右侧设置有固定搭扣11,所述固定搭扣11为一活动金属片,其上设有长条状开口;
34.具体的,所述固定板10上设有通孔,所述固定板10可通过固定搭扣11上的条状开口,在固定板10的通孔内插入金属条来完成防踢栏5的固定;
35.具体的,所述第一支撑柱1和第二支撑柱2的底端下方均连接有支撑底座7和万向滑轮8,所述支撑底座7设置于靠近移动把手6的一侧,所述万向滑轮8设置于远离移动把手6的一侧;
36.具体的,所述第一支撑柱1和第二连接柱4左右两端间距250cm;
37.具体的,所述第一支撑柱1和第二连接柱4左侧高度为150cm;
38.具体的,所述第一连接柱3和第二连接柱4的长度80cm;
39.具体的,所述第一连接柱3和第二连接柱4平行设置,上下相距40cm;
40.具体的,所述防踢栏5长80cm,宽40cm。
41.实施例以处于发情期的黄牛为授精目标;
42.双手分别握住移动握把后,向上抬起装置前端,使支撑底座7离开地面后移动装置至母牛饲养栏前的开阔位置,将母牛的牵引绳从饲养栏的固定处取下,引导母牛进入装置后,将母牛牵引绳固定在牵引绳固定柱13,将防踢栏5合上,固定搭扣11穿过固定板10,使用金属棒穿过固定板10上的孔洞,完成装置的固定,将母牛尾巴搭在牛尾钩12上,消毒后进行人工授精操作,完成授精后取下金属棒,取下固定搭扣11和牵引绳后,打开防踢栏5引导母牛从装置中退出来。
43.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做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