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园林灌溉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智能园林灌溉设备。
背景技术:2.园林是通过对山石地形的改造,人工设计的花草树木、亭台楼阁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花草树木作为园林的一部分在日常维护保养中需要进行浇水灌溉,因园林自身设计特点,不同区域花草树木高低错落,疏密不同,因此需要灌溉设备方便调节灌溉喷洒高度角度以及灌溉用水量,现有的灌溉设备功能性单一,不够智能,无法根据灌溉区域花草树木特点进行喷灌高度角度调节,同时当需要对一个区域较大面积进行灌溉时,无法及时补充水源,补水不够方便快捷。
技术实现要素:3.针对上述情况,为弥补上述现有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合理、简单,可以根据花草树木调节喷灌高度和角度,方便进行补水的智能园林灌溉设备。
4.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智能园林灌溉设备,包括装置底座、蓄水箱、补水结构、驱动底座、转台、支撑板、调节水管、喷水头、灌溉水泵、角度调节结构和高度调节结构,所述蓄水箱设于装置底座上,所述驱动底座设于装置底座上,所述灌溉水泵设于驱动底座内,所述角度调节结构设于驱动底座内,所述转台转动设于驱动底座上,所述支撑板设于转台上,所述支撑板顶部设有u型凹槽,所述调节水管上设有辅助转轴,所述调节水管通过辅助转轴转动设于u型凹槽内,所述喷水头设于调节水管一端,所述角度调节结构设于支撑板侧壁且与调节水管另一端相连接,所述灌溉水泵与蓄水箱之间连接有水管一,所述灌溉水泵与喷水头之间连接有水管二,所述补水结构设于装置底座一侧;所述补水结构包括补水箱底板、补水箱体和外接水管,所述装置底座侧壁设有导向凹槽,所述补水箱底板滑动设于导向凹槽内,所述补水箱体设于补水箱底板上,所述外接水管设于补水箱体侧壁,所述蓄水箱顶部设有补水泵,所述补水泵与外接水管之间连接有水管三,所述外接水管与水管三通过水管接头相连,所述补水泵上设有水管四,所述水管四与蓄水箱内部相连通。
5.进一步地,所述装置底座上设有卡合组件,所述卡合组件包括卡合杆、限位块和调节弹簧,所述装置底座内设有卡合腔,所述补水箱底板侧壁设有卡合凹槽,所述卡合杆一端贯穿卡合腔且滑动设于卡合凹槽,所述限位块设于卡合杆另一端,所述调节弹簧设于卡合腔内且套设于卡合杆上,所述卡合杆上设有凸台,所述调节弹簧两端分别与凸台和卡合腔内侧壁相连接。
6.为了使灌溉设备方便根据园林花草树木高度调节喷灌高度和角度,所述角度调节结构包括旋转电机、锥齿轮一、锥齿轮二和支撑转轴,所述支撑转轴下端转动设于驱动底座内底壁,所述支撑转轴上端贯穿驱动底座且与转台底部相连接,所述旋转电机设于驱动底座内底壁,所述锥齿轮一设于旋转电机的动力输出轴上,所述锥齿轮二设于支撑转轴上,所
述锥齿轮一和锥齿轮二啮合。
7.进一步地,所述高度调节结构包括电机防护壳、驱动电机、转盘和驱动连接杆,所述电机防护壳设于支撑板侧壁,所述驱动电机设于电机防护壳内,所述转盘设于驱动电机的动力输出轴上,所述电机防护壳顶部设有开口,所述驱动连接杆贯穿开口且两端分别铰接设于转盘和调节水管一端。
8.作为优选的,所述蓄水箱内设有水位传感器,所述蓄水箱前侧面设有控制器和无线通信模块,所述水位传感器、补水泵、灌溉水泵、驱动电机、旋转电机均与控制器电性连接。
9.进一步地,所述蓄水箱上设有液面观察窗。
10.进一步地,所述装置底座和补水箱底板底部设有移动轮。
11.采用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取得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智能园林灌溉设备,通过设置的角度调节结构和高度调节结构可以对喷灌的角度和高度进行调节,以适应对不同高度的园林绿植进行喷灌;通过设置的补水结构可以方便快捷对灌溉设备补水,在对绿植密集区域进行浇灌高效、连续,同时可以远程操控调节喷灌高度、角度和水量,使灌溉设备使用更为智能方便。
附图说明
12.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智能园林灌溉设备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智能园林灌溉设备的透视结构示意图;
15.图3为图2的a-a剖视结构示意图;
16.图4为图2的b部分局部放大示意图。
17.其中,1、装置底座,2、蓄水箱,3、补水结构,4、驱动底座,5、转台,6、支撑板,7、调节水管,8、喷水头,9、灌溉水泵,10、角度调节结构,11、高度调节结构,12、补水箱底板,13、补水箱体,14、外接水管,15、补水泵,16、卡合杆,17、限位块,18、调节弹簧,19、凸台,20、旋转电机,21、锥齿轮一,22、锥齿轮二,23、支撑转轴,24、电机防护壳,25、驱动电机,26、转盘,27、驱动连接杆,28、开口,29、水位传感器,30、控制器,31、无线通信模块,32、观察窗,33、移动轮。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9.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20.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智能园林灌溉设备,包括装置底座1、蓄水箱2、补水结构3、驱动底座4、转台5、支撑板6、调节水管7、喷水头8、灌溉水泵
9、角度调节结构10和高度调节结构11,蓄水箱2设于装置底座1上,驱动底座4设于装置底座1上,灌溉水泵9设于驱动底座4内,角度调节结构10设于驱动底座4内,转台5转动设于驱动底座4上,支撑板6设于转台5上,支撑板6顶部设有u型凹槽,调节水管7上设有辅助转轴,调节水管7通过辅助转轴转动设于u型凹槽内,喷水头8设于调节水管7一端,角度调节结构10设于支撑板6侧壁且与调节水管7另一端相连接,灌溉水泵9与蓄水箱2之间连接有水管一,灌溉水泵9与喷水头8之间连接有水管二,补水结构3设于装置底座1一侧;补水结构3包括补水箱底板12、补水箱体13和外接水管14,装置底座1侧壁设有导向凹槽,补水箱底板12滑动设于导向凹槽内,补水箱体13设于补水箱底板12上,外接水管14设于补水箱体13侧壁,蓄水箱2顶部设有补水泵15,补水泵15与外接水管14之间连接有水管三,外接水管14与水管三通过水管接头相连,补水泵15上设有水管四,水管四与蓄水箱2内部相连通。
21.如图3所示,装置底座1上设有卡合组件,卡合组件包括卡合杆16、限位块17和调节弹簧18,装置底座1内设有卡合腔,补水箱底板12侧壁设有卡合凹槽,卡合杆16一端贯穿卡合腔且滑动设于卡合凹槽,限位块17设于卡合杆16另一端,调节弹簧18设于卡合腔内且套设于卡合杆16上,卡合杆16上设有凸台19,调节弹簧18两端分别与凸台19和卡合腔内侧壁相连接。
22.如图2所示,角度调节结构10包括旋转电机20、锥齿轮一21、锥齿轮二22和支撑转轴23,支撑转轴23下端转动设于驱动底座4内底壁,支撑转轴23上端贯穿驱动底座4且与转台5底部相连接,旋转电机20设于驱动底座4内底壁,锥齿轮一21设于旋转电机20的动力输出轴上,锥齿轮二22设于支撑转轴23上,锥齿轮一21和锥齿轮二22啮合。
23.如图4所示,高度调节结构11包括电机防护壳24、驱动电机25、转盘26和驱动连接杆27,电机防护壳24设于支撑板6侧壁,驱动电机25设于电机防护壳24内,转盘26设于驱动电机25的动力输出轴上,电机防护壳24顶部设有开口28,驱动连接杆27贯穿开口28且两端分别铰接设于转盘26和调节水管7一端。
24.其中,蓄水箱2内设有水位传感器29,蓄水箱2前侧面设有控制器30和无线通信模块31,水位传感器29、补水泵15、灌溉水泵9、驱动电机25、旋转电机20均与控制器30电性连接。
25.如图1所示,蓄水箱2上设有液面观察窗32。装置底座1和补水箱底板12底部设有移动轮33。
26.具体使用时,将园林灌溉设备推至待灌溉区域,根据周围花草树木高度密度调节喷水头8的高度和角度,具体为启动旋转电机20,旋转电机20带动锥齿轮一21转动,锥齿轮一21带动锥齿轮二22转动,进而带动支撑转轴23转动,从而带动转台5和支撑板6旋转,使喷水头8调节至合适的喷水角度,启动驱动电机25,驱动电机25带动转盘26转动,转盘26带动驱动连接杆27运动,从而使调节水管7一端上下调节,进而对调节水管7另一端的喷水头8喷灌高度进行调节,使喷水头8喷灌更为灵活;通过水位传感器29控制蓄水箱2蓄水量,以定量对区域进行水量精准浇灌,当对喷灌区域用水量较大时,可以通过补水泵15将补水箱体13内的水注入蓄水箱2内,同时补水箱体13设计为单独补水,可以脱离园林灌溉设备,不影响设备正常使用,需要将补水结构3与灌溉设备连接时仅需将补水箱底板12一端滑入驱动底座4的导向凹槽,通过卡合组件固定,通过水管接头使外接水管14与水管三连接即可,通过无线通信模块31可以远程调控设备的喷水角度、高度、用水量,使设备使用更智能方便。
27.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料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料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28.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