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实用新型涉及熊蜂饲养和观察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实验室熊蜂饲养观察箱。
背景技术:2.熊蜂是农作物和众多野生植物的最佳授粉昆虫,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具有重要的经济、生态价值。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知的熊蜂种类共有250多种,我国是熊蜂遗传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是能够用于规模化养殖并进行农业授粉的种类少之又少,这主要归因于我们对其生物学特性了解的太少。熊蜂与蜜蜂相比,驯化程度较低,其进化地位处于社会性的初级阶段,更是研究社会性进化机制的最佳模式昆虫,是科学研究的良好素材。因此,深入观察、了解熊蜂的生活习性、生物学特点才能为后续科学研究和熊蜂授粉应用打下良好基础和提供理论依据。
3.熊蜂是一年1代的昆虫,蜂巢内的工蜂、雄蜂、老蜂王都会在春季到来之前死亡,而旧蜂群逐渐衰败,只有已交配成功并未产卵的新蜂王会休眠越冬。当春季气温升高时,冬眠的蜂王开始苏醒,独自外出寻找食物和合适的筑巢点开始建巢。随后,蜂王开始采集花粉和花蜜,带回巢内做成花粉团,并在花粉团上产卵,然后把蜡涂在花粉团表面。待第一批工蜂出房后,帮助蜂王采集、育虫、泌蜡、筑巢,此时蜂王可以专心产卵。随着蜂群的逐渐扩展大,蜂王产卵力逐渐增强。最后蜂群群势达到高峰期,蜂王开始培育下一代新蜂王和熊蜂。可见,熊蜂蜂群发展是一个逐渐壮大的过程,由最初的一只单独蜂王逐渐发展由老蜂王、若干新蜂王、雄蜂、成数百只工蜂组成的大蜂群。
4.并且,熊蜂飞翔能力强,受到惊扰时,会进行自我防御进而蜇人,因此,在自然界中很难对其进行观察。熊蜂人工饲养历史较短,驯化程度低,不像蜜蜂一样可以在室外进行规模化饲养。但是,常见的饲养方式还是在专门的繁育室内应用小型蜂箱进行饲养和繁殖,且蜂箱多偏向于应用,缺乏适应熊蜂蜂群的发展特点的能力,无法根据熊蜂蜂群的发展特点及时调整,从而无法满足熊蜂的饲养、繁殖以及观察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验室熊蜂饲养观察箱,其能够根据熊蜂群势的发展特点、生物学特性以及繁殖特性,对饲养和繁殖方法进行及时的调整,以满足熊蜂的饲养、繁殖以及观察需求,以为后续科学研究和熊蜂授粉应用打下良好基础和提供理论依据。
6.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7.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实验室熊蜂饲养观察箱,包括:
8.箱体,箱体具有容纳腔,箱体的箱壁上开设有巢门口和间隔设置的多个活动口;
9.多个分隔板,与多个活动口一一对应设置,每个分隔板均能从对应的活动口伸入或退出容纳腔内,且当多个分隔板均伸入容纳腔内时,多个分隔板将容纳腔划分为多个繁育腔,多个繁育腔中的任一个与巢门口连通,且至少与巢门口连通的繁育腔内设置有饲喂
结构,饲喂结构用于饲喂熊蜂。
10.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箱体内间隔设置有多个插槽,多个插槽的槽口与多个活动口一一对应地连通;多个分隔板与多个插槽一一对应地插接配合。
11.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活动口开设于箱体的顶壁,插槽包括两个槽柱,两个槽柱间隔设置于箱体的相对的两个侧壁上,每个槽柱均具有长槽,每个分隔板的两端分别与两个长槽插接。
12.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箱体开设有与饲喂结构相对的通孔;
13.饲喂结构包括底座、安装杆、注糖管和棉芯假花,底座固设于繁育腔内,安装杆与底座连接,并延伸至通孔处,棉芯假花设置于安装杆,注糖管设置于安装杆内,且从通孔延伸至棉芯假花,用于向棉芯假花输送糖水,糖水用于饲喂熊蜂。
14.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安装杆上设置有多个棉芯假花,注糖管包括主管和多个分管,主管沿安装杆的延伸方向布置,且延伸至通孔处,用于供糖水输入,多个分管均一端与主管连通,另一端分别与多个棉芯假花连接,以向对应的棉芯假花输送糖水。
15.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箱体至少在与巢门口连通的繁育腔对应的壁体上开设有开孔,实验室熊蜂饲养观察箱还包括可移动镂空花粉盒,可移动镂空花粉盒通过开孔能伸入或退出繁育腔,可移动镂空花粉盒内容置有饲料花粉。
16.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箱体内设置有轨道,可移动镂空花粉盒与轨道插接配合;或者,可移动镂空花粉盒设置有支撑板,当可移动镂空花粉盒伸入繁育腔内时,支撑板支撑于开孔处的壁体。
17.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多个繁育腔在逐渐远离巢门口的方向上依次设置,且箱体在距离巢门口最远的一个繁育腔对应的壁体上开设有敞口,敞口处活动地设置有活动门,活动门用于封闭或打开敞口;
18.和/或,
19.箱体至少在与巢门口连通的繁育腔对应的壁体上开设有小孔,小孔处活动设置有闸门,闸门用于打开或关闭小孔,以在打开小孔时供实验人员抓取熊蜂;
20.和/或,
21.箱体至少在与巢门口连通的繁育腔内设置有蜡碗;
22.和/或,
23.箱体的至少一个壁体上设置有拉环;
24.和/或,
25.箱体的至少一个壁体的材料为透明材料。
26.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箱体在底壁邻近各个角落的位置均开设有第一通风口;
27.和/或,
28.箱体的顶壁和多个侧壁中的至少一个上贯穿开设有第二通风口。
29.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多个繁育腔中的至少一个内可拆卸地设置有镂空盛装盒,镂空盛装盒内承装有活性炭包;或者,箱体在容纳腔的底部可拆卸地设置有遍布所有的繁育腔的镂空盛装盒,镂空盛装盒内承装有活性炭包。
30.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至少包括以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31.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实验室熊蜂饲养观察箱包括箱体和多个分隔板;箱体
具有容纳腔,箱体的箱壁上开设有巢门口和间隔设置的多个活动口;多个分隔板与多个活动口一一对应设置,每个分隔板均能从对应的活动口伸入或退出容纳腔内,且当多个分隔板均伸入容纳腔内时,多个分隔板将容纳腔划分为多个繁育腔,多个繁育腔中的任一个与巢门口连通,且至少与巢门口连通的繁育腔内设置有饲喂结构,饲喂结构用于饲喂熊蜂。该观察箱通过多个可活动的分隔板的设置,能将容纳腔划分为多个繁育腔,以能随着熊蜂的繁殖实现繁育腔尺寸和体积的随之调整和扩大,以能适应熊蜂蜂群逐渐壮大的发展过程,以保证熊蜂观察和饲养的质量,以满足熊蜂的饲养、繁殖以及观察需求,从而方便为后续科学研究和熊蜂授粉应用打下良好基础和提供理论依据。
附图说明
3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3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实验室熊蜂饲养观察箱的结构示意图一;
34.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实验室熊蜂饲养观察箱的结构示意图二。
35.图标:01-实验室熊蜂饲养观察箱;10-箱体;101-容纳腔;102-巢门口;103-活动口;104-繁育腔;105-开孔;106-敞口;107-活动门;108-锁钩;109-锁杆;110-小孔;111-拉环;112-第一通风口;113-第二通风口;114-通孔;115-门体;20-分隔板;30-插槽;301-槽柱;302-长槽;40-饲喂结构;401-底座;402-安装杆;403-注糖管;4031-主管;4032-分管;404-棉芯假花;50-可移动镂空花粉盒;501-支撑板;60-镂空盛装盒;70-蜡碗。
具体实施方式
36.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37.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8.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3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0.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4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2.相关技术中,熊蜂蜂群发展是一个逐渐壮大的过程,由最初的一只单独蜂王逐渐发展由老蜂王、若干新蜂王、雄蜂、成数百只工蜂组成的大蜂群。并且,熊蜂飞翔能力强,受到惊扰时,会进行自我防御进而蜇人,因此,在自然界中很难对其进行观察。熊蜂人工饲养历史较短,驯化程度低,不像蜜蜂一样可以在室外进行规模化饲养。但是,常见的饲养方式还是在专门的繁育室内应用小型蜂箱进行饲养和繁殖,且蜂箱多偏向于应用,缺乏适应熊蜂蜂群的发展特点的能力,无法根据熊蜂蜂群的发展特点及时调整,从而无法满足熊蜂的饲养、繁殖以及观察需求。
43.有鉴于此,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实验室熊蜂饲养观察箱,能随着熊蜂的繁殖实现繁育腔尺寸和体积的随之调整和扩大,以能适应熊蜂蜂群逐渐壮大的发展过程,以保证熊蜂观察和饲养的质量,以满足熊蜂的饲养、繁殖以及观察需求,从而方便为后续科学研究和熊蜂授粉应用打下良好基础和提供理论依据。下面对该实验室熊蜂饲养观察箱的结构进行详细地介绍。
44.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实验室熊蜂饲养观察箱01的结构示意图一;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实验室熊蜂饲养观察箱01的结构示意图二。请参阅图1与图2,本实施例提供的实验室熊蜂饲养观察箱01包括箱体10、多个分隔板20以及饲喂结构40。
45.详细地,箱体10为整个实验室熊蜂饲养观察箱01的主体结构,其既可以为方形结构也可以为圆柱形结构,本实施例采用长方体状结构。箱体10的内部形成容纳腔101,以提供熊蜂繁殖和生长的场所。并且,为了方便实验人员观察,箱体10的至少一个壁体的材料为透明材料,示例性地,整个箱体10均采用透明亚克力板或透明塑料板制成,本实施例以透明亚克力板为例进行说明。通过这样设置,使得箱体10内熊蜂的繁殖以及生长行为都能被直观的观察,便于保证观察的质量和效率。同时,箱体10的箱壁上开设有巢门口102和间隔设置的多个活动口103,其中,巢门口102处具有门体115,门体115能打开或关闭巢门口102,当门体115打开巢门口102时能方便熊蜂进出,当门体115关闭巢门口102时,能便于熊蜂繁育,也即门体115和巢门口102的设置,能保证熊蜂生长和繁殖需求。多个活动口103间隔设置,用于安装分隔板20,以实现容纳腔101的腔室的划分。
46.更详细地,分隔板20的高度与箱体10的高度适配,且多个分隔板20与多个活动口103一一对应设置,每个分隔板20均能从对应的活动口103伸入或退出容纳腔101内,且当多个分隔板20均伸入容纳腔101内时,多个分隔板20将容纳腔101划分为互不连通的多个繁育腔104,多个繁育腔104中的任一个与巢门口102连通,且至少与巢门口102连通的繁育腔104内设置有饲喂结构40,饲喂结构40用于饲喂熊蜂。由于熊蜂的生物学特性,熊蜂繁殖前期蜂群群势较小,需要有跟群势相匹配的小空间,才有利于其生长繁殖,而后期随着群势的不断
增大,原有的蜂箱空间不够用,需要重新更换大的蜂箱。因而,通过这样设置,随着熊蜂的蜂群壮大的过程,可依次将多个分割板退出容纳腔101,以使得熊蜂所在的繁育腔104的尺寸逐渐增大,以满足其繁殖和生长的需求。同时,现有技术在更换蜂箱尺寸的过程中,常产生熊蜂飞逃的现象,也惊扰了蜂王和蜂群,并且大大增加了对正在进行操作的熊蜂饲养人员被蜇风险。因而,通过这样设置,可直接通过活动口103抽走分割板,还能阻止熊蜂飞逃,避免惊扰蜂王和蜂群,保证饲养人员的安全性。
47.也即,该实验室熊蜂饲养观察箱01通过多个可活动的分隔板20的设置,能将容纳腔101划分为多个繁育腔104,以能随着熊蜂的繁殖实现繁育腔104尺寸和体积的随之调整和扩大,以能适应熊蜂蜂群逐渐壮大的发展过程,以保证熊蜂观察和饲养的质量,以满足熊蜂的饲养、繁殖以及观察需求,从而方便为后续科学研究和熊蜂授粉应用打下良好基础和提供理论依据。
48.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活动口103的尺寸小于熊蜂的尺寸,分隔板20的厚度也小于熊蜂的尺寸,以使得分隔板20退出容纳腔101后熊蜂不至于飞逃,也能进一步地提高饲养人员的安全性。同时,这样设置,当分隔板20退出容纳腔101后,活动口103可作为通风口使用,以保证箱体10的透气性,保证熊蜂的安全性,以保证饲养和繁殖效果。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活动口103的尺寸也可以设置为大于熊蜂的尺寸,此时,当分隔板20退出容纳腔101后,需要用板子将活动口103封住,以阻熊蜂飞逃,此处不再赘述。
49.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方便分隔板20的插入,在本实施例中,箱体10内间隔设置有多个插槽30,多个插槽30的槽口与多个活动口103一一对应地连通;多个分隔板20与多个插槽30一一对应地插接配合。通过插槽30与分隔板20插接配合,既能提高分隔板20的安装和拆卸效率,又能实现容纳腔101的空间尺寸的划分。具体地,活动口103开设于箱体10的顶壁,插槽30包括两个槽柱301,两个槽柱301间隔设置于箱体10的相对的两个侧壁上,每个槽柱301均具有长槽302,每个分隔板20的两端分别与两个长槽302插接。通过槽柱301的长槽302与分隔板20的两端插接,既能提高分隔板20的稳定性,又便于分隔板20的安装和拆卸,能提高熊蜂的饲养和观察的效率和质量。
50.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分隔板20的数量可设置为多个,通常而言,针对一般熊蜂,两个分隔板20即可,两个分隔板20能将箱体10的整个容纳腔101划分为三个依次设置的繁育腔104,巢门口102开设于箱体10的侧部,且与左边的第一个繁育腔104连通,以使得在熊蜂的蜂群较小时,通过一个繁育腔104即可满足繁育需求,当熊蜂的蜂群增大时,可先将第一个分隔板20退出容纳腔101,以使得左边的第一个繁育腔104和中间的繁育腔104连通形成一个新的繁育腔104,以满足熊蜂蜂群的生长需求,当熊蜂的蜂群继续增大时,则可将第二个分隔板20退出容纳腔101,以使得左边、中间以及右边的三个繁育腔104连通形成一个与容纳腔101尺寸相同的繁育腔104,以满足熊蜂蜂群的生长需求。通过这样设置,能在操作安全性和便捷性的条件下,有效地提高熊蜂的饲养、繁殖以及观察效率和质量。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分隔板20的数量还可以根据需求进行增加或减少,能保证满足熊蜂的饲养、繁殖以及观察需求即可,本实施例不做限定。
51.请再次参阅图1与图2,左侧第一个繁育腔104和中间的一个繁育腔104内均设置有饲喂机构。且箱体10开设有与饲喂结构40相对的通孔114。饲喂结构40包括底座401、安装杆402、注糖管403和棉芯假花404,底座401固设于繁育腔104内,安装杆402与底座401连接,并
延伸至通孔114处,棉芯假花404设置于安装杆402,注糖管403设置于安装杆402内,且从通孔114延伸至棉芯假花404,用于向棉芯假花404输送糖水,糖水用于饲喂熊蜂。通过这样设置,当需要补入饲料时,则可通过注糖管403在通孔114处输入糖水,以使得糖水能沿着注糖管403流动至棉芯假花404处,由于棉芯假花404具有液体吸收能力,能吸附糖水并将糖水存储在自身结构内,以便于熊蜂采食。通过这样设置,既能实现熊蜂的饲喂,又能模仿熊蜂在自然环境中采食,以使得熊蜂的生长、繁殖的观察结果更准确和可靠,以能进一步地为后续科学研究和熊蜂授粉应用打下良好基础和提供理论依据。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每个繁育腔104内均可设置饲喂机构,以保证熊蜂的正常繁育和生长,本实施例不做限定。
52.作为可选的方案,在本实施例中,安装杆402上设置有多个棉芯假花404,示例性地,每个安装杆402上均安装设置有四个棉芯假花404,注糖管403包括主管4031和四个分管4032,主管4031沿安装杆402的延伸方向布置,且延伸至通孔114处,用于供糖水输入,四个分管4032均一端与主管4031连通,另一端分别与多个棉芯假花404连接,以向对应的棉芯假花404输送糖水。通过这样设置,可便于熊蜂挑选任意一个棉芯假花404食用糖水,以满足熊蜂的生长需求,同时,这样设置使得任意一个棉芯假花404损坏无法吸附糖水时可利用其他棉芯假花404提供糖水,以进一步地保证熊蜂的正常繁殖和生长。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每个饲喂结构40的棉芯假花404的数量还可根据需求进行调整,本实施例不做限定。
53.进一步可选地,请再次参阅图1与图2,在本实施例中,箱体10至少在与巢门口102连通的繁育腔104对应的壁体上开设有开孔105,实验室熊蜂饲养观察箱01还包括可移动镂空花粉盒50,可移动镂空花粉盒50通过开孔105能伸入或退出繁育腔104,可移动镂空花粉盒50内容置有饲料花粉,饲料花粉呈固态团状结构,在使用时通过原料配制得到。可移动镂空花粉盒50的壁体呈多孔结构,使得整个可移动镂空花粉盒50呈镂空网格状,且移动镂空花粉盒50的孔隙尺寸小于饲料花粉团的尺寸,使得饲料花粉团不至于通过孔隙落入繁育腔104内。
54.示例性地,在箱体10在最左侧的繁育腔104对应的顶壁上开设有开孔105,可移动镂空花粉盒50能通过开孔105伸入或提出繁育腔104,当其伸入繁育腔104时,能为熊蜂补充花粉,以保证蜂群饲料充足且保质新鲜,也能避免移动蜂群所造成的熊蜂的应激反应,同样也能避免直接与蜂群接触。当其退出繁育腔104时,可利用盖板将开孔105遮挡。由于现有的熊蜂蜂箱并未设置喂粉装置,而只能选择打开观察门将花粉团扔进去饲喂熊蜂,不仅开门容易造成熊蜂飞逃,也不能准确计算出熊蜂的饮食量,不利于科学实验的开展。同时,通过镂空结构的设置使得可移动镂空花粉盒50放入时饲喂者能直观地观察熊蜂的取食状态,且饲喂者还能根据可移动花粉的取出次数计算花粉消耗量,以获得熊蜂的饮食量,利于科学实验的开展。另外,通过可移动镂空花粉盒50的设置,也能便于在不导致熊蜂飞逃的情况下及时补充饲料,以保证熊蜂的正常繁殖和生长需求。
55.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每个繁育腔104内均对应设置一个可移动的可移动镂空花粉盒50,以满足熊蜂的繁殖和生长需求,本实施例不做限定。
56.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方便可移动镂空花粉盒50伸入或退出容纳腔101,在本实施例中,可在箱体10内设置有轨道,以使得可移动镂空花粉盒50能与轨道插接配合。或者,还可以在可移动镂空花粉盒50的端部设置两个支撑板501,当可移动镂空花粉盒50伸入繁育腔104内时,两个支撑板501支撑于开孔105处的壁体,以保证可移动镂空花粉盒50的稳定性和
可靠性,本实施例采用后者。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可移动镂空花粉盒50的伸入和退出方式还可根据需求进行调整和选择,本实施例不再赘述。
57.更进一步地,请再次参阅图1与图2,在本实施例中,箱体10至少在与巢门口102连通的繁育腔104内设置有蜡碗70,示例性地,仅仅在于巢门口102连通的一个繁育腔104内设置有蜡碗70,在其他实施例中,可每个繁育腔104内均设置一个或多个蜡碗70,本实施例不做限定。本实施例通过人工蜡碗70的设置,一方面能根据熊蜂的生物学特性,刺激熊蜂蜂王产卵,另一方面,蜂王无需自建蜡碗70,可以直接利用现有的蜡碗70还可减少蜂王体力。
58.请再次参阅图1与图2,在本实施例中,多个繁育腔104在逐渐远离巢门口102的方向上依次设置,且箱体10在距离巢门口102最远的一个繁育腔104对应的壁体上开设有敞口106,敞口106大致占箱体10侧壁的一半,敞口106处活动地设置有活动门107,活动门107用于封闭或打开敞口106。通过活动门107的设置,既能提高箱体10清洁作业的便捷性和可靠性,又能作为紧急情况时的应急门使用,以保证熊蜂繁殖和生长过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59.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实现活动门107的运动,活动门107可通过沿竖直方向延伸的枢接轴与箱体10的侧壁枢接,也可以选择通过水平延伸的滑轨与箱体10的顶臂或底壁滑动配合。同时,在本实施例中,活动门107和箱体10在敞口106处的壁体二者中的一者设置有锁钩108,二者中的另一者设置有可转动的锁杆109,当活动门107关闭敞口106时,锁杆109与锁钩108扣接,锁杆109可转动至与锁钩108分离,且当锁杆109与锁钩108分离时,活动门107能打开敞口106。
60.作为可选的方案,箱体10的至少一个壁体上设置有拉环111。示例性地,巢门口102和敞口106分别开设于箱体10相对的两侧壁,箱体10在开设巢门口102和敞口106的侧壁上均分别设置有一个拉环111。拉环111用于供用户拉动箱体10时使用,以便于提高箱体10搬运和使用的便捷性和可靠性。
61.请再次参阅图1与图2,在本实施例中,箱体10至少在与巢门口102连通的繁育腔104对应的壁体上开设有小孔110,小孔110处活动设置有闸门,闸门用于打开或关闭小孔110,以在打开小孔110时供实验人员抓取熊蜂。通过小孔110的设置,可方便实验人员通过镊子能工具夹取熊蜂。
62.作为可选的方案,在本实施例中,箱体10在底壁邻近各个角落的位置均开设有第一通风口112。第一通风口112开设于箱体10的底壁,不仅能实现通风,还能提供排泄粪便的作用,同时,箱体10的顶壁和多个侧壁中的至少一个上贯穿开设有第二通风口113,第二通风口113能辅助通风,以充分保证箱体10的通风效果和质量,保证熊蜂的正常繁殖和生长。
63.进一步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多个繁育腔104中的至少一个内设置有镂空盛装盒60,镂空盛装盒60为方形网状盒体,其内承装有活性炭包。通过镂空盛装盒60的设置,既能通过网状盒体的网孔承接粪便,以便于清洁作业的进行,同时,由于熊蜂粪便和尿液及本身有很大的气味,因而活性炭包还能吸附熊蜂的气味,以实现粪便排污和除臭的双重功效。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镂空盛装盒60的数量可设置为一个镂空盛装盒60遍布箱体10在容纳腔101的所有的繁育腔104设置,镂空盛装盒60内承装有活性炭包,本实施例不做限定。
64.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镂空盛装盒60的尺寸可设置为与敞口106的尺寸匹配,以使得镂空盛装盒60能通过敞口106进入或退出容纳腔101,以便于清洁熊蜂的粪便,保证箱体10内环境的洁净。
65.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还可以直接在整个箱体10的下方设置一个包裹箱体10下端的托盘盛装结构,托盘盛装结构内也铺满活性炭包。此时箱体10的下方可设置孔径小于熊蜂尺寸的开孔结构,以使得箱体10内部的粪便等杂物可通过开孔掉落至下方的托盘盛装结构内;当然,也可不设置开孔结构,通过熊蜂喜爱将粪便、死去小蜂堆积到箱子角落的习性,以直接利用第一通风口112进行粪便等杂物的排出。同时,托盘盛装结构内的活性炭也能通过开孔结构净化箱体10内的环境。并且,通过托盘盛装结构还能方便整个箱体的搬运,更便于用户使用。
66.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实验室熊蜂饲养观察箱01的安装过程、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进行详细地介绍:
67.该实验室熊蜂饲养观察箱01进行安装作业时,可先将活动门107打开敞口106,以将镂空盛装盒60、蜡碗70、饲喂结构40和可移动镂空花粉盒50放入箱体10内,然后将分隔板20伸入容纳腔101,以将容纳腔101分隔为三个繁育腔104,最后将活动门107关闭敞口106,放入熊蜂并注入糖水即可。
68.当利用该实验室熊蜂饲养观察箱01进行熊蜂的生长和繁殖的观察作业时,当熊蜂的蜂群增大时,可先将第一个分隔板20退出容纳腔101,以使得左边的第一个繁育腔104和中间的繁育腔104连通形成一个新的繁育腔104,以满足熊蜂蜂群的生长需求,当熊蜂的蜂群继续增大时,则可将第二个分隔板20退出容纳腔101,以使得左边、中间以及右边的三个繁育腔104连通形成一个与容纳腔101尺寸相同的繁育腔104,以满足熊蜂蜂群的生长需求。当需要更换可移动镂空花粉盒50时,取出可移动镂空花粉盒50盖上板子即可。
69.在上述过程中,该实验室熊蜂饲养观察箱01通过多个可活动的分隔板20的设置,能将容纳腔101划分为多个繁育腔104,以能随着熊蜂的繁殖实现繁育腔104尺寸和体积的随之调整和扩大,以能适应熊蜂蜂群逐渐壮大的发展过程,以保证熊蜂观察和饲养的质量,以满足熊蜂的饲养、繁殖以及观察需求,从而方便为后续科学研究和熊蜂授粉应用打下良好基础和提供理论依据。同时,该实验室熊蜂观察箱通过饲喂装置和可移动镂空花粉盒50的设置,能在满足熊蜂生长和繁殖需求的同时,精确统计熊蜂的食量。通过第一通风口112、第二通风口113以及镂空盛装盒60的设置,能保证箱体10的环境的洁净,改善熊蜂的繁殖和生长环境。通过整个箱体10的透明设置,可直观地在各个角度进行观察,以便于保证观察效率和质量。
70.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实验室熊蜂饲养观察箱01,其能够根据熊蜂群势的发展特点、生物学特性以及繁殖特性,对饲养和繁殖方法进行及时的调整,以满足熊蜂的饲养、繁殖以及观察需求,以为后续科学研究和熊蜂授粉应用打下良好基础和提供理论依据。
71.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