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牡蛎育苗附着装置

文档序号:32805135发布日期:2023-01-04 00:43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一种牡蛎育苗附着装置

1.本实用新型属于牡蛎附着养殖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牡蛎育苗附着装置。


背景技术:

2.牡蛎隶属软体动物门,瓣鳃纲、牡蛎科,是沿海最为常见的双壳贝类,种类繁多,据说全球有100多种,我国已报道的有20多种。
3.牡蛎在育苗时需要经过较多的管理工作,管理工作有换水、投饵、除害、倒池、清底、充气与搅动和控制适宜的环境条件等,现有公开的牡蛎育苗装置,在取放牡蛎或者查看牡蛎附着装置时,牡蛎苗附着装置需要人工将其吊起,费时费力,对于大量的牡蛎苗取放工作而言,耗费体力较大,效率较低,并且现有的牡蛎苗附着基质附着密度较小,育苗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资源制造附着装置达到工厂化育苗要求,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也不便于管理。现需要一种附着密度大,便于查看管理的育苗附着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牡蛎育苗附着装置,由于是双层可转动附着,增大了育苗密度,推送组件和转移升降组件便于操作人员进行幼苗养殖的管理,达到方便附着、养殖密度大、生产环境提高,便于养殖管理的目标。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一种牡蛎育苗附着装置,包括固定底板,所述固定底板顶端中部固定设置有容纳箱,所述容纳箱内水平滑动设置有若干固定框,所述固定框内固定设置有若干隔板,若干所述隔板平行且等间隔设置,任意两个所述隔板之间、位于最边部的所述隔板与所述固定框侧壁之间设置有附着组件,所述容纳箱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推送组件和转移升降组件,所述推送组件、所述转移升降组件均与所述固定底板顶端固定连接;
6.所述附着组件包括拉杆,所述拉杆滑动穿设在所述固定框侧壁内,所述拉杆位于所述固定框内部的部分转动连接有若干附着部,若干所述附着部关于所述拉杆对称设置。
7.优选的,所述附着部包括转动杆,所述转动杆一端通过大转轴与所述拉杆转动连接,所述转动杆另一端通过小转轴连接有支耳,所述支耳端部固定连接有培养槽,所述培养槽两相对外侧壁分别固定连接有连接转轴,所述连接转轴与所述隔板、所述固定框侧壁转动连接。
8.优选的,所述支耳上开设有条形孔,所述小转轴转动且滑动设置在所述条形孔内。
9.优选的,所述推送组件包括相互平行且竖直设置的第一导向杆、第一齿条,所述第一导向杆、第一齿条底端与所述固定底板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导向杆、第一齿条共同滑动套设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第一主动齿,所述第一主动齿与所述第一齿条啮合,所述第一滑块靠近所述容纳箱的侧壁固定连接有推送部。
10.优选的,所述推送部包括伸缩气缸,所述伸缩气缸水平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滑块
侧壁,所述伸缩气缸的活塞端固定连接有推块。
11.优选的,所述转移升降组件包括相互平行且竖直设置的第二齿条、第二导向杆,所述第二齿条、第二导向杆底端与所述固定底板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齿条、第二导向杆上共同滑动套设有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第二主动齿,所述第二主动齿与所述第二齿条啮合,所述第二滑块靠近所述容纳箱的侧壁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连接杆,两个所述连接杆中间设置有转移部。
12.优选的,所述转移部包括主动辊、从动辊,所述主动辊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主动辊位于所述从动辊两侧,所述主动辊两端、从动辊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连接杆转动连接,所述主动辊、从动辊外侧共同绕设有皮带,所述主动辊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三电机的输出轴。
13.优选的,所述容纳箱内侧壁上转动设置有若干滚轮,所述固定框底端与所述滚轮滚动接触。
14.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15.该附着装置主要是针对增大附着密度的同时增加牡蛎育苗质量,在增大附着装置的同时为了方便幼苗的附着与查看管理设置了推送组件和转移升降组件,大大提升了幼苗附着量以及操作人员查看管理的效率,提高了养殖质量和幼苗生长环境。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配合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容纳箱结构配合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a处局部放大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框俯视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4中b处局部放大图。
22.其中,1、固定底板;2、容纳箱;3、第一导向杆;4、第一齿条;5、第一滑块;6、伸缩气缸;7、推块;8、第一主动齿;9、第一电机;10、第二齿条;11、第二导向杆;12、第二滑块;13、第二主动齿;14、第二电机;15、连接杆;16、第三电机;17、主动辊;18、从动辊;19、皮带;20、固定腿;21、拉杆;22、固定框;23、培养槽;24、滚轮;25、条形孔;26、转动杆;27、小转轴;28、大转轴;29、连接转轴;30、支耳;31、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4.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25.参照图1-5,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牡蛎育苗附着装置,包括固定底板1,固定底板1顶端中部固定设置有容纳箱2,容纳箱2内水平滑动设置有若干固定框22,固定框22内固定设置有若干隔板31,若干隔板31平行且等间隔设置,任意两个隔板31之间、位于最边部的隔板31与固定框22侧壁之间设置有附着组件,容纳箱2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推送组件和转移升降组件,推送组件、转移升降组件均与固定底板1顶端固定连接;
26.附着组件包括拉杆21,拉杆21滑动穿设在固定框22侧壁内,拉杆21位于固定框22内部的部分转动连接有若干附着部,若干附着部关于拉杆21对称设置。
27.进一步优化方案,附着部包括转动杆26,转动杆26一端通过大转轴28与拉杆21转动连接,转动杆26另一端通过小转轴27连接有支耳30,支耳30端部固定连接有培养槽23,培养槽23两相对外侧壁分别固定连接有连接转轴29,连接转轴29与隔板31、固定框22侧壁转动连接。
28.培养槽23两两相对设置增大了附着密度,连接转轴29的设置便于培养槽23转动,方便操作人员放置幼苗或者摘取成体。
29.进一步优化方案,支耳30上开设有条形孔25,小转轴27转动且滑动设置在条形孔25内。
30.进一步优化方案,推送组件包括相互平行且竖直设置的第一导向杆3、第一齿条4,第一导向杆3、第一齿条4底端与固定底板1顶端固定连接,第一导向杆3、第一齿条4共同滑动套设有第一滑块5,第一滑块5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9,第一电机9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第一主动齿8,第一主动齿8与第一齿条4啮合,第一滑块5靠近容纳箱2的侧壁固定连接有推送部。
31.进一步优化方案,推送部包括伸缩气缸6,伸缩气缸6水平固定连接在第一滑块5侧壁,伸缩气缸6的活塞端固定连接有推块7。
32.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控制第一电机9,通过第一主动齿8与第一齿条4相互啮合带动推送组件沿第一导向杆3上下移动,当移动到适当位置,通过伸缩气缸6带动推块7将附着部件推出容纳箱2。
33.进一步优化方案,转移升降组件包括相互平行且竖直设置的第二齿条10、第二导向杆11,第二齿条10、第二导向杆11底端与固定底板1顶端固定连接,第二齿条10、第二导向杆11上共同滑动套设有第二滑块12,第二滑块12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14,第二电机14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第二主动齿13,第二主动齿13与第二齿条10啮合,第二滑块12靠近容纳箱2的侧壁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连接杆15,两个连接杆15中间设置有转移部。
34.通过第三电机16带动主动辊17转动,将附着部件完全运送到皮带19上,操作人员通过第二电机14带动第二主动齿13与第二齿条10相互啮合将皮带19举升至水面上。
35.进一步优化方案,转移部包括主动辊17、从动辊18,主动辊17数量为两个,两个主动辊17位于从动辊18两侧,主动辊17两端、从动辊18两端分别与两个连接杆15转动连接,主动辊17、从动辊18外侧共同绕设有皮带19,主动辊17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三电机16的输出轴。
36.进一步优化方案,容纳箱2内侧壁上转动设置有若干滚轮24,固定框22底端与滚轮24滚动接触。
37.滚轮24的设置便于推块7将固定框22推出。
38.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如下:
39.本装置的附着组件为上下双层结构,通过连接转轴29将若干培养槽23并联,培养槽23可以绕连接转轴29转动,通过拉动拉杆21带动上下设置的转动杆26,通过转动杆26上的小转轴27在培养槽一端的支耳30上的条形孔25左右移动,培养槽23可以根据操作人员的选择培养槽水平放置或者竖直放置。
40.容纳箱2通过若干固定腿20固定在固定底板1上,容纳箱2内部滑动设置有若干固定框22,附着组件设置在两个隔板31之间,容纳箱2左右两侧容纳箱2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推送组件和转移升降组件,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控制第一电机9,通过第一主动齿8与第一齿条4相互啮合带动推送组件沿第一导向杆3上下移动,当移动到适当位置,通过伸缩气缸6带动推块7将附着部件推出到皮带19上,通过第三电机16带动主动辊17转动,将附着部件完全运送到皮带19上,操作人员通过第二电机14带动第二主动齿13与第二齿条10相互啮合将皮带19举升至水面上,操作人员将附着部件取走进行查看。
4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2.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