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大棚。
背景技术:2.农业大棚由骨架和棚膜构成,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工具,被广泛应用于果蔬林业等领域,如今大量劳动者投入到大棚中工作。
3.经检索,中国专利授权号为cn207369723u的专利,公开了了一种大棚,包括支架和棚膜,所述棚膜覆盖于所述支架,所述支架之间形成用于进出的门洞,所述大棚还包括安装于所述门洞的多扇大棚门,每两扇所述大棚门之间通过合页形成铰接以使多扇所述大棚门实现折叠或打开。上述专利中存在以下不足覆盖在骨架上的棚膜因气候因素,如遇大风天气时,大棚薄膜就会容易被风卷起,而棚膜与地面之间的固定性较差,导致整个大棚的稳定性较差,同时在雨水天气时大棚将内部的土地与外部的土地进行隔绝,导致雨水不能完全渗入内部,降低了雨水的利用率。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大棚。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大棚,包括底架、一组侧槽与其顶部设置的大棚薄膜,底架顶部设置有支撑机构,一组侧槽内部设置有蓄水机构与灌溉机构,支撑机构为底架顶部设置的主杆,主杆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杆,第一支杆顶端转动连接有第一支架,主杆内部转动连接有一组第一转杆,第一转杆两端伸出主杆外壁且固定连接有同一个支板,支板顶部转动连接有第二支架,第二支架外壁转动连接有第一连杆,第一连杆另一端转动连接有第三支架,第三支架外壁转动连接有第二连杆,第二连杆另一端与支板固定连接,第一支架、一组第二支架、一组第三支架均与大棚薄膜内壁自然接触。
7.优选地,第三支架的圆心与第一转杆的圆心之间形成的连线与支板之间形成30
°
,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之间形成60
°
,一组第一转杆与一组第二支架、第三支架位于第一支杆两侧对称分布。
8.优选地,主杆外壁啮合连接有螺纹杆,螺纹杆位于其中一个第一转杆下方,螺纹杆外壁固定连接有第一正齿轮,一组第一转杆外壁均固定连接有第二正齿轮,第一正齿轮与其中一个第二正齿轮、一组第二正齿轮之间相互啮合。
9.优选地,蓄水机构为侧槽内部设置的隔板,隔板顶部伸出侧槽顶部且固定连接有导流板,导流板另一侧紧贴大棚薄膜外壁,隔板一侧设置有斜面,侧槽底部开设有凹槽,凹槽内部固定连接有电动推杆与防护网,电动推杆与防护网底端固定连接有同一个底板。
10.优选地,隔板另一侧转动连接有第二转杆,第二转杆外壁绕有大棚薄膜,其中一个侧槽一侧转动连接有第三转杆,第三转杆与其中一个第二转杆外壁均设置有锥齿轮,一组锥齿轮之间相互啮合,第三转杆另一端伸出侧槽外壁且固定连接有转把。
11.优选地,一组底板与底架支架均匀设置有多个侧板,多个侧板与一组底板底部均匀设置有多个固定钉。
12.优选地,灌溉机构为侧槽底部设置的出水口,出水口内部设置有底塞,出水口底部与底板之间设置有软管,多个侧板侧面均匀设置有多个灌溉口,一组底板与多个侧板内部均设置有管道可连通软管与灌溉口。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4.1.通过设置的支撑机构,利用第一支架、一组第二支架与第三支架对大棚薄膜进行支撑,多组支架共同承力提高了装置的稳定性,同时第二支架、第三支架与第一连杆、第二连杆、支板之间形成的三角形增强了支撑稳定性,而转动螺纹杆使得一组第一转杆在第一正齿轮与第二正齿轮的啮合作用下转动,对第二支架与第三支架的支撑位置进行调节,使得装置更具实用性;
15.2.通过设置的蓄水机构,使得降水时大棚薄膜表面的水流可汇聚于侧槽内部收集,可在干旱时用于灌溉,增强了对资源的利用,同时侧槽内部收集雨水可增强侧槽本身的重量,进一步提高了大棚薄膜的稳定性,而侧槽底部设置的电动推杆与防护网增加了大棚薄膜内部的透气性,使得装置可根据实际需求调节;
16.3.通过设置的第三转杆,使得第二转杆在一组锥齿轮的作用下转动,便于对大棚薄膜进行收卷,若大棚薄膜局部位置发生破损,可直接更换,无需拆装,降低了大棚薄膜的经济成本,同时底架、一组侧槽与大棚薄膜可作为一组单元,在较大面积的土地使用时可使用若干个单元进行拼接,提高了装置使用的便捷性;
17.4.通过设置的灌溉机构,将侧槽内部盛接的雨水直接通过出水口进入软管后由灌溉口排出,在多个侧板的作用下均匀灌溉,增强了装置的自动化能力。
附图说明
18.图1为实施例1提出的一种大棚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实施例1提出的一种大棚的支撑机构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实施例1提出的一种大棚的主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实施例1提出的一种大棚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实施例2提出的一种大棚的灌溉机构结构示意图。
23.附图中:1、底架;2、侧槽;3、大棚薄膜;4、主杆;5、第一支杆;6、第一支架;7、第一转杆;8、支板;9、第二支架;10、第一连杆;11、第三支架;12、第二连杆;13、螺纹杆;14、第一正齿轮;15、第二正齿轮;16、隔板;17、导流板;18、斜面;19、凹槽;20、电动推杆;21、防护网;22、底板;23、第二转杆;24、第三转杆;25、锥齿轮;26、转把;27、侧板;28、固定钉;29、出水口;30、底塞;31、软管;32、灌溉口。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25.在本专利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26.实施例1
27.参照图1-4,一种大棚,包括底架1、一组侧槽2与其顶部设置的大棚薄膜3,底架1顶部设置有支撑机构,一组侧槽2内部设置有蓄水机构与灌溉机构,支撑机构为底架1顶部设置的主杆4,主杆4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杆5,第一支杆5顶端转动连接有第一支架6,主杆4内部转动连接有一组第一转杆7,第一转杆7两端伸出主杆4外壁且固定连接有同一个支板8,支板8顶部转动连接有第二支架9,第二支架9外壁转动连接有第一连杆10,第一连杆10另一端转动连接有第三支架11,第三支架11外壁转动连接有第二连杆12,第二连杆12另一端与支板8固定连接,第一支架6、一组第二支架9、一组第三支架11均与大棚薄膜3内壁自然接触。
28.同时,第三支架11的圆心与第一转杆7的圆心之间形成的连线与支板8之间形成30
°
,第一连杆10与第二连杆12之间形成60
°
,一组第一转杆7与一组第二支架9、第三支架11位于第一支杆5两侧对称分布,主杆4外壁啮合连接有螺纹杆13,螺纹杆13位于其中一个第一转杆7下方,螺纹杆13外壁固定连接有第一正齿轮14,一组第一转杆7外壁均固定连接有第二正齿轮15,第一正齿轮14与其中一个第二正齿轮15、一组第二正齿轮15之间相互啮合,蓄水机构为侧槽2内部设置的隔板16,隔板16顶部伸出侧槽2顶部且固定连接有导流板17,导流板17另一侧紧贴大棚薄膜3外壁,隔板16一侧设置有斜面18,侧槽2底部开设有凹槽19,凹槽19内部固定连接有电动推杆20与防护网21,电动推杆20与防护网21底端固定连接有同一个底板22,隔板16另一侧转动连接有第二转杆23,第二转杆23外壁绕有大棚薄膜3,其中一个侧槽2一侧转动连接有第三转杆24,第三转杆24与其中一个第二转杆23外壁均设置有锥齿轮25,一组锥齿轮25之间相互啮合,第三转杆24另一端伸出侧槽2外壁且固定连接有转把26,一组底板22与底架1支架均匀设置有多个侧板27,多个侧板27与一组底板22底部均匀设置有多个固定钉28。
29.工作原理:使用时,将底架1、一组侧槽2与大棚薄膜3放置于农田所需的位置,利用多个侧板27与一组底板22底部的固定钉28将装置与农田地面固定,将主杆4调节至所需的高度使得大棚薄膜3顶部被顶起,转动螺纹杆13使得第一正齿轮14与一组第二正齿轮15相互啮合转动,使得一组第一转杆7转动,使得一组第二支架9、第三支架11位于第一支架6的左右两侧转动,选择合适的角度使得一组第二支架9、第三支架11对大棚薄膜3的稳定性较好,并固定完成安装,其中,多组支架共同承力提高了装置的稳定性,而第二支架9、第三支架11与第一连杆10、第二连杆12、支板8之间形成的三角形增强了支撑稳定性。在使用过程中,通过设置的蓄水机构,使得降水时大棚薄膜3表面的水流可汇聚于侧槽2内部收集,可在干旱时用于灌溉,增强了对资源的利用,同时侧槽2内部收集雨水可增强侧槽2本身的重量,进一步提高了大棚薄膜3的稳定性,而侧槽2底部设置的电动推杆20与防护网21增加了大棚薄膜3内部的透气性,使得装置可根据实际需求调节,而通过设置的第三转杆24,使得第二转杆23在一组锥齿轮25的作用下转动,便于对大棚薄膜3进行收卷,若大棚薄膜3局部位置发生破损,可直接更换,无需拆装,降低了大棚薄膜3的经济成本,同时底架1、一组侧槽2与大棚薄膜3可作为一组单元,在较大面积的土地使用时可使用若干个单元进行拼接,提高了
装置使用的便捷性。
30.实施例2
31.参照图5,一种大棚,本实施例相较于实施例1,灌溉机构为侧槽2底部设置的出水口29,出水口29内部设置有底塞30,出水口29底部与底板22之间设置有软管31,多个侧板27侧面均匀设置有多个灌溉口32,一组底板22与多个侧板27内部均设置有管道可连通软管31与灌溉口32。
32.工作原理:使用时,通过设置的灌溉机构,将侧槽2内部盛接的雨水直接通过出水口29进入软管31后由灌溉口32排出,在多个侧板27的作用下均匀灌溉,增强了装置的自动化能力。
3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