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黑斑蛙与水稻共生种养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5814010发布日期:2023-10-22 06:25阅读:71来源:国知局
一种黑斑蛙与水稻共生种养的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黑斑蛙养殖,具体涉及一种黑斑蛙与水稻共生种养的方法。


背景技术:

1、稻田生态种养是利用稻田的生态空间,采用共生或轮作方式在稻田中养殖鱼、虾、鳅、鳖、蛙等水产或两栖动物的生产模式。在传统稻田种植体系中,人们通过滥捕自然生长的稻田青蛙让蛙肉进入餐桌,这导致稻田生态系统中青蛙数量急剧减少,造成稻田害虫数量增加,农民为了防治病虫害滥用滥施农药,进一步削减了稻田系统内自然生长的青蛙数量,对稻田生态系统平衡造成破坏。稻蛙生态种养通过充分利用稻田生态空间,同时进行水稻种植和青蛙养殖,养殖的蛙类不仅能在稻田中灭虫除草,其排出的粪便还可以给水稻生长提供营养物质,使稻田生态系统内能源和物质转换与循环更加合理。稻田养蛙一方面保护了青蛙物种,维护了稻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稻米和蛙肉的品质,帮助农民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因此,发展稻蛙生态种养技术对于保障粮食和水产品质量安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风险、保护生态环境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 黑斑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俗称克马、田鸡,因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肉质细嫩,高蛋白、低脂肪等优点,特别适合各类人群的消费食用;消费市场的需求驱动了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近年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和开发黑斑蛙的人工养殖措施,为了提高产量一般常利用自然水塘或人工建造水池进行高密度单独饲养;然而,集约化养殖方法不仅占用土地资源,养殖成本必然很高,并且黑斑蛙养殖密度难以控制,容易导致疾病传播,不易防控,死亡率高,投入成本亏损等;另一方面又不能保障水环境的质量和产品质量,养殖出来的品质口感和野生的有天壤之别,销售的价格也不近人意然而,这对行业发展极为不利。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黑斑蛙与水稻共生种养的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2、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3、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黑斑蛙与水稻共生种养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4、步骤一、稻田的选择和改造:选择ph值为7.0-8.0的稻田,稻田内开挖回字型沟,稻田内对角设置进、排水管,其中排水管呈l型,并按照设计将稻田划分为种植区和养殖区,种植区和养殖区得到面积之比为7:3;

5、步骤二、苗种培育与养殖:在二月中下旬,筛选出健康的种蛙并放养至养殖区内,投放后次日开始每天投喂饲料进行饲养,然后依次经过卵块培育管理、蝌蚪培育管理和幼蛙培育管理后,进行养殖管理;

6、步骤三、水稻种植与田间管理:选择综合性状良好的水稻品种,五月底六月初人工插秧以35-45cm的行间距种植水稻;在黑斑蛙不影响水稻正常生长的前提下尽量保持低水位;降雨量大时及时排出过量水,并注意检查和修复相关设施,加强巡池并认真做好记录;

7、步骤四、成蛙的捕捞与水稻收割:待九月中下旬,将养殖区的水体排干,然后捕捞成蛙;待十一月份水稻成熟,人工收割水稻。

8、优选地,所述步骤一中选择ph值为7.5的稻田,且稻田周围修建加高加宽的田埂,所述回字型沟位于离田埂0.8-1m处,宽1-1.5m、深0.5-0.8m;所述食台区高度0.6-0.9m,所述排水管一端埋于环沟底部,另一端可取下。

9、优选地,所述步骤一中养殖区包括混养区、孵化区、蝌蚪生活区和长成区,所述混养区、孵化区、蝌蚪生活区和长成区占养殖区的面积之比为1:3:6:20,所述混养区、孵化区、蝌蚪生活区和长成区均通过投放生石灰进行消毒,所述稻田的四周设置有防护网,所述防护网的高度为1-1.2m,所述防护网通过多个竹竿均匀的插进田埂处,且防护网的底部延伸至田埂内20-30cm,所述防护网为40-50目的加密加厚的防护网,所述防护网的上方设置有拦截网,且拦截网的四周与稻田外侧田埂固定,所述拦截网的下方设置有连接绳,且连接绳的两端分别与相对的竹竿顶端固定连接。

10、优选地,所述步骤二中筛选出的雌雄种蛙按比例放养至混养区内,并在放养之前15-20天需对混养区改造,在混养区内种植附着草,所述附着草均匀种植,株间距为80-120cm,并控制水深为0.4-0.6m,在放养完毕后每天三次投喂饲料,饲料投喂量为黑斑蛙体重的3-6%。

11、优选地,所述孵化区的深度为0.7-1m,紧密放置网箱,网箱规格为3*1*0.5m,网眼口径为60目,所述水温为18-22℃;所述孵化区上1m处设置有直径为2cm的水管,所述水管上开有多个均匀分布的小孔。

12、优选地,所述步骤二中卵块培育管理包括以下步骤:

13、待混养区内的卵粒黝黑、成团紧密时清除其中的杂物,然后及时收集卵块并浸浴,浸浴后的卵块放置在网箱中孵化;每个网箱放卵块5-20个,2000-3000粒/块,卵块颜色较深的动物极朝上,并轻微搅动水体。

14、优选地,所述步骤二中蝌蚪培育管理包括以下步骤:

15、所述网箱中的卵块孵出蝌蚪5-7天后,蝌蚪可以在水面平游,用筛网将蝌蚪捕捞,带水运输并放入水位与食台区平齐的蝌蚪生活区,其中蝌蚪生活区放养密度为500-700只/m2,所述蝌蚪放养完毕后,早中晚3次投喂蝌蚪专用粉料,每次投喂量为蝌蚪体重的3-6%,所述粉料的粗蛋白含量以38-42%为宜;养成过程中随温度升高在增加投喂量的同时适当提高饵料蛋白成分配比,减少脂类配比。

16、优选地,所述蝌蚪培育管理期间,水位控制在0.4-0.7m;水质的调控加入生物有机肥调控浮游生物的生长,同时调节水体的透明度为0.3-0.4m,ph为7.5-8.5。

17、优选地,所述步骤二中幼蛙培育管理的方法:

18、待五月中上旬蝌蚪完成变态过程,平均规格达到2g/只,将幼蛙起捕放养至长成区,放养密度为80-100只/m2 ,幼蛙放养后每日早晚投喂两次饲料,饲料采用直径1mm和蛋白质含量为35-45%的膨化饲料,同时长成区前搭建遮荫网;待6月中下旬80%幼蛙体重超过20g,饲料切换至直径2mm和蛋白质含量为35-45%的膨化饲料,待7月中下旬80%幼蛙体重超过30g,饲料切换至直径3mm和蛋白质含量为35-45%的膨化饲料。

19、优选地,所述蝌蚪完成变态后每5天观察一次幼蛙栖息池环境,进行换水;所述早晚投喂方法,在每天早上6-8时投喂当天投喂量的55%-65%,剩余投喂量在下午5-6时投喂。

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21、本发明采用了黑斑蛙与水稻共生种养的方法,并公开了稻田的选择和改造、卵块培育管理、蝌蚪培育管理和幼蛙培育管理的具体管理方法,其中包括种植区和养殖区的面积比例,与养殖区中混养区、孵化区、蝌蚪生活区和长成区相对应的雌雄蛙繁殖、蛙卵孵化、蝌蚪出膜以及幼蛙生活的各项调整,如投放比例和密度、水位和水质、投喂比例等,可有效控制黑斑蛙养殖密度,高效利用稻田空间,可控化养殖,从而有利于打造黑斑蛙生长环境,保证黑斑蛙的生长质量和自身品质。

22、本发明采用了黑斑蛙与水稻共生种养的方法,不需要用杀虫剂等农药杀虫,生产的水稻绿色无公害,实现水稻生态绿色种植;同时稻田中的害虫为黑斑蛙提供了食物来源,降低了养殖成本,提高了经济和生态效益。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