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简单实用的用于栗瘿蜂生物防治的方法及其检测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6004575发布日期:2023-11-16 19:09阅读:60来源:国知局
一种简单实用的用于栗瘿蜂生物防治的方法及其检测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病虫防治,具体涉及一种简单实用的用于栗瘿蜂生物防治的方法及其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1、栗瘿蜂(dryocosmus kuriphilus yasumatsu),膜翅目hymenoptera瘿蜂科cynipidae危害板栗的主要害虫之一,以幼虫危害板栗嫩芽和叶片,致其形成瘤状、圆形或椭圆形坚硬的虫瘿,不能抽出新枝,为害严重时树势衰弱、枝条枯死,造成减产或绝产。此害虫发生面广,在不少板栗产区猖獗成灾,为害严重,在国外亦造成过大规模的危害。

2、栗瘿蜂的大规模暴发,曾造成板栗产区极度恐慌。为有效防治栗瘿蜂,多种化学农药被用于栗瘿蜂的防治,但由于有虫瘿的保护,收效甚微。于是,又有不少研究者提出树干大面积涂刷氧化乐果、利用内吸药剂刮皮涂干、灌根防治、打孔注药的方法,虽有一定效果,但操作麻烦,费时费力,成本也不低。近年来,除提倡选育、推广抗栗瘿蜂新品种外,生物防治作为一种经济、有效,对生态环境最为友好的科学防治方法,被不少研究者提出。先是日本学者1979-1981年从中国引进枯瘿开始饲养寄生蜂,发现并命名了一个新种中华长尾小蜂(torymus sinensis kamijo),随后将中华长尾小蜂用于日本栗园的生物防治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其基本方法是将饲养出的中华长尾小蜂带到栗园释放,通过增加中华长尾小蜂的种群数量实现控制栗瘿蜂种群数量的结果。

3、然而,通过饲养枯瘿发现,从枯瘿中羽化出来的昆虫,不仅有栗瘿蜂的自然天敌(如长尾小蜂或其他小蜂,甚至多个物种),枯瘿中羽化出来的昆虫还有栗瘿蜂,如不加区分的释放,则有可能在释放栗瘿蜂自然天敌的同时,将栗瘿蜂释放到栗园中,不仅极大降低了栗瘿蜂生物防治的效果,甚至还可能造成栗瘿蜂的再次危害与泛滥成灾。

4、此外,在防治方法上,有学者提出利用春季修剪,将修剪后的枝条,装于纱笼内,挂于栗瘿蜂为害严重的栗园中,寄生蜂羽化后,将卵产在栗瘿蜂体表或虫瘿内壁上,寄生于栗瘿蜂幼虫体外,可对栗瘿蜂为害起到抑制作用。但是,春季修剪具体在什么时间,纱网的材质和孔径有无具体要求,在相关研究中并没有明确说明。

5、同时,传统检验方法是当年释放栗瘿蜂的自然天敌后,根据第二年、第三年的虫瘿形成情况、栗瘿蜂及其自然天敌的种群数量来判定利用自然天敌对栗瘿蜂开展生物防治的效果,该方法具有时间长,工作量大,无法及时掌握开展相关生物防治试验,特别是用纱网开展生物防治试验的效果,如纱网释放出来的昆虫到底是栗瘿蜂的自然天敌还是栗瘿蜂,以及释放出的栗瘿蜂与自然天敌个体数量差异。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简单实用、且成本较低的栗瘿蜂生物防治方法,该方法较以往的同类防治方法相比,提出了板栗虫瘿春季采集的最佳时间、提供了栗瘿蜂与自然天敌分离的理想材料、提出了栗瘿蜂与自然天敌分离(释放)效果的快速检测方法,对用于栗瘿蜂生物防治的传统纱网分离方法进行了改进、优化和提升,让现有的栗瘿蜂生物防治技术更加成熟、完善、可靠。明确了用于栗瘿蜂生物防治的纱网材料的在内孔长、宽和网线粗细方面的具体要求。不同孔径的纱网用于饲养虫瘿,昆虫羽化后,从纱网中释放出来的种类和数量是显著差异的,只有达到相应孔径的纱网,才能够让更多的自然天敌个体从纱网中释放出来的同时,避免栗瘿蜂从纱网中逃逸,从而有效增加自然天敌的种类和数量,减少栗瘿蜂的种群数量,实现利用自然天敌控制栗瘿蜂种群的生物防治目的。该防治方法可以达到很好的栗瘿蜂与自然天敌分离效果,自然天敌的有效释放率可以达到80%以上,栗瘿蜂的有效控制率也可以达到80%以上。

2、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检验栗瘿蜂生物防治效果的方法,该方法采用纱网外层包覆一层外纱网的办法,在昆虫羽化,从纱网中释放后,由于有致密外纱网的阻隔,释放出来的昆虫不会逃逸,从而非常便于释放昆虫的收集与统计。同时可以根据检验结果调整纱网孔径大小的选取及调整。

3、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4、一种简单实用的用于栗瘿蜂生物防治的方法,防治方法为纱网分离法,所述纱网选用尼龙纱网;

5、具体为包括如下步骤:

6、s1、板栗虫瘿采集:带枝采集具有虫瘿数量多、个体大、无虫眼的板栗虫瘿后,先放在水泥地上或报纸上摊开,晾干虫瘿表面的水分,然后再对有虫瘿的枝条进行修剪,剪去多余的枝和叶,并置于纱网中进行饲养;

7、s2、板栗虫瘿的饲养:通过饲养板栗虫瘿,使栗瘿蜂及其自然天敌的幼虫在虫瘿中生长、发育直至羽化为昆虫成虫,从虫瘿中钻出,通过纱网分离,释放出栗瘿蜂自然天敌;

8、所述昆虫成虫包括栗瘿蜂或栗瘿蜂自然天敌或栗瘿蜂与栗瘿蜂自然天敌中的任意一种;

9、所述栗瘿蜂幼虫是以虫瘿内部植物组织为食物;

10、所述栗瘿蜂自然天敌的幼虫是以栗瘿蜂虫卵和/或栗瘿蜂幼虫为食物;

11、其中,待成虫羽化钻出虫瘿后,栗瘿蜂自然天敌可以通过纱网逸出;栗瘿蜂无法通过纱网逸出,进而完成栗瘿蜂和栗瘿蜂自然天敌的分离。

12、上述对于板栗虫瘿采集:必须选择合适的时间,采集时间不宜过早,也不宜过迟。采集过早,虫瘿过于幼嫩,失水率高,不利于昆虫的孵化、成熟、羽化、出瘿;采集过迟,成虫已经羽化,钻出虫瘿,会对防治效果产生影响,因为有可能栗瘿蜂已经从虫瘿中钻出,产卵,危害下一年的新芽。虫瘿采集最合适的时间是在板栗虫瘿接近成熟时,判别方法是虫瘿个体大,部分虫瘿颜色已由绿色变为红色或深红色,但是仔细观察,虫瘿上还没有虫眼(虫洞)。春季板栗虫瘿采集的时间一般以4月中下旬至5月中旬为宜。

13、关于采集饲养虫瘿的类型及其采集标准:发明人基于多年试验观察,确定当年形成的板栗新虫瘿作为栗瘿蜂生物防治的材料,并提出了采集的具体时间和判断标准,避免了开展栗瘿蜂生物防治工作的盲目性。同时,利用当年形成的新虫瘿开展栗瘿蜂生物防治,不仅能够及时对栗瘿蜂进行物理防治,减少树体损耗,及时恢复树木生长发育,更为可贵的是可以充分利用早春产卵并在当年羽化的自然天敌资源开展栗瘿蜂的生物防治,可以达到早发现、早处理、早防治的目的,有效提高了栗瘿蜂的综合防治效果。

14、作为优选地,所述尼龙纱网的孔径的长、宽和纱线粗度,分别为:0.882/0.405/0.138;1.061/0.441/0.214;1.060/0.667/0.231;1.147/0.408/0.206;1.038/0.601/0.231;1.194/0.600/0.316;0.190/0.174/0.165。

15、作为优选地,所述尼龙纱网的纱网网线粗0.231mm,网孔内径长1.038mm,网孔内径宽0.601mm;

16、所述纱网大小为20cm*16cm。

17、作为优选地,所述s1中,采集的板栗虫瘿带有栗瘿蜂和/或自然天敌的虫卵或幼虫;

18、所述采集时间为4月中下旬至5月中旬最佳。

19、作为优选地,所述s2中,所述板栗虫瘿在纱网中进行饲养时,板栗虫瘿占据纱网的2/3。

20、一种用于检测栗瘿蜂生物防治效果的方法,采用在所述的纱网外层包覆一层外纱网的方式进行检测;所述外纱网采用尼龙纱网;

21、所述外纱网的大小为22cm*18cm。

22、作为优选地,当穿过所述纱网而不穿过外纱网的昆虫多数为栗瘿蜂自然天敌时,纱网的孔径选取无需调整;

23、或当穿过所述纱网而不穿过外纱网的昆虫多数为栗瘿蜂时,纱网的孔径要调整为孔径小的纱网。

24、作为优选地,所述外纱网为致密的纱网,网线粗0.17mm,网孔内径长0.19mm,网孔内径宽0.17mm。

25、在饲养虫瘿时中注意不要损坏纱网,在饲养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纱网有无破损,如发现有破损的纱网,需及时更换,以免影响防治效果。同时,还需注意检查虫瘿是否发生霉变,一旦发现饲养的虫瘿出现霉变需及时处理,其中少量霉变可以用消毒酒精或杀菌剂进行处理。如某个纱袋中发生大量霉变(整个纱袋中的虫瘿都已生霉),则将该袋虫瘿深埋,或烧毁,避免霉菌传播,影响到其他纱袋中的虫瘿羽化、出瘿及其栗瘿蜂自然天敌的释放,最终影响到栗瘿蜂的生物防治效果。

2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27、(一)本发明提供一种简单实用、且成本较低的栗瘿蜂生物防治方法,该方法是利用板栗当年生成的新虫瘿开展栗瘿蜂生物防治,不仅能够及时对栗瘿蜂进行物理防治,减少树体损耗,及时恢复树木生长发育,更为可贵的是可以充分利用当年羽化的自然天敌资源开展栗瘿蜂的生物防治,达到早发现、早处理、早防治的目的,有效提高栗瘿蜂的综合防治效果。其防治效果可在当年见效,并对下一年的防治效果产生积极影响。此外,该发明提出的板栗采集的采集时间,不仅能够确保饲养虫瘿内昆虫正常生长、发育、羽化、出瘿,同时还能够使栗瘿蜂及时得到有效控制,避免采集时间过晚导致栗瘿蜂出瘿继续为害板栗。

28、(二)该方法中通过对传统的纱网分离防治方法进行了优化。利用纱网孔径大小设置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栗瘿蜂生物防治的效果,使栗瘿蜂自然天敌的有效释放(逸出)率、栗瘿蜂的有效控制率均在80%以上,而栗瘿蜂无效释放(逸出)率、栗瘿蜂自然天敌的无效控制率均在20%以下,基本达到了“困死栗瘿蜂,释放寄生蜂”的设计效果,实现了通过增加自然天敌种群数量,减少栗瘿蜂种群数量,进而抑制栗瘿蜂造成严重危害的生物防治效果。

29、(三)该方法较以往的同类防治方法相比,提出了板栗虫瘿春季采集的最佳时间、提供了栗瘿蜂与自然天敌分离的理想材料、提出了栗瘿蜂与自然天敌分离(释放)效果的快速检测方法,对用于栗瘿蜂生物防治的传统纱网分离方法进行了改进、优化和提升,让现有的栗瘿蜂生物防治技术更加成熟、完善、可靠。明确了用于栗瘿蜂生物防治的纱网材料的在内孔长、宽和网线粗细方面的具体要求。不同孔径的纱网用于饲养虫瘿,昆虫羽化后,从纱网中释放出来的种类和数量是显著差异的,只有达到相应孔径的纱网,才能够让更多的自然天敌个体从纱网中释放出来的同时,避免栗瘿蜂从纱网中逃逸,从而有效增加自然天敌的种类和数量,减少栗瘿蜂的种群数量,实现使用自然天敌控制栗瘿蜂种群的生物防治目的。该防治方法可以达到很好的栗瘿蜂与自然天敌分离效果,自然天敌的有效释放率可以达到80%以上,栗瘿蜂的有效控制率也可以达到80%以上。

30、(四)该用于检验栗瘿蜂生物防治效果的方法,该方法采用纱网外层包覆一层外纱网的办法,在昆虫羽化,从纱网中释放后,由于有致密外纱网的阻隔,释放出来的昆虫不会逃逸,从而非常便于释放昆虫的收集与统计。然后,可以通过纱网释放昆虫的种类和数量及时了解纱网对栗瘿蜂及其自然天敌的分离效果,即释放的昆虫是栗瘿蜂的自然天敌,还是栗瘿蜂,以及释放的自然天敌个体数量与栗瘿蜂个体数量是多少。再结合纱网中困死昆虫的种类和数量,即可以清楚地了解和掌握纱网对栗瘿蜂与其自然天敌的分离效果,清楚有多少栗瘿蜂自然天敌的个体从纱网中释放出来,有多少自然天敌的个体没有释放出来的同时,也清楚有多少栗瘿蜂的个体被困死在纱网中,又有多少栗瘿蜂的个休从纱网中逃逸出来,继续对板栗植株造成危害。

31、(五)该方法是通过结合实例以及研发的快速检测方法,对市场上购买的不同孔径纱网对栗瘿蜂与自然天敌的分离效果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孔径太小的纱网在控制栗瘿蜂释放的同时,也限制了自然天敌的释放;孔径太大的纱网有促进自然天敌释放的同时,也使更多的栗瘿蜂个体得到了释放;而只有适当规格的纱网孔径,才能达到理想的分离效果,即在有效控制栗瘿蜂逃逸的同时,能够让更多的自然天敌个体能够通过纱网释放。

32、(六)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对传统的、利用春季修剪,将修剪后的枝条装于纱笼内用于栗瘿蜂生物防治的方法进化优化、提升和完善,使这一种简单实用的栗瘿蜂生物防治技术能够得到更好地推广应用,本发明解决了包括:在什么时间采集虫瘿最为合适,用什么样的纱网材料能够提高栗瘿蜂与自然天敌的分离释放效果,以及能不能通过一些简便的方法及时了解利用纱网分离栗瘿蜂与自然天敌的效果等栗瘿蜂生物防治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33、通过多年的试验观察,本发明总结了多年开展板栗虫瘿调查、虫瘿采集饲养、昆虫标本收集鉴定的资料数据,明确提出了春季采集板栗虫瘿,利用纱网开展栗瘿蜂生物防治的最佳时期是板栗虫瘿接近成熟,但是绝大多数昆虫还没出瘿时,判别方法是个体大的虫瘿占多数,部分虫瘿颜色已由绿色变为红色或深红色,但是仔细观察,虫瘿上还没有虫眼(虫洞)。

34、针对用什么样的纱网材料能够提高栗瘿蜂与自然天敌的分离释放效果,本发明利用市场上购买的6种纱线粗细和孔径不同的纱网材料做了大量栗瘿蜂与自然天敌的分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并非所有的纱网材料用于饲养虫瘿都能达到栗瘿蜂与自然天敌较好的分离效果,甚至一些表面上看起来相近的纱网(实际在内孔径的长和宽上存在差异),其分离效果也是不同的。通过6种材料的试验对比,本发明筛选出的最理想的材料是网线粗0.231mm,网孔内径长1.038mm,网孔内径宽0.601mm尼龙纱网对栗瘿蜂与自然天敌的分离效果最好,可以使栗瘿蜂自然天敌的有效释放率达到80%以上,同时保证栗瘿蜂的有效控制率也达到80%以上。换言之,这种材料的纱网在保证大多数栗瘿蜂自然天敌个体分离释放的同时,将大多数栗瘿蜂个体隔离在纱网中,直至困死,基本达到了“释放寄生蜂,困死栗瘿晨”的设计初衷,为提升栗瘿蜂的生物防治效果创造了条件。

35、传统检验方法是根据第二年形成的虫瘿情况来评价生物防治的效果,时间长不说,纱网有没有释放出栗瘿蜂的自然天敌,释放了多少,在释放出自然天敌的同时,有没有栗瘿蜂个体也被释放出来,都不清楚。换言之,如果纱网材料不对,网眼过大,将栗瘿蜂释放到栗园都无从知晓,严重影响到生物防治的效果。而本发明提出的利用致密外网套内网的办法,则可对整个栗瘿蜂与自然天敌的分离释放过程进行监测。通过及时收集、鉴定、统计纱网释放出昆虫的种类、数量及其纱网中困死昆虫的种类数量,即可对整个分离释放效果进行评估,对利用纱网饲养板栗虫瘿释放自然天敌开展栗瘿蜂生物防治的效果进行预判,并根据释放和困死栗瘿蜂与自然天敌个休的比例,对达不到防控要求(栗瘿蜂自然天敌的有效释放率和栗瘿蜂的有效控制率至少在80%)的纱网材料进行更换,选择更为适宜的纱网开展防治,提高栗瘿蜂生物防治的效果。

36、最终,通过上述的防治和检测方法,能够让栗瘿蜂的生物防治技术具有明确的规范和要求,能够更好的推广应用,同时避免因纱网材料选择不当对栗瘿蜂的生物防治效果产生不利影响,浪费人力、物力不说,还极有可能造成栗瘿蜂危害的再次泛滥成灾。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