笼层,生物栖息池内栽植和/或播种有植物。所述生物栖息池为顶部低于加劲笼层的池子或浅塘,可用就近的石材、废石材、废建渣、废炉渣、土或沙土等建成。生物栖息池可给该环境下的水陆生生物提供自由自在的栖息环境或空间,从而利于综合生态系统的修复、形成和发展。
[0026]进一步,所述生物栖息池的底部和四壁由加劲笼构成,所述加劲笼内混合填有块状物和泥土,且生物栖息池的底部铺有一层土或沙或土和沙的混合物。所述块状物和泥土的泥夹石结构以及底部铺设的土,可以为水陆生植物提供营养贮备,利于蓄水和动态生态系统的形成。所述底部铺设的除了泥土外,也可为沙土或细石等,还可为泥、沙和石的任意混合物。
[0027]进一步,所述储水部为设于加劲笼层下的水滞蓄管;所述积水部为生物栖息池,和/或设于加劲笼层上或加劲笼层附近的积水池,和/或设于河流、湖泊或海洋的岸边并由拦水埂围成的沟壑。该结构充分利用了生态治理层附近的空间和自然资源,对可能的水资源进行了充分的收集利用。
[0028]进一步,所述积水池为多塘系统。多塘系统可设在生态治理层的任何位置,优选最低位置的消落带或湿地。可参照生物栖息池、过滤池、稻田、浅塘等的建设方法进行建设。优选建3个以上的塘或池,在里面栽植适生植物并放养动物,优选喜水灌木、水生花丼、水生蔬菜和养鱼、贝共生,提高生态价值。在多塘系统中直接安装如同圆柱体、椎体式的玻璃罩,口朝下,就不需要安装给水系统和喷水雾头。因为,植物的叶片与太阳光时发生光合作用,多塘系统里的水与此同时也蒸发水蒸气,为植物叶片中的叶绿体与太阳光发生光合作用时补充水分。为了方便管理植物,可安装可随时吊装或随时升降的玻璃罩。
[0029]进一步,所述浇灌加湿系统包括伸出加劲笼层的喷雾头;所述喷雾头与水滞蓄管网的给水管连通,所述喷雾头向植物喷水加湿。
[003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0031]本实用新型通过对植物制氧层产生的氧气进行收集和输送,实现了天然氧气的合理利用,提供了一种健康并怡情的吸氧系统。再进一步通过氧吧与生态治理层的结合,以及生态治理层的浇灌加湿系统的设置,还有加劲笼层、生物栖息池和生物栖息塔上植物的种植(即,该植物氧吧氧气的来源,包括种植于加劲笼笼中和笼顶、生物栖息塔和生物栖息池中的一切植物的光合作用),为氧气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途径,从而实现了生态治理效益的最大化。
【附图说明】
[003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003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带植物氧吧的生态治理系统的横断面示意图;
[0034]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带坡度的生态治理层形成的生态治理系统的横断面示意图;
[0035]图3为图2中水滞蓄管网的结构示意图;
[0036]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带坡度的生态治理层形成的生态治理系统的横断面示意图;
[0037]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带坡度的生态治理层形成的生态治理系统的横断面示意图;
[0038]图6为图5中拦水埂的一种放大结构示意图;
[0039]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不带坡度的生态治理层形成的生态治理系统的横断面示意图;
[0040]图8为生物栖息池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0041]图9为一种边缘设有休闲踏步区的生物栖息池;
[0042]图10为生物栖息塔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0043]图11为生物栖息塔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0044]图中,I为加劲笼层、101为泥、沙、石填充层、102为加劲网、121为加劲笼底网、122为加劲笼面网、123为土层、124为块状物层、125为防水土流失物层、2为加劲筋、3为生物栖息池、301为休闲踏步区、4为生物栖息塔、401为四周废木竹条中间加土、402为废弃砖中间加土、403为土夹木肩、404为土夹炉澄、405为土夹石、406为沙土层、407为生物栖息管、5为生物观测架、6为植物、7为微型储水器、8为过滤池、9为拦水埂、10为基础、11为多塘系统、13为检修口、14为给排水管网、141为地表水滞蓄管、142为地下水滞蓄池、15为渣池、16为给排水管网、161为地下水滞蓄管抽水管、162为连接生物栖息池的排水管、163为连接过滤池的排水管、17为收氧大棚、18为吸氧体验室、19为沼气池、20为地气管、21为水沟、22为给水管、23为喷雾头。
【具体实施方式】
[0045]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植物氧吧,包括植物制氧层、收氧大棚17、输氧管道和吸氧体验室18,所述收氧大棚17罩于植物制氧层上方,并通过输氧管道与吸氧体验室18连通。具体如图1所示,所述植物制氧层具体为生态治理层,在生态治理层的上方设置了收氧大棚17,以供收集生态治理层植物(图中植物未画出)产生的氧气;收氧大棚17聚拢的氧气再通过输氧管道输送到吸氧体验室18,人们即可享用。此外,图中还显示出了设置的沼气池19、风能利用装置以及地气管20等,这样更充分实现了各种能源的整合利用。
[0046]进一步,所述植物制氧层设有对种植的植物进行维护的浇灌加湿系统。
[0047]进一步,所述浇灌加湿系统包括建于植物制氧层的给水管22和喷雾头23 ;所述植物制氧层还设有浅水池或塘,所述给水管与浅水池或塘连接,图1中具体为水沟21。
[0048]进一步,所述生态治理层设有浇灌加湿系统,生态治理层还连接有水滞蓄管网;所述水滞蓄管网包括积水部、储水部、来水管和给水管,所述储水部通过来水管与积水部连通,通过给水管与浇灌加湿系统连通。具体如图2-5和图7中所示的水滞蓄管网。
[0049]进一步,所述生态治理层包括在所需修复场地的表面建设的加劲笼层1,所述加劲笼层I包括填装有土和/或块状物的加劲笼,所述加劲笼中或加劲笼顶部栽植和/或播种有植物,植物从加劲笼中伸出,或者加劲笼中设有植物栽植的空隙。
[0050]进一步,所述生态治理层包括生物栖息塔4,所述生物栖息塔4为建于加劲笼层I上的塔状结构,生物栖息塔4上栽植和/或播种有植物;和/或所述生态治理层还包括生物栖息池3,所述生物栖息池3为顶部开口的池子,其镶嵌在加劲笼层I,生物栖息池3内栽植和/或播种有植物6。
[0051]具体地,如图2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带坡度的生态治理层形成的生态治理系统的横断面示意图。由图可知,在生态修复的坡面内设置了水滞蓄管网,水滞蓄管网可从生态治理层的过滤池8和生物栖息池3集拢水资源;生态治理层主要由加劲笼层I构成,加劲笼中依次填装有土层123和块状物层124,加劲笼通过加劲筋2固定;此外,生态治理层还建有生物观测架5、生物栖息塔4、生物栖息池3等;图中省略了植物6,但可以看到为植物设置的微型储水器7。
[0052]如图3所示,其为图2中水滞蓄管网的结构示意图。由图可知,该水滞蓄管网为防止管道堵塞和泥沙沉积,设计了专门的渣池15 ;为方便检修,设计了专门的检修口 13 ;还设计了相应的给排水管与地表水滞蓄管相连,以收集地表水。
[0053]如图4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带坡度的生态治理层形成的生态治理系统的横断面示意图。由图可知,生态治理层主要由加劲笼层I构成,加劲笼中依次填装有土层123和块状物层124,加劲笼通过加劲筋2固定;此外,生态治理层还建有生物观测架5、生物栖息塔4、生物栖息池3、过滤池8、多塘系统11等。图中省略了地下的水滞蓄管网,但可以看到设于加劲笼层上的给水管22和喷雾头23 ;省略了植物6,但可以看到为植物设置的微型储水器7。
[0054]如图5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带坡度的生态治理层形成的生态治理系统的横断面示意图。由图可知,在生态修复的坡面内设置了水滞蓄管网,水滞蓄管网可从生态治理层的过滤池8、生物栖息池3、拦水埂9等集拢水资源,水滞蓄管网设有检修口 13等。生态治理层主要由加劲笼层I构成,加劲笼中依次填装有土层123和块状物层124,加劲笼通过加劲筋2固定;此外,生态治理层还建有生物观测架5、生物栖息塔4、生物栖息池3等;图中省略了植物6,但可以看到为植物设置的微型储水器7。
[0055]如图6所示,其为图5中拦水埂9的一种放大结构示意图。通过拦水埂9围成的沟壑,在河流、湖泊或海岸涨水时可截留部分水,或者下雨时收集部分水,再转移到水滞蓄管网的储水部,储存备用。
[0056]如图7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不带坡度的生态治理层形成的生态治理系统的横断面示意图。由图可知,该生态治理系统的基础为沙土层406 (如沙漠或戈壁区生态修复时的基础),水滞蓄管网设于加劲笼层I下,在收集地表水的同时,还可抽取地下水进行储存和使用。生态治理层设有过滤池8、生物栖息塔4、生物栖息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