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茶叶烘干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08501阅读:23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茶叶烘干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茶叶烘干装置。



背景技术:

茶叶加工需要多道工序实现,而烘干是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初制中最后一道工序,其目的一是按一定的方式使茶叶脱水,从而达到一定的含水量,便于储存,二是烘干过程中,发生复杂的热化学反应,保证茶叶色、香、味、形更趋于完善,因此烘干是各类茶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之一,加热系统作为烘干设备的一个中心部件,是否高效、节能、环保显得尤为重要,现有的烘干设备设计不够合理,不仅会影响烘干效率,而且会影响茶叶品质,同时,无法让烘干设备的热量得到循环利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茶叶烘干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茶叶烘干装置,包括高温烘干区、低温烘干区、电机和连接管,所述高温烘干区和低温烘干区之间通过连接管连接,所述高温烘干区的内腔中部设有转动杆,且转动杆上设有搅拌叶,所述转动杆的两端分别延伸至高温烘干区的外侧与电机连接,所述高温烘干区的内壁上安装有鼓风机,且高温烘干区的内腔顶部设有抽湿机,所述抽湿机通过管道与水箱连接,且水箱通过管道与加热装置连接,所述低温烘干区的内腔顶部安装有加热管,且加热管的顶部通过管道与加热装置连接,所述低温烘干区和高温烘干区的内壁上均安装有温湿度传感器,所述低温烘干区的内壁与外壁之间设有烘干装置,且低温烘干区的外侧安装有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分别与电机、鼓风机、加热装置、温湿度传感器和烘干装置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烘干装置为电磁加热线圈或电阻加热丝或电机热管。

优选的,所述加热管的排列方式为W型。

优选的,所述转动杆的形状为S型,且搅拌叶的形状为T型,搅拌叶上设有电磁加热线圈,且搅拌叶与控制面板电性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实用新型通过高温和低温两个烘干区,分别高温烘干去水分,低温烘干保证茶质,两个相互配合烘干,既能有效的对茶叶进行烘干操作,烘干效率高 ,又能避免持续高温损坏茶质,或低温烘干效果不佳,该实用新型工作效率高,烘干效果显著,提高茶叶的烘干质量,提高生产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1高温烘干区、2低温烘干区、3电机、4转动杆、5搅拌叶、6鼓风机、7抽湿机、8水箱、9加热装置、10加热管、11控制面板、12温湿度传感器、13连接管、14烘干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茶叶烘干装置,包括高温烘干区1、低温烘干区2、电机3和连接管13,所述高温烘干区1和低温烘干区2之间通过连接管13连接,所述高温烘干区1的内腔中部设有转动杆4,所述转动杆4的形状为S型,且搅拌叶5的形状为T型,搅拌叶5上设有电磁加热线圈,且搅拌叶5与控制面板11电性连接,且转动杆4上设有搅拌叶5,所述转动杆4的两端分别延伸至高温烘干区1的外侧与电机3连接,所述高温烘干区1的内壁上安装有鼓风机6,且高温烘干区1的内腔顶部设有抽湿机7,所述抽湿机7通过管道与水箱8连接,且水箱8通过管道与加热装置9连接,所述低温烘干区2的内腔顶部安装有加热管10,所述加热管10的排列方式为W型,且加热管10的顶部通过管道与加热装置9连接,所述低温烘干区2和高温烘干区1的内壁上均安装有温湿度传感器12,所述低温烘干区2的内壁与外壁之间设有烘干装置14,所述烘干装置14为电磁加热线圈或电阻加热丝或电机热管,且低温烘干区2的外侧安装有控制面板11,所述控制面板11分别与电机4、鼓风机6、加热装置9、温湿度传感器12和烘干装置14电性连接,使用时,茶叶在高温烘干区1内通过搅拌叶5翻转茶叶,使茶叶受热均匀,而且鼓风机6高温加热,当温湿度传感器12探测到高温烘干区1内的温湿度到达指定值时把信息传递给控制面板11,控制面板11控制鼓风机6工作,同时抽湿机7把高温区内的湿气通过管道抽入到水箱8内,水经过加热装置9加热后经过管道进入到加热管10内,对低温烘干区2内进行低温烘干,同时烘干装置14工作,温湿度传感器12控制低温烘干区2内的温湿度,该实用新型通过高温和低温两个烘干区,分别高温烘干去水分,低温烘干保证茶质,两个相互配合烘干,既能有效的对茶叶进行烘干操作,烘干效率高 ,又能避免持续高温损坏茶质,或低温烘干效果不佳,该实用新型工作效率高,烘干效果显著,提高茶叶的烘干质量,提高生产效益。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