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桑叶黄茶的炒茶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66512发布日期:2018-12-14 21:57阅读:714来源:国知局
一种桑叶黄茶的炒茶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茶叶加工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桑叶黄茶制备的的炒茶机。



背景技术:

桑叶,被古代誉为“神仙草”,含有丰富的黄酮化合物、优质蛋白质、多糖类、有机酸、生物碱、维生素、氨基酸、锌、钙、磷、锰、铁等多种微量元素,是国家卫生部确认的“药食同源”植物,被国际食品卫生组织列入“人类21世纪十大保健食品之一”,成为人类绿色新食品源。

传统医学认为,桑叶性味:甘、平、寒;具有清肝明目聪耳,镇静神经的功能,对人体具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明目、凉血等作用。尤其是近年来被外界公认的降糖作用,桑叶中有一种糖苷酶抑制剂,叫1-脱氧野尻霉素 (DNJ),能通过对糖苷酶的抑制,从而抑制双糖在小肠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的高峰值。桑叶中含有的生物碱及桑叶多糖,能促进胰岛的β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可以促进细胞对糖的利用、肝糖原合成及改善糖代谢,最终达到降低血糖的效果。

皖南山区是传统载桑养蚕区,历年来养蚕卖茧是家庭主要经济来源,近几年由于受大环境影响,传统蚕业一直处于低迷状态,毁桑弃养现象非常普遍,为了改变这一状态,农业科技人员从桑叶综合利用上找出路,桑叶茶加工制作就是首选。各养蚕区都在纷纷效仿研制桑叶茶,桑叶红茶、桑叶绿茶、桑叶乌龙茶都有生产,但产品苦涩味都无法脱净。

现有的炒锅的热源在锅体底部,加热后热气流处于上浮状态,经测定其上面比下面温度高5-10℃,原有炒锅属于敞开式,热量不断散失到空气中,浪费了能源;并且在散失过程中带走了大量水汽,影响了桑茶成型也不利于闷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桑叶黄茶制备的的炒茶机。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桑叶黄茶制备的的炒茶机,其特征在于:在原有茶叶曲毫炒茶锅上加该锅直径三分之一圆柱锅身,并设置锅盖,锅盖上设有小型透气孔,出茶口设在曲毫炒茶锅底部。

所述的曲毫炒茶锅锅沿设有若干卡钳,卡钳卡在锅沿上,所述的圆柱锅身上套有圆环,圆环侧壁连接有连接杆,连接杆另一端连接在卡钳上,所述的圆环上设有紧固螺钉,紧固螺钉顶在圆柱锅身上。

所述的连接杆两端的连接方式都为铰接。

所述的圆柱锅身上设有若干孔,紧固螺钉螺旋在孔内。

所述的出茶口处设有门板,门板下端与出茶口合页连接,门板上端设有圆环,与设在出茶口上方的圆环错位,两个圆环通过插销连接。

所述的圆柱锅身分为上、中、下三段,孔设在上段侧壁,下端固定在曲毫炒茶锅内壁,上段下端面和下段上端面设有环形凹槽,中段卡在上段和下端的环形凹槽内。

所述的环形凹槽内设有弹簧,顶在中段上下端面,弹簧自然高度低于环形凹槽槽深。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在于:炒锅的热源在锅体底部,加热后热气流处于上浮状态,经测定其上面比下面温度高5-10℃,原有炒锅属于敞开式,热量不断散失到空气中,浪费了能源;并且在散失过程中带走了大量水汽,影响了桑茶成型也不利于闷黄,所以现在通过增加锅身高度,增设锅盖且在锅盖上设置小型透气孔的方式,防止茶叶水汽大量散失而影响桑茶闷黄和做形,同时小型透气孔的设置又能促进茶叶能缓慢失水不影响茶叶成型和香气发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炒锅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炒锅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桑叶黄茶制备的的炒茶机,在原有茶叶曲毫炒茶锅1上加该锅直径三分之一圆柱锅身2,并设置锅盖3,锅盖上设有小型透气孔4,出茶口设在曲毫炒茶锅底部。

出茶口处设有门板6,门板下端与出茶口合页连接7,门板上端设有圆环8,与设在出茶口上方的圆环错位,两个圆环通过插销9连接。

图2曲毫炒茶锅锅沿设有若干卡钳10,卡钳卡在锅沿上,圆柱锅身上套有圆环11,圆环侧壁连接有连接杆12,连接杆另一端连接在卡钳上,圆环上设有紧固螺钉13,紧固螺钉顶在圆柱锅身上。

连接杆两端的连接方式都为铰接。

圆柱锅身上设有若干孔14,紧固螺钉螺旋在孔内。

实施例2: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改变圆柱锅身的结构,圆柱锅身分为上、中、下三段,孔设在上段侧壁,下端固定在曲毫炒茶锅内壁,上段下端面和下段上端面设有环形凹槽15,中段卡在上段和下端的环形凹槽内。

环形凹槽内设有弹簧16,顶在中段上下端面,弹簧自然高度低于环形凹槽槽深。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