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的茶叶翻炒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06706发布日期:2018-09-11 20:00阅读:34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茶叶加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高效的茶叶翻炒装置。



背景技术:

茶,汉语词汇,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著名饮品,灌木或小乔木,嫩枝无毛。叶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先端钝或尖锐,基部楔形,上面发亮,下面无毛或初时有柔毛,边缘有锯齿和叶柄无毛。花白色,花柄有时稍长;萼片阔卵形至圆形,无毛和宿存,花瓣阔卵形,基部略连合,背面无毛,有时有短柔毛;子房密生白毛;花柱无毛。蒴果3球形或1-2球形,高1.1-1.5厘米,每球有种子1-2粒。花期10月至翌年2月,野生种遍见于我国长江以南各省的山区,为小乔木状,叶片较大,常超过10厘米长,长期以来,经广泛栽培,毛被及叶型变化很大。茶叶可作饮品,含有多种有益成分,并有保健功效。

茶叶在饮用之前要经过加工翻炒,然而现有的茶叶翻炒装置,翻炒效率低,加工效果不明显,工作速度慢,对翻炒过程中掉落的茶叶渣达不到清理,降低了整体了工作效率,不利于茶叶的加工。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效的茶叶翻炒装置,解决了翻炒效率低,加工效果不明显,工作速度慢,对翻炒过程中掉落的茶叶渣达不到清理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效的茶叶翻炒装置,包括翻炒框本体,所述翻炒框本体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旋转杆,且旋转杆的一端贯穿翻炒框本体的上表面并延伸至翻炒框本体的内部,所述旋转杆贯穿翻炒框本体的上表面相接触处套接有第一轴承,所述翻炒框本体的顶部开设有进料口,所述翻炒框本体左侧面的上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放置板,所述第一放置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抽风箱,所述抽风箱的一侧面固定连接有抽风管,所述抽风管的一端贯穿翻炒框本体的左侧面并延伸至翻炒框本体的内部,所述抽风箱的另一侧面固定连接出风管,且出风管远离抽风箱的一端贯穿翻炒框本体的左侧面并延伸至翻炒框本体的内部,所述翻炒框本体左侧面的下部设置有拉手,所述拉手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抽板,所述抽板的一端贯穿翻炒框本体的左侧面并延伸至翻炒框本体的内部,所述翻炒框本体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二放置板,所述第二放置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螺旋杆,且螺旋杆远离第二电机的一端贯穿翻炒框本体的右侧面并延伸至翻炒框本体的内部。

所述旋转杆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相对称的单杆,所述单杆远离旋转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翻炒板,所述旋转杆的底部套接有第二轴承,所述翻炒框本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加热板,且第二轴承卡接在加热板的中部,所述翻炒框本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有两个相对称的固定块,所述固定块远离翻炒框本体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翻炒仓,所述翻炒仓的上表面开设有放料口,所述翻炒仓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三轴承,所述螺旋杆的一端贯穿翻炒仓的外表面并延伸至翻炒仓的内部,所述螺旋杆的一端与第三轴承内圈套接,所述抽板的上表面与翻炒仓的底部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翻炒框本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两个相对称的底脚,且底脚远离翻炒框本体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软质垫。

优选的,所述螺旋杆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加热块,且加热块呈条形状。

优选的,所述翻炒框本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有两个相对称的倾斜板,且倾斜板的倾斜角度至少为四十五度。

优选的,所述抽板的内部设置有过滤网,所述抽板的外表面设置有滑槽,且滑槽与抽板的外表面相适配。

优选的,所述翻炒框本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碎渣仓,且碎渣仓的一侧面固定连接有阀门。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效的茶叶翻炒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高效的茶叶翻炒装置,通过设置过滤网能够使工作过程中产生的茶叶渣过滤掉,提高了茶叶的翻炒效果,再通过设置滑槽能够使抽板能从中拉出,将翻炒好的茶叶从中取出,提高了的使用效果,利用碎渣仓能够将茶叶渣存在里面,再打开阀门能够取出茶叶渣,能够增加茶叶渣的存放效果,使其不会散落在翻炒框本体的内部,由底脚能够使茶叶在翻炒过程中更加稳定,提高了翻炒框本体的稳定性,再由软质垫能够增加底脚的摩擦效果,使底脚不会滑动,增加了底脚的稳定性,能够避免翻炒框本体的抖动。

(2)该高效的茶叶翻炒装置,通过第一电机的工作,能够实现使旋转杆转动,再通过旋转杆的转动带动单杆和翻炒板,能够实现第一翻炒的工作,由抽风箱抽出第一翻炒好的茶叶进入翻炒仓进行第二翻炒,利用第二电机的工作,使螺旋杆转动,带动翻炒仓内的茶叶进行工作,提高了茶叶翻炒的工作效率,加速速度快。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侧视图。

图中:1翻炒框本体、2第一电机、3旋转杆、4第一轴承、5进料口、6第一放置板、7抽风箱、8抽风管、9出风管、10拉手、11抽板、12第二放置板、13第二电机、14螺旋杆、15单杆、16翻炒板、17第二轴承、18加热板、19固定块、20翻炒仓、21放料口、22第三轴承、23底脚、24软质垫、25加热块、26倾斜板、27滑槽、28碎渣仓、29阀门、30过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高效的茶叶翻炒装置,包括翻炒框本体1,翻炒框本体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两个相对称的底脚23,且底脚23远离翻炒框本体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软质垫24,通过设置底脚23能够使茶叶在翻炒过程中更加稳定,提高了翻炒框本体1的稳定性,再通过设置软质垫24能够增加底脚23的摩擦效果,使底脚23不会滑动,增加了底脚23的稳定性,能够避免翻炒框本体1的抖动,提高了整体的使用效果,翻炒框本体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2,第一电机2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旋转杆3,且旋转杆3的一端贯穿翻炒框本体1的上表面并延伸至翻炒框本体1的内部,旋转杆3贯穿翻炒框本体1的上表面相接触处套接有第一轴承4,翻炒框本体1的顶部开设有进料口5,翻炒框本体1左侧面的上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放置板6,第一放置板6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抽风箱7,抽风箱7的一侧面固定连接有抽风管8,抽风管8的一端贯穿翻炒框本体1的左侧面并延伸至翻炒框本体1的内部,抽风箱7的另一侧面固定连接出风管9,且出风管9远离抽风箱7的一端贯穿翻炒框本体1的左侧面并延伸至翻炒框本体1的内部,翻炒框本体1左侧面的下部设置有拉手10,拉手10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抽板11,抽板11的内部设置有过滤网30,抽板11的外表面设置有滑槽27,且滑槽27与抽板11的外表面相适配,通过设置过滤网30能够使工作过程中产生的茶叶渣过滤掉,提高了茶叶的翻炒效果,再通过设置滑槽26能够使抽板11能从中拉出,将翻炒好的茶叶从中取出,提高了抽板11的使用效果,使整体的结构更加紧凑,抽板11的一端贯穿翻炒框本体1的左侧面并延伸至翻炒框本体1的内部,翻炒框本体1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二放置板12,第二放置板1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13,第二电机13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螺旋杆14,螺旋杆14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加热块25,且加热块25呈条形状,通过设置加热块25能够使茶叶在翻炒过程中更加快速的完成,呈条形状能够覆盖在螺旋杆14的外表面提高了整体的使用效果,能够增加翻炒的加工速度,且螺旋杆14远离第二电机13的一端贯穿翻炒框本体1的右侧面并延伸至翻炒框本体1的内部。

旋转杆3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相对称的单杆15,单杆15远离旋转杆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翻炒板16,旋转杆3的底部套接有第二轴承17,翻炒框本体1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加热板18,且第二轴承17卡接在加热板18的中部,翻炒框本体1的内壁固定连接有两个相对称的固定块19,固定块19远离翻炒框本体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翻炒仓20,翻炒框本体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碎渣仓28,且碎渣仓28的一侧面固定连接有阀门29,通过设置碎渣仓28能够将茶叶渣存在里面,再打开阀门29能够取出茶叶渣,能够增加茶叶渣的存放效果,使其不会散落在翻炒框本体1的内部,使整体结构更加紧凑,翻炒仓20的上表面开设有放料口21,翻炒仓20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三轴承22,螺旋杆14的一端贯穿翻炒仓20的外表面并延伸至翻炒仓20的内部,螺旋杆14的一端与第三轴承22内圈套接,抽板11的上表面与翻炒仓20的底部固定连接,翻炒框本体1的内壁固定连接有两个相对称的倾斜板26,且倾斜板26的倾斜角度至少为四十五度,通过设置倾斜板26能够使茶叶渣流入碎渣仓28,倾斜角度为四十五度能够增加倾斜板26的倾斜效果,能够使茶叶渣在滑落的同时不会停顿,提高了倾斜板25的使用效果。

工作原理:通过第一电机2输出端的工作,带动旋转杆3转动,使单杆15和翻炒板16进行工作,达到第一翻炒,再由抽风箱7抽出第一翻炒好的茶叶进入翻炒仓20,再通过第二电机13输出端的工作带动螺旋杆14,使螺旋杆14的一端在第三轴承22的内圈转动,从而达到了第二翻炒。

综上所述,该高效的茶叶翻炒装置,通过第一电机2的工作,能够实现使旋转杆3转动,再通过旋转杆3的转动带动单杆15和翻炒板16,能够实现第一翻炒的工作,由抽风箱7抽出第一翻炒好的茶叶进入翻炒仓20进行第二翻炒,利用第二电机13的工作,使螺旋杆14转动,带动翻炒仓20内的茶叶进行工作,解决了翻炒效率低,加工效果不明显,工作速度慢,对翻炒过程中掉落的茶叶渣达不到清理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