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饲料原料膨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10416发布日期:2019-03-02 02:13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一种饲料原料膨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饲料生产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对饲料原料进行膨化的装置。



背景技术:

饲料原料在混合均匀后均需要经过膨化阶段,膨化也是饲料熟化的一个过程,其有利于将饲料原料的营养成分游离出来,同时使得饲料酥碎,还利于饲料后期造粒等工序的进行,现有的膨化装置的自动化程度低,且饲料原料膨化的程度不一,造成产品的质量不均一,且前期膨化阶段的水分不一严重影响后期造粒和烘干等工序的进行。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化程度高、且其对饲料的膨化程度均一,膨化后的原料中的水分含量较为稳定,不影响后续工序参数的设置,提高饲料的品质和生产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饲料原料膨化装置,包括筒体、螺杆、蒸汽供应装置和驱动装置;所述筒体为水平设置的密闭的条形筒,其一端的上端设有连通其内部的进料口,另一端的下端设有连通其内部的出料口,所述筒体的侧壁上设有多个连通其内部的蒸汽入口;所述螺杆沿所述筒体的长度方向水平转动设置在所述筒体内,所述螺杆包括转轴和在所述转轴的外周上呈螺旋状设有叶片,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螺杆传动连接,用以驱动其带动叶片转动送料;所述蒸汽供应装置的出口与所述筒体的多个蒸汽入口连通用以向筒体内供应蒸汽将饲料原料膨化。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驱动装置驱动螺杆将进入到筒体内的原料逐渐输送到出料口,并在输送的过程中饲料原料与进入到筒体内的蒸汽接触,吸收蒸汽中水分和热量,并在螺杆的的搅动下逐渐膨化,直到经出料口排除,饲料原料膨化完全。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筒体为圆筒,所述螺杆同轴设置在所述筒体内,所述螺杆对应所述出料口的一端穿过所所述筒体的另一端并与所述驱动装置传动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驱动装置驱动螺杆输料,由于螺杆既能完成物料的匀速输送,还能实现物料的顺利挤出同时还能搅动原料,使原料与蒸汽充分的接触。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蒸汽供应装置包括蒸汽发生装置和蒸汽缓冲装置,所述蒸汽缓冲装置包括一个密闭的壳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一个入口管和多个与所述筒体的蒸汽入口一一对应的出口管,所述蒸汽发生装置与所述蒸汽缓冲装置的入口管连通,用以向所述蒸汽缓冲装置内供应蒸汽,所述筒体的蒸汽入口与蒸汽缓冲装置的对应的出口管连通。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设置蒸汽缓冲装置可以对蒸汽进行均匀的分配,使得筒体内的原料更加均匀的与蒸汽接触。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筒体的蒸汽入口分为多组,每组含有多个蒸汽入口,每组所述蒸汽入口周向间隔均匀的呈环状分布,多组所述蒸汽入口沿所述筒体长度方向间隔均匀的分布。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使得所述蒸汽入口在所述筒体外周间隔均匀的分布,使得饲料原料在输送过程中与蒸汽进行更加充分的接触,有利于饲料原膨化效果的均一性。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第二加热管用以对蒸汽进行二次加热。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设置第二加热管对蒸汽进行二次加热,有利于进一步的提高蒸汽的温度。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蒸汽发生装置包括一个密闭的加热釜;所述加热釜的上端设置有排气管和进水口,所述进水口与市政供水管连通,且进水口处设置有阀门,所述加热釜的排气管与所述蒸汽缓冲装置的入口管连通,并在加热釜的排气管处设置有与其内部连通的压力计,所述加热釜的釜底盘设有第一加热管。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蒸汽发生装置的自动化程度高,且安全性强。

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控制装置和液位感应器,所述液位感应器设置在所述加热釜的釜底用以感应加热釜内的液位高度,所述液位感应器、阀门、压力计、驱动装置、第一加热管和第二加热管分别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设置控制装置和液位感应器进一步的提高蒸汽发生装置的安全性和智能化程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膨化装置的结构简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蒸汽供应装置的结构简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筒体的展开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控制装置的模块连接图。

图中:1筒体、11进料口、12出料口、13蒸汽入口、2螺杆、3蒸汽供应装置、31蒸汽发生装置、311加热釜、3111排气管、3112进水口、3113阀门、 312压力计、313第一加热管、314泄压阀,32蒸汽缓冲装置、321壳体、3211 入口管、3212出口管、322第二加热管、4驱动装置,5控制装置、6液位感应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饲料原料膨化装置,一种饲料原料膨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1、螺杆2、蒸汽供应装置3和驱动装置4;所述筒体1为水平设置的密闭的条形筒,其一端的上端设有连通其内部的进料口11,另一端的下端设有连通其内部的出料口12,所述筒体1的侧壁上设有多个连通其内部的蒸汽入口13;所述螺杆2沿所述筒体1的长度方向水平转动设置在所述筒体1内,所述螺杆包括转轴和在所述转轴的外周上呈螺旋状设有叶片,所述驱动装置4与所述螺杆2传动连接,用以驱动其带动叶片转动送料;所述蒸汽供应装置3的出口与所述筒体1的多个蒸汽入口13 连通用以向筒体1内供应蒸汽将饲料原料膨化。通过驱动装置4驱动螺杆在筒体内1选择,并将进入到筒体1内的原料逐渐输送到出料口,并在输送的过程中饲料原料与进入到筒体内的蒸汽接触,吸收蒸汽中水分和热量,饲料原料在螺杆的搅动下逐渐膨化,直到经出料口排除,饲料原料膨化完全。

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筒体1为圆筒,所述螺杆2同轴设置在所述筒体1内,所述螺杆2对应所述出料口12的一端穿过所所述筒体1的另一端并与所述驱动装置4传动连接。采用驱动装置驱动螺杆输料,由于螺杆既能完成物料的匀速输送,还能实现物料的顺利挤出同时还能搅动原料,使原料与蒸汽充分的接触。其中螺杆的螺旋叶片的边缘靠近所述筒体的内壁,其可以防止饲料原料在筒体内壁滞留。

如图2所示,上述实施例中所述蒸汽供应装置3包括蒸汽发生装置31 和蒸汽缓冲装置32,所述蒸汽缓冲装置32为一密闭的壳体,其下端设置由一个入口管,其上端设置由多个出口管,所述蒸汽发生装置31的的蒸汽出口与所述蒸汽缓冲装置32的入口管连通,所述筒体1的蒸汽入口13为多个且与蒸汽缓冲装置32的出口管一一对应,所述筒体1的蒸汽入口13与所述蒸汽缓冲装置32对应的出口管连通。设置蒸汽缓冲装置可以对蒸汽进行均匀的分配,使得筒体内的原料更加均匀的与蒸汽接触。

如图3所示,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筒体1的蒸汽入口13分为多组,每组含有多个蒸汽入口13,每组所述蒸汽入口13周向间隔均匀的呈环状分布,多组所述蒸汽入口13沿所述筒体1长度方向间隔均匀的分布。使得所述蒸汽入口在所述筒体外周间隔均匀的分布,使得饲料原料在输送过程中与蒸汽进行更加充分的接触,有利于饲料原膨化效果的均一性。优选的,相邻两组的蒸汽入口相互交错分布。

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壳体321内还设置有第二加热管322用以对蒸汽进行二次加热。设置第二加热管对蒸汽进行二次加热,有利于进一步的提高蒸汽的温度。

上述实施例中所述蒸汽发生装置31包括一个密闭的加热釜311;所述加热釜311的上端设置有排气管3111和进水口3112,所述进水口3112与市政供水管连通,且进水口3112处设置有阀门3113,所述加热釜311的排气管 3111与所述蒸汽缓冲装置32的入口管连通,并在加热釜311的排气管处设置有与其内部连通的压力计312,所述加热釜311的釜底盘设有第一加热管 313。该蒸汽发生装置的自动化程度高,且安全性强。

优选的,为了提高蒸汽发生装置31的安全性,所述加热釜311的上端还设置有一个与其内部连通的泄压阀314,优选的所述泄压阀314为浮子阀,设置泄压阀,当加热釜内的蒸汽压力过大,则可通过泄压阀进行紧急泄压,使得加热釜内的压强处于安全范围内。

上述实施例中所述阀门3113为电磁阀,所述压力计312为压强感应计,所述驱动装置4为伺服电机。进一步的提高蒸汽发生装置的安全性和智能化程度。

如图4所示,上述实施例中还包括控制装置5和液位感应器6,所述液位感应器6设置在所述加热釜311的釜底用以感应加热釜311内的液位高度,所述液位感应器6、阀门3113、压力计312、驱动装置4、第一加热管313 和第二加热管322分别与所述控制装置5电连接。设置控制装置和液位感应器进一步的提高蒸汽发生装置的安全性和智能化程度。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是:首先通过控制装置设定液位感应器感应的低液位值和高液位值,并设定压力计标准值以及在该标注值是第一加热管的加热功率和驱动装置的转速,另外还需要设定第二加热管的加热功率;当液位感应器感应到加热釜内的液位低时,将信息传递到控制装置,由控制装置控制阀门开通,向加热釜内添加水,当水量添加到高液位时,液位感应器将感应到的信息传递给控制装置,由控制装置控制阀门关闭,当压力计感应的压强低时,压力计将信息传递给控制装置,由控制装置控制第一电加热管提高加热功率,加快蒸汽的产生量,并降低驱动装置的转速,延长饲料原料与蒸汽接触的时间,防止饲料原料膨化效果不达标,当压力计感应的压强高时,压力计将信息传递给控制装置,由控制装置控制第一电加热管降低加热功率,减少蒸汽的产生量,并提高驱动装置的转速,减少饲料原料与蒸汽接触的时间,防止饲料原料膨化过度或水分含量过多。

上述实施例中,优选的,为了减少热量的流失,所述加热釜、蒸汽缓冲装置以及筒体的外部均包敷有保温层。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