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水果茶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392767发布日期:2018-12-25 19:28阅读:196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饮品制备领域,涉及一种水果茶饮品,具体涉及一种即做即食的鹧鸪水果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食品的追求越来越多样化和品质化,使得各种饮料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鹧鸪茶也叫山苦茶、毛茶或者和姑茶,在学术文献中多称为“山苦茶”,而在海南民间则俗称为“鹧鸪茶”。鹧鸪茶是海南民间具有浓郁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代茶饮料植物和药用植物,自古以来就是海南人民长期饮用的一种茶饮。鹧鸪茶叶圆味甘,是一种奇特的野生茶叶,其叶片等植物体干燥后具有浓郁的“零陵香气”,冲泡饮用时别具风味。

鹧鸪茶中富含钙、镁、锌、锶等微量元素及0.2%的游离氨基酸,其中脯氨酸含量最高。鹧鸪茶具有较强的利胆、清热解毒、镇痛的作用。

目前的鹧鸪茶复合饮料开发,一般通过添加糖、酸来进行调配,营养价值低。也有一些鹧鸪茶饮料通过添加干果、蜂蜜等来提高其营养价值,但这些都不能满足现代人对食物的新鲜度、口感佳、营养健康的高要求。再者,鹧鸪茶为药用植物,不管直接冲泡饮用还是制作鹧鸪茶复合饮料都会带有一股奇怪的药味和涩味,很多人喝不惯这样的饮品,因此传统的鹧鸪茶饮料适应人群范围较小,普及性较差,营养价值得不到提升,满足不了现代人对生活品质的高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即做即食,具有较强的解油腻、助消化、清热消暑和止渴生津功效的鹧鸪水果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鹧鸪水果茶,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制备而成:鹧鸪茶1.5%~2%、绿茶1.0%~1.5%、金桔4%~5%、西瓜3%~6%、凤梨3%~6%、柠檬3%~6%、甘草0.5%~1%、罗汉果甜苷0.02%~0.05%、冰块25%~30%、水余量。

进一步地,所述绿茶为白沙绿茶。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鹧鸪水果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原料预处理:

a、将鹧鸪茶、绿茶分别放入到扎壶中,量入水温80~100℃的开水进行洗茶0.5~1分钟后将茶水过滤掉;

b、取金桔总量80%切块、余量挤汁,西瓜、凤梨切粒,柠檬切片,获得金桔块、金桔汁、西瓜粒、凤梨粒、柠檬片,备用;

(2)泡茶:将洗茶后的鹧鸪茶量入水温为70~80℃、水总量40%,绿茶量入水温为80~90℃、水总量30%的开水中分别泡茶4~7分钟,用布网将茶水过滤到另一个扎壶中备用,茶叶废弃,获得鹧鸪茶水和绿茶水;

(3)调和:

a、第一次调和:将鹧鸪茶水和绿茶水置入密闭容器中,用力上下摇晃5~10s进行调和,获得鹧鸪绿茶水;

b、第二次调和:将甘草浸泡于水温为80~100℃,水总量30%的开水中4~7分钟,取过滤后的甘草水加至鹧鸪绿茶水中,用力上下摇晃5~10s进行调和,获得混合茶水;

(5)调配:将罗汉果甜苷、金桔汁、冰块总量的20%加入至混合茶水中,混均,获得调配茶水;

(6)往杯中放入金桔块、西瓜粒、凤梨粒、余量冰块后,倒入调配茶水,混均后封口,获得鹧鸪水果茶。

进一步地,所述西瓜粒、凤梨粒的粒径均为3~5毫米。

本发明通过特定的制备方法获得的鹧鸪水果茶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在鹧鸪茶中添加绿茶,通过控制水温泡茶和两次调和手段,不仅提高了茶多酚的含量,具有抗氧化作用、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保健作用,而且调和后的茶水口感饱满、绵和、回味悠长,圆润顺口。

2、本发明将鹧鸪茶水和绿茶水置入密闭容器中,用力上下摇晃5~10s进行第一次调和,使鹧鸪绿茶水口感更绵和,在二次调和中添加了甘草水,综合了鹧鸪茶和绿茶的味道,整个混合茶水口感饱满,饮用后喉间带有回甘。

3、本发明采用西瓜、凤梨、金桔等热带水果,丰富了维生素含量,增加其营养。将水果的清香味融入到鹧鸪茶和绿茶的芳香中,香味独特,同时通过水果本身的酸甜度让饮料的口感更加符合消费者的要求。

4、本发明用罗汉果甜苷代替传统的蔗糖调味,其热量为零,具有清热润肺镇咳、润肠通便之功效,对肥胖、便秘、糖尿病等具有防治作用。

5、本发明均用新鲜原料制作而成,饮料中的酸度并不是通过添加剂来调配,而是柠檬、金桔等本身所含的有机酸调配,无任何化学成分添加,饮用安全健康。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发明鹧鸪水果茶,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制备而成:鹧鸪茶1.5%、白沙绿茶1.5%、金桔4%、西瓜6%、凤梨6%、柠檬6%、甘草0.5%、罗汉果甜苷0.05%、冰块30%、水44.45%。

上述鹧鸪水果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原料预处理:

a、将鹧鸪茶、绿茶分别放入扎壶中,量入水温90℃的开水进行洗茶0.5分钟后将茶水过滤掉;

b、取金桔总量80%切块、余量挤汁,西瓜、凤梨切粒(粒径均为3毫米),柠檬切片,获得金桔块、金桔汁、西瓜粒、凤梨粒、柠檬片,备用;

(2)泡茶:将洗茶后的鹧鸪茶量入水温为80℃、水总量40%的开水中进行泡茶5分钟,将洗茶后的绿茶量入水温为90℃、水总量30%的开水中进行泡茶4分钟,用布网将茶水过滤到另一个扎壶中备用,茶叶废弃,获得鹧鸪茶水和绿茶水;

(3)调和:

a、第一次调和:将鹧鸪茶水和绿茶水置入密闭容器中,用力上下摇晃5s进行调和,获得鹧鸪绿茶水;

b、第二次调和:将甘草浸泡于水温为100℃,水总量30%的开水中4分钟,取过滤后的甘草水加至鹧鸪绿茶水中,用力上下摇晃7s进行调和,获得混合茶水;

(5)调配:将罗汉果甜苷、金桔汁、冰块总量的20%加入至混合茶水中,混均,获得调配茶水;

(6)往杯中放入金桔块、西瓜粒、凤梨粒、余量冰块后,倒入调配茶水,混均后封口,获得鹧鸪水果茶。

实施例2

本发明鹧鸪水果茶,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制备而成:鹧鸪茶1.5%、白沙绿茶1.0%、金桔4.5%、西瓜6%、凤梨6%、柠檬6%、甘草0.8%、罗汉果甜苷0.04%、冰块25%、水49.16%。

上述鹧鸪水果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原料预处理:

a、将鹧鸪茶、绿茶分别放入到扎壶中,鹧鸪茶量入水温80℃的开水进行洗茶0.5分钟后将茶水过滤掉,绿茶量入水温100℃的开水进行洗茶1分钟后将茶水过滤掉;

b、取金桔总量80%切块、余量挤汁,西瓜、凤梨均切粒(4毫米粒径),柠檬切片,获得金桔块、金桔汁、西瓜粒、凤梨粒、柠檬片,备用;

(2)泡茶:将洗茶后的鹧鸪茶量入水温为70℃、水总量40%的开水中进行泡茶6分钟,将洗茶后的绿茶量入水温为90℃、水总量30%的开水中进行泡茶4分钟,用布网将茶水过滤到另一个扎壶中备用,茶叶废弃,获得鹧鸪茶水和绿茶水;

(3)调和:

a、第一次调和:将鹧鸪茶水和绿茶水置入密闭容器中,用力上下摇晃7s进行调和,获得鹧鸪绿茶水;

b、第二次调和:将甘草浸泡于水温为90℃,水总量30%的开水中5分钟,取过滤后的甘草水加至鹧鸪绿茶水中,用力上下摇晃8s进行调和,获得混合茶水;

(5)调配:将罗汉果甜苷、金桔汁、冰块总量的20%加入至混合茶水中,混均,获得调配茶水;

(6)往杯中放入金桔块、西瓜粒、凤梨粒、余量冰块后,倒入调配茶水,混均后封口,获得鹧鸪水果茶。

实施例3

本发明鹧鸪水果茶,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制备而成:鹧鸪茶2%、白沙绿茶1.5%、金桔5%、西瓜5%、凤梨4%、柠檬5%、甘草1%、罗汉果甜苷0.05%、冰块28%、水48.45%。

上述鹧鸪水果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原料预处理:

a、将鹧鸪茶、绿茶分别放入到扎壶中,鹧鸪茶量入水温80℃的开水进行洗茶0.8分钟后将茶水过滤掉,绿茶量入水温90℃的开水进行洗茶1分钟后将茶水过滤掉;

b、取金桔总量80%切块、余量挤汁,西瓜、凤梨均切粒(5毫米粒径),柠檬切片,获得金桔块、金桔汁、西瓜粒、凤梨粒、柠檬片,备用;

(2)泡茶:将洗茶后的鹧鸪茶量入水温为75℃、水总量40%的开水中进行泡茶7分钟,将洗茶后的绿茶量入水温为90℃、水总量30%的开水中进行泡茶6分钟,用布网将茶水过滤到另一个扎壶中备用,茶叶废弃,获得鹧鸪茶水和绿茶水;

(3)调和:

a、第一次调和:将鹧鸪茶水和绿茶水置入密闭容器中,用力上下摇晃10s进行调和,获得鹧鸪绿茶水;

b、第二次调和:将甘草浸泡于水温为100℃,水总量30%的开水中7分钟,取过滤后的甘草水加至鹧鸪绿茶水中,用力上下摇晃10s进行调和,获得混合茶水;

(5)调配:将罗汉果甜苷、金桔汁、冰块总量的20%加入至混合茶水中,混均,获得调配茶水;

(6)往杯中放入金桔块、西瓜粒、凤梨粒、余量冰块后,倒入调配茶水,混均后封口,获得鹧鸪水果茶。

受试品:将上述实施例1~3的鹧鸪水果茶各100ml,与市售的鹧鸪茶凉茶(对照例1)以及鹧鸪茶复合饮品(对照例2)均100ml进行口感测评。其中市售的鹧鸪茶凉茶是将清洗干净后的鹧鸪茶放入锅中加水,煮沸10-15分钟后加入白糖搅拌均匀,过滤获得鹧鸪茶凉茶。鹧鸪茶复合饮品是将鹧鸪茶进行常规泡茶后,过滤后的茶水添加蜂蜜、干果后混均即可。

受试对象:随机抽选20位受试者,男女各半。

让受试者观察受试品饮料色泽以及品尝味道,每个人对五份饮料的风味进行测评,测评结果如表1所示。

表1品尝饮品后的测评表

从表1的测评结果可知,20位受试者品尝本发明三个实施例制备的鹧鸪水果茶,感觉口感饱满、绵和,入口鹧鸪茶味香郁、圆润顺口,饮后回味甘甜,层次感分明,好评率均为100%,而对于对照例1和对照例2的市售鹧鸪茶凉茶和鹧鸪茶复合饮品,受试者品尝后都会出现难以接受的现象,好评率只为35%和60%,因此,本发明通过特定的制备方法得到的鹧鸪水果茶具有较好的口感和营养价值。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本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