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有机废弃物制备的新型鱼饲料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515479发布日期:2019-01-05 09:36阅读:31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利用有机废弃物制备的新型鱼饲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淡水渔业养殖生产中,经常需要人工添加鱼饲料来提高鱼肉产量。作为鱼饲料的一种来源,新鲜的食用菌下脚料可直接投喂草鱼或白鲢。其中,食用菌下脚料,是指在食用菌生产加工过程中,一些色泽或/和形状较差(如畸形菇)、干枯、菌根菌脚等不适宜加工或者出售的食用菌子实体。

目前,也有使用新鲜的食用菌下脚料与其他组分配伍进行组合使用的技术方案。但是使用新鲜的食用菌下脚料作为鱼饲料或者作为鱼饲料的主要组成之一来使用,在应用存在以下的技术问题:1、新鲜的食用菌下脚料容易霉变腐烂,进而导致饲料的保质期较短;2、经配制而成的鱼饲料,其中的食用菌下脚料所含的香味物质容易流失,鱼饲料经投放入水体内以后,也难以持久地释放香味;3、制得的鱼饲料大多水中稳定性较差,经投放到鱼塘内的水体中后,极易在短时间内如5~10分钟即吸水发胀而溃散,无法再保持一定的形态,这样既不利于饵料的集中饲喂、降低了饲喂效率,容易造成了饲料的浪费,而且饲料容易溃散也会导致其部分组成漂浮分散分布于水面而造成水体更易缺氧,进而增加了养殖风险,不利于发展高效渔业养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有机废弃物制备的新型鱼饲料,该鱼饲料的保质期长、水中稳定性较好。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新型鱼饲料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利用有机废弃物制备的新型鱼饲料,其特征在于,由下列重量份数的各原料制成:

粒度为800~1000目的食用菌下脚料超微粉30~40份,

甘薯渣20~25份,

小麦粉10~15份,

豆饼粉10~15份,

黄粉虫虫体粉10~15份,

碳酸钙2~3份,

鸡精3~4份,

香油6~8份,

壳聚糖纳米微球粉2~3份,

黄原胶0.2份。

作为进一步优化,上述利用有机废弃物制备的新型鱼饲料,由下列重量份数的各原料制成:

粒度为900~950目的食用菌下脚料超微粉35~38份,

甘薯渣23~25份,

小麦粉10~12份,

豆饼粉13~15份,

黄粉虫虫体粉10~12份,

碳酸钙3份,

鸡精4份,

香油6~8份,

壳聚糖纳米微球粉2份,

黄原胶0.2份。

上述甘薯渣中的含水率、上述小麦粉的含水率、上述豆饼粉的含水率、上述黄粉虫虫体粉的含水率,均不高于5%。此处的含水率,是指每种原料物质中自由水的质量与每种原料物质的总质量之比。

上述食用菌下脚料超微粉是通过将新鲜的食用菌下脚料切碎成粒径为5~10mm的颗粒,之后放入烘干室进行干燥,干燥温度以每3~4min升温1℃的升温速率从室温缓慢升温至62~67℃,保温2~3h且保温过程中不断翻动,之后冷却取出,紫外线杀菌,超微粉碎后而得到。

上述壳聚糖纳米微球粉是通过将壳聚糖和五氟尿嘧啶溶于醋酸溶液中,充分溶解后慢慢加入到山梨醇酐倍半油酸酯的液体石蜡油相中,室温下快速搅拌,形成白色乳状油包水乳液,然后加入香草醛丙酮溶液并继续搅拌;最后离心分离收集所制备的纳米微球,并分别用石油醚、丙酮充分洗涤,冷冻干燥后得到壳聚糖纳米微球粉。

上述利用有机废弃物制备的新型鱼饲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上述各原料,依次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制备,其中所述份数均为重量份数:

取上述壳聚糖纳米微球粉和3~4份香油混合均匀,之后再加入上述食用菌下脚料超微粉、上述甘薯渣、上述小麦粉、上述豆饼粉、上述黄粉虫虫体粉、上述碳酸钙、上述鸡精、上述黄原胶和剩余的上述香油,充分搅拌混合,造粒,即制得。

上述造粒步骤中,控制粒径为3~4mm。

本发明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有机废弃物制备的新型鱼饲料,该鱼饲料中食用菌下脚料超微粉由特定工艺制得、配合特定的组分配制得到本发明鱼饲料,其保质期较长、可长达一年半以上;带有独特的诱食功能,其一方面尽量地保留了食用菌特有的香味物质,另一方面经投放入水体后,能迅速释放浓郁香味,快速吸引鱼来采食,而且能较长时间地继续保有独特的浓郁香味,持续的吸引鱼来采食;该鱼饲料经投放后在水中最少3小时之内能保持不溃散,其稳定性较好,既利于饵料的集中饲喂、减少饲料浪费,也保证了较高的饲喂效率,降低了因饲料溃散、漂浮而导致水体易缺氧的养殖风险,有利于发展高效渔业养殖。同时,本发明鱼饲料投放水中后呈悬浮状且分布于水体中下层,其密度适宜、利于鱼的进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实施例1

一种利用有机废弃物制备的新型鱼饲料的制备方法,它采用下列重量份数的各原料,依次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制备:

粒度为900~950目的食用菌下脚料超微粉35份,

甘薯渣25份,小麦粉12份,

豆饼粉15份,黄粉虫虫体粉10份,

碳酸钙3份,鸡精4份,香油8份,

壳聚糖纳米微球粉2份,黄原胶0.2份;

取壳聚糖纳米微球粉和4份香油混合均匀,之后再加入食用菌下脚料超微粉、甘薯渣、小麦粉、豆饼粉、黄粉虫虫体粉、碳酸钙、鸡精、黄原胶和剩余的香油,充分搅拌混合,使用造粒机进行造粒、粒径控制为3mm,即制得。

其中,甘薯渣中的含水率、小麦粉的含水率、豆饼粉的含水率、黄粉虫虫体粉的含水率分别为4.6%、5.1%、4.5%、5.0%;

食用菌下脚料超微粉是通过将新鲜的食用菌下脚料切碎成平均粒径为5mm的颗粒,之后放入烘干室进行干燥,干燥温度以每4min升温1℃的升温速率从室温缓慢升温至62℃,保温3h且保温过程中不断翻动,之后冷却取出,经常规的紫外线杀菌,超微粉碎后而得到的;

壳聚糖纳米微球粉是通过将100mg的壳聚糖(粘度为300mpa.s、脱乙酰度≥90%)和5mg的五氟尿嘧啶溶于5g醋酸溶液(质量分数为1%)中,充分溶解后慢慢加入到25g含有质量分数为2%的山梨醇酐倍半油酸酯的液体石蜡油相中,室温下快速搅拌60min,形成白色乳状油包水乳液,然后加入24g香草醛丙酮溶液(质量分数为2.5%)并继续搅拌5h;最后于10000rpm离心分离10min,收集所制备的纳米微球,并分别用石油醚、丙酮充分洗涤,冷冻干燥后得到壳聚糖纳米微球粉。

本例中还进行了以下对鱼饲料的稳定性等指标的评价测定实验:

一、水中稳定性测定实验

制作长宽高为1mx1mx1m的立方形透明容器(如玻璃缸),注满水后作为测试容器;取本实施例1中所制得的鱼饲料20份,投放入测试容器中同时开始计时并观察。经观察计时得知,该鱼饲料经投放在水中后即开始吸水发胀,3小时之内能保持不溃散的状态,其稳定性较好。

二、诱食性实验

挑选规格一致,均重为300克/尾,外表无外伤,健康、活力充足的草鱼10条作为一组,共挑选三组,分别投入到三个注满水的1mx1mx1m的立方形透明容器(如玻璃缸)中,每组均饥饿适应一天;之后,第一组添加本实施例1中所制得的鱼饲料20份,第二组添加本实施例1中已吸水发胀的鱼饲料(即将本实施例1中所制得的鱼饲料加水浸泡1.5小时后所得的鱼饲料)20份,第三组添加常规的市售鱼饲料20份,在一定时间如2分钟内进行对比观察。

经观察得知,第一组中鱼饲料最先被食用完,且未有剩余或遗漏;第二组中鱼饲料被食用完的时间要稍晚于第一组,但仍被全部食用完;第三组中有微量的鱼饲料被鱼儿遗漏而未被食用。

三、营养性实验

草鱼养殖户使用该鱼饲料进行池塘白鲢养殖时,投喂本例中的鱼饲料,按每天投喂量为白鲢总重量的1.5%进行饲喂,2个月后,与其他池塘中投喂常规的其他鱼饲料的同龄白鲢(作为对照组)相比较,平均体长超过对照组池塘的同龄白鲢16%,平均增重超过18%。

实施例2

一种利用有机废弃物制备的新型鱼饲料的制备方法,它采用下列重量份数的各原料,依次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制备:

粒度为850~900目的食用菌下脚料超微粉40份,

甘薯渣23份,小麦粉11份,

豆饼粉14份,黄粉虫虫体粉10份,

碳酸钙3份,鸡精3份,香油7份,

壳聚糖纳米微球粉2.5份,黄原胶0.2份;

取壳聚糖纳米微球粉和3.5份香油混合均匀,之后再加入食用菌下脚料超微粉、甘薯渣、小麦粉、豆饼粉、黄粉虫虫体粉、碳酸钙、鸡精、黄原胶和剩余的香油,充分搅拌混合,使用造粒机进行造粒、粒径控制为3.5mm,即制得。

其中,甘薯渣中的含水率、小麦粉的含水率、豆饼粉的含水率、黄粉虫虫体粉的含水率分别为5.1%、4.4%、4.6%、5.1%;

食用菌下脚料超微粉是通过将新鲜的食用菌下脚料切碎成平均粒径为5~6mm的颗粒,之后放入烘干室进行干燥,干燥温度以每3min升温1℃的升温速率从室温缓慢升温至65℃,保温2.5h且保温过程中不断翻动,之后冷却取出,经常规的紫外线杀菌,超微粉碎后而得到的;

壳聚糖纳米微球粉的选用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3

一种利用有机废弃物制备的新型鱼饲料的制备方法,它采用下列重量份数的各原料,依次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制备:

粒度为800~850目的食用菌下脚料超微粉32份,

甘薯渣21份,小麦粉15份,

豆饼粉15份,黄粉虫虫体粉11份,

碳酸钙3份,鸡精4份,香油6份,

壳聚糖纳米微球粉3份,黄原胶0.2份;

取壳聚糖纳米微球粉和4.5份香油混合均匀,之后再加入食用菌下脚料超微粉、甘薯渣、小麦粉、豆饼粉、黄粉虫虫体粉、碳酸钙、鸡精、黄原胶和剩余的香油,充分搅拌混合,使用造粒机进行造粒、粒径控制为4mm,即制得。

其中,甘薯渣中的含水率、小麦粉的含水率、豆饼粉的含水率、黄粉虫虫体粉的含水率分别为4.8%、4.8%、4.6%、5.0%;

食用菌下脚料超微粉是通过将新鲜的食用菌下脚料切碎成平均粒径为8~10mm的颗粒,之后放入烘干室进行干燥,干燥温度以每3min升温1℃的升温速率从室温缓慢升温至67℃,保温2h且保温过程中不断翻动,之后冷却取出,经常规的紫外线杀菌,超微粉碎后而得到的;

壳聚糖纳米微球粉的选用与实施例1相同。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