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卧式超高压灭菌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79716发布日期:2019-08-20 23:39阅读:385来源:国知局
一种卧式超高压灭菌容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超高压灭菌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卧式超高压灭菌容器。



背景技术:

食品超高压灭菌技术就是在密闭的超高压容器内,用水作为介质对软包装食品等物料施以400~600MPa的压力或用高级液压油施加以100~1000MPa的压力。从而杀死其中几乎所有的细菌、霉菌和酵母菌,而且不会像高温杀菌那样造成营养成分破坏和风味变化。

现有技术中,为了使超高压灭菌设备在灭菌的过程中,容器需要承受内部的压力,如果选用单层厚壁结构的容器,该容器的壁厚难以保证能够承受其内部的压力,且制造工序复杂、生产周期长、焊接量大、焊缝质量检查困难等,如果选用多层式结构的容器,虽然能部分改善单层容器上存在的安全性的问题,但是,深厚环焊缝,焊接要求高,工作量大,且焊缝质量难以保证,安全可靠性不足等问题依旧存在,因此,为了解决容器存在的制作困难且安全性不足的问题,是本领域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卧式超高压灭菌容器,该容器的结构及其制作工艺简单,且提高了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具体实现:

一种卧式超高压灭菌容器,包括两端具有开口的筒体以及缠绕在所述筒体的圆周外表面为筒体施加预应力的第一缠绕带。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在上述结构中做了进一步优化,所述第一缠绕带有两组,两组所述第一缠绕带均沿筒体外表面呈螺旋形缠绕,且两组第一缠绕带的螺旋方向相反。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在上述结构中做了进一步优化,两组所述第一缠绕带相互交替叠加的缠绕在筒体外表面上。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在上述结构中做了进一步优化,所述筒体为圆形管状结构,所述筒体的开口处设有环形凸起,所述第一缠绕带缠绕在所述环形凸起之间。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在上述结构中做了进一步优化,所述环形凸起上设置有定位槽,缠绕在环形凸起之间的第一缠绕带的端部设置在所述定位槽内。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在上述结构中做了进一步优化,所述筒体设置在便于固定筒体的框架上。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在上述结构中做了进一步优化,所述框架上还设置有用于封堵所述开口的堵头。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在上述结构中做了进一步优化,所述框架上还设置有便于堵头滑动的第一滑轨以及便于筒体滑动的第二滑轨;

所述堵头上设置有与第一滑轨配合的第一滑槽,所述堵头通过所述第一滑槽与第一滑轨的配合滑动的设置在所述框架上;

所述筒体上设置有与第二滑轨配合的第二滑槽,所述筒体通过所述第二滑槽与第二滑轨的配合滑动的设置在所述框架上。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在上述结构中做了进一步优化,所述框架上设置有水循环系统,所述水循环系统的进水端和出水端均与所述筒体的内部连通。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在上述结构中做了进一步优化,所述水循环系统包括接水槽和循环水泵,所述筒体上设置有排水口,所述接水槽的槽口对应所述排水口设置,接水槽通过所述循环水泵与筒体的内部连通。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一、该筒体的的结构简单,在其圆周外侧壁上缠绕有第一缠绕带,通过第一缠绕带为筒体施加预应力,使该筒体在使用过程中,向其内部施加压力时,第一缠绕带所施加的预应力能够将其内部的压力全部抵消或者部分抵消,使筒体本身受到的压力减小,从而增加该筒体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二、本实用新型中,堵头通过第一导轨与第一滑槽的配合,使该堵头可以沿着框架上的第一导轨的设置方向移动,从而使堵头在移动的过程中不会出现偏移等情况,避免了因堵头偏移而导致设备损坏或者是堵头与腔体密封不严而导致灭菌效果不佳的情况的发生。

三、本实用新型中,腔体通过第二导轨和第二滑槽配合,使腔体能够在框架上平稳的移动,从而使堵头与腔体两侧的开口配合的精度更高,使该卧式超高压灭菌设备中的腔体的密封效果更好,进而使该卧式超高压灭菌设备的灭菌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实施例一中的一种卧式超高压灭菌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二中的一种卧式超高压灭菌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三中的一种卧式超高压灭菌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筒体;21、第一缠绕带;22、第二缠绕带;3、环形凸起;4、定位槽;5、框架;6、堵头;71、接水槽;72、循环水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一种卧式超高压灭菌容器,如图1所示,包括两端具有开口的筒体1以及缠绕在筒体1的圆周外表面为其施加预应力的第一缠绕带21。

具体的,将第一缠绕带21沿筒体1的外表面依次缠绕,通过第一缠绕带21为筒体1施加预应力,使该筒体1在使用过程中,其内部的压力能够与第一缠绕带21所施加的预应力相互抵消,使内部对筒体1的压力减小,从而增加该筒体1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优化的,第一缠绕带21有两组,且每组第一缠绕带的数量为若干条,两组第一缠绕带21均沿筒体1的外表面呈螺旋形缠绕,且两组第一缠绕带21的螺旋方向相反;两组缠绕方向相反的第一缠绕带21能够为筒体1施加更加均匀的预应力,使该筒体1在使用过程中更加的安全。

优化的,两组缠绕方向相反的第一缠绕带21,在缠绕的过程中相互交替叠加的缠绕在筒体1的外表面,通过第一缠绕带21相互的咬合,使两组第一缠绕带21为筒体1施加的预应力更加的均匀,使该筒体1在使用的过程中更加的安全。

优化的,上述筒体1为圆形的管状结构,第一缠绕带21缠绕在该筒体1的圆周外表面。

优化的,该筒体1的开口处设置有环形凸起3,第一缠绕带21缠绕在环形凸起3之间,且第一缠绕带21缠绕的厚度与环形凸起3的高度相等。

其中,环形凸起3为设置在筒体1两端的法兰,法兰的外径大于筒体1的直径。

优化的,环形凸起3上均设置有定位槽4;在缠绕第一缠绕带21时,将第一缠绕带21的一端与其中一个定位槽4连接固定,为了使第一缠绕带21能够更好的设置在定位槽4中,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将第一缠绕带21焊接在定位槽4内;当第一缠绕带21的一端固定完成后,将第一缠绕带21的另一端沿筒体1的圆周表面呈螺旋形依次缠绕,直至第一缠绕带21将筒体1的圆周表面包裹完成,且使第一缠绕带21对筒体1施加的预应力达到所需要求时,将第一缠绕带21的另一端固定在另一个定位槽4中,并通过焊接的方式使其连接的更加的稳定。

优化的,所述第一缠绕带21的材质为扁钢带。

实施例二: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第一缠绕带21的数量为多组,将多组第一缠绕带21沿筒体1的轴向方向成直线排列,且将多组第一缠绕带21的一端焊接在筒体1的圆周表面,然后将多组第一缠绕带21均沿筒体1的外表面缠绕,直至第一缠绕带21将筒体1的圆周表面包裹完成,且使第一缠绕带21对筒体1施加的预应力达到所需要求时,将多组第一缠绕带21的自由端固定。

除了上述的缠绕方式不同,其他结构均与实施例一中的结构相同,以下就不在做详细阐述。

实施例三:

作为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的进一步优化,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用于固定筒体1的框架5,将筒体1设置在框架5上。

优化的,框架5上还设置有用于封堵筒体1两端的开口的堵头6。

当该超高压容器在工作时,其内部的压力会挤压堵头6,从而使框架5也会筒体1内部的压力影响,为了使该框架5的结构更加的稳定,在框架的外表面缠绕有为框架5施加预应力的第二缠绕带22,使第二缠绕带22施加的预应力能够与框架5所受到来自筒体1内部的压力相互抵消,从而减小框架5所受到的压力。

优化的,框架5上还设置有便于堵头6滑动的第一滑轨以及便于筒体1滑动的第二滑轨。

具体的,堵头6上设置有与第一滑轨配合的第一滑槽,并通过第一滑槽与第二滑轨的配合滑动连接在框架5上,使堵头6在封堵开口时,其可以沿着第一滑轨的设置方向平稳的滑动,从而使堵头6与筒体1上的开口配合的更加紧密,使筒体1的密封效果更好;筒体1设置有与第二滑轨配合的第二滑槽,并通过第二滑轨与第二滑槽的配合滑动连接在框架5上;在需要将物品放置在筒体1内部时,将堵头6与开口分离,使筒体1的内部与外界连通,然后将筒体1由第二导轨的设置方向滑动,直到操作者方便将物品放置在筒体1内部时停止;当操作者将物品放置好时,可以将筒体1沿第二导轨的方向移动,并回到原来的位置上,使堵头6可以与筒体1上的开口配合,对筒体1的内部进行密封。

优化的,框架5上还设置有水循环系统,该水循环系统的进水端和出水端均与筒体1的内部连通;通过该水循环系统可以将筒体1内部使用过的的液体进行回收利用,从而减少资源的浪费。

优化的,水循环系统中包括接水槽71和循环水泵72。

其中,在上述筒体1中设置有排水口,接水槽71的槽口对应排水口设置,接水槽71与循环水泵72的进水口连通,循环水泵72的出水口与筒体1内部连通;当卧式超高压灭菌设备对筒体1内部的物品完成灭菌工作时,筒体1内部的水则会由筒体1上的排水口排出,并由接水槽71的槽口流至接水槽71中,此时,操作者便可以将筒体1内的物品取出;当需要通过卧式超高压灭菌设备对其他物品进行灭菌时,操作者会将其他物品放置筒体1内,并通过堵头6将筒体1密封,然后再向筒体1内进行加水,此时,循环水泵72就会启动,将接水槽71内的水抽吸至筒体1内部,对其再次进行利用,从而减少了资源的浪费。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