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茶叶加工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滚筒式茶叶烘干机。
背景技术:
茶叶经过了上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延绵至今品类繁多,各家的制茶工艺也不尽相同,但大致都包括采摘、杀青、揉捻和干燥这四个基本工序,其中茶叶的干燥大多采用烘干机完成,滚筒式烘干机作为较为常见的一种烘干机在制茶领域应用广泛。目前的滚筒式烘干机的筒内壁光滑,滚筒滚动时茶叶几乎堆积在滚筒的底部,滚筒的空间利用率不高,而且茶叶堆积不利于水汽扩散,存在烘干不均匀、烘干效率低等缺陷,有待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烘干均匀且高效的滚筒式茶叶烘干机。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滚筒式茶叶烘干机,包括滚筒、转轴、旋转电机、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热风机和进气管,所述滚筒呈水平设置且滚筒的一端设有开合板,所述转轴穿设并固定于滚筒的另一端且转轴的一端伸入滚筒的筒腔,所述旋转电机的输出轴与转轴的另一端连接,多块所述第一挡板沿滚筒的周向均匀分布于滚筒的内壁且每块第一挡板均与滚筒的中轴线互相平行,多块所述第二挡板沿转轴的周向均匀分布于转轴的外壁且每块第二挡板均与转轴的中轴线互相平行,所述进气管的一端穿设于开合板的中部与开合板可转动连接,所述热风机的排气口与进气管的另一端连通,所述转轴为中空轴,所述转轴的侧壁上具有多个均匀分布的通孔,每个通孔内均设有滤网,所述转轴的轴腔内部设有干燥剂。
进一步的,还包括轴承和支座,所述轴承套设于转轴的外壁与转轴可转动连接,所述轴承位于滚筒和旋转电机之间,所述支座位于轴承的下方与轴承相固定,所述旋转电机与支座相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挡板与滚筒的内壁互相垂直,所述第二挡板与转轴的外壁互相垂直。
进一步的,所述转轴伸入筒腔的长度等于滚筒沿滚筒轴向的长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挡板的板面、第二挡板的板面、转轴的外壁以及滚筒的内壁上均包覆有耐高温纤维布。
进一步的,还包括辊轴和支杆,所述辊轴呈水平设置,辊轴的两端分别连接有所述支杆,辊轴支撑于滚筒的底部与滚筒可滚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打开开合板将茶叶装入滚筒,通过旋转电机带动转轴和滚筒转动,滚筒转动时第一挡板将茶叶从滚筒的底部带到滚筒的顶部后落入第二挡板,滚筒的筒壁和筒腔的中部空间得到充分利用,使得茶叶的分布更加分散,提升了茶叶烘干的均匀度和烘干效率,还能够防止茶叶直接从滚筒的顶部落入滚筒的底部造成茶叶的损伤,第二挡板跟随转轴转动将茶叶倾倒至滚筒的底部,如此循环往复直至茶叶烘干,同时在侧壁上均匀分布有通孔的转轴的轴腔内设有干燥剂,通过热风机将水汽从转轴上伸入滚筒部分的通孔吹入转轴的轴腔,水汽经过干燥剂干燥后从转轴上位于滚筒外部的通孔排出,进一步提升茶叶的烘干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滚筒式茶叶烘干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所述为本实用新型的滚筒式茶叶烘干机沿滚筒径向的截面示意图;
标号说明:
1、滚筒;2、转轴;3、旋转电机;4、第一挡板;5、第二挡板;6、热风机;7、进气管;8、开合板;9、通孔;10、滤网;11、干燥剂;12、轴承;
13、支座;14、辊轴;15、支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本实用新型最关键的构思在于:多块所述第一挡板4沿滚筒1的周向均匀分布于滚筒1的内壁,多块所述第二挡板5沿转轴2的周向均匀分布于转轴2的外壁,第一挡板4带动茶叶从滚筒1的底部移动至底部后落入第二挡板5继续烘干,第二挡板5将茶叶送回滚筒1的筒腔底部。
请参照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滚筒1式茶叶烘干机,包括滚筒1、转轴2、旋转电机3、第一挡板4、第二挡板5、热风机6和进气管7,所述滚筒1呈水平设置且滚筒1的一端设有开合板8,所述转轴2穿设并固定于滚筒1的另一端且转轴2的一端伸入滚筒1的筒腔,所述旋转电机3的输出轴与转轴2的另一端连接,多块所述第一挡板4沿滚筒1的周向均匀分布于滚筒1的内壁且每块第一挡板4均与滚筒1的中轴线互相平行,多块所述第二挡板5沿转轴2的周向均匀分布于转轴2的外壁且每块第二挡板5均与转轴2的中轴线互相平行,所述进气管7的一端穿设于开合板8的中部与开合板8可转动连接,所述热风机6的排气口与进气管7的另一端连通,所述转轴2为中空轴,所述转轴2的侧壁上具有多个均匀分布的通孔9,每个通孔9内均设有滤网10,所述转轴2的轴腔内部设有干燥剂11。
使用时,打开开合板8,将茶叶装入滚筒1的筒腔内,之后开启旋转电机3和热风机6,通过旋转电机3带动转轴2和滚筒1转动,滚筒1转动时第一挡板4将茶叶从滚筒1的底部带到滚筒1的顶部后落入第二挡板5,第二挡板5跟随转轴2转动将茶叶倾倒至滚筒1的底部,如此循环往复直至茶叶烘干,热风机6由鼓风机、加热器、控制电路三大部分组成,通电后,鼓风机把空气吹送到加热器里,令空气从螺旋状的电热丝内、外侧均匀通过,电热丝通电后产生的热量与通过的冷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使用出风口的风温升高,出风口处的K型热电偶及时将探测到的出风温度反馈到温控仪,仪表根据设定的温度监测着工作的实际温度,并将有关信息传递回固态继电器进而控制加热器是否工作,转轴2和滚筒1转动的同时,热风机6将热风吹入滚筒1的筒腔,筒腔内的水汽从转轴2上伸入滚筒1部分的通孔9吹入转轴2的轴腔,水汽经过干燥剂11干燥后从转轴2上位于滚筒1外部的通孔9排出。
从上述描述可知,第一挡板4和第二挡板5使滚筒1的筒壁和筒腔的中部空间得到充分利用,使得茶叶的分布更加分散,提升了茶叶烘干的均匀度和烘干效率,还能够防止茶叶直接从滚筒1的顶部落入滚筒1的底部造成茶叶的损伤,热风机6和干燥剂11能够进一步提升茶叶的烘干效率。
进一步的,还包括轴承12和支座13,所述轴承12套设于转轴2的外壁与转轴2可转动连接,所述轴承12位于滚筒1和旋转电机3之间,所述支座13位于轴承12的下方与轴承12相固定,所述旋转电机3与支座13相固定。
从上述描述可知,轴承12套设于转轴2的外壁与转轴2可转动连接,能够提升转轴2旋转的顺畅性和稳定性,支座13位于轴承12的下方与轴承12相固定,旋转电机3与支座13相固定,使烘干机的结构更加稳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挡板4与滚筒1的内壁互相垂直,所述第二挡板5与转轴2的外壁互相垂直。
从上述描述可知,第一挡板4与滚筒1的内壁互相垂直,第二挡板5与转轴2的外壁互相垂直,无论转轴2的旋转方向如何,烘干机均能完成茶叶从滚筒1底部到滚筒1顶部再从滚筒1的顶部落入第二挡板5最后落回滚筒1底部的循环过程。
进一步的,所述转轴2伸入筒腔的长度等于滚筒1沿滚筒1轴向的长度。
从上述描述可知,转轴2伸入筒腔的长度等于滚筒1沿滚筒1轴向的长度,使滚筒1的筒腔中部空间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挡板4的板面、第二挡板5的板面、转轴2的外壁以及滚筒1的内壁上均包覆有耐高温纤维布。
从上述描述可知,耐高温纤维布材质柔软,能够对茶叶起到受力缓冲的作用。
进一步的,还包括辊轴14和支杆15,所述辊轴14呈水平设置,辊轴14的两端分别连接有所述支杆15,辊轴14支撑于滚筒1的底部与滚筒1可滚动连接。
从上述描述可知,辊轴14支撑于滚筒1的底部与滚筒1可滚动连接,使滚筒1的受力更加均衡。
请参照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为:
一种滚筒1式茶叶烘干机,包括滚筒1、转轴2、旋转电机3、第一挡板4、第二挡板5、热风机6和进气管7,所述滚筒1呈水平设置且滚筒1的一端设有开合板8,所述转轴2穿设并固定于滚筒1的另一端且转轴2的一端伸入滚筒1的筒腔,所述转轴2伸入筒腔的长度等于滚筒1沿滚筒1轴向的长度,所述旋转电机3的输出轴与转轴2的另一端连接,多块所述第一挡板4沿滚筒1的周向均匀分布于滚筒1的内壁且每块第一挡板4均与滚筒1的中轴线互相平行,多块所述第二挡板5沿转轴2的周向均匀分布于转轴2的外壁且每块第二挡板5均与转轴2的中轴线互相平行,所述第一挡板4与滚筒1的内壁互相垂直,所述第二挡板5与转轴2的外壁互相垂直,所述第一挡板4的板面、第二挡板5的板面、转轴2的外壁以及滚筒1的内壁上均包覆有耐高温纤维布,所述进气管7的一端穿设于开合板8的中部与开合板8可转动连接,所述热风机6的排气口与进气管7的另一端连通,所述转轴2为中空轴,所述转轴2的侧壁上具有多个均匀分布的通孔9,每个通孔9内均设有滤网10,所述转轴2的轴腔内部设有干燥剂11,还包括轴承12、支座13、辊轴14和支杆15,所述轴承12套设于转轴2的外壁与转轴2可转动连接,所述轴承12位于滚筒1和旋转电机3之间,所述支座13位于轴承12的下方与轴承12相固定,所述旋转电机3与支座13相固定,所述辊轴14呈水平设置,辊轴14的两端分别连接有所述支杆15,辊轴14支撑于滚筒1的底部与滚筒1可滚动连接。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滚筒1式茶叶烘干机,第一挡板4和第二挡板5使滚筒1的筒壁和筒腔的中部空间得到充分利用,使得茶叶的分布更加分散,提升了茶叶烘干的均匀度和烘干效率,还能够防止茶叶直接从滚筒1的顶部落入滚筒1的底部造成茶叶的损伤,热风机6和干燥剂11能够进一步提升茶叶的烘干效率,轴承12套设于转轴2的外壁与转轴2可转动连接,能够提升转轴2旋转的顺畅性和稳定性,支座13位于轴承12的下方与轴承12相固定,旋转电机3与支座13相固定,使烘干机的结构更加稳定,第一挡板4与滚筒1的内壁互相垂直,第二挡板5与转轴2的外壁互相垂直,无论转轴2的旋转方向如何,烘干机均能完成茶叶从滚筒1底部到滚筒1顶部再从滚筒1的顶部落入第二挡板5最后落回滚筒1底部的循环过程,转轴2伸入筒腔的长度等于滚筒1沿滚筒1轴向的长度,使滚筒1的筒腔中部空间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耐高温纤维布材质柔软,能够对茶叶起到受力缓冲的作用,辊轴14支撑于滚筒1的底部与滚筒1可滚动连接,使滚筒1的受力更加均衡。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