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富含水溶性叶绿素的速溶绿茶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118831发布日期:2019-03-15 23:36阅读:483来源:国知局
一种富含水溶性叶绿素的速溶绿茶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绿茶领域,涉及叶绿素的提取技术,尤其是一种富含水溶性叶绿素的速溶绿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叶绿素有造血、提供维生素、解毒、抗病等多种用途,对人体十分有益,绿茶中富含丰富的叶绿素。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和利用茶树最早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绿茶的国家。目前市面上比较常见的绿茶产品有三类,一是干茶叶,二是散装茶叶包,三是绿茶味瓶装饮料。干茶叶的不足是,首先沏茶的时间比较久,泡茶需要专门的器皿来承装,这对于上班工作或时间比较紧张的人群来说,比较浪费时间和精力,不能满足快节奏的现代人生活;第二点,整片茶叶沏泡方式,使得茶叶中的叶绿素等营养物质不能完全溶出,因此人体不能完全获得茶叶中的营养。泡散装茶叶与直接泡干茶叶的缺点相同,二者还存在着沏茶后,要将沏过的茶叶和茶叶包扔掉的麻烦。绿茶味瓶装饮料虽然主打绿茶,但本质是一种饮料,含有大量的矿物质、添加剂、色素、防腐剂等,这些物质进入人体造成对肾脏的伤害。目前市面上也存在速溶绿茶,但绿茶粉中的叶绿素含量很低,呈现出黄褐色,水溶性也较差。市面上还有通过直接破碎茶叶后得到的绿茶超微粉,但水溶性也很差,不利于人体吸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市面上现有的绿茶产品中出现的干茶叶沏泡时间过长、瓶装绿茶饮料营养较低、速溶绿茶叶绿素含量低以及产品呈黄褐色、绿茶超微粉水溶性差等问题,提供一种富含水溶性叶绿素的速溶绿茶及其制备方法,能完美地保存茶叶的色、香、味,有效防止叶绿素及活性物质的氧化和降解,使其具备鲜茶的品质与特性。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富含水溶性叶绿素的速溶绿茶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1)采摘新鲜绿茶嫩芽,通过蒸汽爆破破壁的同时杀青;

(2)采用纯净水电解法制备弱碱性离子水;

(3)真空低温弱碱性离子水浸提;

(4)真空低温浓缩;

(5)真空冷冻干燥。

而且,步骤(1)所述的蒸汽爆破是在0.5~2.5mpa条件下处理1~40min,然后在0.05~0.5s内完成瞬间泄压。

而且,步骤(2)所述的弱碱性离子水的制备是使用纯净水通过电解法制备而成,而不能添加任何碱性物质如氢氧化钠、碳酸钠等添加剂来制备,其ph值为8±0.5。

而且,步骤(3、4)所述的低温是指温度为0~40℃。

而且,步骤(3)所述的浸提时间为2~24h。

而且,步骤(4)所述的真空低温浓缩的浓缩温度0~40℃,真空度控制在0.05~0.2mpa左右。

而且,步骤(5)所述的真空冷冻干燥的真空度小于50pa、温度-20~-60℃、干燥时间为12~24h。

本发明采用真空和低温的环境使绿茶提取过程中在保证充分将嫩芽中的叶绿素提出的前提下,使叶绿素及其他活性物质不被氧化和降解,保证绿茶粉有较为鲜艳的颜色,最后得到富含水溶性叶绿素的绿茶粉末。

本发明所研制的“富含水溶性叶绿素的速溶绿茶”是通过将新采摘的绿茶嫩芽经过高温蒸汽爆破法同时达到杀青和破壁的效果,使得更多的叶绿素能够溶出,而后真空低温条件下弱碱性离子水浸提、真空低温浓缩以及真空冷冻干燥等过程,保证在后续制备过程中隔绝空气,防止叶绿素被氧气氧化,保证叶绿素的完整性以及本品良好的色泽;采用纯净水电解法制备弱碱性离子水可以避免其他碱性物质添加剂的添加,使制备的绿茶粉与天然泡茶具备同样的效果;加工过程保持低温,防止高温破坏活性物质结构,从而在保留其叶绿素等营养物质的前提下,得到一种富含水溶性叶绿素的速溶绿茶。本发明首次提出并检测到水溶性的叶绿素,并将其应用到水溶绿茶粉的制备中。

本发明制备过程采用了一般绿茶粉都未用过的蒸汽破壁,后续制备过程保证低温真空的方式,从而获得了富含水溶性的叶绿素的速溶绿茶,将其溶于水后,用紫外全波长扫描可以检测到叶绿素的特征吸收峰,这是第一次获得水溶性叶绿素。

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1、本发明高效利用了新鲜的绿茶嫩叶,通过蒸汽爆破法杀青和破壁、真空低温环境下进行提取、浓缩和干燥的过程,最大程度上将绿茶嫩叶中的叶绿素提取保存下来,获得了一种富含叶绿素的速溶绿茶粉,结果显示本发明的绿茶能够快速溶解于水中,与市面上的速溶绿茶对比,有明显的叶绿素特征吸收峰,且保证活性物质未被降解,特有新鲜的挥发性风味物质更多。

2、本发明针对目前测定叶绿素只采用有机试剂提取后上机紫外的方法,而本品的制备过程中,绿茶茶叶经过破壁、弱碱性离子水浸提、后续制备过程保证低温真空的方式,从而获得了水溶性的叶绿素,将其溶于水后,用紫外全波长扫描可以检测到叶绿素的特征吸收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绿茶粉与市面上绿茶粉的对比照片;

图2为不同放大倍数下本发明绿茶粉与市面上绿茶粉的对比显微镜图;

图3为本发明绿茶粉与市面上绿茶粉及菠菜的紫外全波长扫描对比图;

图4为本发明绿茶粉与市面上绿茶粉的液相色谱对比图;

图5为本发明绿茶粉与市面上绿茶粉的红外全波长扫描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述,以下实施例只是描述性的,不是限定性的,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本发明绿茶粉为将刚采摘的新鲜绿茶嫩叶通过蒸汽爆破机,1mpa左右条件下处理30min,然后在0.1s内完成瞬间泄压进行破壁与杀青,绿茶破壁后,在温度4℃,真空度0.15mpa左右环境下浸于纯净水电解法制备的弱碱性离子水中(ph为8±0.5)提取8h,然后进行低温真空浓缩,浓缩温度20℃,真空度控制在0.15mpa左右,最后将绿茶提取物在真空冷冻干燥箱中干燥12~24h,得到本产品。

实施例2

本发明绿茶粉为将刚采摘的新鲜绿茶嫩叶通过蒸汽爆破机,2mpa左右条件下处理10min,然后在0.3s内完成瞬间泄压进行破壁与杀青,绿茶破壁后,在真空温度10℃,真空度0.15mpa环境下浸于纯净水电解法制备的弱碱性离子水中(ph为8±0.5)提取8h,然后进行低温真空浓缩,浓缩温度30℃,真空度控制在0.1mpa左右,最后将绿茶提取物在真空冷冻干燥箱中干燥12~24h,得到本产品。

市售速溶绿茶粉被当做对照组。

由图1可知,本发明绿茶粉呈鲜绿色透明超薄碎片状,而市售绿茶粉呈红褐色粉末状,这说明本品在制备过程中很好的保留了叶绿素,使产品呈现出叶绿素的鲜艳的绿色,而市售绿茶粉在加工过程中,叶绿素被氧化破坏,变为褐色,因而色泽不如本品青翠。在不同倍数显微镜观察下也可看出(图2),本发明绿茶粉明显更加翠绿,而且结构展现出类似晶体的形态。

叶绿素吸收大部分的红光和紫光但反射绿光,所以叶绿素呈现绿色,它在光合作用的光吸收中起核心作用。叶绿素a最大的吸收光的波长在420-663nm,叶绿素b的最大吸收波长范围在460-645nm。本发明绿茶粉与市售绿茶粉各取1mg,溶于200ml热水中,同时取100g从超市购买的菠菜,用1000ml热水充分研磨。将两组茶水与菠菜研磨液各自离心后,上紫外进行全波长扫描。如图3所示,本发明绿茶粉水溶液在450nm附近有一小峰,在660nm附近出现明显的叶绿素特征吸收峰,而市售绿茶粉水溶液未出现叶绿素的特征吸收峰,菠菜研磨液在660nm附近有一小峰,但明显低于本发明绿茶粉的吸收峰。这说明市面售出的绿茶粉末产品组不含有叶绿素。菠菜作为绿叶植物的代表,直接用水研磨并不能将叶片中的叶绿素完全提取出来。而本发明速溶绿茶富含丰富的水溶性的叶绿素,其特殊的加工工艺开辟了植物提取叶绿素的新方法。

将本发明绿茶粉与市售绿茶粉各取2mg溶于1ml超纯水中,离心过膜后,用液相(示差)检测其分子量分布,结果如图4所示。图4中出峰时间越早,说明分子量越大;峰面积越大,说明该分子量的活性物质含量越高。因而,与市售绿茶粉相比,本品含有更多大分子活性物质,说明在加工过程中,绿茶的大分子生物活性物质被保留下来,而市售绿茶粉在制作过程中大分子的活性物质被降解为小分子物质。这可以说明本品制作工艺流程具有显著优越性,可保证活性物质不被降解。

采用kbr压片法测定绿茶样品结构。结果如图5所示,本发明绿茶粉与市售绿茶粉的红外光谱如图所示,两组在3404cm-1处有宽展圆滑强吸收峰,为-oh伸缩振动;2926cm-1处有一吸收峰,为c-h伸缩振动;1650~1600cm-1处的吸收峰为c=o与c=n的伸缩振动。此外,市售绿茶粉在1697cm-1、1556cm-1、1517cm-1、1366cm-1和927cm-1处检测到的特征吸收峰应该是绿茶在高温水浸提过程中活性物质被降解、变性或氧化导致的;而本发明绿茶粉在1404cm-1、917cm-1、787cm-1和536cm-1处检测到的吸收峰表明了本品中存在水溶性叶绿素及一些保持了原有结构和活性的物质。

综上所述,显微镜拍照显示本发明绿茶粉与市售绿茶粉相比,明显更加翠绿此绿色为叶绿素显示出的颜色;紫外全波长扫面测定叶绿素含量发现本品中叶绿素含量较高,而市售绿茶粉未出现叶绿素的吸收峰;液相色谱检测结果表明本发明绿茶粉平均分子量较大,即大分子活性物质未被降解;红外光谱实验表明本发明比市售绿茶粉多了几个特征吸收峰,可能为叶绿素的特征吸收峰。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