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禽用饲料高效后喷油工艺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344112发布日期:2019-04-09 19:59阅读:2781来源:国知局
一种禽用饲料高效后喷油工艺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饲料生产加工技术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禽用饲料高效后喷油工艺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肉禽养殖业的蓬勃发展,对肉禽饲料的能量需求越来越高,而油脂则是目前提供肉禽能量的最佳选择。现有的肉禽饲料中,油脂的含量一般在5%左右,同时考虑到生产成本和能效转换,多数以猪油、鸭油等易凝固结团的动物源油脂为其主要油脂来源。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受限于制粒机工艺的设计要求,油脂在混合机中的添加量不会超过3%,否则生产过程中易造成堵机,多数饲料厂为解决油脂添加问题,开始采用油脂后喷涂技术。

关于饲料喷油技术,目前市场上研究较多,专利号cn107536087、cn107362732a主要着重于在饲料生产的混合工艺中均匀喷油,未阐述饲料制粒后的喷油技术;专利号cn105912036a公布了一种含油饲料的喷油量控制方法,着重于饲料原料的即时流量控制,缺乏如何均匀将油脂喷淋在饲料上的技术;专利cn205512267u、cn202958741u、cn204104788u、cn206119120u等则着重于喷油前油脂的预混合、喷油管道设置、喷油嘴数量等工艺改进,同样无法确保油脂在饲料外表喷淋均匀;专利cn206285832公布了一种饲料生产过程中的雾化喷油混合装置,但工艺设计复杂,饲料厂很难提供其工艺必须的冷却水。现有技术的后喷油采用一次喷油且饲料外喷油量不超过6%,喷油量不足导致畜禽饲料能力不足,料肉比变差。当加大喷油嘴大小或加压脉冲频率,增大喷油速率,虽然可以增大喷油量,但又会进一步导致喷油不均匀和结团问题。喷油不均匀的饲料容易造成霉变,同时家禽直接采食油块也会导致腹泻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业内急需一种禽用饲料高效后喷油工艺的新型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禽用饲料高效后喷油工艺的制备方法,解决在饲料生产过程中,饲料后喷油不均匀、喷油量过小和喷油后易结团的技术难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禽用饲料高效后喷油工艺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肉禽颗粒料制粒完成后,进行首次后喷油;首次后喷油采用多喷嘴同时喷油,喷头角度可调节;

步骤2)首次喷油结束后的饲料,进入绞龙进行搅拌并输送,绞龙外层使用蒸汽夹套保温,使用温度感应控制绞龙内部温度;

步骤3)饲料从绞龙流出后,进行第二次后喷油;第二次后喷油采用多喷嘴同时喷油,喷头角度可调节。

进一步的,步骤1)中的喷油嘴数量为2个或4个,均布在下料通道的内壁上。

进一步的,步骤1)中喷嘴为扇形喷嘴或锥形喷嘴,喷流角度为45°~135°。

进一步的,步骤1)中的后喷油量为饲料总重量的2%~10%,喷油温度为75℃~95℃。

进一步的,步骤2)中所述绞龙长度为4-8m。

进一步的,步骤2)中所述绞龙采用变频电机控制饲料前进速率,饲料在绞龙中的前进速率为0.2m/s~1m/s。

进一步的,步骤2)中所述绞龙内部温度控制在50℃~90℃之间。

进一步的,步骤3)中的喷油嘴数量为2个或4个,均布在下料通道的内壁上。

进一步的,步骤3)中喷嘴为扇形喷嘴或锥形喷嘴,喷流角度为45°~135°。

进一步的,步骤3)中的后喷油量为饲料总重量的2%~5%,喷油温度为75℃~95℃。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禽用饲料高效后喷油工艺的制备方法,采用两次喷油技术工艺,使得饲料外喷油量最高可以达到15%,能够有效改善肉禽的生长性能,大大提高肉禽的日增重、料肉比,有效提高养殖的经济效益。

2、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禽用饲料高效后喷油工艺的制备方法,通过不同数量,不同形状喷嘴,调节不同喷流角度,对不同的外喷油量进行调节,确保饲料外表面的喷油均匀。而且首次喷油扇形油嘴比锥形油嘴喷涂效果好,第二次喷油锥形喷嘴比扇形喷嘴更有优势。因为第二次喷涂时,饲料表面已经有一层油脂,饲料本身对油脂的吸收率下降,锥形喷嘴喷涂的雾状油脂,更容易被饲料二次吸收。

3、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禽用饲料高效后喷油工艺的制备方法,在一次喷油和二次喷油之间,使用变频绞龙对成品进行再次混合,确保了饲料和油脂能够充分混合。同时,绞龙采用蒸汽夹套加热,保证了在冬季不会由于饲料表明温度与喷油温度差距过大导致的结团,同时绞龙采用温度传感器控温,避免了温度过高而造成的饲料营养损失。

4、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禽用饲料高效后喷油工艺的制备方法工艺简单,不需要对饲料厂原有设备进行大规模改造。该方法简单实用,技术可靠,成本低廉,易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发明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喷嘴喷流角度为45时°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为喷嘴喷流角度为90°时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为喷嘴喷流角度为135°时的示意图;

其中,1、喷嘴,2、饲料进入流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可以根据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以下实施例方式均选用武汉新科谷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科谷xkg型后喷油设备,其中,喷嘴的形状和喷流角度可根据需求进行选择和调节。图1-图3为喷嘴喷流角度(即喷嘴1和饲料进入流向2的夹角)分别为45°、90°和135°时的示意图。

实施例1:

使用唐人神集团徐州湘大肉中大鸭配合饲料313t作为后喷油试验对象,单次喷油的饲料总量为m吨。为验证试验效果,制粒机制粒效率设定为9吨~10吨/小时的稳定下料速率,扇形喷嘴使用连接尺寸1/4英寸的303不锈钢喷头,型号1/4gss6520;锥形喷嘴使用连接尺寸1/4英寸的303不锈钢喷头,型号1/4ggss6.5,后续实施例和对比例,除喷油量、喷油温度变动外,其他指标均保持不变,后续不在累述。

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肉禽颗粒料从制粒机制粒完成后,饲料通过提升机提升至料仓,随后进行首次后喷油;首次喷油为5%m,喷油温度75℃,喷油嘴数量为4个扇形喷嘴,喷嘴和饲料呈90°排列(即喷流角度为90°);

(2)首次喷油结束后的饲料,进入加热变频绞龙进行搅拌,绞龙长度为5m,饲料在绞龙内的前进速率控制在0.5m/s;绞龙内部温度控制在75℃;

(3)饲料通过加热变频绞龙后,立刻进行第二次后喷油;二次喷油量为5%m,喷嘴数量为4个锥形喷嘴,喷嘴和饲料呈45°排列(即喷流角度为45°),喷油温度75℃。

对比例1:

使用唐人神集团徐州湘大肉中大鸭配合饲料313t作为后喷油试验对象。仅采用一次喷油。喷油嘴数量为4个扇形喷嘴,喷嘴和饲料呈现90°排列,喷油温度为75℃,喷油量为10%m。喷油结束后,饲料在绞龙中的前进速率和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1和对比例1得到的饲料成品感官和粗脂肪测定如表1所示。

表1不同后喷油方案试验效果对比

备注:在原料结构不变情况下,粗脂肪检测值可反映出后喷油的实际效果。本批试验配方理论粗脂肪设定值为14.55%。

由表1可以看出,从饲料成品感官上看,实施例1和对比例1制成的饲料外观油感效果佳,但只进行一次喷油的对比例1明显有喷油不均匀,饲料结团现象,掰开结团物能明显发现乳白色的油块。同时从粗脂肪检测上看,对比例1虽然同时设置4个喷嘴,也很难达到一次喷油10%的目标(粗脂肪实测值未达到配方理论设计值),喷油量不足导致畜禽饲料能力不足,料肉比会变差。加大喷油嘴大小或加压脉冲频率,增大喷油速率,虽然可以增大喷油量,但又会进一步导致喷油不均匀和结团问题。喷油不均匀的饲料容易造成霉变,同时家禽直接采食油块也会导致腹泻等一系列问题。由此可以看出,使用二次喷油,相比单次喷油,具有喷油量大,喷油均匀的优势。

实施例2:

使用唐人神集团徐州湘大肉中大鸭配合饲料313t作为后喷油试验对象。

(1)肉禽颗粒料制粒完成后,进行首次后喷油;首次喷油为5%m,喷油温度75℃,喷油嘴数量为4个扇形喷嘴,喷嘴和饲料呈90°排列。

(2)首次喷油结束后的饲料,进入绞龙进行搅拌,绞龙长度为5m,饲料在绞龙内的前进速率控制在0.5m/s;绞龙内部温度控制在75℃。

(3)饲料从绞龙流出后,进行第二次后喷油;二次喷油量为5%m,喷嘴数量为4个锥形喷嘴,喷嘴和饲料呈135°排列,喷油温度75℃。

对比例2:

使用唐人神集团徐州湘大肉中大鸭配合饲料313t作为后喷油试验对象。

喷油参数和实施例2相同,区别为绞龙内部不使用温度传感器进行控温和蒸汽夹套加热,维持常温,试验当日室内气温为11℃。

实施例2和对比例2制成的饲料成品相比,对比例2中的饲料结团非常严重,整体饲料呈粘稠坨状,并有大量乳白色油块残留在饲料与饲料之间的缝隙中。由此可见,对饲料绞龙进行适当的加温保护非常重要,有助于饲料表层对油脂的吸收,保证了在气温较低的情况下,不会由于饲料表明温度与喷油温度差距过大导致油脂凝固,从而致使饲料结团。

实施例3:

使用唐人神集团徐州湘大肉中大鸭配合饲料313t作为后喷油试验对象。

(1)肉禽颗粒料制粒完成后,进行首次后喷油;首次喷油量为5%m,喷油温度为85℃,喷嘴数量为4个扇形喷嘴,喷嘴和饲料呈90°排列。

(2)首次喷油结束后的饲料,进入绞龙进行搅拌,绞龙长度为5m,饲料在绞龙中的前进速率控制在1.0m/s;绞龙内部温度控制在70℃。

(3)饲料从绞龙流出后,进行第二次后喷油;二次喷油量为5%m,喷嘴数量为4个扇形喷嘴,喷嘴和饲料呈90°排列,喷油温度85℃。

实施例4:

使用唐人神集团徐州湘大肉中大鸭配合饲料313t作为后喷油试验对象。采用二次喷油,首次喷油量为5%m,喷油嘴数量为4个锥形喷嘴,喷嘴和饲料呈90°排列,后喷油量为5%m,喷油温度为85℃。其他工艺参数与实施例3相同。

实施例5:

使用唐人神集团徐州湘大肉中大鸭配合饲料313t作为后喷油试验对象。采用二次喷油,首次喷油量为5%量为5%m,喷油嘴数量为2个扇形喷嘴,喷嘴和饲料呈135°排列,后喷油量为5%m,喷油温度为85℃。其他工艺参数与实施例3相同。

实施例6:

使用唐人神集团徐州湘大肉中大鸭配合饲料313t作为后喷油试验对象。采用二次喷油,首次喷油参数和实施例3相同,二次喷油量为5%m,喷嘴数量为2个扇形喷嘴,喷嘴和饲料呈135°排列,喷油温度85℃。他工艺参数与实施例3相同。

实施例7:

使用唐人神集团徐州湘大肉中大鸭配合饲料313t作为后喷油试验对象。采用二次喷油,首次喷油参数和实施例3相同,二次喷油量为5%m,喷嘴数量为2个锥形喷嘴,喷嘴和饲料呈135°排列,喷油温度85℃。他工艺参数与实施例3相同。

实施例3-7得到的饲料成品感官和粗脂肪测定如表2所示。

表2不同后喷油设计方案试验效果对比

备注:在原料结构不变情况下,粗脂肪检测值可反映出后喷油的实际效果。本批试验粗脂肪设定值为14.55%。

如表2所示,使用二次喷油工艺,饲料成品的粗脂肪值均达到了设计值要求,说明二次喷油在设计上完全可以满足高脂肪含量禽料的后喷要求。同时,实施例3和实施例4、实施例5对比,发现实施例4出现少量油料结团,实施例5出现部分油量结团,说明首次喷油,采用多个油嘴,多角度喷油效果好,首次喷油扇形油嘴比锥形油嘴喷涂效果好。实施例3和实施例6、实施例7对比,改变第二次喷油工艺,仅有实施例6成品仅发现少量油团,说明油团的形成主要是首次喷涂造成,进一步证实首次喷涂采用多油嘴多角度均匀喷涂的必要,同时第二次喷涂上看,锥形喷嘴比扇形喷嘴更有优势,因为第二次喷涂时,饲料表面已经有一层油脂,饲料本身对油脂的吸收率下降,锥形喷嘴喷涂的雾状油脂,更容易被饲料二次吸收。

实施例8:

使用唐人神集团徐州湘大肉中大鸭配合饲料313t作为后喷油试验对象。

(1)肉禽颗粒料制粒完成后,进行首次后喷油;喷油量为10%m,喷油温度为95℃,喷嘴数量为4个扇形喷嘴,喷嘴和饲料呈90°排列。

(2)首次喷油结束后的饲料,进入绞龙进行搅拌,绞龙长度为6m,饲料在绞龙中的前进速率控制在0.2m/s;绞龙内部温度控制在90℃。

(3)饲料从绞龙流出后,进行第二次后喷油;二次喷油量为5%m,喷嘴数量为4个锥形喷嘴,喷嘴和饲料呈135°排列,喷油温度为95℃。

实施例8得到的饲料颗粒成品外喷油总量达15%,且饲料成品外观油感强烈,喷油基本均匀,无明显油团结块。在室温下放置24小时,无结块现象,但有一定的潮湿感。

饲喂试验:

饲料外喷油脂,是由于饲料制粒过程中无法添加高额油脂的一种折中方法,如果饲喂动物拒食或者产生不良反应,则该发明的实际价值将大打折扣。为验证此种喷油方式制备的饲料对肉禽的采食量等生长性能的影响,唐人神集团于2018年7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在江苏邳州市官塘镇进行了肉鸭饲喂试验。

选取20000羽15日龄樱桃谷肉鸭作为饲喂对象,共分5组,每组40000羽,各组饲料配方不变,仅改变饲料中的油脂含量。其中试验1组饲料为实施例1所得到的饲料成品;试验2组饲料喂实施例8组所得到的饲料成品,试验3组为对比例1所得到的饲料成品;试验4组为对比例2所得到的饲料成品;试验5组为对照组,饲料仅在混合机内添加3%的油脂。试验共计饲喂28天,具体数据见表1所示。

表3使用不同喷油方案的饲料对肉鸭生长性能影响

从表3中试验1~4组和试验5组的对比可以看出,油脂的添加,可以有效改善樱桃谷肉鸭的生长性能,在日增重、料肉比等关键数据上均有明显提升。目前饲料设备没有突破进展,混合机内加油受限的情况下(内加油超过3%易发生堵机),油脂外喷是一种在肉禽饲料中必然趋势。

试验1组和试验2组对比可以看出,试验2组的喷油量15%,在肉鸭日增重、料肉比等关键数据上和试验1组相比,有一定的提升,但油脂的增加是需要成本的。如果饲养对能量要求更高的北京鸭等品种时候,高比例的喷油量优势在生长和脂肪沉淀上更加明显。

试验1组和试验3组、试验4组对比可以看出,如果没有合适的外喷油工艺,外喷油量相同的产品,也会在动物体上表达出不同的效果,甚至可能会造成负面影响(如试验4组存活率较低,分析原因为饲料中油团较多,造成肉鸭腹泻生病,死亡较多)。

本发明解决了饲料后喷工艺中混合不均的技术问题,又避免了冬季由于饲料表明温度与喷油温度差距过大导致的结团问题,同时外喷油量的最大喷油量可达15%,能够有效改善肉禽的生长性能,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