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牡丹籽油降血脂软胶囊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581414发布日期:2019-05-03 20:57阅读:30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功能保健食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牡丹籽油降血脂软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营养过剩、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使高血脂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我国血脂异常患病人数高达2亿,全世界每天因高脂血症引发的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近4000人,我国因高血脂引起的心梗、脑梗、中风、偏瘫、致残、致死人数以每年递增12%的速度上升。目前我国1/3的成年人血脂普遍偏高,每年导致中风的病人近350万人。高血脂被医学界称为“隐形杀手和冠心病“元凶”。因此,降血脂成为当今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红曲为药、食两用型传统中药材,具有明显的降血脂生物活性,其有效降脂成分主要为莫奈可林(monacolink,又称lovastatin洛伐他汀),系他汀同系物。monacolink及其类似物是人体内hmg-coa还原酶的专一性抑软胶囊,它能竞争性地与hmg-coa还原酶进行结合,使其活性降低,从而抑制tc的合成;同时,通过增高载脂蛋白b、e受体活性而降低含有ldl、idl及vldl的血浆脂蛋白浓度,从而有效降低血液中tc水平,进一步使肝细胞内tc水平下降;并升高hdl—c的浓度,达到降血脂的效果。植物甾醇(phytoster,plantstero),是指植物脂肪中所含的与胆固醇结构十分相似的一些固醇类物质。它们可以抑制胆固醇在肠道中的吸收率。fda(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已推荐植物甾醇为“降低血脂、预防动脉硬化”的天然保健食品新原料。牡丹籽油富含亚麻酸、亚油酸,亚麻酸具有降低血脂及胆固醇、促进脂肪代谢及肝细胞再生等功效,亚油酸具有抑制胆固醇合成、调节血压等功效。

cn200510021521.6、cn200510022355.1专利是以单一原料红曲加工制成的软胶囊,成分单一。cn201310093762.6专利是以植物甾醇和大豆磷脂为原料开发成的、用于辅助降血脂的软胶囊,与本发明相比缺少降脂效果明显的洛伐他汀成分。cn201210049544.8、cn201310474119.8是牡丹籽油与其他油脂类、植物提取物混合压制的软胶囊,与本发明相比亦缺少降脂效果明显的洛伐他汀成分。cn201511002075.4、cn201310498098.3、cn201410536072.8、cn200510135337.4等专利也报道了降血脂软胶囊的制备方法,与本产品的配方配伍差别很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将降血脂的原料红曲、植物甾醇等均匀的混悬于牡丹籽油中,开发一种具有辅助降血脂功效的、质量稳定的产品,以解决血脂偏高人群的辅助治疗问题。本发明是以药食两用的红曲、新食品原料植物甾醇和牡丹籽油等为原料加工的保健食品,能为广大高血脂人群提供有效的产品。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牡丹籽油红曲植物甾醇软胶囊,其质量配方包括:

药液:

牡丹籽油40.0份~70.0份

植物甾醇类10.0份~40.0份

红曲5.0份~30份

蜂蜡0.1份~0.7份

上述植物甾醇类为植物甾醇、植物甾醇酯中的任意一种。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牡丹籽油降血脂软胶囊还加入了普通食用油、功能性油脂、中医药材提取物等组分。

上述普通食用油为大豆油、玉米油、菜籽油、花生油中的任意一种。

上述其他功能性油脂为沙棘籽油、杜仲籽油、枸杞籽油、元宝枫籽油、鱼油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

上述中药材提取物为丹参、绞股蓝、泽泻、五味子、银杏叶、灵芝中的任意一种提取物或几种药材的混合提取物。

作为优选的配方,本发明的牡丹籽油红曲软胶囊优选质量配方包括:

药液:

牡丹籽油50.0份~60.0份

普通食用油1.0份~5.0份

功能性油脂0.5份~3.0份

植物甾醇类15.0份~30.0份

红曲10.0份~20.0份

中药材提取物0.5份~5.0份

蜂蜡0.3份~0.6份

本发明牡丹籽油红曲软胶囊的制备方法由下述步骤组成:

1、红曲、植物甾醇类、牡丹籽油、普通食用油、其他功能性油脂、中药材提取物、蜂蜡、胶料、增塑剂、纯化水、色素检验合格后供软胶囊使用。

2、胶液配制:按配方比例称取胶料、增塑剂、纯化水,置于化胶罐中,加热至60~70℃,待明胶完全融化,搅拌均匀,加入色素继续搅拌均匀,100目筛过滤,滤液抽真空(-0.07~-0.08mpa)脱气,50~55℃保温,备用。

3、配料:按配方量称取牡丹籽油、普通食用油、其他功能性油脂、蜂蜡加入配料罐中,加热至70℃,使蜂蜡熔融并搅拌均匀,待温度降至35~40℃时加入红曲、植物甾醇类、中药提取物搅拌均匀,过胶体磨研磨,100目筛过滤,抽真空(-0.07~-0.08mpa)脱气,35~40℃保温,备用。

4、压制软胶囊:将上述胶液与囊液进行压丸(温度20~24℃,相对湿度30%~40%,机头送风温度8~12℃,胶盒温度50~55℃,喷头温度40~47℃,胶皮厚度0.7~0.9mm)、定型(温度22~25℃,相对湿度30%~40%)、洗丸、干燥(温度25~28℃,相对湿度20%~30%)、选丸、包装、检验,即得成品(每粒内容物为1.0g)。

以本发明产品制作胶囊时,囊壳的质量配方包括:

囊壳:

胶料20.0份~60.0份

增塑剂10.0份~40.0份

纯化水20.0份~60.0份

色素0.4份~2.0份

优选地,囊壳的质量配方包括:

囊壳:

胶料30.0份~50.0份

增塑剂20.0份~30.0份

纯化水30.0份~50.0份

色素0.6份~1.5份

上述胶料为明胶、阿拉伯胶的任意一种。

上述的色素为焦糖色、二氧化钛、红氧化铁的至少一种。

增塑剂为甘油、山梨醇中的任意一种或混合使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所使用的原料红曲、植物甾醇、牡丹籽油的有效成分洛伐他汀、植物甾醇、亚油酸、亚麻酸均具有明显的降血脂功效。

2、本发明产品采用上述制备工艺,可以较好的保证产品的质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仅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1

1.配胶

按配方比例称取明胶、甘油、纯化水,置于化胶罐中加热至65℃,待明胶完全融化,搅拌均匀,加入焦糖色继续搅拌,搅拌均匀,100目尼龙筛网过滤,滤液抽真空-0.07mpa脱气,50℃保温,备用。

2.配料

取39.9g牡丹籽油、0.1g蜂蜡加入配料罐中,加热至70℃,使蜂蜡熔融并搅拌均匀,待温度降至35℃时加入30g红曲、40g植物甾醇,搅拌30min,搅拌均匀,过胶体磨研磨2次,120目筛过滤,抽真空-0.07mpa脱气,35~40℃保温,备用。

3.压丸

分别将囊液和胶液置于软胶囊压丸机料罐中,控制室内温度20℃,相对湿度30%,机头送风温度8℃,胶盒温度50℃,喷头温度40℃,胶皮厚度0.7mm,制成每粒1.0g的软胶囊。

4.定型

成型的软胶囊于滚转笼中定型8小时(温度22℃,相对湿度30%)定型。

5.洗丸

定型后用95%的乙醇洗丸。

6.干燥

置干燥间(温度25℃,相对湿度20%)干燥12小时;

7.选丸

干燥后的软胶囊,经选丸,除去异形丸、漏丸、特大丸、特小丸等不合格者。

实施例2

1.配胶

按配方比例称取阿拉伯胶、山梨醇、纯化水,置于化胶罐中加热至75℃,待阿拉伯胶完全融化,搅拌均匀,加入红氧化铁继续搅拌,搅拌均匀,100目尼龙筛网过滤,滤液抽真空-0.075mpa脱气,52℃保温,备用。

2.配料

取70g牡丹籽油、0.7g蜂蜡加入配料罐中,加热至70℃,使蜂蜡熔融并搅拌均匀,待温度降至37℃时加入19.3g红曲、10g植物甾醇类,搅拌30min,搅拌均匀,过胶体磨研磨2次,120目筛过滤,抽真空-0.075mpa脱气,37℃保温,备用。

3.压丸

分别将囊液和胶液置于软胶囊压丸机料罐中,控制室内温度22℃,相对湿度35%,机头送风温度10℃,胶盒温度53℃,喷头温度44℃,胶皮厚度0.8mm,制成每粒1.0g的软胶囊。

4.定型

成型的软胶囊于滚转笼中定型10小时(温度23℃,相对湿度35%)定型。

5.洗丸

定型后用95%的乙醇洗丸。

6.干燥

置干燥间(温度27℃,相对湿度25%)干燥18小时;

7.选丸

干燥后的软胶囊,经选丸,除去异形丸、漏丸、特大丸、特小丸等不合格者。

实施例3

1.配胶

按配方比例称取明胶、阿拉伯胶、甘油、纯化水,置于化胶罐中加热至65℃,待明胶、阿拉伯胶完全融化,搅拌均匀,加入二氧化钛继续搅拌,搅拌均匀,100目尼龙筛网过滤,滤液抽真空-0.08mpa脱气,55℃保温,备用。

2.配料

取60g牡丹籽油、0.6g蜂蜡加入配料罐中,加热至70℃,使蜂蜡熔融并搅拌均匀,待温度降至40℃时加入5g红曲、34.4g植物甾醇酯,搅拌20min,搅拌均匀,过胶体磨研磨2次,120目筛过滤,抽真空-0.08mpa脱气,40℃保温,备用。

3.压丸

分别将囊液和胶液置于软胶囊压丸机料罐中,控制室内温度24℃,相对湿度40%,机头送风温度12℃,胶盒温度55℃,喷头温度47℃,胶皮厚度0.9mm,制成每粒1.0g的软胶囊。

4.定型

成型的软胶囊于滚转笼中定型12小时(温度25℃,相对湿度40%)定型。

5.洗丸

定型后用95%的乙醇洗丸。

6.干燥

置干燥间(温度28℃,相对湿度30%)干燥24小时;

7.选丸

干燥后的软胶囊,经选丸,除去异形丸、漏丸、特大丸、特小丸等不合格者。

实施例4

制备工艺同实施例1,囊液组分:59.7g牡丹籽油、0.3g蜂蜡、10g红曲、30gβ-谷甾醇。

实施例5

制备工艺同实施例1,囊液组分:64.4g牡丹籽油、0.6g蜂蜡、20g红曲、15gβ-谷甾醇。

实施例6

制备工艺同实施例1,普通食用油、功能性油脂与牡丹籽油一同加入;蜂蜡熔融均匀后,红曲、植物甾醇与中医药材提取物一同加入。囊液组分:49.7g牡丹籽油、5g大豆油、1.5g沙棘籽油、1.5g杜仲籽油、0.3g蜂蜡、10g红曲、30gβ-谷甾醇、1g丹参提取物、1g绞股蓝提取物。

实施例7

制备工艺同实施例1,普通食用油、功能性油脂与牡丹籽油一同加入;蜂蜡熔融均匀后,红曲、植物甾醇与中医药材提取物一同加入。囊液组分:62.4g牡丹籽油、1g玉米油、0.5g枸杞籽油、0.6g蜂蜡、20g红曲、25g菜油甾醇、0.5g泽泻提取物。

实施例8

制备工艺同实施例1,普通食用油、功能性油脂与牡丹籽油一同加入;蜂蜡熔融均匀后,红曲、植物甾醇与中医药材提取物一同加入。囊液组分:47g牡丹籽油、2g菜籽油、1g花生油、2g元宝枫籽油、2.5g鱼油、0.5g蜂蜡、10g红曲、30g豆甾醇、3g五味子提取物、6g银杏叶提取物、1g灵芝提取物。

为了证明本发明的安全有效效果,发明人进行了安全性毒理学试验和动物功能试验,具体试验结果如下:

实验一:安全毒理学试验

1试验方法

选用sd大鼠进行大鼠急性毒性试验、ames试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36天喂养试验。

2试验结果

大鼠急性毒性试验:“红曲植物甾醇牡丹籽油软胶囊”以最大耐受剂量(mtd)20.0g/kg.bw剂量给予大鼠灌胃后,未见动物有明显中毒症状,无动物死亡,试验结束解剖动物,大体观察未见明显异常,根据急性毒性分级标准,急性毒性属无毒级。

三项遗传毒性试验:“红曲植物甾醇牡丹籽油软胶囊”ames试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结果均为阴性。

30天喂养试验:将“红曲植物甾醇牡丹籽油软胶囊”设10.0g/kg.bw、5.0g/kg.bw、2.5g/kg.bw(分别相当于人体推荐用量100、50、25倍)三个剂量组,另设溶剂对照组,连续给予大鼠灌胃30天,试验期间动物生长发育良好,各剂量组的动物体重、进食量、食物利用率、血液学指标、血液生化学指标、脏器湿重及脏器/体重比值分别与溶剂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大体解剖观察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均未见与受试样品有关的异常改变。在剂量范围内未见该受试样品对大鼠各项观察指标产生毒副作用。

3试验结论

本发明具有长期食用安全性。

实验二:动物功能实验

1试验方法

将“红曲植物甾醇牡丹籽油软胶囊”(实施例2配方)设计2.0g、1.0g、0.5g/kg.bw三个剂量组,另设高脂模型对照组、空白对照组(牡丹籽油)、对照组1(牡丹籽油:红曲质量比8:2)、对照组2(牡丹籽油:植物甾醇质量比9:1)及对照组3(大豆油、红曲粉、植物甾醇粉质量比7:2:1),给药剂量等同于高剂量组,用混合型高脂血症动物模型方法造模后,给大鼠连续灌胃30天后进行各测定tc、tg、ldl-c、hdl-c四项指标。

2试验结果

注:各剂量组及空白对照组与高脂模型对照组比较,**表示p<0.01。

注:各剂量组及空白对照组与高脂模型对照组比较,**表示p<0.01,*表示p<0.05。

注:各剂量组及空白对照组与高脂模型对照组比较,p>0.05。

注:各剂量组及空白对照组与高脂模型对照组比较,**表示p<0.01。

3试验结论

高脂模型对照组tc、tg、ldl-c值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说明高脂模型造模成功。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测定:高剂量组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值较高脂模型对照组结果明显降低,且差异有显著性(p<0.01)。大鼠血清甘油三酯(tg)测定:高、中剂量组大鼠血清甘油三酯(tg)值较高脂模型对照组结果明显降低,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p<0.05)。大鼠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测定:各剂量组大鼠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值与高脂模型对照组结果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大鼠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测定:高剂量组大鼠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值较高脂模型对照组结果明显降低,且差异有显著性(p<0.01)。因此,可以判定本专利产品具有辅助降血脂功能。

实验三:药代动力学实验

取比格犬36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6组,即实施例4组、实施例5组、实施例6组、对照组4(牡丹籽油:红曲质量比80:20)、对照组5(牡丹籽油:β-谷甾醇质量比70:30)、对照组6(大豆油:红曲粉:β-谷甾醇质量比50:20:30),每组6只服药前禁食12小时,不禁水。每组按2g/kg.bw给药,分别于给药后0.5、1、2、3、4、5、6、8、10、12、18、24h用肝素化真空离心管取股静脉血3ml,5000rpm离心10min,取上层血浆,置于-20℃冰箱冷冻保存,备用。经过一周洗净期后,再进行交叉实验。用hplc-ms法测定血样中洛伐他汀、及对应实施例样品的甾醇的血药浓度。

根据测得的血药浓度均数加减标准差-时间关系,分别计算各实施例中主要有效成分的达峰时间tpeak/h、最高血药浓度cmax/(μg·ml-1)、及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24/(μg·h·ml-1),并根据auc0~24计算实施例的相对生物利用度,相对生物利用度=(auct×dr)/(aucr×dt)×100%。d表示给药中有效成分的剂量。

洛伐他汀血药浓度结果如表5所示:

结果显示,实施例4~6组胶囊与对照组4、6胶囊中的洛伐他汀起效时间接近。计算相对于对照组4的生物利用度可知,实施例4组的红曲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54.0%,实施例5组产品的红曲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41.9%,实施例6组产品的红曲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81.9%,各组产品中红曲的生物利用度显著提高。

β-谷甾醇血药浓度结果如表6所示:

结果显示,实施例4~6组胶囊与对照组4、6胶囊中的β-谷甾醇起效时间接近。计算相对于对照组4生物利用度可知,实施例4组的β-谷甾醇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35.9%,实施例5组产品的β-谷甾醇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59.1%,实施例6组产品的β-谷甾醇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66.4%,各组产品中β-谷甾醇的生物利用度较红曲/β-谷甾醇复方粉剂进一步提高。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