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食品油炸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80396发布日期:2019-05-03 20:53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一种食品油炸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食品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食品油炸设备。



背景技术:

在食品加工技术中,人们经常会使用食用油经高温对各类食品进行油炸加工,由于油炸食品芬香酥脆,备受消费者青睐,在消费市场中已占有了很大的重要份额,逐渐成为市场上的主打性食品,因此,很多企业纷纷挖空心思,加工各种各样的油炸食品推向试产。

但是,目前大多数企业在对各种食品进行油炸加工时,依然使用小作坊式进行加工作业,由于小作坊式加工使用的都是简陋的小设备,只能小量生产,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加工速度非常慢,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给加工者带来不少的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食品油炸设备,提高了整体的加工效率。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食品油炸设备,包括机体,机体设置有用于盛放油液的油槽,油槽设置有输入口和输出口,还包括用于带动食品自输入口朝向输出口移动的输送网带,输送网带转动连接于机体上,且输送网带部分位于油槽内,剩余部分位于油槽外,油槽内设置有若干位于输送网带上方的定位轮,定位轮的轴线与输送网带宽度方向平行,且定位轮与输送网带的顶面转动抵接,机体上设置有用于驱动输送网带转动的驱动组件。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食品放置于输送网带上半部分的顶面上,启动驱动组件,带动输送网带转动,由于输送网带部分位于油槽内,从而将食品体送入油槽内,从实现对食品的油炸,在预设时间后,在驱动组件的作用下,待油炸物通过输送网带离开油槽,以代替人工上料并收料,具有加工效率高的优点。通过设置定位轮,定位轮与输送网带的顶部转动抵紧,从而保证输送网带能够稳定的进入油槽内并离开;通过设置定位轮,还能实现对输送网带移动路径的调整。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驱动组件设置为驱动电机、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驱动电机固定于机体上,输出口位于输入口和驱动电机之间;主动齿轮固定套设于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从动齿轮转动连接于机体上;输送网带开设有若干沿其延伸方向均匀分布的贯穿槽,主动齿轮的外齿与贯穿槽配合设置。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启动驱动电机,带动主动齿轮转动,同步带动从动齿轮以及输送网带转动,实现对食品的传送。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油槽内还设置有用于带动输送网带振动的振动组件,振动组件包括转动杆、偏心轮、用于带动转动杆转动的动力组件,转动杆与输送网带的宽度方向平行,偏心轮固定套设于转动杆上并位于输送网带的下方,偏心轮的远心距离大于转动杆与输送网带之间的距离。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输送网带将食品送入油槽内时,在动力组件的作用下带动转动杆转动,从而带动转动杆以及偏心轮同步转动,由于偏心轮的远心距离大于转动杆与输送网带之间的距离,从而待偏心轮转动时,偏心轮的边缘与输送网带之间的距离发生连续改变,以实现输送网带的振动。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有用于对油液进行过滤的过滤箱,机体上设置有使油液在油槽和过滤箱内循环的循环组件。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在油炸的过程中,部分食品的碎渣会落于油槽内,且油液的浓度较稠,导致部分碎渣不能沉淀于油槽底部,从而设置循环系统,带动油槽内的油液进入过滤箱内并进行过滤,然后自过滤箱送回油槽内,实现对油液的净化,以提供油炸完成后食品的质量。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循环组件包括供油液自油槽流向过滤箱内的导入管、供油液自过滤箱流向油槽内导出管、用于提供油液流动动力的加压泵,导入管上设置有用于控制油液通量的第一控制组件,导出管上设置有用于控制油液通量的第二控制组件。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一控制组件和第二控制组件,从而实现对导入管、导出管的油液通量的控制,以间接实现对油槽内油液液位的控制。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储料箱和补充管,过滤箱内设置有过滤纱布,过滤纱布将过滤箱内部分隔成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一腔体与导入管相通,第二腔体与导出管相通,第二腔体内设置有加热棒,补充管连通储料箱和第二腔体,补充管上还设置有使储料箱内的油液进入过滤箱内的第二压力泵。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加热棒,对完成过滤的油液加热,从而减小第二腔体与油槽内的温度差,即在油液流回油槽内时,减少油槽内油液温度的波动;储料管与第二腔体相通,以实现对油槽的补油,还实现了对补充的油液加热。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油槽的输入口设置有检测模块,当有待测物进入油槽内时,检测模块输出检测信号,动力组件响应于检测信号并带动偏心轮转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检测模块,当代油炸物进入油槽内时,检测模块输出检测信号,动力组件响应于检测信号并带动偏心轮转动,以实现带动输送网带振动,提高食品的油炸效果。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油槽内设置有液位传感器、比较模块,液位传感器,安装于油槽内并与检测模块的输出端耦接,响应于检测信号并输出具有液位信息的液位信号;比较模块,与液位传感器的输出端耦接,当油槽内的液位低于预设液位时,比较模块输出比较信号;第二压力泵与比较模块的输出端耦接,第二压力泵响应于比较信号并使储料箱内的油液进入过滤箱内。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在食品进入油槽内时,油槽内的液面升高,此时的液面并不准确,从而设置检测组件,在检测到有食品要进入油槽内时,对液面进行检测,若检测到的液位低于预设液位时,第二压力泵启动,以便于快速对油槽进行补料。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机体上还设置有抽气系统,抽气系统与检测模块的输出端耦接,抽气系统响应于检测信号并进行抽油烟。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食品进入油槽内,食品与油液接触,会导致小油滴的迸溅以及油烟。从而设置抽气系统,抽气系统在食品进入油槽内启动,并在预设之间后关闭,从而实现对油烟的抽取,以提高工作环境。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导气管以及制冷箱,抽气系统通过导气管与制冷箱连通,制冷箱开设有出气口,出气口处设置有吸油纸。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导气管,导气管将收取的油烟送入制冷箱内,油烟在温度较低后液化并附着于制冷箱的内壁上,以实现对油液的收集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启动驱动组件,带动输送网带转动,将食品体送入油槽内,以代替人工上料并收料,具有加工效率高的优点;

(2)通过设置振动组件,带食品进行油炸时,偏心轮带动输送网带振动,从而提高油炸效果;

(3)在检测模块发现有食品要进入油槽内时,对液面进行检测,若检测到的液位低于预设液位时,第二压力泵启动,以便于快速对油槽进行补料。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局部示意图,示出了油槽与输送网带的位置关系;

图3是图1的局部剖视图,示出了振动组件与输送网带的位置关系;

图4是本实施例的结构简图,示出了机体的内部结构;

图5是图4中过滤箱的剖视图;

图6是本实施例的结构简图,示出了检测模块、比较模块的连接关系。

附图标记:1、机体;2、油槽;3、输入口;4、输出口;5、输送网带;6、驱动组件;61、驱动电机;62、主动齿轮;7、贯穿槽;8、导向辊;9、定位轮;10、滑槽;11、振动组件;111、转动杆;112、偏心轮;12、动力组件;121、动力电机;122、传动带;13、循环组件;131、导入管;132、导出管;133、加压泵;14、第一控制组件;15、第二控制组件;16、过滤箱;161、第一腔体;162、第二腔体;17、过滤纱布;18、加热棒;19、补充管;20、储料箱;21、吸油布;22、检测模块;221、红外线发射器;222、红外线接收器;23、液位传感器;24、比较模块;25、抽气泵;26、导气管;27、第二压力泵;28、抽气罩;29、制冷箱。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和图2,一种食品油炸设备,包括机体1、机体1上设置有油槽2,油槽2用于盛放油槽2,油槽2设置有输入口3和输出口4。机体1内设置有用于对油槽2进行加热的第一加热组件,油槽2内还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在温度传感器以第一加热组件电连接,从而使油槽2内的温度保持于预设的范围内。

参照图1和图2,机体1上设置有输送网带5,输送网带5用于带动食品进入油槽2内并离开,输送网带5的宽度方向与油槽2的宽度方向平行,且输送网带5沿其宽度方向转动,其中机体1上设置有用于带动输送网带5转动的驱动组件6。

参照图1和图2,驱动组件6设置为驱动电机61、主动齿轮62。驱动电机61固定于机体1上,且输出口4位于输入口3和驱动电机61之间,驱动电机61的输出轴轴线与输送网带5的宽度方向平行;主动齿轮62固定套设于驱动电机61的输出轴上;输送网带5套设于主动齿轮62,且输送网带5呈环形设置,输送网带5上半段部分位于油槽2内,剩余部分位于油槽2外,且输送网带5的下半段位于油槽2设置。

参照图1和图2,输送网带5开设有若干贯穿槽7,贯穿槽7沿其延伸方向均匀分布,贯穿槽7沿输送网带5的厚度方向贯穿输送网带5;主动齿轮62具有外齿,外齿沿主动齿轮62周向分布,且外齿与贯穿槽7啮合设置。通过启动驱动电机61,带动主动齿轮62转动,同步带动输送网带5转动,通过将食品放入中转箱内并将中转箱至于输送网带5上,以实现对食品的传送,其中中转箱可以呈网状设置。

参照图1和图3,机体1上还设置有若干导向辊8,导向辊8转动连接于机体1上并位于油槽2外,导向辊8轴线与主动齿轮62平行并同步套设于输送网带5上,从而调节输送网带5的方向。

参照图2和图3,油槽2内还设置有若干定位轮9,定位轮9沿油槽2的宽度方向转动连接于油槽2内壁上,定位轮9的轴线与油槽2的宽度方向平行设置。定位轮9至少设置有四个,四个定位轮9均匀分成两组并位于输送网带5的两侧,且定位轮9位于输送网带5的上方,且输送网带5的外壁开设有与定位轮9配合的滑槽10,该滑槽10沿输送网带5的延伸方向呈环形设置,且贯穿槽7可以开设于滑槽10内,从而使输送网带5部分位于油槽2内。

参照图2和图3,油槽2内设置有振动组件11,振动组件11用于带动输送网带5振动。振动组件11包括转动杆111、偏心轮112、用于带动转动杆111转动的动力组件12。

转动杆111与输送网带5的宽度方向平行,且转动连接于油槽2内并位于输送网带5的下方;偏心轮112设置有若干,各偏心轮112同步固定套设于转动杆111上,偏心轮112的远心距离大于转动杆111与输送网带5之间的距离,偏心轮112的近心距离小于转动杆111与输送网带5之间的距离。

参照图2和图3,动力组件12设置为动力电机121以及传动带122,动力组件12固定于机体1上并位于油槽2外,传动带122同步套设于转动杆111、动力组件12的输出轴上。通过启动动力电机121,带动转动杆111、偏心轮112转动,实现带动输送网带5振动。

参照图4和图5,机体1还包括过滤箱16、循环组件13,循环组件13包括导入管131、导出管132、加压泵133。过滤箱16内设置有过滤纱布17,过滤纱布17竖直设置,且过滤纱布17将过滤箱16内部分隔成第一腔体161和第二腔体162,第一腔体161位于第二腔体162的上方。

参照图4和图5,其中导入管131的两端分别与油槽2的底面、第一腔体161的顶面连通。在重力作用下,油液自油槽2内流入第一腔体161内,导入管131上设置有第一控制组件14,第一控制组件14用于控制导入管131的油液通量,第一控制组件14设置为调节阀。导出管132的两端分别与第二腔体162、油槽2连通,导出管132上设置有第二控制组件15,第二控制组件15用于控制导出管132的油液通量,第二控制组件设置为调节阀,且导出管132与加压泵133的输出端相通。带油液经过第一腔体161内并经过过滤纱布17过滤后流入第二腔体162内,然后在加压泵133的作用下回流入油槽2内。

参照图4和图5,第二腔体162内设置有第二加热组件,第二加热组件设置为加热棒18。机体1内还设置有储料箱20和补充管19。补充管19的两端与储料箱20和第二腔体162连通,补充管19上还设置有第二压力泵27和电磁阀,第二压力泵27使储料箱20内的油液进入过滤箱16内,电磁阀的用于控制补充管19的通断。通过启动第二压力泵27,从而使油液进入第二腔体162内,在加热后进入油槽2内,以实现对油液的补充。

参照图1和图4,机体1内还设置有抽气系统,抽气系统用于对油槽2抽油烟。抽气系统包括抽气罩28、抽气泵25,机体1内还设置有导气管26以及制冷箱。

参照图1和图4,抽气罩28位于油槽2的正上方,导气管26的两端分别与抽气罩28的出口、制冷箱29连通,制冷箱29内设置有制冷管,以降低制冷箱内部的温度,抽气泵25的输出端与导气管26连通,启动抽气泵25,使油烟通过导气管26并计入制冷箱29内,并液化以附着于制冷箱29内壁上。制冷箱29开设有出气口,出气口处设置有吸油纸21。从而度排出的气体进一步净化,以降低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参照图5和图6,机体1上还设置有检测模块22、液位传感器23、比较模块24。检测模块22设置为红外线发射器221、红外线接收器222,红外线发射器221、红外线接收器222对应设置与油槽2的输入口3,当将食品放置于中转箱内,中转箱进入油槽2内时,会遮挡红外线,从而使红外线接收器222输出检测信号。动力电机121响应于检测信号并带动偏心轮112转动,且抽气泵25也响应于检测信号并启动。

参照图4和图6,液位传感器23安装于油槽2内并与检测模块22的输出端耦接,响应于检测模块22并输出具有液位信息的液位信号;比较模块24与液位传感器23的输出端耦接,当油槽2内的液位低于预设液位时,比较模块24输出比较信号;第二压力泵27与比较模块24的输出端耦接,第二压力泵27响应于比较信号并使储料箱20内的油液进入过滤箱26内。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将食品放入中转箱内,中转箱放入输送网带5上,启动驱动电机61,带动输送网带5转动,从而将中转箱以及食品送入油槽2内,并触发红外线,使红外线接收器222输出检测信号,同时动力电机121启动以带动输送网带5振动,抽气泵25启动进行抽油烟,且动力电机121,抽气泵25分别在对应的预设之间后停止。

中转箱以及食品送入油槽2内时,使红外线接收器222输出检测信号时,液位传感器23响应于检测信号并进行检测,当油液位于低于预设液位时,第二压力泵27启动,使油液依次经过补充管19、导出管132、油槽2,以实现对油液的补充。

且油液依次经过油槽2、导入管131、第一腔体161、过滤纱布17、第二腔体162、导出管132、油槽2,实现对油液的过滤以及循环,以提高油液的质量。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发明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