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黄金芽花果香红茶加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180604发布日期:2019-07-17 05:10阅读:101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红茶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黄金芽花果香红茶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红茶是全发酵茶,其品质特征的形成取决于鲜叶原料所含化合物的种类,其中对红茶风味影响最为重要的是茶多酚(尤其是儿茶素类)和多酚氧化酶。红茶的制茶工艺并不复杂,但在加工过程中各种成分的变化却是十分复杂,在红茶加工过程中,鲜叶中的化学成份变化较大,茶多酚减少90%以上,产生了茶黄素、茶黄素的新的成份。香气物质从鲜叶中的50多种,增至300多种,一部分咖啡碱、儿茶素和茶黄素络合成滋味鲜美的络合物。贵州属于亚热带气候,其雨水较多,寡日照,特别是的地处贵州北部的道真自治县更是适合茶树生长,这带生态独特,气候温和,土壤有机质深厚,其种植的茶树充分吸收漫射光,茶叶内含物质丰富,制作茶叶品质较高。

黄金芽茶树种植在海拨850米—1000米之间,它是珍稀白化茶树种质资源品种,是国内目前培育成的唯一黄色变异茶种。其特点为:干茶亮黄、汤色明黄、叶底纯黄,味道鲜美,黄色系白化茶新品种,春、夏、秋三季新梢均呈黄色,一年三季均可生产名优茶,但用此鲜叶制作红茶较少,在制作中物化要求比其他品种高,各道工序有别其他品种制作。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黄金芽花果香红茶加工方法。该方法采用日光萎凋、自然萎凋、恒温发酵和低温烘焙等技术措施,形成了一种茶黄素含量高,具有“金汤红叶香甜味醇”品质特征的黄金芽花果香红茶。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黄金芽花果香红茶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鲜叶采收:根据鲜叶分级分类制度采收鲜叶。

s2.萎凋:

s2.1日光萎凋:在早上9点-10点30左右及下午3点-4点30左右,太阳光强度较低的时候,将采摘好的同级同类鲜叶摊放在竹制品上,摊叶厚度19-21cm,叶层内部温度控制在30-35度,每10-20分钟需翻动一次,晒至水分散发八成后移到室内进行第二次萎凋阶段;

s2.2室内萎凋:空气流通、宽敞、清洁的厂房,合理的排好萎调架,萎调架每架10层,相邻两层间距20厘米,用竹筛晾青叶2.5-3厘米,竹筛每层可摊叶1-2kg,叶层内部温度控制在23-26度,每隔半小时翻一次。

s3.揉捻:将萎凋完成的茶叶放入揉捻室的揉捻机中,在机械力的作用下,使萎凋叶收卷成形;揉捻时按照两个原则进行,一是揉捻过程轻重轻原则,二是嫩叶轻揉轻压,老叶相对重揉重压。

s4.发酵:将揉捻成型的茶叶放入无阳光直射的发酵室发酵;发酵室内设有温控设备、增湿设备以及多丛用于摊放茶叶的竹筛;在发酵室还设有多块用于摊放茶叶竹筛的底板;每块底板四角通过支架或滚轮抬高;底板板面上设有多条平行倒u型凸起;每条倒u型凸起长度与底板长度一致,高度为8-12cm;每条倒u型凸起顶部为弧形,底部宽度为2-5cm;每条倒u型凸起内部中空并与底板底部的发酵室空间连通;在每条倒u型凸起外壁上均匀的设有多个与倒u型凸起内部连通的通气孔;相邻两倒u型凸起间距为5-10cm;发酵室内相对湿度控制在85.5-88%;发酵室内底板上方空间的空气流速控制在每秒0.5-2.5米,底板下方空间的空气流速控制在每秒3.5-6.5米;底板竹筛上茶叶的摊放厚度为13-17cm;在底板竹筛上茶叶内部温度到达设定温度后开始下降,且茶叶开始变为黄红色并散发兰花香时,停止发酵;发酵过程为氧化反应,会不断放热,茶叶内部温度随着反应进行会不断升高,为防止茶叶内部温度过高,导致过发酵,影响茶叶品质,故设定的一个安全温度,茶叶内部温度通过温控设备监控,当茶叶内部温度到达设定值后,增湿设备启动向发酵室内增湿,茶叶内部温度开始下降,继续一定时间,当茶叶开始变为黄红色并散发兰花香时,即可停止发酵。采用该底板并在底板上下鼓入流动空气后,可使空气能更好的与茶叶接触,使茶叶氧化发酵得更均匀充分,茶叶品质更均匀,质量更好。

s5.烘焙:发酵完的茶叶放入烘干机加温烘干,温度控制在80-90度;

s5.1毛火:将发酵适度的叶子均匀地散在预热的烘干机上,摊叶厚度1-2厘米,烘干温度控制在80-90℃,超过90℃时及时打开冷风门进行调节;毛火程度表现为:毛火适度的叶子,手捏稍有刺手感,含水量为9%-11%;第一次烘到七八成干,毛火掌握低温慢速的原则,抑制酶的活性,散失叶内水分;

s5.2摊凉:将毛火烘干的茶叶及时摊凉,目的使梗内水分重新均匀分布,避免叶干梗湿,外干内湿,摊叶厚度控制在2-5㎝,时间控制在50-65分钟;

s5.3足火:第二次烘到足干,按低温、厚窨、慢烤原则进行烘干;足火程度:足火适度的叶子,条索紧结,手捻成粉,色泽亮红,香气浓烈,含水量控制在5-6.5%。

s6.包装:将烘焙完成的茶叶及时进行包装。

进一步地,步骤s1所述鲜叶分级分类制度为:

①叶数分级:按叶数将鲜叶分为单芽、一芽一叶、二叶或三叶;

②嫰度分级:按叶面大小或茶叶的大小长度将鲜叶分级;

③干湿度分级:根据干湿度将鲜叶按雨水叶、露水叶、晴天叶区分;

④一致性:同批鲜叶在叶数、嫰度及干湿度都趋于相同。

进一步地,步骤s3中揉捻室要求室温保持在20—24℃,湿度80—85%。

进一步地,步骤s5.1中毛火适度的叶子,含水量为10%。

进一步地,步骤s5.3中足火适度的叶子,含水量为6%。

进一步地,步骤s4所述设定温度的值为48-55℃。

更优地,步骤s4所述设定温度的值为50℃。

本发明采用日光萎凋、自然萎凋、恒温发酵、低温烘焙以及特殊的发酵室结构等技术措施等技术措施,充分利用酶的生物化学作用,对红茶发酵过程中多酚氧化酶生物化学反应,形成茶黄素含量高,具有“金汤红叶香甜味醇”的品质特征的黄金芽花果香红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一种黄金芽花果香红茶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鲜叶采收:根据鲜叶分级分类制度采收鲜叶;

所述鲜叶分级分类制度为:

①叶数分级:按叶数将鲜叶分为单芽、一芽一叶、二叶或三叶;

②嫰度分级:按叶面大小或茶叶的大小长度将鲜叶分级;

③干湿度分级:根据干湿度将鲜叶按雨水叶、露水叶、晴天叶区分;

④一致性:同批鲜叶在叶数、嫰度及干湿度都趋于相同。

制定鲜叶分类/分级标准要与采茶人共同协商,根据不同的级别制定出不同的收购价格,从而保证鲜叶的一至性,鲜叶一至性决定最后生产出来红茶的质量,不同类型的鲜叶混在一起决对做不出品质好的红茶,因此这是决定红茶品质至关重要的因素。

s2.萎凋:鲜叶开始一段时间,以水分蒸发为主。随着时间的延长,鲜叶水分散失到相对适度后,自体分解作用逐渐加强。水分的蒸发和内质的变化,叶片面积萎缩,叶质由硬变软,叶色鲜黄转变为暗黄,香味也相应的改变。

萎凋的物理变化过程就是水分蒸发过程,这中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散失占鲜叶总重量15%-20%的游离水(或自由水),速度较快;第二阶段散失束缚水(或结合水),这阶段因叶细胞原生质胶体的亲水性强,阻挠水分散失,速度较慢。

鲜叶失水速度受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内部因素是鲜叶的组织构造和叶质的老嫩,外部因素主要是湿度、温度、光照和风力等。外部因素湿度小,温度高,风力大,失水快;反之,失水慢。就失水量而言是先多后少,如50kg鲜叶经18h自然萎凋,共失水17.5kg,则前6h失水12.5kg,占总失水量的71.4%,后12h失水5kg,占28.6%。

s2.1日光萎凋:日光萎凋:在早上9点-10点30左右及下午3点-4点30左右,太阳光强度较低的时候,将采摘好的同级同类鲜叶摊放在竹制品上,摊叶厚度19-21cm,叶层内部温度控制在30-35度,每10-20分钟需翻动一次,晒至水分散发八成后移到室内进行第二次萎凋阶段;

s2.2室内萎凋:空气流通、宽敞、清洁的厂房,合理的排好萎调架,萎调架每架10层,相邻两层间距20厘米,用竹筛晾青叶2.5-3厘米,竹筛每层可摊叶1-2kg,叶层内部温度控制在23-26度,便于化学变化的积累,每隔半小时翻一次。雨水叶或露水叶应先鼓冷风,待叶面水分散发干再进行加温,不然容易产生水闷味道。对壮梗及含水量大的青叶下叶后需摊晾一段时间,一般在十五分钟左右再进行揉捻。

s3.揉捻:将萎凋完成的茶叶放入揉捻室的揉捻机中,在机械力的作用下,使萎凋叶收卷成形;充分破坏叶细胞组织,茶汁溢出,使叶内多酚氧化酶与多酚类化合物接触,借助空气中氧的作用,促进发酵作用的进行。由于揉出的茶汁凝于叶表,在茶叶冲泡时,可溶性物质溶于茶汤。揉捻时按照两个原则进行,一是揉捻过程轻重轻原则,二是嫩叶轻揉轻压,老叶相对重揉重压。

揉捻环境条件:温度和湿度,揉捻室要求室温控制在20—24℃,湿度80—85%。在夏秋季节,高温低湿的情况下,需要采用洒水,喷雾,挂窗帘,搭阴棚等措施,以便降低室温,提高湿度,防止揉捻过程中失水过多,保持揉捻叶有一定含水量。同时揉捻室经常保持清洁卫生,揉捻之后,必须用清水洗刷机器和地面,防止缩叶,茶汁等发生酸,馊,霉现象。影响茶叶品质。

投叶量:投叶量主要决定两个方面,一是揉捻机型号即揉捻桶直径大小,二是原料老嫩。由于各种揉捻机生产效能不一,投叶量多少应因机制宜,因原料制宜。如40型揉捻机桶直径40厘米,投叶量在10—12㎏;而55型揉捻机桶直径55厘米,投叶量20—25㎏;嫩叶可多投;老叶则少投。投叶量过多,叶子在桶内翻转困难,叶片易碎,扁条多,不均匀;投叶量少,叶子在桶内翻转不规则,不易成条。

揉捻时间:大型揉捻机,投叶量多,一般揉80分钟,中型揉捻机,一般50—80分钟。小型揉捻机,投叶量少,一般揉40—60分钟,原料老嫩、萎凋程度等不同,揉捻时间也不同。嫩叶轻压短揉,老叶重压轻揉的原则。重萎凋的叶子适当重压,轻萎凋的叶了采用适当轻压,揉捻时间相对延长。

揉捻压力控制:两个原则,一是揉捻过程轻重轻原则,二是嫩叶轻揉轻压,老叶相对重揉重压。以40型为例,投叶量10㎏揉捻50分钟,其方法:轻揉10分钟--稍重压5分--松压5分钟--停机解团,第二次开机空揉不加压10分钟--轻压5分钟--稍重压5分钟--松压10分钟--解块分筛。具体操作根据实际情况掌握。

揉捻程度:揉捻充分为发酵创造良好条件。揉捻适度条索紧卷,茶汁充分揉出而不流失,叶子局部泛红,并发出较浓烈的清香,成条率达95%,细胞破坏率达75—80%要获得良好揉捻叶,则要求萎凋叶必须均匀适度,萎凋不足或过度都会影响揉捻叶质量。揉捻不足,条索较松,发酵困难,成茶滋味淡薄,茶汤不浓,叶底花青。揉捻过度茶叶条索断碎,茶汤浑暗,滋味淡薄香气低,叶底红暗。

s4.发酵:发酵是红茶制作的特征工序,是以黄叶红变为主要特征的生化变化过程,发酵过程中,多酚类化合物的氧化缩合和其它成分的深刻变化,受环境条件的影响特别大。花果香红茶发酵不同于我们酿酒或饲料发酵,花果香红茶发酵是一个氧化的过程,其它发酵是通过酵母发酵可以说是一个生物变化过程。具体步骤为:

将揉捻成型的茶叶放入无阳光直射的发酵室发酵;发酵室内设有温控设备、增湿设备以及多丛用于摊放茶叶的竹筛;在发酵室还设有多块用于摊放茶叶竹筛的底板;每块底板四角通过支架或滚轮抬高;底板板面上设有多条平行倒u型凸起;每条倒u型凸起长度与底板长度一致,高度为8-12cm;每条倒u型凸起顶部为弧形,底部宽度为2-5cm;每条倒u型凸起内部中空并与底板底部的发酵室空间连通;在每条倒u型凸起外壁上均匀的设有多个与倒u型凸起内部连通的通气孔;相邻两倒u型凸起间距为5-10cm;发酵室内相对湿度控制在85.5-88%;发酵室内底板上方空间的空气流速控制在每秒0.5-2.5米,底板下方空间的空气流速控制在每秒3.5-6.5米(空气流速控制通过在进出气口安装进排气风机来实现);底板竹筛上茶叶的摊放厚度为13-17cm;在底板竹筛上茶叶内部温度到达设定温度后开始下降,且茶叶开始变为黄红色并散发兰花香时,停止发酵。发酵过程为氧化反应,会不断放热,茶叶内部温度随着反应进行会不断升高,为防止茶叶内部温度过高,导致过发酵,影响茶叶品质,故设定的一个安全温度,茶叶内部温度通过温控设备监控,当茶叶内部温度到达设定值后,增湿设备启动向发酵室内增湿,茶叶内部温度开始下降,继续发酵一定时间后,当茶叶开始变为黄红色并散发兰花香时,即可停止发酵。另外采用该底板并在底板上下鼓入流动空气后,可使空气能更好的与茶叶接触,使茶叶氧化发酵得更均匀充分,茶叶品质更均匀,质量更好。

萎凋后的化学变化过程就是儿茶素向多酚物质转变积累过程,而揉捻后茶叶的细胞被破坏,多酚物质可以最好的与氧接触进行化学变化。

发酵叶的香气,色泽的变化综合判断发酵适度,萎凋后的化学变化过程就是儿茶素向多酚物质转变积累过程,而揉捻后茶叶的细胞被破坏,多酚物质可以最好的与氧接触进行化学变化。茶黄素含量的高低是衡量花果香红茶品质优劣的主要成分。茶红素呈棕红色,是红茶红色的物质的主要成分,显酸性,收敛性弱,茶红素在花果香红茶中占物量的5—25%左右,是构成红茶茶汤浓度的主要成分。

香气由强烈青草气---青香---兰花香---花香---花香或果香。按色泽:青黄色—黄色—黄红色—红色—暗红色,变化分为五级叶象。一级叶象:青黄色,有强烈青草气;二级叶象,黄色,青香;三级叶象,黄红色,兰花香;四级叶,红色,花香;五级叶象:暗红色,花香或果香。发酵过程中叶象和色泽变化主要由于多酚类化合物氧化程度所形成,在发酵开始时,多酚类化合物氧化产物---茶黄素含量较多,经过一定时间,茶叶内部温度达到最高峰,茶黄素含量最高,以后茶黄素进一步缩合成茶红素,叶温开始下降,茶黄素含量逐渐减少,这个变化规律,应迅速利用高温制止酶的活性。

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发酵结束到烘干破坏酶的活性,需要一段时间,具体时间因茶而定,可在高峰到来前结束发酵。本方案采用温控设备,监控在茶叶内部温度(比如利用温度计置于茶叶内部监控温度),为防止茶叶内部温度过高,导致过发酵而影响茶叶品质,人为设定一个温度值(48-55℃),根据温控设备显示;实际的发酵过程中茶叶内部温度可能有两种变化,第一种:茶叶内部温度不断升高,达到了设定温度值,但茶叶还未开始变为黄红色并散发兰花香时,需启动增湿设备(如喷雾器增湿,当然也可加快底板上方与下方空气流速来实现),使茶叶内部温度开始降低,继续降低一定时间,当茶叶开始变为黄红色并散发兰花香时,即可停止发酵。第二种:茶叶内部温度不断升高,达到了一定值但还未达到设定温度值就开始下降,且茶叶也开始变为黄红色并散发兰花香时,也要停止发酵。

s5.烘焙:发酵完的茶叶放入烘干机加温烘干;加温烘干过程中发酵过程其实依然在进行,直至烘干升高破坏酶活性为止,该过程中,茶叶叶象逐渐由三级叶象,黄红色,兰花香;变为四级叶象,红色,花香;最后再变为五级叶象:暗红色,花香或果香。

s5.1毛火:将发酵适度的叶子均匀地散在预热的烘干机上,摊叶厚度1-2厘米,烘干温度控制在80—90℃,超过90℃时及时打开冷风门进行调节;毛火程度表现为:毛火适度的叶子,手捏稍有刺手感,含水量为9%-11%;第一次烘到七八成干,毛火掌握低温慢速的原则,抑制酶的活性,散失叶内水分;

s5.2摊凉:将毛火烘干的茶叶及时摊凉,目的使梗内水分重新均匀分布,避免叶干梗湿,外干内湿,摊叶厚度控制在2—5㎝,时间控制在50-65分钟;

s5.3足火:第二次烘到足干,按低温、厚窨、慢烤原则进行烘干。厚窨目的主要是使香气不易散发,保持持久的香气。足火程度:足火适度的叶子,条索紧结,手捻成粉,色泽亮红,香气浓烈,含水量控制在5-6.5%。烘干程度要掌握适当,特别是含水量要符合出厂要求。如果烘干过度,产生火茶,甚至把茶叶烘焦,造成品质下降。烘干不足,含水量较高,香气不高,滋味不醇,在贮运过程中容易产生霉变,严重影响品质。

s6.包装:将烘焙完成的茶叶及时进行包装。

实施例二,上述步骤s5.1中毛火适度的叶子,含水量还可为10%。

实施例三,上述步骤s5.3中足火适度的叶子,含水量还可为6%。

实施例四,步骤s4所述设定温度的值为48-55℃。

更优地,步骤s4所述设定温度的值为50℃。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