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工玉露茶提高产能及稳定品质的加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2541360发布日期:2020-10-17 02:03阅读:66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茶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手工玉露茶提高产能及稳定品质的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玉露茶,玉露是我国传统名茶。据传清朝康熙年间,恩施芭蕉黄连溪有一位姓蓝的茶商,他自垒茶灶,亲自焙茶,因制出来的茶叶外形紧圆挺直,色绿如玉,故名玉露茶在清朝时期,与“西湖龙井”、“黄山毛峰”被列为清代名茶。恩施玉露产于湖北恩施市南部的芭蕉乡及东郊五峰山。恩施玉露的品质特征是:条索紧细、圆直,外形白毫显露,色泽苍翠润绿,形如松针,汤色清澈明亮,香气清鲜,滋味醇爽,叶底嫩绿匀整。1965年,恩施玉露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2009年被评为“湖北省第一历史名茶”。

传统玉露茶采用手工制作,手工制作的产量低,品质风格难于控制,制约了手工茶的发展,在大力发展机械化制作生产的同时,如何提高手工茶的产能及稳定手工茶产品品质风格,是手工制茶技术的核心,也是提高茶产业经济价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湖北省产茶历史悠久,茶园种植面积大,涉茶人员多,茶叶种植及茶文化底蕴深厚,记载中“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中的“荆巴间”指现湖北西部与现重庆两地交汇地区,由此可见湖北茶叶加工生产历史悠久,中国第一部茶书作者茶圣陆羽出生于今湖北天门市,可见湖北茶文化底蕴深厚。恩施地处湖北西部武陵山脉,产茶历史悠久,恩施玉露不仅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也是湖北省第一历史名茶,在加工工艺上一直保留和传承我国最早、最原始的杀青工艺“蒸青”,也是目前国内唯一传统手工蒸青的绿茶产品,其工艺集蒸青、炒青、烘青为一体,技艺精湛,极具观赏性,产品风格形美、色艳、味醇,风格独特,极具品饮价值。由于手工制作产量少,品质风格各异,很难形成批量化生产,制约了手工茶的发展,手工茶的经济价值受到了限制。传统手工制作又存在产量少的问题,无法形成规模化生产,设计一套科学、规范、合理的手工制作工艺流程及技术指标,是保证茶叶产品质量及产品风格的稳定性和统一性的关键,才能更好提高产量及经济价值。

鉴于以上原因,特提出本发明。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以上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手工玉露茶提高产能及稳定品质的加工方法,本发明的方法将传统手工玉露茶的加工方法进行拆分,整合加工工艺所需的工具及合理配置操作人员,来达到保留手工玉露茶的加工方法同时,又能提高产能及稳定品质风格的工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手工玉露茶提高产能及稳定品质的加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蒸青:将新鲜的玉露茶叶在蒸青箱内进行蒸青;

(2)扇干水汽:将蒸青后的茶叶在扇干水汽台上进行扇干15-25min,叶温降至常温;

(3)炒头毛火:将扇干水汽的茶叶在焙炉盘上进行抛炒至叶色暗绿,叶片主脉发黄,嫩茎满布着细密的褶皱,手捏茶坯,既不感到黏手,茶叶也不相互粘连成团;

(4)迴转揉:将炒头毛火放置到焙炉盘上,至无团块及圆头停止;

(5)对揉:将迴转揉叶放置在焙炉盘上进行揉捻;

(6)铲二毛火:将对揉后叶放置在焙炉盘上,至茶叶呈墨绿色、嫩梗呈黄绿色,手握茶条互不粘连,也不成团,条索尚为紧结,柔软而稍有刺手感,茶叶含水率为30-35%;

(7)悬手搓:将铲二毛火叶放置在焙炉盘上,至茶条呈细长圆形,色泽油绿,茶团柔软,茶条既不粘手又不相互粘连成团,茶叶含水率为25-30%;

(8)依托搓:将悬手搓叶放置在焙炉盘上,用手指捻磨茶叶能成粉末,嫩梗折能脆断,或以口咬茶梗即断并有“嗤嗤”声响,得到所述的手工玉露茶。

恩施玉露茶在各工艺环节对焙炉盘台面的温度要求不同,焙炉盘台面温度是每个工艺环节品质形成的关键,不同环节所要求的温度对品质作用不同,现有技术中在一个焙炉盘上完成整套工艺流程,在升温和降温操作的很难控制,基本上不容易快速达到技术要求,不同批次产品的质量和风格很难达到一致。本发明在每个工艺环节单独设立一个焙炉盘,能使焙炉盘的温度符合本道工艺环节所要求的温度,稳定和保证每道工序所生产的产品风格一致,有利于提高制茶品质和稳定产品品质风格。

每道制作工艺操作手法不同,品质形成也不同,要求也不同,在一个人单独完成整套制作工艺时很难把每道工艺做到极致。同样的鲜叶,不同人制作品质风格各异,从而造成茶品质风格不稳定,本发明中针对每道工艺的要求,挑选能熟练操作和稳定这道工艺品质的操作人员,每道工艺由专人操作,只负责操作本道工艺,这样有利于每道工艺达到操作适度的要求,由此来达到控制每道工艺操作手法和品质的稳定性的目的,最终达到品质质量和品质风格稳,在每道制作工艺由专人负责操作和一个人完成整套制作工艺上对比,每道制作工艺由专人负责操作,其操作的熟练程度和速度都会高于一个人完成整套制作,由此在提高生产速度及产能的同时,还能稳定产品质量和品质风格。。

在传统蒸青玉露制作中,普遍存在各道工序空置的现象,就是做完一道工序进入下一道,前一道工序就没有操作,造成工序的空置,从而影响产能。通过整合方案使每道工艺形成连续化生产,本发明在生产中合理充分利用每一道工序的操作时间,实现每一道工序在生产中不停止,减少工序的空置率。即完成本道工序后原料直接进入下一道工序,又可以马上承接上一道工序的原料开始本道工艺的生产,从而达到提升产能及连续作业的目的。

本发明的玉露茶加工方法拆分为不同的工艺,根据各工艺所要求的技术指标及重要数据设置相关的操作工具,在不改变手工制作的特性和手工茶产品品质风格的同时达到连续化生产、稳定品质风格及提高产能的目的。

进一步的,步骤(1)中蒸青的温度为100-110℃,蒸青时间为40-50s,固定操作人员1名。

蒸青:鼻嗅蒸青叶,青草气消失,清香飘逸,眼观叶面,光泽消减,色现灰绿,手摸叶面,有如涂抹肥皂水一般的滑腻,叶质柔软如棉为适度。

步骤(2)中固定操作人员1名。

扇干水汽指蒸青叶表面水分降低叶温,以免茶叶叶黄、汤浑、香味熟闷。

进一步的,步骤(3)中焙炉盘台面的温度为135-145℃,炒头毛火的时间为12-15min,固定操作人员2名。

进一步的,炒头毛后茶叶的含水量为58-60%。

进一步的,步骤(4)中焙炉盘台面的温度为95-100℃,时间为12-18min,叶成条率为55-60%,固定操作人员4名。

进一步的,步骤(5)中焙炉盘台面的温度为110-120℃,时间为22-28min。

进一步的,步骤(5)中揉捻至90%以上的茶叶形成条索,含水量为45-55%,细胞损伤率为45-50%,固定操作人员4名。

进一步的,步骤(6)中焙炉盘台面的温度为100-110℃,时间为8-10min,固定操作人员2名。

进一步的,步骤(7)中焙炉盘台面的温度为80-120℃,时间为8-10min,固定操作人员4名。

进一步的,步骤(8)中焙炉盘台面的温度80-100℃,时间为60-80min,得到的手工玉露茶的含水率为6.5-7.0%,固定操作人员12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提高产能:按目前传统制作方式,人日均产量约1-1.5千克依托搓叶,30人日均产量约30-45千克依托搓叶,经过本发明的加工方法整合,合理设置设备设施,节约操作流程时间,30人日均产量约96-120千克依托搓叶,产量增加2.6-3.2倍;

(2)产品质量及品质风格稳定:通过工艺整合,合理设置设备设施,合理控制设备设施的技术指标达到符合制作工艺的指标要求。合理分配操作人员,使每道工艺能达到制作指标的要求,稳定每道工艺的产品质量及品质风格,从而达到不同天不同批次制作的产品的稳定性;

(3)提高经济价值:通过工艺整合,提高产量,产值增加2.6-3.2倍。提升产品质量及产品风格的稳定性和统一性,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通过稳定产品风格,能固定一批长期消费的消费者,从而达到提升经济价值的目的;

(4)保持手工制茶的特征:整个工艺的拆分,不改变和影响手工制茶的特性,拆分的每一道工序与传统手工制茶的每一道工序的原理、技术指标及操作手法一致,从而达到提高产能及稳定品质风格的同时,保持手工制茶的特性及产品风格不变;

(5)设施安装简单投资少:根据整合方案,只要在原有的设备设施中添加8个电焙炉盘,不需求添加其他设备设施。以目前市场价每台电焙炉盘3000元左右,8台电焙炉盘总投资约24000元。也不需要为添加设施而大面积改动原有的生产场地,投资小,见效快。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所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一种手工玉露茶提高产能及稳定品质的加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蒸青:设置蒸青灶1个,固定操作人员1名,将新鲜的玉露茶叶在蒸青箱内进行蒸青,每个蒸青格的鲜叶摊放量为0.2-0.25kg,蒸青的温度为100℃,蒸青时间为50s,每次蒸青格摊放鲜叶的操作时间为10-15秒,摊放鲜叶至蒸适度蒸青时间约为1分钟,一个小时生产蒸青叶约9千克,完全可以满足下一道工艺生产的要求;

(2)扇干水汽:设置扇干水汽专用台1个,长方形,以竹筛为宜,筛面有孔,要求要通风好,风扇两到三个(根据生产情况设置),固定操作人员1人,将蒸青后的茶叶在扇干水汽台上进行扇干15min,叶温降至常温为适度转下道工序;

(3)炒头毛火:设置炒头毛火焙炉盘1台,固定操作人员2人,每次操作扇干水汽叶约2-3千克,每小时约炒4批,叶量约为8-12千克,将扇干水汽的茶叶在焙炉盘上进行抛炒至叶色暗绿,叶片主脉发黄,嫩茎满布着细密的褶皱,手捏茶坯,既不感到黏手,茶叶也不相互粘连成团,焙炉盘台面温度为135℃,炒头毛火的时间为12min,茶叶的含水量为58-60%;

(4)迴转揉:设置迴转揉焙炉盘1台,固定操作人员4名,将炒头毛火放置到焙炉盘上,焙炉盘台面的温度为95℃,时间为18min,至无团块及圆头停止,投放3-4千克炒头毛火的叶在焙炉盘面上,每小时约揉4批,叶量约为12-16千克;

(5)对揉:设置对揉焙炉盘2台,焙炉盘台面温度为110℃之间,每个焙炉盘固定操作人员2人,共4人,每个焙炉盘投放6-7千克迴转揉叶在焙炉盘面上,时间22分钟,每小时每台约揉2批,2台共4批,总叶量约为24-28千克,揉捻至90%以上的茶叶形成条索,含水量为45-50%,细胞损伤率为45-50%;

(6)铲二毛火:设置铲二毛火焙炉盘1台,焙炉盘台面固定温度为100℃之间,固定操作人员2人,投放7-9千克迴转揉的叶在焙炉盘面上,操作时间8分钟,每小时约揉6批,叶量约为42-53千克,铲二毛火至茶叶呈墨绿色、嫩梗呈黄绿色,手握茶条互不粘连,也不成团,条索尚为紧结,柔软而稍有刺手感,茶叶含水率为30-35%;

(7)悬手搓:设置悬手搓焙炉盘1台,焙炉盘台面固定温度为80℃之间,固定操作人员4人,每人每次操作叶量为0.8-1千克,每台每批约3.2-4千克,操作时间10分钟,每小时约揉6批,叶量约为19.2-24千克,将铲二毛火叶放置在焙炉盘上,至茶条呈细长圆形,色泽油绿,茶团柔软,茶条既不粘手又不相互粘连成团,茶叶含水率为25-30%;

(8)依托搓:设置依托搓焙炉盘3台,焙炉盘台面固定焙炉盘温度为80℃,每个焙炉盘固定操作人员4人,共12人,每人每次操作叶量为0.8-1千克,每台每批约3.2-4千克,时间80分钟,操作完成叶量为9.6-12千克,茶叶含水量为6.5%-7.0%,春茶生产期间,每天以12小时计算,可生产10批,日生产量约为96-120千克,用手指捻磨茶叶能成粉末,嫩梗折能脆断,或以口咬茶梗即断并有“嗤嗤”声响,得到所述的手工玉露茶。

实施例2

一种手工玉露茶提高产能及稳定品质的加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蒸青:设置蒸青灶1个,固定操作人员1名,将新鲜的玉露茶叶在蒸青箱内进行蒸青,每个蒸青格的鲜叶摊放量为0.2-0.25kg,蒸青的温度为105℃,蒸青时间为45s,每次蒸青格摊放鲜叶的操作时间为10-15秒,摊放鲜叶至蒸适度蒸青时间约为1分钟,一个小时生产蒸青叶约9千克,完全可以满足下一道工艺生产的要求;

(2)扇干水汽:设置扇干水汽专用台1个,长方形,以竹筛为宜,筛面有孔,要求要通风好,风扇两到三个(根据生产情况设置),固定操作人员1人,将蒸青后的茶叶在扇干水汽台上进行扇干20min,叶温降至常温为适度转下道工序;

(3)炒头毛火:设置炒头毛火焙炉盘1台,固定操作人员2人,每次操作扇干水汽叶约2-3千克,每小时约炒4批,叶量约为8-12千克,将扇干水汽的茶叶在焙炉盘上进行抛炒至叶色暗绿,叶片主脉发黄,嫩茎满布着细密的褶皱,手捏茶坯,既不感到黏手,茶叶也不相互粘连成团,焙炉盘台面温度为140℃,炒头毛火的时间为13.5min,茶叶的含水量为58-60%;

(4)迴转揉:设置迴转揉焙炉盘1台,固定操作人员4名,将炒头毛火放置到焙炉盘上,焙炉盘台面的温度为97.5℃,时间为15min,至无团块及圆头停止,投放3-4千克炒头毛火的叶在焙炉盘面上,每小时约揉4批,叶量约为12-16千克;

(5)对揉:设置对揉焙炉盘2台,焙炉盘台面温度为115℃之间,每个焙炉盘固定操作人员2人,共4人,每个焙炉盘投放6-7千克迴转揉叶在焙炉盘面上,时间25分钟,每小时每台约揉2批,2台共4批,总叶量约为24-28千克,揉捻至90%以上的茶叶形成条索,含水量为45-50%,细胞损伤率为45-50%;

(6)铲二毛火:设置铲二毛火焙炉盘1台,焙炉盘台面固定温度为105℃之间,固定操作人员2人,投放7-9千克迴转揉的叶在焙炉盘面上,操作时间9分钟,每小时约揉6批,叶量约为42-53千克,铲二毛火至茶叶呈墨绿色、嫩梗呈黄绿色,手握茶条互不粘连,也不成团,条索尚为紧结,柔软而稍有刺手感,茶叶含水率为30-35%;

(7)悬手搓:设置悬手搓焙炉盘1台,焙炉盘台面固定温度为100℃之间,固定操作人员4人,每人每次操作叶量为0.8-1千克,每台每批约3.2-4千克,操作时间9分钟,每小时约揉6批,叶量约为19.2-24千克,将铲二毛火叶放置在焙炉盘上,至茶条呈细长圆形,色泽油绿,茶团柔软,茶条既不粘手又不相互粘连成团,茶叶含水率为25-30%;

(8)依托搓:设置依托搓焙炉盘3台,焙炉盘台面固定焙炉盘温度为90℃,每个焙炉盘固定操作人员4人,共12人,每人每次操作叶量为0.8-1千克,每台每批约3.2-4千克,时间70分钟,操作完成叶量为9.6-12千克,茶叶含水量为6.5%-7.0%,春茶生产期间,每天以12小时计算,可生产10批,日生产量约为96-120千克,用手指捻磨茶叶能成粉末,嫩梗折能脆断,或以口咬茶梗即断并有“嗤嗤”声响,得到所述的手工玉露茶。

实施例3

一种手工玉露茶提高产能及稳定品质的加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蒸青:设置蒸青灶1个,固定操作人员1名,将新鲜的玉露茶叶在蒸青箱内进行蒸青,每个蒸青格的鲜叶摊放量为0.2-0.25kg,蒸青的温度为110℃,蒸青时间为40s,每次蒸青格摊放鲜叶的操作时间为10-15秒,摊放鲜叶至蒸适度蒸青时间约为1分钟,一个小时生产蒸青叶约9千克,完全可以满足下一道工艺生产的要求;

(2)扇干水汽:设置扇干水汽专用台1个,长方形,以竹筛为宜,筛面有孔,要求要通风好,风扇两到三个(根据生产情况设置),固定操作人员1人,将蒸青后的茶叶在扇干水汽台上进行扇干25min,叶温降至常温为适度转下道工序;

(3)炒头毛火:设置炒头毛火焙炉盘1台,固定操作人员2人,每次操作扇干水汽叶约2-3千克,每小时约炒4批,叶量约为8-12千克,将扇干水汽的茶叶在焙炉盘上进行抛炒至叶色暗绿,叶片主脉发黄,嫩茎满布着细密的褶皱,手捏茶坯,既不感到黏手,茶叶也不相互粘连成团,焙炉盘台面温度为145℃,炒头毛火的时间为15min,茶叶的含水量为58-60%;

(4)迴转揉:设置迴转揉焙炉盘1台,固定操作人员4名,将炒头毛火放置到焙炉盘上,焙炉盘台面的温度为100℃,时间为12min,至无团块及圆头停止,投放3-4千克炒头毛火的叶在焙炉盘面上,每小时约揉4批,叶量约为12-16千克;

(5)对揉:设置对揉焙炉盘2台,焙炉盘台面温度为120℃之间,每个焙炉盘固定操作人员2人,共4人,每个焙炉盘投放6-7千克迴转揉叶在焙炉盘面上,时间28分钟,每小时每台约揉2批,2台共4批,总叶量约为24-28千克,揉捻至90%以上的茶叶形成条索,含水量为45-50%,细胞损伤率为45-50%;

(6)铲二毛火:设置铲二毛火焙炉盘1台,焙炉盘台面固定温度为110℃之间,固定操作人员2人,投放7-9千克迴转揉的叶在焙炉盘面上,操作时间10分钟,每小时约揉6批,叶量约为42-53千克,铲二毛火至茶叶呈墨绿色、嫩梗呈黄绿色,手握茶条互不粘连,也不成团,条索尚为紧结,柔软而稍有刺手感,茶叶含水率为30-35%;

(7)悬手搓:设置悬手搓焙炉盘1台,焙炉盘台面固定温度为120℃之间,固定操作人员4人,每人每次操作叶量为0.8-1千克,每台每批约3.2-4千克,操作时间8分钟,每小时约揉6批,叶量约为19.2-24千克,将铲二毛火叶放置在焙炉盘上,至茶条呈细长圆形,色泽油绿,茶团柔软,茶条既不粘手又不相互粘连成团,茶叶含水率为25-30%;

(8)依托搓:设置依托搓焙炉盘3台,焙炉盘台面固定焙炉盘温度为100℃,每个焙炉盘固定操作人员4人,共12人,每人每次操作叶量为0.8-1千克,每台每批约3.2-4千克,时间60分钟,操作完成叶量为9.6-12千克,茶叶含水量为6.5%-7.0%,春茶生产期间,每天以12小时计算,可生产10批,日生产量约为96-120千克,用手指捻磨茶叶能成粉末,嫩梗折能脆断,或以口咬茶梗即断并有“嗤嗤”声响,得到所述的手工玉露茶。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