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姜黄姜茶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4485480发布日期:2021-03-30 21:09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医药食品中的保健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姜黄姜茶。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的健康越来越关注,而现在,人们已经开始尽量通过食疗保健的方式,来提高自身的健康免疫功能,姜茶是一种饮品,饭后饮用姜茶,有发汗解表、温肺止咳的功效,有利于治疗流感、伤寒、咳嗽。

现有的姜茶制备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原材料的浪费,同时制得的成品中含有较多添加剂,保存期限较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姜黄姜茶的制备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姜黄姜茶的制备方法,采用以下步骤制备:

(1)取姜黄粗品和水,按比例混匀并煮沸,冷却至室温,浓缩,得姜黄提取物;

(2)在步骤(1)制得的姜黄提取物中加入生姜提取物,充分搅拌均均,得姜黄混合物、随后冷藏;

(3)在步骤(2)制得的姜黄混合物中,依次加入白糖粉、葡萄糖粉、麦芽糊精和蜂蜜,充分搅拌均匀;

(4)取步骤(3)搅拌后的混合物,制粒,过筛,并干燥,得所需姜黄姜茶。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1)中,按质量比计算,姜黄粗品:水=1:(5-8),所述煮沸时间为2-3h。

更进一步的,浓缩的标准为姜黄提取物与姜黄粗品的重量比为1.125-1.2。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2)中,生姜提取物为姜辣素和生姜树脂混合物,按质量比计算,姜辣素:生姜树脂=1:(2-5)。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2)中,按质量比计算,姜黄提取物:生姜提取物=1:(2-3)。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2)中,冷藏温度为0-4℃,冷藏时间为10-12h。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3)中,白糖粉、葡萄糖粉、麦芽糊精在加入之前,分别依次过80目筛。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3)中,按质量比计算,姜黄混合物:白糖粉:葡萄糖粉:麦芽糊精:蜂蜜=1:4:1:0.1:0.2。

更进一步的,其中步骤(3)中的白糖粉也可用红糖替代。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4)中,制粒、干燥及粉筛的具体操作为,采用制粒机制粒过20目筛,取过筛后的产品用干燥机进行干燥,干燥后即得本发明姜黄姜茶。

干燥工艺为现有食品加工中的常见工艺,包括干燥机、烤箱等烘干方法。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姜黄姜茶的制备过程中,不添加任何香料及色素,同时制备过程中使用的原料细粉少,浪费少,产品能够规模化生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一种姜黄姜茶的制备方法,采用以下步骤制备:

(1)取姜黄粗品和水,按比例混匀并煮沸,冷却至室温,浓缩,得姜黄提取物;

(2)在步骤(1)制得的姜黄提取物中加入生姜提取物,充分搅拌均均,得姜黄混合物、随后冷藏;

(3)在步骤(2)制得的姜黄混合物中,依次加入白糖粉、葡萄糖粉、麦芽糊精和蜂蜜,充分搅拌均匀;

(4)取步骤(3)搅拌后的混合物,制粒,过筛,并干燥,得所需姜黄姜茶。

步骤(1)中,按质量比计算,姜黄粗品:水=1:5,所述煮沸时间为2h;浓缩的标准为姜黄提取物与姜黄粗品的重量比为1.125。

步骤(2)中,生姜提取物为姜辣素和生姜树脂混合物,按质量比计算,姜辣素:生姜树脂=1:2;姜黄提取物:生姜提取物=1:2;冷藏温度为0℃,冷藏时间为10h。

步骤(3)中,白糖粉、葡萄糖粉、麦芽糊精在加入之前,分别依次过80目筛;按质量比计算,姜黄混合物:白糖粉:葡萄糖粉:麦芽糊精:蜂蜜=1:4:1:0.1:0.2。

步骤(4)中,采用制粒机制粒过20目筛,取过筛后的产品用干燥机进行干燥,干燥后即得本发明姜黄姜茶。

实施例2

一种姜黄姜茶的制备方法,采用以下步骤制备:

(1)取姜黄粗品和水,按比例混匀并煮沸,冷却至室温,浓缩,得姜黄提取物;

(2)在步骤(1)制得的姜黄提取物中加入生姜提取物,充分搅拌均均,得姜黄混合物、随后冷藏;

(3)在步骤(2)制得的姜黄混合物中,依次加入白糖粉、葡萄糖粉、麦芽糊精和蜂蜜,充分搅拌均匀;

(4)取步骤(3)搅拌后的混合物,制粒,过筛,并干燥,得所需姜黄姜茶。

步骤(1)中,按质量比计算,姜黄粗品:水=1:8,所述煮沸时间为3h;浓缩的标准为姜黄提取物与姜黄粗品的重量比为1.2。

步骤(2)中,生姜提取物为姜辣素和生姜树脂混合物,按质量比计算,姜辣素:生姜树脂=1:5;姜黄提取物:生姜提取物=1:3;冷藏温度为4℃,冷藏时间为12h。

步骤(3)中,白糖粉、葡萄糖粉、麦芽糊精在加入之前,分别依次过80目筛;按质量比计算,姜黄混合物:白糖粉:葡萄糖粉:麦芽糊精:蜂蜜=1:4:1:0.1:0.2。

步骤(4)中,采用制粒机制粒过20目筛,取过筛后的产品用干燥机进行干燥,干燥后即得本发明姜黄姜茶。

实施例3

一种姜黄姜茶的制备方法,采用以下步骤制备:

(1)取姜黄粗品和水,按比例混匀并煮沸,冷却至室温,浓缩,得姜黄提取物;

(2)在步骤(1)制得的姜黄提取物中加入生姜提取物,充分搅拌均均,得姜黄混合物、随后冷藏;

(3)在步骤(2)制得的姜黄混合物中,依次加入红糖粉、葡萄糖粉、麦芽糊精和蜂蜜,充分搅拌均匀;

(4)取步骤(3)搅拌后的混合物,制粒,过筛,并干燥,得所需姜黄姜茶。

步骤(1)中,按质量比计算,姜黄粗品:水=1:6,所述煮沸时间为2.2h;浓缩的标准为姜黄提取物重量:姜黄粗品的重量=1.15。

步骤(2)中,生姜提取物为姜辣素和生姜树脂混合物,按质量比计算,姜辣素:生姜树脂=1:4;姜黄提取物:生姜提取物=1:2.5;冷藏温度为2℃,冷藏时间为12h。

步骤(3)中,红糖粉、葡萄糖粉、麦芽糊精在加入之前,分别依次过80目筛;按质量比计算,姜黄混合物:红糖粉:葡萄糖粉:麦芽糊精:蜂蜜=1:4:1:0.1:0.2。

步骤(4)中,采用制粒机制粒过20目筛,取过筛后的产品用干燥机进行干燥,干燥后即得本发明姜黄姜茶。

实施例4

一种姜黄姜茶的制备方法,采用以下步骤制备:

(1)取姜黄粗品和水,按比例混匀并煮沸,冷却至室温,浓缩,得姜黄提取物;

(2)在步骤(1)制得的姜黄提取物中加入生姜提取物,充分搅拌均均,得姜黄混合物、随后冷藏;

(3)在步骤(2)制得的姜黄混合物中,依次加入白糖粉、葡萄糖粉、麦芽糊精和蜂蜜,充分搅拌均匀;

(4)取步骤(3)搅拌后的混合物,制粒,过筛,并干燥,得所需姜黄姜茶。

步骤(1)中,按质量比计算,姜黄粗品:水=1:7,所述煮沸时间为2.5h;浓缩的标准为姜黄提取物重量:姜黄粗品的重量=1.2。

步骤(2)中,生姜提取物为姜辣素和生姜树脂混合物,按质量比计算,姜辣素:生姜树脂=1:4;姜黄提取物:生姜提取物=1:3;冷藏温度为4℃,冷藏时间为11h。

步骤(3)中,白糖粉、葡萄糖粉、麦芽糊精在加入之前,分别依次过80目筛;按质量比计算,姜黄混合物:白糖粉:葡萄糖粉:麦芽糊精:蜂蜜=1:4:1:0.1:0.2。

步骤(4)中,采用制粒机制粒过20目筛,取过筛后的产品用干燥机进行干燥,干燥后即得本发明姜黄姜茶。

实施例5

一种姜黄姜茶的制备方法,采用以下步骤制备:

(1)取姜黄粗品和水,按比例混匀并煮沸,冷却至室温,浓缩,得姜黄提取物;

(2)在步骤(1)制得的姜黄提取物中加入生姜提取物,充分搅拌均均,得姜黄混合物、随后冷藏;

(3)在步骤(2)制得的姜黄混合物中,依次加入红糖粉、葡萄糖粉、麦芽糊精和蜂蜜,充分搅拌均匀;

(4)取步骤(3)搅拌后的混合物,制粒,过筛,并干燥,得所需姜黄姜茶。

步骤(1)中,按质量比计算,姜黄粗品:水=1:5,所述煮沸时间为3h;浓缩的标准为姜黄提取物重量:姜黄粗品的重量=1.2。

步骤(2)中,生姜提取物为姜辣素和生姜树脂混合物,按质量比计算,姜辣素:生姜树脂=1:5;姜黄提取物:生姜提取物=1:3;冷藏温度为3℃,冷藏时间为10-12h。

步骤(3)中,红糖粉、葡萄糖粉、麦芽糊精在加入之前,分别依次过80目筛;按质量比计算,姜黄混合物:红糖粉:葡萄糖粉:麦芽糊精:蜂蜜=1:4:1:0.1:0.2。

步骤(4)中,采用制粒机制粒过20目筛,取过筛后的产品用干燥机进行干燥,干燥后即得本发明姜黄姜茶。

实施例6

一种姜黄姜茶的制备方法,采用以下步骤制备:

(1)取姜黄粗品和水,按比例混匀并煮沸,冷却至室温,浓缩,得姜黄提取物;

(2)在步骤(1)制得的姜黄提取物中加入生姜提取物,充分搅拌均均,得姜黄混合物、随后冷藏;

(3)在步骤(2)制得的姜黄混合物中,依次加入白糖粉、葡萄糖粉、麦芽糊精和蜂蜜,充分搅拌均匀;

(4)取步骤(3)搅拌后的混合物,制粒,过筛,并干燥,得所需姜黄姜茶。

步骤(1)中,按质量比计算,姜黄粗品:水=1:8,所述煮沸时间为2h;浓缩的标准为姜黄提取物重量:姜黄粗品的重量1.2。

步骤(2)中,生姜提取物为姜辣素和生姜树脂混合物,按质量比计算,姜辣素:生姜树脂=1:4;姜黄提取物:生姜提取物=1:3;冷藏温度为4℃,冷藏时间为12h。

步骤(3)中,白糖粉、葡萄糖粉、麦芽糊精在加入之前,分别依次过80目筛;按质量比计算,姜黄混合物:白糖粉:葡萄糖粉:麦芽糊精:蜂蜜=1:4:1:0.1:0.2。

步骤(4)中,采用制粒机制粒过20目筛,取过筛后的产品用干燥机进行干燥,干燥后即得本发明姜黄姜茶。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