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豆制品加工装置

文档序号:24768805发布日期:2021-04-21 04:36阅读:61来源:国知局
一种豆制品加工装置

1.本实用新型涉及豆制品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豆制品加工装置。


背景技术:

2.豆制品是以大豆、小豆、绿豆、豌豆、蚕豆等豆类为主要原料,经加工而成的食品。大多数豆制品是大豆的豆浆凝固而成的豆腐及其再制品。中国是大豆的故乡,中国栽培大豆己有五千年的历史。同时也是最早研发生产豆制品的国家。几千年来,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各种豆类创制了许多影响深远、广为流传的豆制品,如豆腐,豆腐丝,腐乳,豆浆,豆豉,酱油,豆芽,豆肠,豆筋,豆鱼,羊肚丝,猫耳,素鸡翅,大豆耳等。
3.豆制品的加工方法通常采用磨浆、点制后将其中多余的水分压出,对豆制品进行压制成型。由于工业化大规模加工的需要,目前通常采用机械设备对豆制品进行压制,但现有的设备往往存在压力大小不易控制的问题,导致成型后的豆制品含水量及豆制品的质量难以控制,影响豆制品的加工质量和口感。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豆制品加工装置,在压制过程中可对压力大小进行有效的控制,并可有效提高压制效率,可实现压制过程的自动化控制。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豆制品加工装置,包括机架,所述机架内设置有压板,机架顶部设置有压板驱动机构,所述压板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轴承箱和蜗轮蜗杆升降组件,所述轴承箱上设置有传动轴,传动轴一端设置有皮带轮,传动轴通过皮带轮与驱动电机连接,所述蜗轮蜗杆升降组件包括机壳、蜗杆、蜗轮和丝杆,所述蜗杆和蜗轮均通过轴承设置在机壳内,蜗杆一端伸出到机壳外与传动轴另一端连接,蜗杆与蜗轮之间啮合,蜗轮套设在丝杆上与丝杆之间通过螺纹传动连接,丝杆一端伸入到机架内沿机架作上下运动,丝杆伸入到机架的一端上连接压板,所述蜗杆和传动轴之间设置有扭矩限制机构。
7.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扭矩限制机构包括主动套和传动套,所述主动套一端固定设置有法兰套,所述法兰套包括法兰盘和连接在法兰盘上的衬套,法兰套通过衬套套设在主动套上,所述衬套上套设有主动齿轮,主动齿轮两侧分别设置有摩擦片,所述摩擦片套设在衬套上,所述主动套上套设有压盘,压盘与法兰盘之间相对设置,主动齿轮和摩擦片设置在压盘和法兰盘之间,压盘与衬套之间通过锁紧螺栓固定连接;所述传动套一端设置有传动座,传动座包括连接在传动套上的传动盘和沿传动套外缘周向设置的传动环,所述法兰套上法兰盘一端伸入到传动环内,传动环外端面上固定设置有传动圈,所述传动圈内设置有与主动齿轮配合的内齿,主动齿轮和传动圈之间啮合连接,所述主动套套设连接在传动轴上,传动套套设连接在蜗杆上。
8.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压盘上与法兰盘相对的一端端面上设置有环形
凸缘,环形凸缘内径大于衬套直径,环形凸缘外端面压在摩擦片上。
9.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机架包括底座、顶板和设置在底座与顶板之间的导柱,所述压板与导柱之间滑动配合连接。
10.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压板上设置有行程开关。
11.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有益效果:
12.1)该装置采用蜗轮蜗杆升降组件对压板进行驱动对豆制品施加压力,在保压过程中蜗轮蜗杆升降组件的丝杆在受到反作用力作用时,由于蜗轮蜗杆升降组件的特性,此时丝杆不会发生运动,从而在无需驱动力进行驱动的情况下,能够始终保持对豆制品的作用力,具有压力大小稳定及节能的特点。
13.2)通过在蜗轮蜗杆升降组件和传动轴之间设置扭矩限制机构,通过对扭矩大小的设置对输出压力的大小进行控制,使作用在豆制品上的压力能保持恒定,保证对豆制品的压制效果和压制质量。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主视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俯视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扭矩限制机构结构示意图。
17.图中:101、底座,102、顶板,103、导柱,2、压板,3、驱动电机,4、轴承箱,5、传动轴,6、皮带轮,701、机壳,702、蜗杆,703、蜗轮,704、丝杆,8、扭矩限制机构,801、主动套,802、传动套,803、法兰套,831、法兰盘,832、衬套,804、主动齿轮,805、摩擦片,806、压盘,861、环形凸缘,807、锁紧螺栓,808、传动座,881、传动盘,882、传动环,809、传动圈,9、行程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19.如图1和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豆制品加工装置,包括机架,所述机架内设置有压板2,机架包括底座101、顶板102和设置在底座与顶板之间的两个或四个导柱103,所述压板2与导柱103之间滑动配合连接。导柱的数量可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在对顶板进行支撑的同时,可起到对压板进行导向的作用。机架采用框架式结构,压板在机架内沿导柱上下运动,实现对放置在机架底座上豆制品模具中的豆制品进行压制成型。
20.在机架顶部设置有压板驱动机构,压板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3、轴承箱4和蜗轮蜗杆升降组件,所述轴承箱4上设置有传动轴5,传动轴5一端设置有皮带轮6,传动轴5通过皮带轮与驱动电机连接。这里的蜗轮蜗杆升降组件包括固定在机架顶板上的机壳701、蜗杆702、蜗轮703和丝杆704,所述蜗杆702和蜗轮703均通过轴承设置在机壳内,蜗杆702一端伸出到机壳外与传动轴另一端连接,蜗杆702与蜗轮703之间啮合,蜗轮703套设在丝杆上与丝杆之间通过螺纹传动连接,丝杆704一端伸入到机架内沿机架作上下运动,丝杆704伸入到机架的一端上连接压板2。该蜗轮蜗杆升降组件可采用市面上现有的蜗轮蜗杆升降装置,这种蜗轮蜗杆升降装置通过驱动蜗杆转动,蜗杆驱动水平设置的蜗轮转动,蜗轮在转动时,由于蜗轮与丝杆之间为螺纹传动连接方式,蜗轮在转动时驱动丝杠相对于蜗轮所在平面的垂直方向上做上下运动,丝杆在做上下运动时,驱动压板在机架内做上下方向的运动。本实施
例中采用蜗轮蜗杆升降组件对压板进行驱动,利用蜗轮蜗杆升降组件的特性可实现对豆制品的压制过程中在无动力输出的情况下能实现很好的保压操作,保证压制过程中压力大小的稳定。
21.本实施例中在蜗杆702和传动轴5之间设置有扭矩限制机构8。豆制品在压制过程中,由于豆制品的含水量比较大,因此在初始压制阶段,豆制品的变形量会较大,该过程中装置压板的作用力和位移逐渐变大;而随着豆制品中含水量逐渐变少,压板的位移逐渐变小而作用力将快速增加,而采用通过控制位移的方式控制压板的作用力大小,往往难以对压板的作用力大小进行有效的控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实施例中采用了扭矩限制机构。这里扭矩限制机构用于蜗杆与传动轴之间的动力传输,利用扭矩限制机构的工作特性,当蜗杆的扭矩输出值小于扭矩限制机构的限定值时,驱动电机通过扭矩限制机构驱动蜗杆转动,对丝杆进行驱动;当压板作用在豆制品上的作用力逐渐增大,使蜗杆的扭矩输出值大于扭矩限制机构的限定值时,扭矩限制机构在驱动电机的作用下开始打滑,此时扭矩限制机构的扭矩输出值始终保持为一固定值,而此时压板作用在豆制品上的作用力将始终保持在一固定值,从而能很好地保证压制过程中压力大小的稳定,起到有效控制豆制品压制过程中压力大小的作用,同时可对驱动电机及蜗轮蜗杆升降组件进行有效的保护。
22.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扭矩限制机构8包括主动套801和传动套802,所述主动套801一端固定设置有法兰套803,所述法兰套803包括法兰盘831和连接在法兰盘上的衬套832,法兰套803通过衬套832套设在主动套801上,通过螺栓与主动套之间固定连接。在衬套832上套设有主动齿轮804,主动齿轮与衬套之间为滑动配合连接,主动齿轮可在衬套上转动;主动齿轮804两侧分别设置有摩擦片805,所述摩擦片805套设在衬套832上;在主动套801上套设有压盘806,压盘806与法兰盘831之间相对设置,主动齿轮804和摩擦片805设置在压盘806和法兰盘831之间,压盘806与衬套832之间通过锁紧螺栓807固定连接,锁紧螺栓沿压盘周向均匀分布,用于将压盘固定压紧在摩擦片上,对摩擦片之间的主动齿轮两侧端面施加作用力,通过摩擦片抱紧主动齿轮。传动套802一端设置有传动座808,传动座808包括连接在传动套上的传动盘881和沿传动套外缘周向设置的传动环882,传动环在传动盘上形成一个圆形凹槽结构,所述法兰套803上法兰盘一端伸入到传动环内,使传动环环设于法兰套外侧,在传动环882外端面上固定设置有传动圈809,所述传动圈809内设置有与主动齿轮配合的内齿,主动齿轮804和传动圈809之间啮合连接。
23.将主动套套设在传动轴一端,与传动轴之间固定连接,将传动套套设到蜗杆一端,与蜗杆之间固定连接,传动轴带动主动套转动,主动套转动时通过主动齿轮与传动圈之间的啮合连接,驱动传动套带动蜗杆转动。当蜗杆输出的扭矩值达到扭矩限制机构的限定值时,主动齿轮和摩擦片之间发生打滑,主动齿轮和和主动套之间发生相对转动,从而对蜗杆输出的扭矩值进行限定,保证压板作用在豆制品上压力大小的稳定,实现对压力大小的控制。通过调节锁紧螺母的拧紧力,可对摩擦片与主动齿轮之间的摩擦力大小进行调节,从而调整扭矩限制机构扭矩值的大小。该扭矩限制机构在实现上述功能的同时,还具有结构简单,安装使用方便,摩擦片的维护更换方便的特点,可满足该装置的功能使用要求。
24.优选地,在压盘806上与法兰盘相对的一端端面上设置有环形凸缘861,环形凸缘861内径大于衬套直径,环形凸缘861外端面压在摩擦片805上,通过环形凸缘对摩擦片进行压紧;采用这种结构设置,可在摩擦片发生磨损后,使压盘具有更大的调整空间,增加扭矩
限制机构的实用性。
25.优选地,在压板2上设置有行程开关9,通过设置形成开关对该装置进行有效的保护。
26.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附图被认为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所公开的技术内容,不需要创造性的劳动就可以对其中一些技术特征做出一些替换和变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