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揉捻机的磨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451757发布日期:2021-03-30 19:39阅读:94来源:国知局
自动揉捻机的磨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茶叶加工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自动揉捻机的磨体。



背景技术:

目前用于制作茶叶的设备越来越智能化,例如自动揉捻机代替了人工揉捻,提高了揉捻效率,节约了人工成本。中国专利文献cn110651855a公开了“一种全自动茶叶加工系统”,该文献公开的自动揉捻机如图7所示,该揉捻机包括揉捻台52、盖体53(相当于下料门)、固定杆531、气压缸532、限位杆533、转动杆54、连接杆56、固定圈57、磨体58、压盖581、螺杆582、连接体583、伞齿轮盘584、第四调速电机585和变速电机59。变速电机59带动转动杆54转动,转动杆54带动连接杆56,连接杆56通过固定圈57推动磨体58转动,其中磨体58位于揉捻台52上方,揉捻台52上用于放置杀青处理后的茶叶,通过磨体58转动进行揉捻;其中磨体58为圆筒结构,上下两端均为开口结构。

现有磨体58存在缺点在于:磨体58转动过程中,磨体58外部的茶叶不易进入至磨体58内,而实际操作中只有当茶叶进入至磨体58内时,茶叶才能被有效地揉捻。上述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揉捻台52结构存在缺点,另一方面原因在于磨体58结构不够优化。

因此如何设计一种磨体来解决茶叶不易进入磨体内是本技术方案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背景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自动揉捻机的磨体,磨体旋转时,扫料刷可以将揉捻台上的茶叶扫入磨体内,更多的茶叶进入至磨体内有助于提高揉捻效率,提高揉捻质量。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了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自动揉捻机的磨体,包括磨本体,磨本体下部可拆卸地设有扫料刷,扫料刷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扫料刷绕磨本体环形设置,且扫料刷刷头低于磨本体的下边缘。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扫料刷通过扫料刷支架与磨本体固定。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扫料刷通过扫料刷支架与卡箍连接,卡箍可拆卸地与磨本体连接。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扫料刷支架包括l形板,l形板焊接在卡箍外壁,l形板上开设有螺栓孔,扫料刷支架通过螺栓与扫料刷固定。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磨本体下部设有环形卡槽,卡箍包括第一卡箍和第二卡箍,第一卡箍和第二卡箍用于箍在环形卡槽内,且第一卡箍和第二卡箍之间通过螺栓固定。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磨本体包括固定圈,固定圈通过螺栓与磨本体固定,磨本体固定圈外部设有多个连接杆,多个连接杆绕固定圈环形设置。

本专利可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导料护板处用于投放需要揉捻的茶叶,转动杆上设有刷体,在通过刷体将茶叶不断地扫入揉捻槽内,磨体位于揉捻槽内,磨体下部为开口结构,磨体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时,扫料刷对茶叶推扫,同时磨本体是顺着第一弧形导料杆曲线方向转动的,因此茶叶会沿着第一弧形导料杆进入至磨本体内。另外,揉捻槽的底板为凹形结构,更利于茶叶进入磨体内,磨体不断地旋转中,将更多地茶叶聚集在磨体内,从而对茶叶进行有效地揉捻,提高了揉捻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三维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扫料刷、扫料刷支架和卡箍连接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磨本体三维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使用中效果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揉捻台三维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揉捻台侧视图;

图7为现有自动揉捻机主视图。

图中:扫料刷8、扫料刷支架9、卡箍10、环形卡槽11。

具体实施方式

优选的方案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自动揉捻机的磨体,一种自动揉捻机的磨体,包括磨本体,磨本体下部可拆卸地设有扫料刷8,扫料刷8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扫料刷8绕磨本体环形设置,且扫料刷8刷头低于磨本体的下边缘。

传统的自动揉捻机(以中国专利文献cn110651855a公开了“一种全自动茶叶加工系统”为例)的磨体如图7所示,磨体58与揉捻台52之间设有间隙,变速电机59带动转动杆54转动,转动杆54带动连接杆56,连接杆56通过固定圈57推动磨体58转动,揉捻台52上用于放置杀青处理后的茶叶,通过磨体58转动进行揉捻;其中磨体58为圆筒结构,上下两端均为开口结构。茶叶需要进入至磨体58内并随磨体58一体转动才能被有效地揉捻,而传统磨体58转动时,茶叶会分散在揉捻台52不易进入至磨体58内。本技术方案中,采用了扫料刷8结构,可以扫动茶叶随磨体58一同转动,从而提高了揉捻效果。

进一步地,扫料刷8通过扫料刷支架9与磨本体固定。扫料刷8通过螺栓与扫料刷支架9固定,扫料刷支架9可以直接与磨本体焊接,也可以通过卡箍10与磨本体连接。

进一步地,扫料刷8通过扫料刷支架9与卡箍10连接,卡箍10可拆卸地与磨本体连接。采用卡箍10连接方式其优点在于:可以拆卸掉卡箍10并对扫料刷8进行更换。

进一步地,扫料刷支架9包括l形板,l形板焊接在卡箍10外壁,l形板上开设有螺栓孔,扫料刷支架9通过螺栓与扫料刷8固定。扫料刷支架9不需要经常更换,则将扫料刷支架9焊接在卡箍10上,连接比较牢固。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3所示,磨本体下部设有环形卡槽11,卡箍10包括第一卡箍和第二卡箍,第一卡箍和第二卡箍用于箍在环形卡槽11内,且第一卡箍和第二卡箍之间通过螺栓固定。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磨本体包括固定圈57,固定圈57通过螺栓与磨本体固定,磨本体固定圈57外部设有多个连接杆56,多个连接杆56绕固定圈57环形设置。固定圈57安装时从磨本体上方套入,并通过螺栓与磨本体固定。

优选的方案如图5和图6所示,本技术方案配合使用的揉捻台,其结构为:包括揉捻台本体,揉捻台本体上设有揉捻槽1,揉捻槽1边缘设有多个连杆安装槽2,多个连杆安装槽2绕揉捻槽1中心环形设置,揉捻槽1与连杆安装槽2相连通,揉捻槽1的底板为凹形结构,所述底板的上表面由边缘向中心凹陷设置;揉捻槽1中部设有下料门3。

连杆安装槽2中心开设有圆孔,所述圆孔通过轴承与转动轴连接,所述转动轴与转动杆54铰接。磨体58位于揉捻槽1内,磨体58下部为开口结构,磨体58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时,茶叶会被筐入磨体58内;揉捻槽1的底板为凹形结构,更利于茶叶进入磨体58内,磨体58不断地旋转中,将更多地茶叶聚集在磨体58内,从而对茶叶进行有效地揉捻。优选地,磨体58底板与水平面的角度为5°左右。

揉捻槽1的底板高度低于连杆安装槽2底板高度。连杆安装槽2其主要作用是为转动杆54提供一个可旋转的空间,传统的揉捻槽1与连杆安装槽2高度一致,部分茶叶会分散在连杆安装槽2内,即使在转动杆54上可安装刷体,转动杆54带动刷体可以将茶叶扫入揉捻槽1内,但是磨体58旋转又会将茶叶推送至连杆安装槽2内,因此传统的揉捻台不利于茶叶揉捻,部分茶叶没有进入至磨体58内。而本技术方案中,揉捻槽1的底板高度低于连杆安装槽2底板高度,优选地,揉捻槽1的底板高度低于连杆安装槽2底板5-6cm,可以将揉捻槽1与连杆安装槽2分离,通过刷体将茶叶扫入揉捻槽1内,茶叶不会重复进入至连杆安装槽2。

揉捻槽1底板上设有多个第一弧形导料杆4,多个第一弧形导料杆4绕下料门3环形设置。下料门3上表面设有多个第二弧形导料杆6,多个第二弧形导料杆6绕下料门3中心环形设置。

第一弧形导料杆4和第二弧形导料杆6起到导向作用,同时增大了揉捻槽1底板的摩擦力,当磨体58旋转时,磨体58外部的茶叶不会轻易随同磨体58推动,这样利于磨体58将外部茶叶筐入磨体58内。

下料门3上方用于设置磨体58,第一弧形导料杆4和第二弧形导料杆6均朝磨体58旋转的方向凸起设置。茶叶会顺着第一弧形导料杆4下滑进入至磨体58内。

本技术方案中,磨体58的旋转方向是根据第一弧形导料杆4和第二弧形导料杆6凸起方向来定的,当第一弧形导料杆4和第二弧形导料杆6向顺时针方向凸起时,则磨体58旋转方向为顺时针,当第一弧形导料杆4和第二弧形导料杆6向逆时针方向凸起时,则磨体58旋转方向为逆时针。另外,第一弧形导料杆4和第二弧形导料杆6还起到了翻料的作用。多个第一弧形导料杆4构成了旋涡形状。

连杆安装槽2的数量为三个,其中一个连杆安装槽2侧壁高度高于另外两个连杆安装槽2侧壁高度。相对高的连杆安装槽2侧壁形成了导料护板7,导料护板7处用于投放需要揉捻的茶叶,在通过转动杆54上的刷体将茶叶不断地扫入揉捻槽1内。

整个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

导料护板7处用于投放需要揉捻的茶叶,转动杆54上设有刷体,在通过刷体将茶叶不断地扫入揉捻槽1内,磨体58位于揉捻槽1内,磨体58下部为开口结构,磨体58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时,扫料刷8对茶叶推扫,同时磨本体是顺着第一弧形导料杆4曲线方向转动的,因此茶叶会沿着第一弧形导料杆4进入至磨本体内。另外,揉捻槽1的底板为凹形结构,更利于茶叶进入磨体58内,磨体58不断地旋转中,将更多地茶叶聚集在磨体58内,从而对茶叶进行有效地揉捻。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