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远红外热风复合理条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214671发布日期:2021-03-12 10:46阅读:92来源:国知局
一种远红外热风复合理条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茶叶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远红外热风复合理条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对茶叶加工过程中进行布风、理条和烘干的设备均为单独的,生产加工效率较低,同时传动的茶叶在加工过程中,对进料和温度的调控较差,布风过程中风向不均匀,使得加工后的茶叶的条形,出茶的茶色得不到有效的控制,茶汤的品种产生缺陷,导致茶叶的品质难以符合市场需求,故需要对现有的设备进行优化升级,用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远红外热风复合理条设备,其对茶叶理条加热效果好,加工效率高。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

一种远红外热风复合理条设备,包括机架,在机架上设置有用于对茶叶进行理条的理条机构,在理条机构的进料端设置有用于将茶叶输送到理条机构中的进料机构,理条机构包括排列状布置的各理条槽,在理条槽的上侧设置有用于对茶叶在理条过程中的进行吹热气的布风机构和对茶叶进行加热的远红外加热机构,布风机构包括a管体,a管体的上侧为直管段,直管段的下端为斜管段,斜管段的气体流出方向与理条槽的槽口朝向保持一致,在理条槽的下侧设置有电加热机构。

优选地,理条槽在机架上沿着茶叶的输送方向呈倾斜状布置,倾斜角度为0~30度,在理条槽的低端设置有对理条加热处理后的茶叶进行收集的收集机构。

优选地,进料机构包括进料槽,在进料槽和理条槽交接处设置有用于使得进料槽内的茶叶均匀进入各理条槽内的均料单元。

优选地,均料单元包括对应于各理条槽进料端分别立状设置的均料部,均料部的局部板面凸出于相邻处的进料槽的槽底面,均料部的上侧边部呈倾斜状布置,靠近a驱动机构一侧的均料部的上侧边部较远离另一侧的边部低,a驱动机构设置在机架上。

优选地,布风机构包括进风单元和出风嘴,在机架上设置有与进风单元的进风端相连接的鼓风组件,鼓风组件鼓入气流从出风嘴中吹出,出风嘴的出口气体流出方向与理条槽的槽口朝向保持一致,出风嘴前端倾斜角在0~30度。

优选地,在进风单元和出风嘴之间设置有均风单元,均风单元包括分布气流组件和均风盒,在均风盒上设置有与进风端相连接的接风口,均风盒内沿盒长方向间隔设置有对鼓入的气流进行导向的均风板,均风板将鼓入的气流均匀导向到分布气流组件内,在分布气流组件上间隔设置有a管体。

优选地,远红外加热机构包括远红外加热单元,在机架上设置有安装远红外加热单元的a升降支架,在a升降支架上设置有安装远红外加热单元的b安装件和设置在b安装件上侧安装远红外加热单元供电电线和控制线的a安装件,远红外加热单元与控制单元相连接,控制单元调控远红外加热单元的运行状态,每组远红外发生单元保持与理条槽一致的倾斜角,斜角在0~30度。

优选地,在相邻的a管体上的直管段之间形成装配a升降支架的装配区域。

优选地,在电加热机构和理条槽之间设置有隔热损失机构,隔热损失机构用于使得电加热机构产生的绝大部分热量能均匀的传递到理条槽上。

优选地,均料部为各个相互独立的a2板件构成,在a2板件的上侧沿理条槽的槽宽方向分别设置有a1板件,a1板件的上侧倾斜状布置,a1板件和a2板件配合使得茶叶从进料槽上均匀的落入到理条槽中。

优选地,分布气流组件包括设置在均风盒出风口的a分流管,a分流管为方管,在a分流管的两外侧沿管长方向间隔设置有与其相连通连接的b分流管,在b分流管的另一端设置有与a分流管的管长相向相一致的c分流管,在b分流管上间隔均布设置有a管体,a分流管将鼓入的气流导入到b分流管中,经b分流管上的a管体吹入到理条槽内。

优选地,隔热损失机构为密封条构成,在电加热机构上设置有与密封条相适应的安装架,密封条用于使得电加热机构产生的热量能均匀的传递到理条槽上。

本实用新型取得的技术效果为:通过设置的热风机构和电加热机构,对茶叶表面的水分进行蒸发,对其进行烘干处理,配合设置的远红外加热机构,能对茶叶的内部进行加热,烘干茶叶的内部水分,有效的提高对茶叶的烘干效果,在出气嘴的直管段处设置有供远红外加热机构进行装配的装配区域,供远红外加热机构沿高度方向进行移动,使得远红外加热机构与茶叶之间的距离能产生改变,方便对不同的理条槽内的茶叶进行均匀加热,设备的加热效果好,理条效率高,自动化程度较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远红外热风复合理条设备的轴测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远红外热风复合理条设备的另一视角轴测图;

图3为图1中去除防护箱盖和进料槽的结构示图;

图4为图3中去除布风机构的结构视图;

图5为图4中去除远红外加热机构的结构视图;

图6为图5中去除理条机构的结构视图;

图7为图6中去除电加热机构的结构视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进料槽的结构视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布风机构的结构视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远红外加热机构的结构视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加热机构的结构视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a驱动机构与活动理条架连接的结构视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布风机构、远红外加热机构、理条机构和电加热机构组合的结构视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布风机构、远红外加热机构和理条机构组合的结构视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理条机构和电加热机构组合的结构视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活动理条架反面的结构视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均风盒的结构视图。

各附图标号对应关系如下:100-机架,110-鼓风组件,111-鼓风机,120-防护箱盖,121-活动孔,122-透气栅孔,123-抽气风扇,130-a驱动机构,131-驱动电机,132-传动轮,133-滑动块,134-支撑杆,135-支撑轮组,135a-支撑轮,136-缓冲弹簧,200-进料机构,210-进料槽,220-均料部,221-a1板件,222-a2板件,223-条形板件,224-锁紧螺栓,225-条形装配孔,300-理条机构,310-活动理条架,320-盖板部,330-理条槽,331-a槽壁,332-b槽壁,400-布风机构,410-b1管段,420-b2管段,430-均风盒,431-均风板,440-a分流管,450-c分流管,460-b分流管,461-a管体,500-远红外加热机构,510-远红外加热子单元,520-a升降支架,521-a安装件,522-b安装件,600-电加热机构,610-电加热支架,620-电加热子单元,621-电阻丝,700-隔热损失机构,710-隔风板,720-方管,730-石棉布。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明。应当理解,以下文字仅仅用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并不对本实用新型具体请求的保护范围进行严格限定。

参阅图1至图17,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远红外热风复合理条设备,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对茶叶进行理条、烘干过程中,茶叶内部的水分得不到散发,理条、烘干效果不佳等问题。

如图1至图17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为包括机架100,在机架100上设置有用于对茶叶进行理条的理条机构300,在理条机构300的进料端设置有用于将茶叶输送到理条机构300中的进料机构200,理条机构300包括排列状布置的各理条槽330,在理条槽330的上侧设置有用于对茶叶在理条过程中的进行吹热气的布风机构400和对茶叶进行加热的远红外加热机构500,布风机构400包括a管体461,a管体461的上侧为直管段,直管段的下端为斜管段,斜管段的气体流出方向与理条槽330的槽口朝向保持一致,在理条槽330的下侧设置有电加热机构600。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是:进料机构200包括进料槽210,将茶叶输送到进料槽210内,在进料槽210和理条槽330交接处设置有均料部220,均料部220的局部板面凸出与相邻处的进料槽210的槽底面,均料部220的上侧边部呈倾斜状布置,靠近a驱动机构130一侧的均料部220的上侧边部较远离另一侧的边部低,在a驱动机构130带动理条槽330进行往复摆动时,通过均料部220使得茶叶能均匀的落入到理条槽330内,在理条槽330上侧设置的布风机构400和远红外加热机构500,通过鼓风组件110产生热气流,分布气流组件上的出气嘴将气流导入到理条槽330内,使得茶叶表面的水分散失,出气嘴由a管体461构成,a管体461的上侧为直管段,直管段的下端为斜管段,在相邻的a管体461的直管段之间形成装配远红外加热机构500的装配区域,通过远红外加热机构500对理条槽330内的茶叶进行加热,使得茶叶的内部温度均匀升高,水分散失,提高对茶叶的烘干效果,同时通过在理条槽330下侧设置的电加热机构600,沿着理条槽330的槽长方向间隔设置的各电加热子单元620,其加热温度相异,能使得茶叶的根茎和叶片均匀的被烘干。

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5和图13至图16所示,为了对理条烘干后的茶叶进行收集,本实施例中的理条槽330在机架100上沿着茶叶的输送方向呈倾斜状布置,倾斜角度为0~30度,在理条槽330的低端设置有对理条加热处理后的茶叶进行收集的收集机构。

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2和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进料机构200包括进料槽210,在进料槽210和理条槽330交接处设置有用于使得进料槽210内的茶叶均匀进入各理条槽330内的均料单元。均料单元包括对应于各理条槽330进料端分别立状设置的均料部220,均料部220的局部板面凸出与相邻处的进料槽210的槽底面,均料部220的上侧边部呈倾斜状布置,靠近a驱动机构130一侧的均料部220的上侧边部较远离另一侧的边部低,使得a驱动机构130在带动活动理条架310往复运动过程中,在进料槽210内的茶叶能均匀的落入到理条槽330内。

优选地,如图8所示,上述方案中的均料单元包括对应于各理条槽330进料端分别立状设置的均料部220,均料部220的局部板面凸出于相邻处的进料槽210的槽底面,均料部220的上侧边部呈倾斜状布置,靠近a驱动机构130一侧的均料部220的上侧边部较远离另一侧的边部低,a驱动机构130设置在机架100上。通过均料部220使得从进料槽210内的茶叶能均匀的落入到理条槽330内。

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3和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布风机构400包括进风单元和出风嘴,在机架100上设置有与进风单元的进风端相连接的鼓风组件110,鼓风组件110鼓入气流从出风嘴中吹出,出风嘴的出口气体流出方向与理条槽330的槽口朝向保持一致,出风嘴前端倾斜角在0~30度。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是:鼓风组件110产生热气流,通过进风管将热气流导入到均风盒430内,由均风盒430内的均风板431将鼓入的热气流均匀的导入到a分流管440中,通过与a分流管440相连通连接的b分流管460将热气流导入到a管体461中,a管体461将鼓入的热气流吹入到理条槽330内,加快茶叶表面的水分蒸发,进风管的进风端与鼓风组件110相连接,均风盒430的盒顶处设置有与进风管相连接的接风口,a分流管440连接在均风盒430的出风端,a管体461的上侧为直管段,直管段的下侧为斜管段,斜管段的出口气体流向与理条槽330的槽口朝向一致,鼓入的热气流经斜管段的导向吹送到理条槽330内的茶叶上,使得茶叶表面的水分蒸发。

优选地,如图9所示,上述方案中在进风单元和出风嘴之间设置有均风单元,均风单元包括分布气流组件和均风盒430,在均风盒430上设置有与进风端相连接的接风口,均风盒430内沿盒长方向间隔设置有对鼓入的气流进行导向的均风板431,均风板431将鼓入的气流均匀导向到分布气流组件内,在分布气流组件上间隔设置有a管体461。分布气流组件包括设置在均风盒430出风口的a分流管440,a分流管440为方管,在a分流管440的两外侧沿管长方向间隔设置有与其相连通连接的b分流管460,在b分流管460的另一端设置有与a分流管440的管长相向相一致的c分流管450,在b分流管460上间隔均布设置有a管体461,a分流管440将鼓入的气流导入到b分流管460中,经b分流管460上的a管体461吹入到理条槽330内,a管体461设置在b分流管460上,当鼓风组件110鼓入热气流时,由于导入到a分流管440内时,气流垂直导入,使得靠近a分流管440的b分流管460导出的气流比远离a分流管440的b分流管460导出的气流流量高,导致吹入到理条槽330内的气流不均匀,通过在a分流管440和鼓风组件110之间设置的均风盒430,通过均风盒430内倾斜设置的均风板431对垂直吹入的气流斜向均匀导入到a分流管440内,使得从b分流管460中导出的气流均匀的吹入到理条槽330内,保证理条槽330内茶叶的烘干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远红外加热机构500包括远红外加热单元,在机架100上设置有安装远红外加热单元的a升降支架520,在a升降支架520上设置有安装远红外加热单元的b安装件522和设置在b安装件522上侧安装远红外加热单元供电电线和控制线的a安装件521,远红外加热单元与控制单元相连接,控制单元调控远红外加热单元的运行状态,每组远红外发生单元保持与理条槽330一致的倾斜角,斜角在0~30度。在相邻的a管体461上的直管段之间形成装配a升降支架520的装配区域,a升降支架520沿高度方向活动安装在装配区域内,使得远红外加热单元能调整与理条槽330之间的间距,适应不同类型茶叶的烘干需求。

优选地,如图2、图4、图10和图13至图14所示,为了使得远红外加热单元能沿高度方向进行调整,本实施例中在相邻的a管体461上的直管段之间形成装配a升降支架520的装配区域。

进一步地,如图6和图15所示,本实施例中在电加热机构600和理条槽330之间设置有隔热损失机构700,隔热损失机构700用于使得电加热机构600产生的绝大部分热量能均匀的传递到理条槽300上。隔热损失机构700防止外部的气流流入到理条槽330和电加热机构600之间,同时阻碍由于理条槽330在摆动过程中产生的风动对电加热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精度产生影响。由于理条槽330在工作时会沿槽宽方向进行往复摆动,通过设置的隔热损失机构700,用于阻碍理条槽330和电加热机构600之间的风动,使得电加热机构600能对理条槽330均匀的加热,对茶叶进行烘干。

优选地,如图8所示,上述方案中的均料部220为各个相互独立的a2板件222构成,在a2板件222的上侧沿理条槽330的槽宽方向分别设置有a1板件221,a1板件221的上侧倾斜状布置,a1板件221和a2板件222配合使得茶叶从进料槽210上均匀的落入到理条槽330中。靠近a驱动机构130的a1板件221的上侧斜率逐渐增加,靠近a驱动机构130的a2板件222凸出相邻处的进料槽210的槽底面的高度逐渐减小,使得a驱动机构130带动理条槽330往复运动过程中,茶叶能从进料槽210中均匀的落入到理条槽330内。

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3和图9所示,为了让鼓风组件110鼓入的气流均匀的吹入到理条槽330中,本实施例中的分布气流组件包括设置在均风盒430出风口的a分流管440,a分流管440为方管,在a分流管440的两外侧沿管长方向间隔设置有与其相连通连接的b分流管460,在b分流管460的另一端设置有与a分流管440的管长相向相一致的c分流管450,在b分流管460上间隔均布设置有a管体461,a分流管440将鼓入的气流导入到b分流管460中,经b分流管460上的a管体461吹入到理条槽330内。

优选地,如图6和图15所示,上述方案中的隔热损失机构700为密封条构成,在电加热机构600上设置有与密封条相适应的安装架,密封条用于使得电加热机构600产生的热量能均匀的传递到理条槽330上。密封条用于阻止理条槽330往复摆动过程中,在理条槽330和电加热机构600之间产生的风动,使得二者之间的热量能均匀的传递到理条槽330上,均匀的加热茶叶。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9所示,本实施例为了将气流均匀的吹入到理条槽330内的茶叶上,还提供了布风机构,包括进风管和出风嘴,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均风单元,所述的出风嘴在均风单元的下侧呈排列状布置组成热风单元,各出风嘴的上端均与均风单元相连通连接,进风管位于均风单元的上侧并与均风单元相连通连接,均风单元使得各出风嘴的下端出口均匀出风。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是:进风管包括横状布置的b1管段410和竖状布置的b2管段420,b1、b2管段420呈l状布置,b1管段410的进风端与鼓风组件110相连接,鼓风组件110包括热风发生器,鼓风机111工作将气流鼓入到b1、b2管段420内,在b2管段420与a分流管440之间设置有均风盒430,当气流通过均风盒430时,通过内部的均风板431将气流均匀的导入到a分流管440内,a分流管440将气流导入到b分流管460内,b分流管460将气流导入到吹风嘴内,通过吹风嘴将气流吹入到理条槽330内,将理条槽330内的茶叶均匀的接受热风,提高茶叶理条烘干的效果。

优选地,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进风管包括横状布置的b1管段410和竖状布置的b2管段420,b1、b2管段420呈l状布置,b1管段410的进风端与鼓风组件110相连接,b2管段420的下端与均风单元相连接。鼓风组件110包括热风发生器,工作时,鼓风机111将热风鼓入到b1管段410内,经b1管段410导入到b2管段420内,通过b2管段420导入到a分流管440内。

优选地,如图2和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均风单元包括用于调节气流流向的流向调整子单元和使得气流沿着出风嘴设置的区域范围进行均布的分布气流子单元,流向调整子单元和分布气流子单元沿着气流的流动路径依次设置。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是:流向调整子单元包括均风盒430,均风盒430的盒顶处设置有与进风管相连接的接风口,均风盒430内设置有倾斜布置的均风板431,均风板431将从b2管段420内导入的气流均匀的导向到a分流管440内;分布气流子单元包括a分流管440,在a分流管440的两外侧分别设置有与其相连通连接的b分流管460,吹风嘴设置在b分流管460上,气流经均风盒430导入到a分流管440内,a分流管440将气流导入到b分流管460内,通过吹风嘴将气流导向到理条槽330内的茶叶上。

优选地,如图17所示,上述方案中的流向调整子单元包括均风盒430,均风盒430的盒顶处设置有与进风管相连接的接风口,均风盒430内设置有倾斜布置的均风板431,均风板431在均风盒430内沿着盒长方向间隔设置,均风盒430的盒底设置成敞口状与分布气流子单元相连接。由于b2管段420与a分流管440直接连通,而a分流管440需要将气流导入到b分流管460,当气流从b2管段420直接导入到a分流管440内时,靠近b2管段420的b分流管460导向的气流比远离b2管段420的b分流管460气流强,会导致通入到理条槽330内的气流不均匀,通过在b2管段420和a分流管440之间设置的均风盒430,使得从b2管段420内的气流能均匀的导入到a分流管440内,使得通入到理条槽330内的气流均匀,有效提高对茶叶理条烘干的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17所示,为了保持b2管段420内的气流均匀导入到a分流管440内,本实施例中均风盒430的长度方向与b1管段410的管长方向保持一致,b2管段420与均风盒430上靠近b1管段410的端部相连接,均风板431上侧的板边部沿着a方向较均风板431下侧的板边部靠近b1管段410的进风端布置,a方向与b1管段410内气流的流向相一致。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分布气流子单元包括a分流管440,a分流管440的中部上端与流向调整子单元相连通连接,a分流管440的两外侧分别设置有与其相连通连接的b分流管460,a分流管440两侧的b分流管460分别相对应布置,b分流管460沿着a分流管440的管长方向在a分流管440的两外侧分别间隔设置,a、b分流管均呈横状布置,所述的出风嘴设置在b分流管460上,位于a分流管440同一侧的b分流管460上较远离a分流管440的端部分别与c分流管450相连通连接,c分流管450与a分流管440的管长相向相一致,a、c分流管的两端均设置成封堵状。气流导入到a分流管440内时,与a分流管440连通的b分流管460将气流导向到理条槽330内,在位于a分流管440同一侧的b分流管460上较远离a分流管440的端部分别与c分流管450相连通连接,c分流管450与a分流管440配合将从b2管段420导入的气流导入到b分流管460内。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13至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嘴下端出口的气体流出方向与下侧理条槽330的槽口朝向保持一致。出风嘴的上侧为直管段,直管段的下端斜向下延伸设置为斜管段,斜管段的倾斜朝向与理条槽330的槽口朝向保持一致,使得从斜管段内吹出的气流吹入到理条槽330内,与理条槽330内的茶叶充分接触,有利于提高理条烘干效果。

优选地,如图9所示,上述方案中的所述出风嘴由a管体461构成,a管体461包括位于上侧的直管段,直管段的下端斜向下延伸设置斜管段,斜管段的下端构成出风嘴的出口,热风单元由沿着理条单元宽度方向间隔布置的热风子单元组成,顺延布置的两b分流管460上安装的各出风嘴组成一个热风子单元,相邻热风子单元出风嘴上直管段之间形成装配区域,装配区域用于安装远红外加热子单元510和提供远红外加热子单元510上下移动的空间。通过顺延布置的两b分流管460上安装的各出风嘴组成一个热风子单元,相邻热风子单元出风嘴上直管段之间形成装配区域,出风嘴的直管段处可以使得装配区域内的远红外加热子单元510沿高度方向进行调整,在与理条槽330合适的间距处对茶叶的内部进行加热,配合鼓风机111鼓入的热风通过b1、b2管段420,经a分流管440和b分流管460导入到a管体461内,经a管体461导入到理条槽330内,实现对理条槽330内茶叶的理条和烘干。

优选地,如图2和图9和图13至图14所示,为了使得a分流管440和c分流管450内的气流均导入到b分流管460内,本实施例中的a、c分流管450为方管、b分流管460为圆管,a、c分流管450的管截面尺寸均大于b分流管460的管截面尺寸。

优选地,如图1至图2所示,为了将烘干时蒸发的茶叶湿气排出,本实施例中在机架100上与分布气流子单元对应处设置有将茶叶烘干的湿气抽出的抽气组件,抽气组件包括抽气风扇123,抽气风扇123工作时将茶叶在烘干时蒸发的湿气排出。

优选地,如图1至图2所示,在机架100上设置有防护箱盖120,抽气风扇123设置在防护箱盖120上,在防护箱盖120上设置有与b2管段420相适应的空缺部。防护箱盖120用于保护在机架100上的均风单元,在防护箱盖120上均匀开设有透气栅孔122。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8所示,为了让茶叶能被均匀进行理条和烘干,本实施例还提供了用于理条槽330进料的进料机构,包括理条单元,理条单元由排列状布置的各理条槽330,理条单元的进料端设置有进料槽210,进料槽210和理条单元交接处设置有用于使得进料槽210内的茶叶均匀进入各理条槽330内的均料单元。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是:将需要进行理条烘干处理的茶叶倒在进料槽210上,启动驱动电机131,驱动电机131通过曲柄滑块传动机构传动,带动由支撑杆134和支撑轮135a支撑的活动理条架310沿理条槽330的槽宽方向往复运动,由于往复摆动过程中,靠近驱动电机131一侧的进料槽内的茶叶会比远离驱动电机131一侧的茶叶多,通过在各理条槽330端部的上侧边部沿a方向的斜率逐渐增大布置a1板件221,对茶叶进行阻挡,然后通过局部板面凸出于相邻处的进料槽210的槽底面且凸出于相邻处的进料槽210的槽底面的高度逐渐减小布置的a2板件222,使得茶叶能均匀的落入到理条槽330内,通过理条槽330的运动使得落入到理条槽330内的叶片在槽内被槽壁推挤、整压,同时伴随茶叶彼此间的挤压实现叶片的收拢、卷束而成条束状,由于理条槽330上设置有出风嘴,茶叶在理条槽330内振动且经气流吹动,使得茶叶在理条槽330内移动后进行收集,完成对茶叶的加工处理。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均料单元包括对应于各理条槽330进料端分别立状设置的均料部220,均料部220的局部板面凸出于相邻处的进料槽210的槽底面设置,均料部220的上侧边部呈倾斜状布置。其中的均料单元包括立状布置的a1板件221,a1板件221的下侧沿a方向分别设置各个均料部220,均料部220为各个相互独立的a2板件222构成,a1板件221在条形板件223往复摆动时对堆积在进料槽210上的茶叶进行阻挡,同时a2板件222的局部板面凸出于相邻处的进料槽210的槽底面,使得分散后的茶叶能均匀的落入到理条槽330内。

优选地,如图8所示,上述方案中的均料部220升降式安装,均料部220与对其高度进行锁紧的锁紧组件相连接。紧组件包括锁紧螺栓224,在a1/a2板件或安装部上设置有竖状布置的条形装配孔225,使得通过条形装配孔225和锁紧螺栓224的装配实现对a1/a2板件高度的调整和锁紧。

优选地,如图1和图15至图16所示,上述方案中的理条槽330的两侧槽壁分别记为a槽壁331和b槽壁332,理条单元通过a驱动机构130调节其沿槽宽方向往复运动,a槽壁331较b槽壁332靠近a驱动机构130布置,均料部220上侧边部的高度沿a方向逐渐降低,所述的a方向为b槽壁332指向a槽壁331的方向。b槽和a槽合并使得理条槽330在宽度方向上延伸布置,由于均料部220上侧边部的高度沿a方向逐渐降低,使得进料槽210内的茶叶能被均匀的导入到理条槽330内,方便茶叶在理条槽330内进行理条处理。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沿a方向各均料部220上侧边部的斜率逐渐增大。a1板件221的上侧边部的斜率逐渐增大,使得茶叶沿a方向的阻挡效果逐渐减小,有利于将茶叶均匀的从进料槽210输送到理条槽330内。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为了使得在往复摆动过程中的进料槽210内的茶叶能均匀的落入到理条槽330内,本实施例中沿a方向各均料部220凸出于相邻处的进料槽210的槽底面的高度逐渐减小。

优选地,如图8所示,上述方案中的均料单元包括立状布置的a1板件221,a1板件221的下侧沿a方向分别设置各个均料部220。通过设置的a1板件221,在驱动电机131带动理条槽330摆动时,对茶叶沿a方向的阻挡效果逐渐减小,使得茶叶能均匀的落入到理条槽330内。

优选地,如图8所示,上述方案中的均料部220为各个相互独立的a2板件222构成。a2板件222的上部局部板面凸出于相邻处的进料槽210的槽底面,同时a1板件221沿a方向对茶叶的阻挡效果逐渐减小,使得茶叶从a2板件222中通过的量能保持均匀,从进料槽210中均匀的落入到理条槽330内。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8所示,为了方便将茶叶输送到理条槽330内,同时将a1\a2板件进行固定,本实施例中的进料槽210呈倾斜状布置,且进料槽210靠近理条槽330的端部高度较低,理条槽330高度较低的槽底边部向下弯折形成用于安装均料单元的安装部,锁紧组件包括锁紧螺栓224,a1/a2板件或安装部上设置有竖状布置的条形装配孔225,通过条形装配孔225和锁紧螺栓224的装配实现对a1/a2板件高度的调整和锁紧。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理条槽330的各槽壁的前端端面上设置有条形板件223,条形板件223的板宽方向与a方向相一致,条形板件223包括位于下侧的斜板段,斜板段的倾斜方向与该处的槽壁的倾斜方向相一致,斜板段的上侧延伸设置有立状布置的直板段,均料部220设置在相邻的条形板件223之间,斜板段的高度与理条槽330延伸至进料槽210的槽底上侧的槽壁高度相一致。通过在理条槽330的各槽壁的前端端面上设置的由直板段和斜板段构成的条形板件223,使得均料部220能让进料槽210内的茶叶均匀的落入到理条槽330内。

进一步地,如图12和图16所示,为了使得理条槽330能在机架100上进行往复运动,本实施例中的理条槽330设置在活动理条架310上,a驱动机构130包括设置在机架100上的驱动电机131,在驱动电机131的动力输出端设置有传动轮132,在活动理条架310上设置有与传动轮132相配合的滑动块133,传动轮132与滑动块133构成曲柄滑块传动机构,驱动电机131带动传动轮132进行转动,通过曲柄滑块传动机构使得活动理条架310沿理条槽330的槽宽方向往复运动,从而带动理条槽330进行运动。

进一步地,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在活动理条架310上设置有支撑杆134,在机架100上设置有对支撑杆134进行支撑的支撑轮组135,当驱动电机131带动活动理条架310进行移动时,支撑杆134在支撑轮组135上移动,对活动理条架310进行支撑。当活动理条架310由驱动电机131带动沿理条槽330的槽宽方向往复运动时,支撑杆134推动支撑轮组135进行转动,进而对支撑杆134进行支撑。

优选地,如图12所示,上述方案中的支撑轮组135包括沿高度方向布置的支撑轮135a,位于下侧的支撑轮135a对支撑杆134进行支撑,位于上侧的支撑轮135a与机架100之间设置有缓冲弹簧136,在高度方向对支撑杆134弹性支撑。由于传动电机通过曲柄滑块传动机构带动活动理条架310往复运动,防止活动理条架310在高度方向产生跳动,在支撑杆134上侧的支撑轮135a与机架100之间设置有缓冲弹簧136。

进一步地,如图6和图11所示,为了对茶叶进行充分均匀的烘干,本实施例还提供了用于茶叶生产的加热单元,包括位于理条单元下侧的电加热单元和位于理条单元上侧的远红外加热单元、热风单元,理条单元由排列状布置的各理条槽330组成,所述的远红外加热单元包括各个远红外加热子单元510,热风单元包括各个热风子单元,所述的热风子单元和远红外加热子单元510沿着理条单元的槽宽方向间隔设置。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是:理条单元由排列状布置的各理条槽330组成,当茶叶被输送到理条槽330内时,控制单元调控各个电加热单元、热风单元、远红外加热单元进行运行,设置在理条槽330上侧的远红外加热单元和热风单元,通过热风单元将热风输送到理条槽330的槽体内,使得茶叶表面的水分蒸发,通过远红外加热单元使得茶叶的内部温度升高,对茶叶内部进行加热烘干,设置在理条槽330下侧的电加热单元,通过各电加热子单元620对理条槽330下侧加热,使得理条槽330内茶叶在收拢和卷束时将水分蒸发,更好的成型成条束状。

进一步地,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远红外加热单元/远红外加热子单元510沿理条单元的高度方向升降式装配。远红外加热单元/远红外加热子单元510沿着理条槽330的高度方向进行升降式装配,方便远红外加热单元/远红外加热子单元510调整与理条槽330内茶叶的间距,满足不同茶叶品种和不同含水率的烘干需要,使得远红外加热单元/远红外加热子单元510能均匀的对茶叶的内部进行加热处理。

优选地,如图13和图14所示,上述方案中的热风子单元的出气端延伸至理条槽330的槽内。出气端的热风吹入到理条槽330的槽内,对理条槽330的槽体内的茶叶进行加热烘干处理。

进一步地,如图所示,为了使远红外加热子单元510和热风子单元产生的热风能均匀的与理条槽330内的茶叶接触,本实施例中的各远红外加热子单元510的加热方向和各热风子单元的出气方向分别与各理条槽330的槽口朝向保持一致。

优选地,如图13和图14所示,上述方案中的热风子单元由各个沿着理条槽330的槽长方向间隔布置的各出风嘴构成。出风嘴由a管体461构成,a管体461的上侧为直管段,在直管段的下端设置有斜管段,由于理条槽330的槽壁倾斜设置,通过斜管段方便的将热风吹入到理条槽330内,对茶叶进行加热处理。

进一步地,如图6和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电加热单元由沿着理条槽330的槽长方向间隔设置各电加热子单元620组成,各电加热子单元620的加热温度相异。电加热子单元620包括电阻丝621,由控制单元控制在理条槽330的下侧进行加热,通过各电加热子单元620产生不同的加热温度,使得茶叶在理条槽330内进行移动过程中能对茶叶的根茎和叶片充分烘干。

进一步地,如图13和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出风嘴由a管体461构成,a管体461包括位于上侧的直管段,直管段的下端斜向下延伸设置斜管段,斜管段的下端构成出风嘴的出口,斜管段延伸设置至理条槽330的槽内,相邻热风子单元上的直管段之间形成装配远红外加热子单元510的装配区域。由于理条槽330的槽壁倾斜设置,通过斜管段方便的将热风吹入到理条槽330内,对茶叶进行加热处理,在相邻的热风子单元上的直管段之间形成装配远红外加热子单元510的装配区域,使得远红外加热子单元510能方便的调整与理条槽330内的茶叶之间的间距,能对茶叶均匀加热处理。

优选地,如图10所示,为了方便将远红外加热子单元510装配在机架100上,同时方便对远红外加热子单元510进行接线,上述方案中的远红外加热单元安装在a升降支架520上,a升降支架520上设置有各个用于安装各远红外加热子单元510的各个a安装组件,a安装组件包括上、下间隔布置的a、b安装件,a、b安装件均沿理条槽330的槽长方向布置,所述的远红外加热子单元510安装在b安装件522的下板面上,a安装件521的上板面上设置为远红外加热子单元510供电的电线以及控制线。

本实施例中的a升降支架520通过螺栓连接在机架100上,在机架100上设置有与螺栓相适应的条形安装孔,当需要调整远红外加热子单元510与理条槽330之间的间距时,通过调整螺栓在条形安装孔内的高度位置来使得a升降支架520进行升降。

进一步地,如图10所示,b安装件522上间隔设置有空缺部。设置的空缺部使得理条槽330内的茶叶在烘干过程中产生的气流得到及时的散发,同时用来为调控远红外加热子单元510的控制单元提供安装空间。

优选地,如图所示,上述方案中的远红外加热单元和热风单元均沿着理条槽330的槽长方向间隔设置。间隔设置的远红外加热单元和热风单元使其产生的热量均布在理条槽330内,茶叶在理条槽330内移动时对茶叶进行均匀加热。

进一步地,如图6和图11所示,为了方便对各电加热子单元620、各热风单元、各远红外加热单元进行调控,本实施例中的各电加热子单元620、各热风单元、各远红外加热单元分别与控制单元相连接,控制单元调控各个电加热单元、热风单元、远红外加热单元的运行状态。

本实施例中的控制单元包括设置在b安装件522上用于控制远红外加热子单元510温度的远红外加热传感器和设置在电加热支架610上用于控制电加热子单元620温度的电加热传感器,其中的远红外加热传感器调控远红外加热子单元对不同品种的茶叶和不同含水率的茶叶的温度变化,电加热传感器用于调控各电加热子单元的温度,对茶叶的烘干控制效果好。

进一步地,如图6和图11所示,为了对理条过程中的温度进行检测,同时保持温度不会随理条槽330的运动而改变,本实施例还提供了用于提高电加热温度检测精度的装置,包括理条单元和位于理条单元下侧的电加热单元,电加热单元和理条单元的布置范围相一致,电加热单元和理条单元之间的a区域设置有电加热传感器,电加热单元和理条单元的外侧设置有隔热损失机构700,所述的隔热损失机构700防止理条单元摆动时a区域内的气流发生风动。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是:隔热损失机构700包括a、b、c、d隔风组件,电加热单元和理条单元之间为a区域,a区域与理条槽330前、后端对应的侧部记为前、后侧部,前、后侧部处设置用于阻碍工作时外部气流从a区域的前、后侧部进入a区域的a、b隔风组件,a区域与理条单元摆动方向前、后端对应的侧部记为左、右侧部,左、右侧部处设置用于阻碍工作时外部气流从a区域的左、右侧部进入a区域的c、d隔风组件,当理条槽330由a驱动机构130带动进行往复摆动时,设置在电加热支架610上的左、右侧部处的c、d隔风组件,通过其上叠合多层的石棉布730用于阻碍外部气流从左、右侧进入a区域,设置在活动理条架310上的前、后侧部的a、b隔风组件通过与石棉布730的滑动密封配合,用于阻碍外部气流从前、后侧部进入a区域,在a驱动的四个方向阻碍a区域内的气流流动,使得电加热传感器精确的测量a区域内的温度,让电加热单元产生的热量均匀的传递到理条槽330上,提高茶叶的烘干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理条单元包括沿着理条槽330的槽宽方向活动安装的活动理条架310,活动理条架310上排列状设置理条槽330,理条槽330的槽壁和活动理条架310组成防止工作时外部气流从a区域的上方进入a区域的上部隔离结构,电加热单元安装在电加热支架610上,电加热单元和电加热支架610组成防止工作时外部气流从a区域的下方进入a区域的下部隔离结构,隔热损失机构700包括a、b、c、d隔风组件,a区域与理条槽330前、后端对应的侧部记为前、后侧部,前、后侧部处设置用于阻碍工作时外部气流从a区域的前、后侧部进入a区域的a、b隔风组件,a区域与理条单元摆动方向前、后端对应的侧部记为左、右侧部,左、右侧部处设置用于阻碍工作时外部气流从a区域的左、右侧部进入a区域的c、d隔风组件。其中的a、b隔风组件设置在活动理条架310上,c、d隔风组件设置在电加热支架610上,通过c、d隔风组件上侧叠合多层的石棉布730在与盖板部320滑动接触,与a、b隔风组件滑动密封配合,在理条槽330摆动时,在a区域的四个方向阻碍外部气流进入到a区域内,保证了电加热单元产生的热量均匀的传递到理条槽330上,提高了电加热传感器的检测精度。

优选地,如图15和图16所示,上述方案中在活动理条架310上与左、右侧部对应的边部延伸设置有水平布置的盖板部320,c、d隔风组件分别立状安装在电加热支架610上,c、d隔风组件的上侧边部为耐高温柔性密封材料构成,盖板部320的下板面与c、d隔风组件的上侧边部滑动接触。通过c、d隔风组件的上侧边部的叠合多层的石棉布730与盖板部320的下板面滑动接触,使得电加热单元和理条单元之间的a区域的左、右侧进行密封,阻碍外部气流从a区域的左、右侧进入。

进一步地,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c、d隔风组件分别包括密封安装件和密封安装件内侧设置的密封件,密封件为耐高温柔性密封材料构成。密封安装件为截面为方形的方管720构成,密封件贴靠固定在方管720的内管壁上,密封件的高度大于方管720的高度,密封件为叠合多层的石棉布730,石棉布730的高度大于方管720的高度,使得石棉布730的上侧边部与盖板部320的下板面滑动接触,在左、右侧阻碍外部气流进入到a区域内。

优选地,如图6和图11所示,上述方案中的密封件为叠合多层的石棉布730。为了适应a区域内的高温,同时在与盖板部320滑动接触和隔风板710滑动密封配合时保证能有效的阻碍a区域的前、后侧和左、右侧的外部气流进入到a区域内,使用叠合多层的石棉布730。

进一步地,如图15和图1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a、b隔风组件为立状布置的隔风板710构成,工作时隔风板710的两端板面与密封件的两端边部滑动密封配合。a、b隔风组件固定安装在活动理条架310上,在理条槽330摆动时,两端板面与石棉布730的两端边部滑动密封配合,在前、后侧阻碍外部气流进入到a区域内。

优选地,如图15和图16所示,上述方案中的a、b隔风组件固定安装在活动理条架310上。理条槽330设置在活动理条架310上,a驱动机构130带动活动理条架310进行往复运动,使得a、b隔风组件跟随活动理条架310进行往复摆动,而石棉布730的两端边部与a、b隔风组件之间滑动密封配合,保证了外部气流不会从a、b隔风组件处流入到a区域内。

进一步地,如图6和图11所示,为了将石棉布730安装到电加热支架610上,本实施例中的密封安装件为截面为方形的方管720构成,密封件贴靠固定在方管720的内管壁上,密封件的高度大于方管720的高度。

优选地,如图16所示,上述方案中的a隔风组件设置在进料槽210和理条槽330的交接处。进料槽210和理条槽330的交接处为茶叶输送的前端,a隔风组件用于在前端阻碍气流的流入。

优选地,如图16所示,上述方案中的理条槽330的出料端延伸至b隔风组件的外侧。理条槽330的出料端为茶叶输送的后端,b隔风组件用于在后端阻碍气流的流入。

进一步地,如图6和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电加热单元由各电加热子单元620组成,电加热传感器对应各电加热子单元620分别设置。各电加热子单元620的加热温度相异,电加热传感器用于检测各电加热子单元620的温度,通过设置的a、b和c、d隔风组件,阻碍外部气流进入到a区域内,提高电加热传感器的检测精度。

本实施例还包括茶叶理条加热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先将茶叶分散,均匀的输送;

步骤s2:在输送过程中,对茶叶进行理条和加热处理;

步骤s3:对理条和加热处理后的茶叶进行收集;

先将茶叶输送到进料槽210内,在进料槽210的出料端设置有理条槽330,通过设置在机架100上的a驱动机构130带动理条槽330沿其槽宽方向进行往复运动,使得茶叶从进料槽210中落入到理条槽330内,理条槽330在机架100上呈排列状布置;

在理条槽330和进料槽210交接处设置有均料单元,均料单元包括对应于各理条槽330进料端分别立状设置的均料部220,均料部220的局部板面凸出与相邻处的进料槽210的槽底面设置,均料部220的上侧边部呈倾斜状布置,当茶叶从进料槽210落入到理条槽330内时,均料部220将进料槽210内的茶叶分散,通过均料部220均匀的落入到理条槽330内;

理条槽330由a驱动机构130带动进行往复运动,茶叶在理条槽330内进行移动时,设置在机架100上的鼓风组件110将热气流鼓入,通过进风管将热气流导入到均风盒430内,由均风盒430内的均风板431将鼓入的热气流均匀的导入到a分流管440中,通过与a分流管440相连通连接的b分流管460将热气流导入到a管体461中,a管体461将鼓入的热气流吹入到理条槽330内,加快茶叶表面的水分蒸发,进风管的进风端与鼓风组件110相连接,均风盒430的盒顶处设置有与进风管相连接的接风口,a分流管440连接在均风盒430的出风端;

a管体461的上侧为直管段,直管段的下侧为斜管段,斜管段的出口气体流向与理条槽330的槽口朝向一致,鼓入的热气流经斜管段的导向吹送到理条槽330内的茶叶上,使得茶叶表面的水分蒸发;

在相邻的a管体461的直管段之间设置有装配远红外加热单元的装配区域,远红外加热单元启动后,对理条槽330内的茶叶均匀加热处理,使得茶叶内部温度提高,加快水分的蒸发,远红外加热单元与控制单元相连接,控制单元调控远红外加热单元的运行状态;

理条槽330的两侧壁记为a槽壁331和b槽壁332,b槽壁332指向a槽壁331的高度逐渐降低,当理条槽330由a驱动机构130带动往复运动时,茶叶在理条槽330内被槽壁推挤、整压,同时伴随茶叶彼此间的挤压实现叶片的收拢、卷束而成条束状;

理条槽330在机架100上呈倾斜状布置,理条槽330的高端与进料槽210相连接,在理条槽330的低端设置有对理条加热后的茶叶进行收集的收集框;

b分流管460沿着a分流管440的管长方向在a分流管440的两外侧分别间隔设置,位于a分流管440同一侧的b分流管460上较远离a分流管440的端部分别与c分流管450相连通连接,c分流管450与a分流管440的管长相向相一致,a管体461间隔均布在b分流管460上,使得鼓入到a分流管440内的热气流能被均匀分散并被导入到理条槽330内;

a、c分流管为方形管,b分流管460为圆形管,a、c分流管的管截面尺寸均大于b分流管460的管截面尺寸,使得从a、c分流管中的气流导入到b分流管460内时,增加气流流通的速率,提高茶叶表面水分蒸发的效果;

在电加热机构600和理条槽330之间设置有隔热损失机构700,隔热损失机构700用于保持在理条槽330运动时,电加热机构600产生的热量能汇集到理条槽330上。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中未具体描述和解释说明的结构、装置以及操作方法,如无特别说明和限定,均按照本领域的常规手段进行实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