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紧压茶生产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01605发布日期:2020-12-25 08:02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一种紧压茶生产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茶叶加工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紧压茶生产设备。



背景技术:

紧压茶,主要以黑毛茶、老青茶、做庄茶及其它适制紧压茶为原料,经过蒸、压等典型工艺过程加工而成的圆饼形、砖形或其它形状的茶叶。传统的紧压茶制作都是通过手工生产或者机械辅助的半自动化生产实现的,这样的生产方式劳动量大、劳动强度高、人力投入量大、生产成本高且生产效率十分的低下。

申请公布号为cn106720517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茶饼制作设备,该方案通过蒸筒的底部设有可以活动打开的活动板,通过控制气动伸缩缸自动打开或者关闭活动板,实现自动下料,即茶叶原料蒸制后整体直接进入茶饼模具进行压制。该种方式由于蒸制后的茶叶原料整体直接一次转移至茶饼模具,含水量高且分布不均,压制后的茶饼半成品局部紧实不透气而局部松散,茶饼质量不佳,并且该结构压制成的茶饼饮用时苦涩味明显,风味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紧压茶生产设备,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紧压茶生产设备,包括机架、蒸茶装置以及压茶装置,蒸茶装置与压茶装置分别装配于机架,蒸茶装置与压茶装置相邻设置,蒸茶装置用于蒸制茶叶原料,压茶装置用于对蒸茶装置蒸制完成的茶叶原料进行压制。上述蒸茶装置包括蒸汽仓以及转移推送机构,蒸汽仓为中空仓体结构,转移推送机构装配于蒸汽仓。上述蒸汽仓中空仓体结构的内部空腔包括蒸茶腔以及出料腔,蒸茶腔用于茶叶原料蒸制,出料腔与蒸茶腔连通地设于蒸茶腔侧面。上述转移推送机构设于上述蒸茶腔背离上述出料腔所在位置的一侧,蒸茶腔内蒸制完成的茶叶原料由转移推送机构推送地经由出料腔进入上述压茶装置设置。

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结构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通过出料腔的设置,在茶叶原料蒸制完成后,由蒸茶腔侧面受转移推送机构推送至出料腔,再由出料腔进入压茶装置的结构,可以令蒸制后的茶叶原料经过横向移动来实现接触空气以及令茶叶原料与蒸制后的残液分离,从而去除最终的紧压茶成品饮用时的苦涩味,提升紧压茶生产设备生产的紧压茶质量。并且该结构可以令进入压茶装置内的茶叶原料松散,经由压茶装置压制后的紧压茶半成品内部间隙均匀,该紧压茶半成品干燥后,内部空隙均匀分布,便于紧压茶的发酵控制,提升紧压茶生产设备生产的紧压茶质量。而该进入压茶装置内的茶叶原料松散的效果还能令压茶装置压制后紧压茶半成品外表光滑,形状能够达到预期的几何形状。

进一步地:

上述压茶装置包括压茶桶、压茶上模以及压茶下模,压茶桶呈顶敞口的桶状结构设置,压茶上模与压茶下模用于通过二者相向移动地在压茶桶内压制茶叶原料。

一种紧压茶生产设备还包括辅助装置,辅助装置邻近上述压茶装置设置,辅助装置装配于上述机架。上述辅助装置包括辅助升降座以及工位转盘,辅助升降座可相对于机架升降地设于机架,工位转盘可相对辅助升降座转动地装配于辅助升降座。上述工位转盘附设有摊平组件,摊平组件用于摊平上述压茶桶内待压制的茶叶原料。

上述摊平组件包括摊平电机以及至少两片摊平叶片,摊平电机固设于工位转盘下方,至少两片的摊平叶片均布于摊平电机的动力输出轴的端部。

上述摊平叶片由上述摊平电机驱动旋转后形成的、背离摊平电机所在位置一侧的旋转端面为中部朝向背离摊平电机所在位置一侧凸起的圆台状结构设置。

上述蒸汽仓在位于上述出料腔底部的位置敞口设置,该位于出料腔底部的蒸汽仓敞口结构为蒸茶出料口,蒸茶出料口所在位置的水平高度高于上述压茶桶的顶敞口所在位置的水平高度设置,该蒸茶出料口用于容置上述蒸茶装置内蒸制完成的茶叶原料通过。

上述蒸汽仓中空仓体结构的内部空腔由上述蒸茶腔、上述出料腔以及底液腔构成,底液腔设于蒸茶腔下方,底液腔与蒸茶腔之间通过一个过滤隔板分隔,过滤隔板用于容许蒸茶腔与底液腔之间的蒸汽与水分流通且用于限制茶叶原料通过。上述底液腔底面附设有一个蒸汽连管以及一个排液管,蒸汽连管与排液管均由上述蒸汽仓外贯穿蒸汽仓的底面地延伸至底液腔内,排液管延伸至底液腔底面设置,蒸汽连管向上延伸至底液腔中部设置,蒸汽连管用于蒸汽导入,排液管用于排出底液腔内的液体。

上述蒸茶装置还包括仓体移动机构,仓体移动机构用于驱动上述蒸汽仓移动设置,蒸汽仓移动方向为朝向或者背离上述压茶装置所在位置的方向。

上述压茶装置包括两个上述压茶桶、一个茶桶架、一个上述压茶上模、两个上述压茶下模以及茶桶移动机构,两个压茶桶并列设置,两个压茶桶通过茶桶架一体连接设置,茶桶移动机构用于驱动压茶桶沿两个压茶桶并列方向移动设置,压茶下模与压茶桶一一对应地设于压茶桶内,压茶上模可朝向压茶桶内升降地装配于压茶桶上方。上述压茶上模所在位置为压茶装置的压茶工位,两个压茶桶中一个位于压茶工位时另一个压茶桶所在位置为压茶装置的配合工位,压茶装置的配合工位沿压茶桶并列方向地设于压茶装置的压茶工位两侧。

上述蒸茶装置设有两个,两个蒸茶装置对应两个上述配合工位设置。上述蒸汽仓移动方向为朝向或者背离该配合工位所在位置的方向。

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方案结构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第一,本实用新型通过摊平组件的设置,可以将压茶桶内的茶叶原料平整后再压制,令压茶上模与压茶下模相向移动过程中,茶叶原料可以尽可能平整压制,进而进一步地令经由压茶装置压制后的紧压茶半成品内部间隙均匀,该紧压茶半成品干燥后,内部空隙均匀分布,便于紧压茶的发酵控制,提升紧压茶生产设备生产的紧压茶质量。并且压制后的紧压茶半成品外表光滑,形状能够达到预期的几何形状。

第二,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摊平叶片的设置,在摊平组件将压茶桶内茶叶原料摊平后,可以将压茶桶内的茶叶原料顶面摊成一个中部略微凹陷的结构,由于压茶桶内的茶叶原料由蒸茶出料口落入压茶桶中部,势必令压茶桶中部茶叶原料更加紧实,因此通过上述结构可以相应均衡该压茶桶内的茶叶原料分布,进一步提升上述效果。

第三,本实用新型通过底液腔来进一步分离蒸制茶叶原料后的残液,进一步去除最终的紧压茶成品饮用时的苦涩味,提升紧压茶生产设备生产的紧压茶质量。

第四,本实用新型通过两个配合工位对应一个压茶工位的结构,再配合两个蒸茶装置对应两个配合工位的结构,相比于背景技术中通过一个传送带分设工位的结构,本实用新型的蒸茶装置与压茶装置相对独立,在正常茶叶加工工艺中的茶叶蒸制时间与茶叶压制时间的范畴内,均可以满足压茶工位通过两个压茶桶交替运动而不间断地处于工作状态,即本实用新型的紧压茶生产频率仅受茶叶压制时间限制,而背景技术中的方案受茶叶压制时间与茶叶蒸制时间中较长的那个限制,明显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效率更优。

第五,本实用新型在茶叶原料转移中,将蒸茶装置与压茶装置分开,蒸茶时间与压茶时间相对可以独立,并且上述将蒸茶后的茶叶原料与蒸制残液分离,也可以防止茶叶原料在蒸制后等待其他装置工作的过程中而被过度发酵,令紧压茶生产设备工作过程更加可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紧压茶生产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进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蒸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蒸茶装置沿图3中a-a方向上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压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压茶装置沿图5中b-b方向上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辅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出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一种紧压茶生产设备,包括机架1、进料装置2、蒸茶装置3、辅助装置4、压茶装置5以及出料装置6,其中:

该机架1用于承载进料装置2、蒸茶装置3、辅助装置4、压茶装置5、出料装置6以及上述各个装置之间的连接、物料转运等配合构件,机架1的设置具体根据实际紧压茶生产工艺需要配合上述各个装置具体需求而搭建;具体的,上述机架1由第一架体11与第二架体12构成,第一架体11与第二架体12相对独立且并列、相邻设置,第一架体11用于承载上述进料装置2与上述蒸茶装置3,第二架体12用于承载上述辅助装置4、上述压茶装置5以及上述出料装置6;该第一架体11与第二架体12相对独立设置的结构,可以将紧压茶生产设备中关键的蒸茶装置3与压茶装置5分别设置,令紧压茶生产企业构建产品生产车间时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针对不同茶叶生产工艺进行组合搭建;

该进料装置2用于将进入紧压茶生产设备的茶叶原料定量供给至蒸茶装置3;茶叶原料从进料装置2到蒸茶装置3的转移可以依靠茶叶原料自身重力和/或物料输送机构实现;

该蒸茶装置3用于蒸制上述由进料装置2供给的茶叶原料,并转移至压茶装置5;该蒸制后的茶叶原料从蒸茶装置3到压茶装置5的转移可以依靠茶叶原料自身重力和/或物料输送机构实现;具体的,蒸茶装置3通过其内部的蒸茶腔311对茶叶原料进行蒸制,蒸制后的茶叶原料由蒸茶腔311侧面离开蒸茶腔311;

该辅助装置4用于将上述由蒸茶装置3转移来的茶叶原料在压茶装置5内摊平和/或用于在由蒸茶装置3转移来的茶叶原料上安置产品标签;

该压茶装置5用于将上述经过辅助装置4处理的茶叶原料压制成紧压茶半成品,该紧压茶半成品呈饼状、砖块状或者团状等。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圆形饼状的紧压茶生产设备进行进一步描述。

参考图1、图2,上述进料装置2设于上述第一架体11顶部,进料装置2设于蒸茶装置3上方。该进料装置2包括进料斗21、振动送料机构以及定量斗23,进料斗21与振动送料机构分别固定装配于第一架体11,进料斗21设于振动送料机构上方,定量斗23通过称重组件231装配于第一架体11,定量斗23设于振动送料机构的出料口下方。上述进料斗21呈上下敞口的漏斗形结构,进料斗21的上敞口用于承接输送至紧压茶生产设备的茶叶原料,进料斗21的下敞口设有两个,进料斗21的两个下敞口并列设置,进料斗21的两个下敞口由进料斗21中部朝向其底部逐渐分离而成。上述振动送料机构设有两个,两个振动送料机构分别对应进料斗21的两个下敞口设置。上述定量斗23设有两个,两个定量斗23分别对应两个振动送料机构设置。

参考图2,上述进料斗21附设有进料传感器211以及两个搅拌机构,进料传感器211设于进料斗21两个下敞口并列方向上的中部,进料传感器211用于收集进料斗21内的茶叶原料堆积高度信息,两个搅拌机构对应进料斗21两个下敞口设置。上述进料传感器211为如光栅传感器、红外传感器等常用结构。上述搅拌机构包括搅拌电机212以及搅拌棒213,两个搅拌电机212分别设于进料斗21位于进料斗21两个下敞口并列方向上的两侧,搅拌电机212设于进料斗21外且搅拌电机212动力输入端贯穿进料斗21侧壁地延伸至进料斗21内设置,搅拌棒213设于进料斗21内,两个搅拌棒213分别设于进料斗21两个下敞口开口处的上方,搅拌电机212用于驱动搅拌棒213转动设置。上述搅拌棒213结构本申请人在在先申请中有过相关结构公开,此处不再赘述。图2中由于附图角度关系,仅画出一侧的搅拌机构进行示意。

继续参考图2,每一上述振动送料机构均包括一个圆振机构221以及一个直振机构222,两个圆振机构221分别设于进料斗21两个下敞口下方,两个直振机构222分别设于两个圆振机构221侧面,两个直振机构222的出料方向沿进料斗21两个下敞口并列方向相互背离设置,振动送料机构的出料口位于直振机构222出料方向上设置。圆振机构221为通过振动将物料朝向其振动盘周向侧沿输送的物料输送机构,直振机构222为通过振动将物料朝向指定方向输送的物料输送机构,圆振机构221与直振机构222相互配合的将由进料斗21下敞口落入的物料输送至振动送料机构的出料口。

继续参考图2,每一上述圆振机构221附设有一个接料漏斗2211、一个支撑柱2212以及一个多功能部2213,接料漏斗2211设于圆振机构221上方地用于连接进料斗21下敞口与圆振机构221设置,支撑柱2212底端固设于圆振机构221的振动盘并且顶端延伸至接料漏斗2211内,多功能部2213固设于支撑柱2212顶端,多功能部2213呈扇叶状设置。由于支撑柱2212固设于圆振机构221的振动盘且多功能部2213固设于支撑柱2212,因此圆振机构221工作时多功能部2213将微微振动,配合上述搅拌棒213设置,将令茶叶原料在进料斗21至圆振机构221振动盘这一过程中被充分搅拌、打散,避免了茶叶原料成团地进入定量斗23,进而有助于对进入定量斗23的茶叶原料进行更加精准地控制,防止在定量斗23内茶叶原料接近目标重量后又一次性掉入过多茶叶原料而导致定量斗23内茶叶原料超出产品生产控制水平。并且在定量斗23重量达到目标重量而振动送料机构暂定工作时,多功能部2213与搅拌棒213的存在占用了进料斗21与接料漏斗2211内的空间而令茶叶原料下落受到阻拦,减缓其下落甚至固定茶叶原料,防止茶叶原料一次性大量聚集在圆振机构221,便于进料装置2进料过程的控制。图2中由于附图角度关系,仅画出一侧的支撑柱2212与多功能部2213进行示意。

继续参考图2,上述定量斗23为上下敞口结构,两个定量斗23的上敞口分别位于两个振动送料机构的出料口下方设置,振动送料机构用于将进料斗21两个下敞口落下的茶叶原料输送至两个定量斗23内。定量斗23下敞口呈三棱柱状结构设置,每一定量斗23下敞口均附设有两个可以同步且对向开合的翻盖232以及驱动翻盖232开合的翻盖电机233、翻盖联动组件234。该翻盖联动组件234用于将翻盖电机233动力输出端的旋转转化为驱动翻盖232开合的动力。该翻盖232开合结构可以采用上述驱动结构,也可以采用现有的茶叶机械常用的翻盖232控制结构实现。图3中云朵纹内为针对该翻盖电机233、翻盖联动组件234设置方式的局部透视示意图,两个振动送料机构与定量斗23结构为对称设置,该云朵纹内透视前的结构可以参考另一侧的振动送料机构与定量斗23结构。上述定量斗23下敞口与翻盖232结构,在翻盖232封闭定量斗23下敞口时可以将由振动送料机构输送来的茶叶原料聚拢在定量斗23底部,而翻盖232打开时定量斗23内的茶叶原料又可以更彻底地由定量斗23下敞口离开,避免了由于茶叶原料在翻盖232打开时残留于定量斗23内而导致进入上述蒸茶装置3内茶叶原料重量产生偏差而影响最终的紧压茶质量。并且通过翻盖电机233驱动翻盖232开合的方式,相比于由气缸、液压缸等结构驱动的方式,翻盖电机233驱动过程更加平稳,避免茶叶原料由于该驱动结构振动等掉落至蒸茶装置3以外的位置,进而消除了设备运行的不稳定因素、保证了设备内部整洁以及避免进入蒸茶装置3内茶叶原料重量产生偏差。

参考图1、图3,上述蒸茶装置3装配于上述进料装置2下方。上述定量斗23内的茶叶原料通过上述称重组件231称重定量后,由定量斗23下敞口离开定量斗23,而后供给至蒸茶装置3。该由定量斗23为蒸茶装置3供料的过程,可以根据实际设备组装需要而加入输送转运结构。上述定量斗23设有两个,可以根据应用需要为至少一个蒸茶装置3供料。具体的,在上述第一架体11设置两个蒸茶装置3,两个蒸茶装置3对应两个定量斗23设置,两个蒸茶装置3与两个定量斗23一一对应地并列设于定量斗23下方,定量斗23内的茶叶原料在上述翻盖232打开后直接落入与其对应的、位于其下方的蒸茶装置3内。上述蒸茶装置3与定量斗23对应地设于定量斗23下方且定量斗23内茶叶原料直接落入蒸茶装置3内的结构,可以令设备内各个装置组装更加紧凑,并且茶叶原料经过称重组件231定量后直接进入蒸茶装置3也可以避免通过其他转运结构而带来的、可能的茶叶原料损耗,进而也就避免了进入蒸茶装置3内茶叶原料重量产生偏差而影响最终的紧压茶质量这一问题。

参考图3,每一上述蒸茶装置3均包括蒸汽仓31、顶盖机构、转移推送机构、出料推送机构、仓体移动机构以及蒸汽源,蒸汽仓31为顶敞口的中空仓体结构,顶盖机构设于蒸汽仓31上方,转移推送机构与出料推送机构装配于蒸汽仓31,蒸汽仓31通过仓体移动机构装配于上述第一架体11,仓体移动机构用于驱动蒸汽仓31移动设置,蒸汽仓31移动方向为朝向或者背离上述第二架体12所在位置的方向,蒸汽源用于给蒸汽仓31提供蒸汽,蒸汽源如锅炉、电热蒸汽发生装置等。上述仓体移动机构带有导向以及驱动动力源的移动机构,其中导向结构如导轨、导柱等均可适用,而驱动动力源也可选用电机、气缸、液压缸等结构。蒸汽仓31移动方向垂直于两个蒸茶装置3并列方向设置。上述第一架体11与第二架体12的并列方向垂直于两个蒸茶装置3的并列方向设置。

参考图3、图4,上述蒸汽仓31内部空腔由上述蒸茶腔311、出料腔312以及底液腔313构成,蒸汽仓31的顶部敞口连通蒸茶腔311设置,出料腔312与蒸茶腔311连通地设于蒸茶腔311侧面,出料腔312设于蒸茶腔311邻近上述第二架体12的一侧,底液腔313设于蒸茶腔311下方。该蒸汽仓31在位于上述出料腔312底部的位置敞口设置,该位于出料腔312底部的蒸汽仓31敞口结构为蒸茶出料口。上述底液腔313与上述蒸茶腔311之间通过一个过滤隔板314分隔,过滤隔板314用于容许蒸茶腔311与底液腔313之间的蒸汽与水分流通且用于限制茶叶原料通过,过滤隔板314可以为网眼状隔板结构等。底液腔313为水平方向上的截面面积逐渐缩小的漏斗型腔体。本实用新型通过过滤隔板314的设置,在将茶叶原料限制在蒸茶腔311的同时可以容置蒸汽与蒸制茶叶后的残液通过,从而可以将该蒸制茶叶后的残液收集至底液腔313,进而实现茶叶原料与蒸制茶叶后的残液分离,进而可以去除紧压茶成品饮用时的苦涩味且可以令蒸制后的茶叶原料含水量更少。

继续参考图3、图4,该底液腔313底面附设有一个蒸汽连管315以及一个排液管316,蒸汽连管315与排液管316均由蒸汽仓31外贯穿蒸汽仓31的底面地延伸至底液腔313内,排液管316延伸至底液腔313底面设置,蒸汽连管315向上延伸至底液腔313中部设置,蒸汽连管315与上述蒸汽源连通设置。排液管316延伸至底液腔313底面可以防止底液腔313内积液,而蒸汽连管315延伸至底液腔313中部可以防止底液腔313内残液沿蒸汽连管315倒灌。蒸汽仓31在位于底液腔313底面处敞口设置,该蒸汽仓31在其位于底液腔313底面处的敞口结构由一个底液封盖317密封设置,底液封盖317可拆卸装配于蒸汽仓31的底面。上述蒸汽连管315与上述排液管316均设于上述底液封盖317。底液封盖317的设置便于底液腔313及其附设结构的清理、维护。

继续参考图3、图4,上述转移推送机构设于上述蒸茶腔311背离出料腔312所在位置的一侧,转移推送机构用于将蒸茶腔311内的茶叶原料推送至出料腔312。上述出料推送机构设于出料腔312上方,出料推送机构用于将出料腔312内的茶叶原料由蒸茶出料口推离出料腔312。该转移推送机构包括转移推板331以及转移驱动组件332,转移推板331装配于蒸汽仓31内,转移推板331用于推送茶叶原料的一侧侧面为其推送面,转移推板331的推送面朝向出料腔312所在位置设置,与转移推板331推送面邻接的转移推板331侧面分别与各个侧面对应的蒸茶腔311侧面邻接设置,转移驱动组件332用于驱动转移推板331移动设置。该出料推送机构包括出料推板341与出料驱动组件342,出料推板341装配于出料腔312内,出料推板341用于推送茶叶原料的一侧侧面为其推送面,出料推板341的推送面朝向上述蒸茶出料口设置,与出料推板341推送面邻接的出料推板341侧面分别与各个侧面对应的出料腔312侧面邻接设置,出料驱动组件342用于驱动出料推板341移动设置。该转移推板331侧面与蒸茶腔311侧壁邻接的结构可以更好将蒸茶腔311内茶叶原料完全推送至出料腔312内,防止茶叶原料残留导致紧压茶半成品重量不一致、残留茶叶原料重复蒸制影响紧压茶成品品质以及残留茶叶原料变质导致紧压茶成品不适合饮用等等。同理,该出料推板341侧面与出料腔312侧壁邻接作用类似。转移驱动组件332与出料驱动组件342可以选用常用的推杆电机、气缸、液压缸等驱动结构,为提升驱动过程的稳定性,还可以增设导向结构。

继续参考图3、图4,上述顶盖机构用于在茶叶蒸制过程中封闭上述蒸汽仓31的顶敞口,顶盖机构可以随蒸汽仓31受仓体移动机构驱动移动地装配于蒸汽仓31,也可以直接装配于第一架体11。具体地,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将顶盖机构装配于第一架体11的设置方式进行描述。将顶盖机构装配于第一架体11可以减轻仓体移动机构的负荷,并且由于顶盖机构内部还具有一定的相对运动结构,将顶盖机构装配于第一架体11相比于将其装配于蒸汽仓31,优化设备仓体移动机构与顶盖机构的结构组装、便于设备维护,且相互不干涉的运动结构也有助于提升设备的运行稳定性与运行精度。

继续参考图3、图4,上述出料腔312附设有一个蒸茶封板318,蒸茶封板318与出料腔312、上述蒸茶腔311之间的连通口对应设置,蒸茶封板318用于封闭该出料腔312、蒸茶腔311之间的连通口设置。上述蒸茶封板318与上述出料推板341一体连接地设于出料推板341上,蒸茶封板318可随出料推板341同步移动设置。蒸茶封板318横截面呈匚字型设置,该匚字型开口朝向背离出料腔312、蒸茶腔311之间的连通口的方向设置。该匚字型结构可以在茶叶蒸制过程中,提升蒸茶封板318位于蒸汽压力方向上的结构强度,避免蒸汽由该出料腔312、蒸茶腔311之间的连通口冲出蒸茶腔311。该顶盖机构包括顶盖板321、顶盖漏斗322、顶盖移动机构323以及封闭驱动组件324,顶盖板321与顶盖漏斗322并列设置,顶盖板321通过封闭驱动组件324与顶盖漏斗322连接地设于顶盖漏斗322侧面,顶盖驱动组件用于驱动顶盖板321朝向蒸汽仓31的顶敞口所在位置移动地设于顶盖板321上方,顶盖板321与顶盖漏斗322通过顶盖移动机构323装配于第一架体11,顶盖板321与顶盖漏斗322由顶盖移动机构323驱动移动地交替移动至蒸汽仓31的顶敞口上方设置。该封闭驱动组件324可为如气缸、液压缸、推杆电机等结构。该顶盖移动机构323的运动轨迹可以根据设备内空间规划而相应设置。具体的,该顶盖漏斗322与顶盖板321沿平行于蒸汽仓31的顶敞口所在平面并列设置,顶盖移动机构323驱动顶盖漏斗322与顶盖板321沿垂直于仓体移动机构驱动方向的方向移动设置。该结构利用了两个蒸茶装置3并列方向上的第一架体11空间,优化设备内部空间利用效率。

继续参考图3、图4,上述仓体移动机构包括仓体导向组件351以及仓体驱动组件352;该仓体导向组件351为相互配合的导轨与滑设于导轨的滑座结构,仓体导向组件351的导轨装配于第一架体11,仓体导向组件351的滑座装配于蒸汽仓31的底面;该仓体驱动组件352为步进电机配合齿轮齿条驱动的结构,齿轮与步进电机的动力输出端通过变速结构传动连接且齿轮与齿条啮合,该仓体驱动组件352的步进电机装配于第一架体11,该仓体驱动组件352的齿条装配于蒸汽仓31的底面,该仓体驱动组件352的步进电机装配于蒸汽仓31所在的第一架体11的层板结构的下方,该步进电机设置位置利用了第一架体11下方空置的空间,便于步进电机的散热与维护。上述顶盖移动机构323与上述仓体移动机构采用同种结构设置,此处不再赘述。图4中,仓体驱动组件352的步进电机采用侧视画法。

参考图1、图5,上述压茶装置5包括压茶桶51、压茶上模52、压茶下模53以及茶桶移动机构,压茶桶51呈顶敞口的桶状结构设置,茶桶移动机构用于驱动压茶桶51移动设置,压茶桶51移动方向平行于两个上述蒸茶装置3并列方向设置,压茶上模52与压茶下模53用于通过二者相向移动地在压茶桶51内将茶叶原料压制成紧压茶半成品。上述压茶桶51设有两个,两个压茶桶51通过一个茶桶架511连接,两个压茶桶51沿平行于两个蒸茶装置3并列方向的方向布设于茶桶架511。上述茶桶移动机构包括茶桶导向组件541以及茶桶驱动组件542;该茶桶导向组件541为相互配合的导轨与滑设于导轨的滑座结构,茶桶导向组件541的导轨装配于第二架体12,茶桶导向组件541的滑座装配于上述茶桶架511底面;该茶桶驱动组件542为推杆电机、气缸或者液压缸推动驱动结构。该茶桶驱动组件542也可以采用如上述仓体驱动组件352结构设置。

参考图5、图6,上述压茶下模53设有两个,压茶下模53与上述压茶桶51一一对应地设于压茶桶51内。每一压茶下模53均附设有一个下模驱动组件531,下模驱动组件531装配于上述茶桶架511,下模驱动组件531的驱动端贯穿压茶桶51底面地延伸至压茶桶51内设置,压茶下模53装配于下模驱动组件531的驱动端端部,下模驱动组件531用于驱动压茶下模53沿压茶桶51内壁升降设置。上述压茶上模52设有一个。压茶上模52附设有一个上模驱动组件521,上模驱动组件521装配于第二架体12,上模驱动组件521设于压茶桶51上方。压茶上模52装配于上模驱动组件521的驱动端端部,上模驱动组件521用于在茶叶压制时驱动压茶上模52沿压茶桶51内壁升降设置。该上模驱动组件521与下模驱动组件531可以选用如推杆电机、气缸或者液压缸等驱动结构。图6中的上模驱动组件521与下模驱动组件531采用液压缸结构进行表示,且图6中未对上模驱动组件521与下模驱动组件531进行剖视。

继续参考图5、图6,上述第二架体12附设有一个辅助支撑架121,辅助支撑架121设于上述压茶下模53下方,辅助支撑架121与第二架体12一体连接设置。上述辅助支撑架顶部设有两道并列的支撑轨122,支撑轨122沿两个压茶桶51并列方向延伸设置。上述茶桶架511位于上述支撑轨122上方的位置对应附设有两组辅助滑轮512,辅助滑轮512可转动装配于茶桶架511底部,辅助滑轮512滑动设于支撑轨122顶面上。该辅助滑轮512可以采用常用的轮式结构,也可以直接应用滚珠轴承充当辅助滑轮512。该辅助支撑架121与支撑轨122的设置,可以在茶叶压制时支撑茶桶架511,进而为茶叶压制过程提供辅助支撑,减轻茶叶压制时对茶桶导向组件541的压力,避免了在茶叶压制时第二架体12和/或茶桶导向组件541在茶叶压制时形变,造成茶叶压制压力不足而影响紧压茶质量等问题,保障了紧压茶质量。并且上述结构还可以针对性地提升设备位于茶叶压制过程中受力部位的结构强度,避免第二架体12和/或茶桶导向组件541形变而产生的设备故障。

参考图1、图7,上述辅助装置4设有两个,两个辅助装置4设于两个上述压茶桶51相互背离方向上的两侧,辅助装置4装配于上述第二架体12。每一该辅助装置4均包括辅助升降座41、工位转盘42以及标签供应机构43,辅助升降座41可相对于第二架体12升降设置,工位转盘42装配于辅助升降座41,工位转盘42可相对辅助升降座41转动设置,标签供应机构43装配于第二架体12,标签供应机构43位于工位转盘42下方设置。该辅助升降座41附设有升降柱411、升降导管412以及升降驱动组件413,升降导管412固设于第二架体12,升降柱411可沿升降导管412升降地装配于升降导管412,升降驱动组件413用于驱动升降柱411升降设置,辅助升降座41固设于升降柱411顶部。该升降驱动组件413为步进电机配合齿轮齿条驱动的结构,齿轮与步进电机的动力输出端通过变速结构传动连接且齿轮与齿条啮合,该升降驱动组件413的步进电机装配于第二架体12,该升降驱动组件413的齿条平行于升降柱411且与升降柱411连接设置。该辅助升降座41可相对第二架体12升降装配的结构,也可以采用如丝杆驱动地沿固设于第二架体12的立柱升降的升降结构。

参考图7,该工位转盘42附设有一个摊平组件421、一个抓茶组件422、一个标签取放组件423以及转盘驱动组件,摊平组件421、抓茶组件422以及标签取放组件423沿以工位转盘42旋转轴心为圆心的圆弧依次布设,摊平组件421、抓茶组件422以及标签取放组件423固定连接于工位转盘42地设于工位转盘42下方,工位转盘42通过转动驱动组件装配于上述辅助升降座41,转盘驱动组件用于驱动工位转盘42转动设置。该转盘驱动组件为步进电机配合两个相互啮合的齿轮驱动结构,两个齿轮分别设于步进电机动力输出端以及工位转盘42。该工位转盘42位于其旋转平面的投影为四分一至四分三的圆形结构设置。具体的,工位转盘42位于其旋转平面的投影为四分之一圆结构设置,摊平组件421、抓茶组件422以及标签取放组件423沿该四分之一圆结构的圆弧布设,摊平组件421、抓茶组件422以及标签取放组件423的布设夹角为45°。

继续参考图7,上述摊平组件421为通过摊平电机4211驱动摊平叶片4212转动的结构,摊平电机4211固设于工位转盘42下方,至少两片的摊平叶片4212均布于摊平电机4211的动力输出轴的端部。上述摊平叶片4212由上述摊平电机4211驱动旋转后形成的、背离摊平电机4211所在位置一侧的旋转端面为中部朝向背离摊平电机4211所在位置一侧凸起的圆台状结构设置,旋转面即摊平叶片4212背离摊平电机4211所在位置一侧侧沿旋转后的旋转面。即摊平叶片4212位于摊平电机4211动力输出轴延伸方向上的延伸距离逐渐缩小设置,该延伸距离逐渐缩小的渐变方向为沿摊平叶片4212位于摊平电机4211动力输出轴一端朝向摊平叶片4212另一端的方向。该结构的摊平叶片4212在摊平组件421将压茶桶51内茶叶原料摊平后,可以将压茶桶51内的茶叶原料顶面摊成一个中部低四周高的结构,从在茶叶压制时避免因为压茶桶51中部茶叶较多而其四周茶叶较少而影响压制后的紧压茶半成品的外形及质量。

继续参考图7,上述抓茶组件422为气缸驱动抓板张合的结构。上述标签取放组件423为负压标签吸附结构。该抓茶组件422用于抓取及放置茶叶原料。该标签取放组件423用于吸附及放置茶叶标签433。抓茶组件422与标签取放组件423实现可以参考现有技术设置,此处不再赘述。上述标签供应机构43通过标签槽431容置堆叠的茶叶标签433,标签槽431底部通过标签升降组件432驱动地可升降设置。该标签升降组件432为步进电机驱动丝杆转动地升降驱动结构。标签升降组件432的设置,可以通过传感器的配合,将标签槽431内最顶面的茶叶标签433维持在指定高度,进而优化标签取放组件423工作时辅助升降座41的升降高度控制的控制逻辑,便于标签取放组件423从标签供应机构43内吸附茶叶标签433的过程控制。

参考图1、图8,上述出料装置6装配于上述第二架体12,出料装置6邻近上述上模驱动组件521设置。该出料装置6包括出料臂61、出料升降座62以及抓料机构,出料臂61首端可定轴转动地装配于第二架体12,出料升降座62可升降地装配于出料臂61尾端,抓料机构用于抓放压制后的紧压茶半成品。该出料臂61与出料升降座62配合的结构,也可以升降结构装配于第二架体12而旋转结构整体可升降设置的方式。该出料臂61通过出料旋转组件611驱动转动设置,该出料旋转组件611为步进电机配合两个相互啮合的齿轮驱动结构,两个齿轮分别与步进电机动力输出端以及出料臂61首端传动连接。出料升降座62通过出料升降组件621驱动升降,出料升降组件621可以选用如推杆电机、气缸或者液压缸等驱动结构。

参考图8,该抓料机构包括至少三个抓料爪631、一个出料连板632以及一个料爪驱动组件633,抓料爪631顶端可定轴转动地装配于出料升降座62,抓料爪631底端为用于承托紧压茶半成品底面侧沿的抓料托板结构,出料连板632通过料爪驱动组件633与出料升降座62底面连接地设于出料升降座62下方,抓料爪631中部枢装于出料连板632周向侧沿,料爪驱动组件633用于控制出料连板632与出料升降座62之间的相向、相离移动,抓料机构通过出料连板632与出料升降座62之间的相向、相离移动来控制抓料爪631张合设置。料爪驱动组件633可以选用如推杆电机、气缸或者液压缸等驱动结构。

参考图1至图8,上述紧压茶生产设备的工作流程,包括以下步骤:

ⅰ.上述进料装置2将进入紧压茶生产设备的茶叶原料定量供给至上述蒸茶装置3。具体的:

茶叶原料由输送带等等方式进入上述进料斗21。进料斗21通过上述进料传感器211监控进料斗21内的茶叶原料高度。如输送带送料的方式,在进料传感器211监控到进料斗21内茶叶原料堆积较高时可以直接停止输送带供料。

上述茶叶原料由进料斗21两个下敞口分别经两个上述接料漏斗2211进入两个振动送料机构,被两个振动送料机构一点点逐步送入两个定量斗23。当定量斗23的称重组件231识别到定量斗23内茶叶原料达到预定重量时,即暂停与定量斗23对应一侧的振动送料机构与搅拌机构。

在定量斗23将要为蒸茶装置3供料时,蒸茶装置3回复到初始状态,即上述顶盖装置的顶盖漏斗322位于蒸汽仓31顶敞口正上方,转移推板331位于蒸茶腔311与出料腔312相对的一侧,出料驱动组件342将出料推板341推至蒸茶出料口地令蒸茶封板318封闭出料腔312、蒸茶腔311之间的连通口。

通过打开上述翻盖232将定量斗23中的茶叶原料向下释放,该茶叶原料受自身重量影响,经过顶盖漏斗322、蒸汽仓31的顶敞口进入蒸茶腔311。

ⅱ.通过蒸茶装置3对蒸茶腔311内的茶叶原料进行蒸制。具体的:

通过顶盖移动机构323移开上述顶盖漏斗322且将顶盖板321移动至蒸汽仓31的顶敞口上方,通过封闭驱动组件324驱动顶盖板321封闭蒸汽仓31的顶敞口。该种状态下,蒸茶腔311分别由转移推板331、蒸茶封板318、顶盖板321封闭地成为一个封闭空腔。

启动上述蒸汽源,由上述蒸汽连管315导入蒸汽,蒸汽通过过滤隔板314对蒸茶腔311内茶叶原料进行蒸制。蒸制过程中,蒸茶后残液通过过滤隔板314后在底液腔313聚集。该残液可以通过排液管316排出。该残液的排出可以根据需要,在茶叶蒸制过程中逐渐排出或者等茶叶蒸制完成后排出。如果有需要,还可以在茶叶蒸制完成后,通过排液管316抽出蒸汽仓31内残留的蒸汽,提升茶叶蒸制过程控制的精准性且可以避免蒸汽对设备造成损坏。

ⅲ.将蒸茶装置3内蒸制完成的茶叶转移至上述压茶桶51。具体的:

该压茶装置5为两个压茶桶51共用一个压茶上模52的结构,即压茶装置5为一个压茶工位搭配两个配合工位结构,压茶工位设于两个配合工位中部,两个压茶桶51与两个配合工位对应设置,两个压茶桶51由茶桶架511带动地分别与其对应的配合工位与压茶工位往返运动。两个配合工位分别位于两个蒸汽仓31的仓体移动机构的移动方向上设置,即两个配合工位通过该种对应关系与两个蒸茶装置3对应设置。

初始状态下,即压茶桶51内没有压制完成的紧压茶半成品时,同时压茶下模53位于压茶桶51底部时,同时压茶桶51进入与其对应的配合工位时,与该配合工位对应的蒸茶装置3的仓体移动机构驱动蒸汽仓31移动,直至蒸茶出料口对准压茶桶51顶面敞口处。

启动出料驱动组件342令蒸茶封板318向上离开出料腔312、蒸茶腔311之间的连通口,而后启动转移驱动组件332带动转移推板331,将蒸茶腔311内的茶叶原料朝向出料腔312推动,在转移推板331移动过程中,茶叶原料逐渐由蒸茶出料口离开蒸汽仓31。而转移推板331移动时,由于其侧面分别与各个侧面对应的蒸茶腔311侧面邻接,即可以彻底的将茶叶原料推离蒸茶腔311,防止茶叶原料残留而影响紧压茶品质。

在转移推板331移动至出料腔312、蒸茶腔311之间的连通口位于出料腔312侧壁的端面时,启动出料驱动组件342令出料推板341朝向蒸茶出料口移动地将出料腔312内的茶叶原料彻底推离出料腔312。

完成上述动作后,蒸茶装置3复位,并重复上述步骤。

ⅳ.启动辅助装置4对压茶桶51内的茶叶原料进行处理。具体的:

两个辅助装置4分别对应两个上述配合工位设置地设于配合工位两侧。辅助装置4初始状态下,标签取放组件423吸附有一张茶叶标签433,且工位转盘42避开位于配合工位的压茶桶51上方空间设置。

步骤ⅲ转移过程所在配合工位对应的辅助装置4对该压茶桶51内的茶叶原料进行如下处理:

通过工位转盘42转动令摊平组件421转至配合工位内的压茶桶51上方,下降辅助升降座41同时启动摊平电机4211,将压茶桶51内茶叶原料摊平。而后升起辅助升降座41,再转动工位转盘42直至抓茶组件422转至配合工位内的压茶桶51上方,下降辅助升降座41,启动抓茶组件422抓取少量茶叶原料。而后升起辅助升降座41,再转动工位转盘42直至标签取放组件423转至配合工位内的压茶桶51上方,下降辅助升降座41,释放标签取放组件423吸附的茶叶标签433。而后升起辅助升降座41,再往回转动工位转盘42直至抓茶组件422回到配合工位内的压茶桶51上方,下降辅助升降座41,释放抓茶组件422抓取的少量茶叶原料,使茶叶原料落在茶叶标签433上方。

完成上述步骤后,该进行动作的辅助装置4复位。

ⅴ.在压茶桶51将茶叶原料压制成紧压茶半成品。具体的:

启动茶桶移动机构将上述经过辅助装置4处理的压茶桶51送入压茶工位,启动上模驱动组件521,令压茶上模52与压茶下模53相向移动,而后保持一定时间完成茶叶原料压制。

ⅵ.通过出料装置6送出压制完成的紧压茶半成品。具体的:

启动下模驱动组件531推出压茶下模53与压制完成的紧压茶半成品。旋转出料臂61令抓料机构转到配合工位地位于紧压茶半成品上方,而后下降出料升降座62。然后通过料抓驱动组件收合抓料爪631,令紧压茶半成品落入抓料爪631中。

然后微微上升出料升降座62,令紧压茶半成品与压茶下模53分离。该步骤可以不通过升起出料升降座62实现,而依靠抓料机构工作时实现上述分离。

而后旋转出料臂61,抓料机构移动至紧压茶生产设备出料的输送设备所在位置,通过下降出料升降座62、下降出料连板632实现紧压茶半成品平稳移送至该紧压茶生产设备出料的输送设备。

其中,在步骤ⅴ中,上述压茶工位的压茶桶51进行茶叶压制的同时,另一个压茶桶51同步进入相应的配合工位。

在压茶工位进行茶叶压制的同时,位于配合工位的压茶桶51按下列情况处理:

其一,如果该进入配合工位的压茶桶51内有压制完成的紧压茶半成品,则进行步骤ⅵ过程完成出料,而后令压茶桶51位于配合工位恢复到步骤ⅲ的初始状态。并按照上述步骤ⅲ与步骤ⅳ的过程在压茶桶51内准备待压制的茶叶原料。

其二,如果该进入配合工位的压茶桶51内没有压制完成的紧压茶半成品,则令压茶桶51位于配合工位恢复到步骤ⅲ的初始状态。并按照上述步骤ⅲ与步骤ⅳ的过程在压茶桶51内准备待压制的茶叶原料。

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行为。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