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采后诱导红色芒果着色的方法

文档序号:28056109发布日期:2021-12-17 22:15阅读:627来源:国知局
一种采后诱导红色芒果着色的方法

1.本发明涉及水果着色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采后诱导红色芒果着色的方法。


背景技术:

2.芒果(mangifera indica l.)属于漆树科(anacardiaceae)芒果属(mangifera),是著名的热带水果,享有“热带果王”之美誉。芒果的果皮颜色有多种:浅绿色、黄色(亮黄、柠檬黄、深黄)、黄绿带红晕和橙红色。目前,以

贵妃芒’、

红凯特’等为代表的红色芒果品种因为美丽的外观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3.套袋是芒果生产中的重要栽培技术,不仅能有效防止病虫害,降低农药残留,还能使果实着色均匀,并提高果实的光洁度(于诗如等,2019)。芒果的着色依赖于光照,因此需要在采收前进行去袋,使果实重曝光并着色(武红霞等,2010)。
4.然而,随着我国劳动力价格逐年攀升,采前人工去袋大大增加了芒果的生产成本。而且在广东湛江、四川攀枝花等地,因为果实蝇的危害,不进行去袋,而是选择在青熟期带袋采收,芒果在整个后熟过程中都无法进行良好的着色,使得外观品质大幅度降低,直接导致其经济效益的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采后诱导红色芒果着色的方法,解决了芒果生产中因着色不良引起的外观品质下降,商品性低的问题。
6.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7.一种采后诱导红色芒果着色的方法,着色采用的环境条件包括:温度15~20℃;相对湿度70%~90%;uv

b光强4.2~4.8μw
·
cm
‑2,白光光强3500~4500lux。
8.优选地,包括将青熟期未着色的芒果置于所述环境条件下6~10天。
9.优选地,所述的红色芒果品种为

红芒6号’。
10.优选地,所述温度为17℃。温度是影响红色芒果着色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高温会抑制花青苷合成重要调节基因(myb等)和结构基因(chs、ufgt等)的表达量,从而抑制果实的着色;而适当的低温可以促进相关基因的表达量,促进果实着色。本技术中,17℃为诱导红色芒果着色的适宜温度。
11.优选地,所述相对湿度为80%。相对湿度对芒果采后的贮藏有重要影响,相对湿度过高有利于病菌繁殖,容易引起果实腐烂和芒果常见采后病害炭疽病等的发生;相对湿度过低容易引起果实失水导致果皮皱缩和口感下降进而影响果实的商品性。本技术中,80%的相对湿度为芒果采后贮藏的较优选择。
12.优选地,所述uv

b光强为4.5μw
·
cm
‑2,白光光强为4000lux。光照是影响果实着色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绝大多数花青苷合成通路的重要调节基因(myb等)和结构基因(chs、dfr、ans、ufgt等)均受光诱导,其中光强和光质都是影响芒果花青苷积累的重要因素,本技术中,uv

b光强4.5μw
·
cm
‑2,白光光强4000lux为采后诱导红色芒果着色的较优选择。
13.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4.本发明方法将青熟期采收未着色的红色芒果置于温度、湿度、光照均可控的环境条件下,连续处理一段时间就可有效诱导花青苷的积累,促进着色,提高芒果的外观品质和商品性。本发明方法设计合理,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对设备要求较低,可以大规模操作,并可示范推广应用于商业化生产。
附图说明
15.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

红芒6号’果实处理前后果皮着色状态的照片;画圈部分为明显着色的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下面结合实施例并对照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下面所具体描述的内容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不应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17.实施例
18.1.试验材料
19.红色芒果品种

红芒6号’果实,于2020年采自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芒果种质资源圃。在盛花后40天给幼果套上外黄内黑不透光双层果袋直至青熟期,青熟果实采收后立即运回实验室,挑选大小均一、无机械伤、无裂果、无病虫和无腐烂的果实用作处理。
20.2.试验方法
21.将果实置于植物生长箱(conviron,adaptis a 1000,加拿大),于如下环境静置10天:
22.(1)温度条件:17℃。
23.(2)湿度条件:相对湿度80%;
24.(3)光照条件:紫外光源为1个9w窄谱紫外线(uv

b,311nm)光源(飞利浦,pl

s,波兰),紫外光源距离果面高度为0.3米;白光光源为12个28w普通日光灯(三雄极光,28w/t5,中国)。芒果果面uv

b光强4.5μw
·
cm
‑2,白光光强4000lux;
25.试验设3组重复,每组5个果实。处理10天后,测定果实的色差、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酸含量、糖酸比以及硬度,然后用削皮器分离果实照光部位的果皮,立即置于液氮,按所测指标的需求量分装成袋,保存在

80℃,果皮用于花青苷含量的测定,采用分光光度法。
26.3.结果分析
27.3.1.果实色泽分析
28.如图1所示,对比起始点和黑暗条件下放置10天的果实,uv

b/白光处理10天的果实积累了花青苷,果皮颜色变红(主要集中在画圈区域)。
29.如表1显示,uv

b/白光处理显著地改变了

红芒6号’果皮的色泽参数。从显著性分析结果来看,uv

b/白光处理的亮度l*值显著低于对照;代表红绿色(+表示偏红,﹣表示偏绿)的a值显著高于对照;代表黄蓝色(+表示偏黄,﹣表示偏蓝)的b值显著低于对照。
30.表1采后uv

b/白光处理对

红芒6号’近光面果实色泽参数的影响
[0031][0032]
注:同列数据后的不同字母表示存在差异显著(α=0.05,lsd测验)。
[0033]
3.2.果皮花青苷含量分析
[0034]
如表2所示,经uv

b/白光处理后,

红芒6号’近光面果皮花青苷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和0天样品,对照组与0天组花青苷含量无显著性差异。
[0035]
表2采后uv

b/白光处理对

红芒6号’近光面果皮花青苷含量的影响
[0036][0037]
注:同列数据后的不同字母表示存在差异显著(α=0.05,lsd测验)。
[0038]
3.3.可溶性糖、可溶性酸和糖酸比分析
[0039]
如表3所示,处理组和对照组在处理10天后可溶性含量和糖酸比呈上升趋势,可溶性酸含量呈下降趋势。处理10天后,

红芒6号’果肉的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可溶性酸含量和糖/酸度比稍高于对照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uv

b/白光处理可以有效地增加芒果果实的可溶性糖积累,但是对可溶性酸的降解和改变果实的糖酸比无显著效果。
[0040]
表3采后uv

b/白光处理对

红芒6号’果肉可溶性糖、可溶性酸和糖酸比的影响
[0041][0042]
注:同列数据后的不同字母表示存在差异显著(α=0.05,lsd测验)。
[0043]
3.4.果实硬度分析
[0044]
如表4所示,处理组及对照组果实硬度在处理10天后都呈下降趋势,其中uv

b/白光处理的果实硬度略高于对照组,说明uv

b/白光处理在一定程度上能维持果实的硬度。
[0045]
表4采后uv

b/白光处理对

红芒6号’果实硬度的影响
[0046][0047]
注:同列数据后的不同字母表示存在差异显著(α=0.05,lsd测验)。
[0048]
除了上述实施例中采用的环境条件外,经过试验验证,在环境条件:温度15~20℃;相对湿度70%~90%;uv

b光强4.2~4.8μw
·
cm
‑2,白光光强3500~4500lux下放置6~10天均能够实现采后诱导红色芒果着色的效果,在此不再一一举例。
[0049]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他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法予以穷举,凡是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列。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