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控油的姜蓉生产用电热油炸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154379发布日期:2022-08-17 06:54阅读:68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控油的姜蓉生产用电热油炸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姜蓉生产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便于控油的姜蓉生产用电热油炸机。


背景技术:

2.姜蓉是一种具有较长保存时间的熟制调位品,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对姜蓉进行炸制,从而保证姜蓉的水分能够被去除干净,使得其保存时间更长,并将姜蓉的香气与口味激发出来,但是目前市场上的姜蓉生产用电热油炸机还是存在以下的问题:
3.1.现有的姜蓉生产用电热油炸机其不具备控油功能,导致姜蓉的生产往往需要后续进行脱油,使得姜蓉的生产过程多一道工序,从而导致姜蓉生产的效率下降;
4.2.现有的姜蓉加工中使用的姜蓉生产用电热油炸机都是常压油炸设备,然而对于姜蓉这类的食物,其油炸过程中往往会导致吸油过多,既不利于健康,也会使得口味变差。
5.针对上述问题,在原有的姜蓉生产用电热油炸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控油的姜蓉生产用电热油炸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的目前市场上的姜蓉生产用电热油炸机不能很好的进行控油,导致产品的含油量较高,使得后续需要脱油处理,并且采用常压油炸过程,使得炸制后的姜蓉吸收大量油脂的问题。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控油的姜蓉生产用电热油炸机,包括炸锅和锅盖,所述炸锅左侧开设有滑道,且滑道内连接有滑竿,所述锅盖下方连接有密封片,且锅盖上方连接有抽气管,所述锅盖内部开设有滑槽,且锅盖下方连接有连接杆,所述滑槽内连接有气密块,且气密块上方设置有进气孔,所述锅盖右端下方连接有丝杆,且丝杆外围包裹有螺纹转盘,并且丝杆下方连接有限位块,所述螺纹转盘右侧连接有齿轮,所述炸锅内部连接有滤网,且滤网下方设置有加热丝。
8.优选的,所述滑竿与滑道构成滑动结构,且锅盖通过滑竿与炸锅构成滑动结构,并且滑竿与锅盖的连接方式为焊接连接。
9.优选的,所述锅盖通过密封片与炸锅构成密封结构,且密封片与气密块一体化设置,并且气密块通过滑槽与锅盖构成滑动结构。
10.优选的,所述气密块底端为圆环状设计,且气密块顶端为圆形开槽设计,并且气密块顶端与底端为杆连接,所述气密块通过密封片进气孔构成密封结构。
11.优选的,所述丝杆与螺纹转盘构成螺纹推动结构,且丝杆与限位块一体化设置,并且螺纹转盘与齿轮构成啮合结构。
12.优选的,所述滤网与炸锅构成滑动结构,且滤网通过连接杆与锅盖一体化设置,并且连接杆在滤网上为环形矩阵分布,所述加热丝在炸锅底部等间距分布。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便于控油的姜蓉生产用电热油炸
机,
14.1通过滤网以及丝杆的设置,能够使得姜蓉的油脂能够被控出,并通过上方的进气孔设置,使得离开油液的姜蓉被气体吹动,从而保证其内部所包含的油能够被吹走,加速控油过程,提高效率;
15.2.通过密封结构,并使用抽气管,能够使得炸制速度更快,并且加热丝通过控制油温,使得油温处于合适状态,能够使姜蓉最小限度的吸纳油脂,从而从源头控油。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气密块三维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整体主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锅盖仰视结构示意图。
20.图中:1、炸锅;2、滑道;3、滑竿;4、密封片;5、锅盖;6、抽气管; 7、滑槽;8、连接杆;9、气密块;10、丝杆;11、齿轮;12、螺纹转盘;13、限位块;14、滤网;15、加热丝;16、进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请参阅图2和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便于控油的姜蓉生产用电热油炸机,包括炸锅1和锅盖5,为了能够使得整体能够简单快速的进行密封,并使得锅盖5能够顺滑的运动,在炸锅1左侧开设有滑道2,且滑道2内连接有滑竿3,锅盖5右端下方连接有丝杆10,且丝杆10外围包裹有螺纹转盘12,并且丝杆10下方连接有限位块13,螺纹转盘12右侧连接有齿轮11,而滑竿3与滑道2构成滑动结构,且锅盖5通过滑竿3与炸锅1构成滑动结构,并且滑竿3与锅盖5的连接方式为焊接连接,丝杆10与螺纹转盘 12构成螺纹推动结构,且丝杆10与限位块13一体化设置,并且螺纹转盘12 与齿轮11构成啮合结构,电机转动,从而通过齿轮11带动螺纹转盘12,此时丝杆10受到螺纹转盘12的带动,从而使得其往上运动,此时锅盖5的左端连接的滑竿3在滑道2内向上滑动,从而使得锅盖5向上运动,从而通过连接杆8带动滤网14在炸锅1内向上运动,此时炸锅1被打开,关闭时,电机反转,使得丝杆10在螺纹转盘12的反向转动下往下运动,从而使得锅盖5 向下运动,滑竿3与滑道2构成滑动结构,且锅盖5通过滑竿3与炸锅1构成滑动结构,并且滑竿3与锅盖5的连接方式为焊接连接,使得锅盖5的运动顺滑,不会出现卡顿,保证结构稳定,丝杆10与螺纹转盘12构成螺纹推动结构,且丝杆10与限位块13一体化设置,并且螺纹转盘12与齿轮11构成啮合结构,使得锅盖5的上移下降得以实现。
23.请参阅图2和图4,为了能够使得整体结构密封,从而保证内部真空,在锅盖5下方连接有密封片4,且锅盖5上方连接有抽气管6,锅盖5内部开设有滑槽7,且锅盖5下方连接有连接杆8,滑槽7内连接有气密块9,且气密块9上方设置有进气孔16,而锅盖5通过密封片4与炸锅构1成密封结构,且密封片4与气密块9一体化设置,并且气密块9通过滑槽7与锅盖5构
成滑动结构,气密块9底端为圆环状设计,且气密块9顶端为圆形开槽设计,并且气密块9顶端与底端为杆连接,气密块9通过密封片4进气孔16构成密封结构,当锅盖5下移时,从而使得密封片4上移,带动气密块9,使得气密块9沿滑槽7向上移动,此时气密块9上方的密封片4接触进气孔16,从而使得进气孔16密封,使得炸锅1与外界密封隔绝,当炸制完成后,锅盖5上移,此时滤网14上升,从而使得姜蓉脱离油,进而使得其所吸附的油滴落,而由于炸锅1内真空,外界气压使得气密块9下移,使得气密块9下方的密封片4仍然与炸锅1连接保持密封,而上部的密封片4与进气孔16脱离,使得气体在大气压作用下通过进气孔16进入炸锅1内,从而使得姜蓉上的油被进来的气体吹落,加速控油过程,当锅盖5全上升到最高点,此时限位块13 卡住,使得锅盖5不能继续上升,此时控油结束,锅盖5通过密封片4与炸锅构1成密封结构,且密封片4与气密块9一体化设置,并且气密块9通过滑槽7与锅盖5构成滑动结构,保证整体的密封和控油时气体能够进入,气密块9底端为圆环状设计,且气密块9顶端为圆形开槽设计,并且气密块9 顶端与底端为杆连接,气密块9通过密封片4进气孔16构成密封结构,使得炸制时内部能够保持真空。
24.请参阅图2和图4,为了使得能够将姜蓉和油分离,和控制油温,在炸锅 1内部连接有滤网14,且滤网14下方设置有加热丝15,而滤网14与炸锅1 构成滑动结构,且滤网14通过连接杆8与锅盖5一体化设置,并且连接杆8 在滤网14上为环形矩阵分布,加热丝15在炸锅1底部等间距分布,上料时,打开锅盖5后,向炸锅1内倒入油,并将姜蓉置于滤网14上,此时即可关闭炸锅1,炸制完成后,锅盖5上升,此时滤网14上升,从而使得姜蓉脱离油,进而使得其所吸附的油滴落,滤网14与炸锅1构成滑动结构,且滤网14通过连接杆8与锅盖5一体化设置,使得能够将姜蓉和油分离,并且连接杆8 在滤网14上为环形矩阵分布,加热丝15在炸锅1底部等间距分布,使得加热快速,控制油温。
25.工作原理:根据图1-4,使用时,首先启动机器,使得电机转动,从而通过齿轮11带动螺纹转盘12,此时丝杆10受到螺纹转盘12的带动,从而使得其往上运动,此时锅盖5的左端连接的滑竿3在滑道2内向上滑动,从而使得锅盖5向上运动,从而通过连接杆8带动滤网14在炸锅1内向上运动,此时炸锅1被打开,打开后,向炸锅1内倒入油,并将姜蓉置于滤网14上,此时即可关闭炸锅1,电机反转,使得丝杆10在螺纹转盘12的反向转动下往下运动,从而使得锅盖5向下运动,此时炸锅1锅口处与密封片4接触,随着锅盖5的继续下移,从而使得密封片4上移,带动气密块9,使得气密块9沿滑槽7向上移动,此时气密块9上方的密封片4接触进气孔16,从而使得进气孔16密封,使得炸锅1与外界密封隔绝,而滤网14也随着锅盖5的下降而下移,从而使得姜蓉与油接触,此时抽气泵工作,通过抽气管6将炸锅1 内空气抽出,使得内部接近真空,此时能够使得油炸速度更快,并使得姜蓉更为缓慢的吸收油脂,之后加热丝15加热,控制油温在一百八十度左右,此阶段的油温使得姜蓉吸收油脂速率最小,能够有效控油,当炸制好后,开启锅盖5,使得锅盖5上升,此时滤网14上升,从而使得姜蓉脱离油,进而使得其所吸附的油滴落,而由于炸锅1内真空,外界气压使得气密块9下移,使得气密块9下方的密封片4任然与炸锅1连接保持密封,而上部的密封片4 与进气孔16脱离,使得气体在大气压作用下通过进气孔16进入炸锅1内,从而使得姜蓉上的油被进来的气体吹落,加速控油过程,当锅盖5全上升到最高点,此时限位块13卡住,使得锅盖5不能继续上升,此时控油结束,即可取走姜蓉,进行下一次的生产,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26.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