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揉捻装置

文档序号:29984613发布日期:2022-05-11 13:05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茶叶揉捻装置

1.本实用新型属于茶叶生产设备领域,特别是一种茶叶揉捻装置。


背景技术:

2.茶叶在生产过程中需要采用到揉捻工艺,现在的工艺是采用人工的偏多,将茶叶揉捻成条,虽然人工揉捻的质量好,但是其生产效率低下,不适合大规格的茶叶生产,所以人们开始采用机械揉捻,如果将茶叶直接上机揉捻往往会导致产品加工时间长,影响揉捻的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改善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茶叶揉捻装置,可以对茶叶完成初步的揉捻。
4.其技术方案如下:
5.茶叶揉捻装置包括揉捻壳、揉捻件和转动杆,所述揉捻壳内部还设置空腔,所述空腔底部呈圆弧形,所述转动杆安装在所述空腔内,所述揉捻件安装在所述转动杆上,所述揉捻件顺着所述转动杆在所述空腔底部的上方转动,且所述揉捻件转动至所述空腔底部时紧靠所述空腔底部。
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揉捻壳侧壁开设有观察窗口,所述观察窗口不低于所述转动杆的高度。
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揉捻壳底部设置有卸料口,所述卸料口上铰接有转动板,所述转动板封堵所述卸料口。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揉捻件包括揉捻爪,所述揉捻爪包括固定部和揉捻部,所述固定部固定在所述转动杆上,所述揉捻部向外伸展,并靠近所述揉捻壳。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个所述揉捻爪形成一组所述揉捻爪,所述揉捻件包括多组揉捻爪,相邻每组所述揉捻爪之间夹角不小于45度。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揉捻部包括圆弧形的金属片,所述金属片一端固定,另一端呈自由状态。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动杆上还设置有搅动件。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搅动件包括固定杆和搅动爪,所述搅动爪与所述固定杆之间可调节连接。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揉捻壳顶部设置有进料口。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料口的两侧均设置有一张阻挡板。
15.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的优点及效果:
16.需要工作时,将茶叶装进揉捻壳的空腔内,然后启动转动件,转动件转动带动揉捻件的转动,由于揉捻件转动时,与空腔底部的圆弧形紧靠,此处的紧靠并非是接触式的紧靠,而且存在间隙,茶叶在进入揉捻件与空腔底部之间时就会受到揉捻,经过一定时间后,
对茶叶初步揉捻后,形成初步的产品,然后取出初步揉捻后的茶叶进入下一步工序中。所以经过此处的初步揉捻后的茶叶进入最终的揉捻工序时,可以大幅提高揉捻的效率。
附图说明
17.此处的附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方案的具体实例,并与具体实施方式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原理及效果。
18.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不同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代表相同或相似的技术特征,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技术特征,也可能会采用不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表示。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1.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2.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动板打开时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揉捻爪结构示意图;
24.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搅拌爪结构示意图。
25.附图标记说明:
26.10、揉捻壳;11、空腔;12、观察窗口;13、卸料口;14、转动板;15、进料口;16、阻挡板;20、揉捻件;21、揉捻爪;211、固定部;212、揉捻部;30、搅动件;31、固定杆;32、搅动爪;40、转动杆;50、称重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
28.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结合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以现实的场景的情况下,本文所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也可以具有与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目的相对应的含义。
29.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第一、第二
…”
仅仅是用于对名称的区分,不代表具体的数量或顺序。
30.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31.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认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固定在另一个元件上,也可以是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也可以是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安装在”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安装在另一个元件,也可以是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设在”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设在另一个元件,也可以是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32.如图1至图4所示,茶叶揉捻装置包括揉捻壳10、揉捻件20和转动杆40,所述揉捻壳10内部还设置空腔11,所述空腔11底部呈圆弧形,所述转动杆40安装在所述空腔11内,所述揉捻件20安装在所述转动杆40上,所述揉捻件20顺着所述转动杆40在所述空腔11底部的上方转动,且所述揉捻件20转动至所述空腔11底部时紧靠所述空腔11底部。
33.需要工作时,将茶叶装进揉捻壳10的空腔11内,然后启动转动件,转动件转动带动揉捻件20的转动,由于揉捻件20转动时,与空腔11底部的圆弧形紧靠,此处的紧靠并非是接触式的紧靠,而且存在间隙,茶叶在进入揉捻件20与空腔11底部之间时就会受到揉捻,经过一定时间后,对茶叶初步揉捻后,形成初步的产品,然后取出初步揉捻后的茶叶进入下一步工序中。所以经过此处的初步揉捻后的茶叶进入最终的揉捻工序时,可以大幅提高揉捻的效率。
34.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揉捻壳10侧壁开设有观察窗口12,所述观察窗口12不低于所述转动杆40的高度。透过观察窗口12可以观看到茶叶在内部的揉捻状态,可以人工判断是否达到预期揉捻目标,然后决定是否继续揉捻。此外观察窗口12的高度不比转动杆40的低,所以转动杆40带动的揉捻件20不易将茶叶从观察窗口12甩出。
35.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揉捻壳10底部设置有卸料口13,所述卸料口13上铰接有转动板14,所述转动板14封堵所述卸料口13。底部设置的卸料口13方便卸料,而且通过转动板14控制,达到揉捻时间后在开启转动板14卸料。
36.如图5所示,所述揉捻件20包括揉捻爪21,所述揉捻爪21包括固定部211和揉捻部212,所述固定部211固定在所述转动杆40上,所述揉捻部212向外伸展,并靠近所述揉捻壳10。揉捻爪21张工的揉捻部212用于接触茶叶揉捻,茶叶在揉捻部212与空腔11内部之间揉捻。固定部211用于固定在转动杆40上。
37.如图3所示,多个所述揉捻爪21形成一组所述揉捻爪21,所述揉捻件20包括多组揉捻爪21,相邻每组所述揉捻爪21之间夹角不小于45度。因为单个揉捻爪21的揉捻效率低下,所以采用多个形成一组,大幅提高揉捻效率。具体在本实施例中设置三个揉捻爪21为一组。而且限制了每组揉捻爪21之间存在角度差,避免揉捻爪21之间反复对同一部分茶叶揉捻。
38.如图5所示,所述揉捻部212包括圆弧形的金属片,所述金属片一端固定,另一端呈自由状态。自由端的可以产生弹性,所以多余茶叶在揉捻部212时通过弹力弹起揉捻部212,避免了茶叶没搓碎。
39.如图3和图6所示,所述转动杆40上还设置有搅动件30。搅动件30是将揉捻部212压实的部分搅开,避免一部分茶叶被反复揉捻。
40.所述搅动件30包括固定杆31和搅动爪32,所述搅动爪32与所述固定杆31之间可调节连接。可调节的设置,可以控制搅动爪32与空腔11底部的距离,达到搅拌底部的茶叶目的。此处采用螺杆配合螺母的方式将搅动爪32固定调节。
41.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揉捻壳10顶部设置有进料口15。在顶部设置的进料口15可以与制茶工艺上的传送带相匹配,传送带将茶叶输送至揉捻壳10顶部后,直接通过重力倒入空腔11。
42.其中所述进料口15的两侧均设置有一张阻挡板16。阻挡板16同样防止茶叶倒出。
43.在进料口15上还设置有称重机构50,茶叶进入称重机构50后,达到预设重量,再将茶叶倒入至空腔11内揉捻。
44.引用图纸说明时,是对出现的新特征进行说明;为了避免重复引用图纸导致描述不够简洁,在表述清楚的情况下已描述的特征,图纸不再一一引用。
45.以上实施例的目的,是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示例性的再现与推导,并以此完整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目的及效果,其目的是使公众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
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并不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46.以上实施例也并非是基于本实用新型的穷尽性列举,在此之外,还可以存在多个未列出的其他实施方式。在不违反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基础上所作的任何替换与改进,均属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