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工春之黄片茶的加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9866195发布日期:2022-04-30 14:34阅读:1088来源:国知局

1.本发明属于茶叶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手工春之黄片茶的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2.黄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之一。黄茶品质独特,汤色杏黄,滋味甘醇。闷黄是黄茶制法的主要特点,绿茶是不发酵茶,而黄茶属于发酵茶。黄茶由绿茶发展而来,特殊的“闷黄”工艺造就了其独特的“干茶黄、汤色黄、叶底黄”三黄品质特征。黄茶滋味醇和,被茶叶专家推荐为最适宜饮用的茶类。因此加快特色黄茶的研究与产业开发大有可为。现有市场中的黄茶多存在着制作工艺不规范,制成的黄茶品质不稳定,滋味不好等问题,需要亟需改善。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手工春之黄片茶的加工方法。
4.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手工春之黄片茶的加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鲜叶采摘处理:采摘展开2~4片的茶树鲜叶,然后摊放处理4~5h备用;(2)杀青处理:将步骤(1)处理后的鲜叶投入到锅内,杀青处理1~2min后取出备用;(3)做形处理:将步骤(2)处理后的鲜叶投入到锅内,进行翻炒做形处理,待鲜叶的含水率降至40~45%后取出备用;(4)初烘处理:将步骤(3)处理后的鲜叶投入到烘笼中,将鲜叶烘至含水率为30~35%出锅备用;(5)初闷处理:将步骤(4)处理后的鲜叶堆积后进行闷黄处理,3~4天后取出备用;(6)做形处理:将步骤(5)处理后的鲜叶投入到锅内进行回锅做形处理,2~3min后取出备用;(7)复烘处理:将步骤(6)处理后的鲜叶放入到烘笼中,烘至含水率为13~17%出锅备用;(8)复闷处理:将步骤(7)处理后的鲜叶堆积后进行闷黄处理,2~3天后取出备用;(9)足干处理:对步骤(8)复闷处理后的茶叶进行烘干,烘至含水率不大于10%后出锅备用;(10)三闷处理:将步骤(9)足干处理后的茶叶趁热堆积起来继续黄化处理,4~5天后取出备用;(11)拣剔处理:
将步骤(10)处理后的茶叶中的老片、黄叶、焦叶、杂质拣剔去除后备用;(12)拉老火处理:将步骤(11)处理后的茶叶放入到烘笼中,控制烘笼顶温度达到150~170℃,然后每隔2~3s抬下烘笼,并及时对茶叶翻动一次,重复此操作不低于50次,直至茶叶起白上霜为止,最后取出即可。
5.进一步的,步骤(2)中所述的杀青时控制锅内温度为110~115℃。
6.进一步的,步骤(3)中所述的做形时控制锅内温度为80~85℃。
7.进一步的,步骤(4)中所述的初烘时控制烘笼内的温度为100~105℃。
8.进一步的,步骤(5)中所述的初闷时控制鲜叶堆积的厚度为20~30cm,并在上层覆盖一个湿棉布,每天对鲜叶翻动一次。
9.进一步的,步骤(6)中所述的做形时控制锅内温度为70~75℃。
10.进一步的,步骤(7)中所述的复烘时控制烘笼内的温度为70~80℃。
11.进一步的,步骤(8)中所述的复闷时控制鲜叶堆积的厚度为20~30cm,并在上层覆盖一个湿棉布,每天对鲜叶翻动一次。
12.进一步的,步骤(9)中所述的足干时控制烘笼内的温度为65~70℃。
13.进一步的,步骤(10)中所述的三闷时控制茶叶堆积的厚度为20~30cm。
14.本发明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手工春之黄片茶的加工方法,本方法整体工艺规范,易于推广应用,通过规范的工艺条件,将茶叶内的多酚类物质转化成可溶性物质,同时发生异构化,降解酯型儿茶素,使黄茶茶汤滋味浓醇;同时还促进了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淀粉转化为可溶性糖类,糖与氨基酸结合形成糖胺化合物,参与茶叶芳香物质的组成。在多步闷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消化酶,对脾胃有健胃消寒工效,充分发挥了黄茶的减肥养生功效。本发明方法制得的黄茶外形为单片,叶边顺直,形如瓜子,色泽微黄、富有白霜,香气甜香持久,滋味鲜醇,回味甘甜,汤色黄亮,叶底黄亮,别具一格;改变了传统现有黄茶都是条形茶,没有观赏性的特点;通过规范闷黄等工艺,增加了产品特色,提高了茶叶的质量及品质,为提高黄茶在市场竞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15.实施例1一种手工春之黄片茶的加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鲜叶采摘处理:采摘展开2~4片的茶树鲜叶,然后摊放处理4h备用;(2)杀青处理:将步骤(1)处理后的鲜叶投入到锅内,杀青处理1min后取出备用;(3)做形处理:将步骤(2)处理后的鲜叶投入到锅内,进行翻炒做形处理,待鲜叶的含水率降至40~45%后取出备用;(4)初烘处理:将步骤(3)处理后的鲜叶投入到烘笼中,将鲜叶烘至含水率为30~35%出锅备用;
(5)初闷处理:将步骤(4)处理后的鲜叶堆积后进行闷黄处理,3天后取出备用;(6)做形处理:将步骤(5)处理后的鲜叶投入到锅内进行回锅做形处理,2min后取出备用;(7)复烘处理:将步骤(6)处理后的鲜叶放入到烘笼中,烘至含水率为13~17%出锅备用;(8)复闷处理:将步骤(7)处理后的鲜叶堆积后进行闷黄处理,2天后取出备用;(9)足干处理:对步骤(8)复闷处理后的茶叶进行烘干,烘至含水率不大于10%后出锅备用;(10)三闷处理:将步骤(9)足干处理后的茶叶趁热堆积起来继续黄化处理,4天后取出备用;(11)拣剔处理:将步骤(10)处理后的茶叶中的老片、黄叶、焦叶、杂质拣剔去除后备用;(12)拉老火处理:将步骤(11)处理后的茶叶放入到烘笼中,控制烘笼顶温度达到150℃,然后每隔2s抬下烘笼,并及时对茶叶翻动一次,重复此操作不低于50次,直至茶叶起白上霜为止,最后取出即可。
16.步骤(2)中的杀青时控制锅内温度为110℃。
17.步骤(3)中的做形时控制锅内温度为80℃。
18.步骤(4)中的初烘时控制烘笼内的温度为100℃。
19.步骤(5)中的初闷时控制鲜叶堆积的厚度为20cm,并在上层覆盖一个湿棉布,每天对鲜叶翻动一次。
20.步骤(6)中的做形时控制锅内温度为70℃。
21.步骤(7)中的复烘时控制烘笼内的温度为70℃。
22.步骤(8)中的复闷时控制鲜叶堆积的厚度为20cm,并在上层覆盖一个湿棉布,每天对鲜叶翻动一次。
23.步骤(9)中的足干时控制烘笼内的温度为65℃。
24.步骤(10)中的三闷时控制茶叶堆积的厚度为20cm。
25.实施例2一种手工春之黄片茶的加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鲜叶采摘处理:采摘展开2~4片的茶树鲜叶,然后摊放处理4.5h备用;(2)杀青处理:将步骤(1)处理后的鲜叶投入到锅内,杀青处理1.5min后取出备用;(3)做形处理:将步骤(2)处理后的鲜叶投入到锅内,进行翻炒做形处理,待鲜叶的含水率降至40~45%后取出备用;(4)初烘处理:
将步骤(3)处理后的鲜叶投入到烘笼中,将鲜叶烘至含水率为30~35%出锅备用;(5)初闷处理:将步骤(4)处理后的鲜叶堆积后进行闷黄处理,3天后取出备用;(6)做形处理:将步骤(5)处理后的鲜叶投入到锅内进行回锅做形处理,2.5min后取出备用;(7)复烘处理:将步骤(6)处理后的鲜叶放入到烘笼中,烘至含水率为13~17%出锅备用;(8)复闷处理:将步骤(7)处理后的鲜叶堆积后进行闷黄处理,2天后取出备用;(9)足干处理:对步骤(8)复闷处理后的茶叶进行烘干,烘至含水率不大于10%后出锅备用;(10)三闷处理:将步骤(9)足干处理后的茶叶趁热堆积起来继续黄化处理,4天后取出备用;(11)拣剔处理:将步骤(10)处理后的茶叶中的老片、黄叶、焦叶、杂质拣剔去除后备用;(12)拉老火处理:将步骤(11)处理后的茶叶放入到烘笼中,控制烘笼顶温度达到160℃,然后每隔2s抬下烘笼,并及时对茶叶翻动一次,重复此操作不低于50次,直至茶叶起白上霜为止,最后取出即可。
26.步骤(2)中的杀青时控制锅内温度为112℃。
27.步骤(3)中的做形时控制锅内温度为83℃。
28.步骤(4)中的初烘时控制烘笼内的温度为103℃。
29.步骤(5)中的初闷时控制鲜叶堆积的厚度为25cm,并在上层覆盖一个湿棉布,每天对鲜叶翻动一次。
30.步骤(6)中的做形时控制锅内温度为73℃。
31.步骤(7)中的复烘时控制烘笼内的温度为76℃。
32.步骤(8)中的复闷时控制鲜叶堆积的厚度为25cm,并在上层覆盖一个湿棉布,每天对鲜叶翻动一次。
33.步骤(9)中的足干时控制烘笼内的温度为68℃。
34.步骤(10)中的三闷时控制茶叶堆积的厚度为26cm。
35.实施例3一种手工春之黄片茶的加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鲜叶采摘处理:采摘展开2~4片的茶树鲜叶,然后摊放处理5h备用;(2)杀青处理:将步骤(1)处理后的鲜叶投入到锅内,杀青处理2min后取出备用;(3)做形处理:将步骤(2)处理后的鲜叶投入到锅内,进行翻炒做形处理,待鲜叶的含水率降至40~45%后取出备用;
(4)初烘处理:将步骤(3)处理后的鲜叶投入到烘笼中,将鲜叶烘至含水率为30~35%出锅备用;(5)初闷处理:将步骤(4)处理后的鲜叶堆积后进行闷黄处理,4天后取出备用;(6)做形处理:将步骤(5)处理后的鲜叶投入到锅内进行回锅做形处理,3min后取出备用;(7)复烘处理:将步骤(6)处理后的鲜叶放入到烘笼中,烘至含水率为13~17%出锅备用;(8)复闷处理:将步骤(7)处理后的鲜叶堆积后进行闷黄处理,3天后取出备用;(9)足干处理:对步骤(8)复闷处理后的茶叶进行烘干,烘至含水率不大于10%后出锅备用;(10)三闷处理:将步骤(9)足干处理后的茶叶趁热堆积起来继续黄化处理,5天后取出备用;(11)拣剔处理:将步骤(10)处理后的茶叶中的老片、黄叶、焦叶、杂质拣剔去除后备用;(12)拉老火处理:将步骤(11)处理后的茶叶放入到烘笼中,控制烘笼顶温度达到170℃,然后每隔3s抬下烘笼,并及时对茶叶翻动一次,重复此操作不低于50次,直至茶叶起白上霜为止,最后取出即可。
36.步骤(2)中的杀青时控制锅内温度为115℃。
37.步骤(3)中的做形时控制锅内温度为85℃。
38.步骤(4)中的初烘时控制烘笼内的温度为105℃。
39.步骤(5)中的初闷时控制鲜叶堆积的厚度为30cm,并在上层覆盖一个湿棉布,每天对鲜叶翻动一次。
40.步骤(6)中的做形时控制锅内温度为75℃。
41.步骤(7)中的复烘时控制烘笼内的温度为80℃。
42.步骤(8)中的复闷时控制鲜叶堆积的厚度为30cm,并在上层覆盖一个湿棉布,每天对鲜叶翻动一次。
43.步骤(9)中的足干时控制烘笼内的温度为70℃。
44.步骤(10)中的三闷时控制茶叶堆积的厚度为30cm。
45.实施例4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在工艺参数上完全相同,但在具体的操作手法上进一步的细化,具体是:在步骤(2)杀青处理中,鲜叶下锅后,用高梁穗扎成的把子,在锅中炒1~2分钟,快速杀死酶的活性,主要手法为:翻、抛、转、揉;翻:对叶片进行向上翻动,使叶片堆在一起形成闷叶,不让水蒸气散发,使叶温快速升温,炒至1~2分钟,杀死酶的活性;抛:鲜叶杀青达到要求后,将叶片进行抛抖,使叶温快速下降,散发水蒸气;
转:对老叶或大叶进行转动,结合揉的动作,让叶片顺直,抛.转.揉同时应用;揉:主要是使叶片柔软,便于做形炒至叶色由鲜缘变为暗绿,即可出锅,扫入熟锅。
46.在步骤(3)做形处理中,主要手法为:理、拍、磨、扫;理:在锅中使茶把子左右摆动,理顺叶片;拍:在熟锅开始阶段,拍于旋转交替进行,先重后轻,使叶片成扁状;磨:熟锅中后阶段,用茶把子按住叶片沿锅磨滑,使茶叶定型扁片状,色泽光亮;扫:主要是用茶把子将茶叶从生锅扫到熟锅,从熟锅扫到盛装茶叶器具里。
47.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发明不以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发明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