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蒸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425259发布日期:2023-03-11 01:56阅读:71来源:国知局
醒蒸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食品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醒蒸生产线。


背景技术:

2.随着食品加工技术以及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工业化食品生产随之快速发展。馒头、肉包等中国特色传统包点,其生产加工离不开醒发和蒸制这两个环节,其中醒发有相应的醒发房进行醒发加工,而蒸制则具有相应的蒸柜进行蒸煮加工。但是,现有包点的蒸煮加工中的各个环节多为依赖于人工操作,需人工将上一环节加工完成的包点转移至下一环节,对人力物力需求较多且效率低,不利于大批量的包点生产加工作业。而且,人为操作对于蒸煮条件的把握也存在一定的不稳定因素,进而影响生产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醒蒸生产线,以解决背景技术中的技术问题。
4.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了醒蒸生产线,包括醒发房、蒸柜以及输送系统;
5.所述输送系统包括可移动地的装载小车、以及用于输送所述装载小车的醒发输送装置与蒸煮输送装置;
6.所述醒发输送装置设置于所述醒发房的醒发入口与醒发出口之间,包括多个第一醒发输送机构、以及第二醒发输送机构;
7.所述蒸煮输送装置设置于所述蒸柜的蒸煮入口与蒸煮出口之间;
8.多个所述第一醒发输送机构沿所述醒发入口向所述醒发出口方向依次交错设置,且相邻的所述第一醒发输送机构之间具有部分重合的输送行程;
9.所述第二醒发输送机构安装于末个所述第一醒发输送机构的一侧,用于将末个所述第一醒发输送机构输送的所述装载小车输送至所述蒸煮输送装置上。
10.进一步地,所述输送系统还包括入口输送装置以及出口输送装置;
11.所述入口输送装置设置于所述醒发入口外一侧位置,用于将所述装载小车输送至所述醒发输送装置上;
12.所述出口输送装置设置于所述蒸煮出口外的一侧位置,用于将所述蒸煮输送装置上输送所述装载小车输送出来。
13.进一步地,所述入口输送装置包括第一导向轨道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导向轨道内的入口输送机构;
14.所述入口输送机构用于将位于所述第一导向轨道上的所述装载小车输送至首个所述第一醒发输送机构上;
15.所述醒发输送装置还包括第二导向轨道;
16.所述第一醒发输送机构以及第二醒发输送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二导向轨道内;
17.所述蒸煮输送装置包括第三导向轨道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三导向轨道内的蒸煮输
送机构;
18.所述出口输送装置包括第四导向轨道以及设置于所述第四导向轨道内的出口输送机构;
19.所述出口输送机构用于输送从所述蒸煮输送装置输送出来的所述装载小车。
20.进一步地,所述入口输送机构、所述第一醒发输送机构以及所述蒸煮输送机构均包括第一机构主体、滑块、第一推送块以及第一驱动组件;
21.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安装于所述第一机构主体上,且与所述滑块连接,用于带动所述滑块运动;
22.所述滑块上设有第一凹槽;
23.所述第一推送块通过第一弹性件可弹性转动地安装于所述所述第一凹槽上;
24.于所述第一弹性件不受外力作用时,所述第一推送块向上倾斜设置;
25.所述装载小车包括小车本体;
26.所述小车本体的底部设有至少两根间隔设置的配合梁;
27.所述配合梁可与正向运动的所述第一推送块的向上一端接触相抵;
28.所述配合梁还可与反向运动的所述第一推送块的顶部滑动接触。
2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旋转电机、主动轮、从动轮以及链条;
30.所述主动轮以及所述从动轮枢接于所述第一机构主体两端位置,且之间通过所述链条传动连接;
31.所述第一旋转电机安装于所述第一机构主体一侧且与所述主动轮连接,用于带动所述主动轮转动;
32.所述滑块滑动安装于所述第一机构主体上,且与所述链条连接。
33.进一步地,所述醒发房内沿所述醒发入口向所述醒发出口方向依次设有多个醒发区;
34.所述第一推送块为多个,与所述醒发区一一对应,分别用于运送自身对应的所述醒发区内的所述装载小车。
35.进一步地,所述醒发区为四个;第一醒发输送机构为三个;
36.第二个所述第一醒发输送机构的输送行程大于首个所述第一醒发输送机构以及末个所述第一醒发输送机构的输送行程;
37.第二个所述第一醒发输送机构上间隔设置有两个所述滑块;
38.每个所述滑块上一一对应设置有所述第一推送块。
39.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导向轨道上两端、以及位于相邻两个醒发区之间的位置分别设有用于感应所述装载小车的感应传感器。
40.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醒发输送机构以及所述出口输送机构均包括第二机构主体、伸缩杆、第二推送块以及第二驱动组件;
41.所述伸缩杆滑动安装于所述第二机构主体上;
42.所述伸缩杆朝向所述蒸柜的方向的一端顶部设有第二凹槽;
43.所述第二推送块通过第二弹性件弹性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第二凹槽上;
44.于所述第二弹性件不受外力作用时,所述第二推送块向上倾斜设置;
45.所述配合梁可与正向方向运动的所述第二推送块的向上一端接触相抵;
46.所述配合梁还可与反向方向运动的所述第二推送块的顶部滑动接触;
47.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安装于所述第二机构主体上,且与所述伸缩杆连接,用于带动所述伸缩杆伸缩运动。
48.进一步地,于所述醒发出口与所述蒸煮入口之间还设有第一中转房;
49.所述第一中转房的一侧连通有备用蒸柜;
50.所述第一中转房内设有可拆卸的第五导向轨道。
51.进一步地,所述醒发房包括醒发房本体以及醒发装置;
52.所述醒发装置包括第一机箱、第一风机、冷凝器、散热器、喷淋管、出风管以及回风管;
53.所述第一机箱安装于所述醒发房本体外,且内部设有隔板;
54.所述隔板将所述第一机箱内隔成第一箱室与第二箱室;
55.所述第一风机安装于所述第一箱室内,且出风端通过所述隔板与所述第二箱室连通;
56.所述冷凝器、所述散热器以及所述喷淋管沿远离所述隔板方向依次设置;
57.所述第一机箱上设有连通所述第一箱室内的第一连通口,以及连通所述第二箱室内的第二连通口;
58.所述第二连通口设于所述喷淋管远离所述隔板的一侧;
59.所述回风管设于所述醒发房本体内,且设有多个回风口;
60.所述回风管通过第一连接管与所述第一连通口连接导通;
61.所述出风管设于所述醒发房本体内,且设有多个出风口;
62.所述出风管通过第二连接管与所述第二连接口连接导通。
63.进一步地,所述蒸柜包括蒸柜本体、蒸汽发生装置以及抽湿装置;
64.所述所述蒸汽发生装置与所述蒸柜本体连接,用于提供所述蒸柜本体蒸汽;
65.所述抽湿装置与所述蒸柜本体连接,用于对所述蒸柜本体进行抽湿;
66.所述抽湿装置包括第二机箱、第二风机以及泄压机构;
67.所述第二机箱安装于所述蒸柜本体上,且设有用于连通自身内部以及蒸柜内部的抽湿口;
68.所述第二风机安装于所述第二机箱上,且抽风端与所述第二机箱连通;
69.所述泄压机构安装于所述抽湿口上。
70.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技术所设计的醒蒸生产线,包括醒发房、蒸柜以及输送系统,其中输送系统包括装载小车、醒发输送装置以及蒸煮输送装置;在醒发房的醒发入口与醒发出口之间设置醒发输送装置以实现装载小车醒发过程中的输送以及装载小车从醒发房到蒸柜过程中的输送,在蒸柜的蒸煮入口与蒸煮出口之间设置蒸煮输送装置以实现装载小车在蒸煮过程中的输送。通过将醒发房、蒸柜设置在一起,并搭配输送系统使用,以能够实现自动蒸煮生产作业,从而减少人工操作,有效节约人力物力,提高生产效率,以及保证生产质量。再者,本技术还将醒发输送装置中用于实现装载小车在醒发过程中的输送的第一醒发输送机构设计为多个,并且沿醒发入口向醒发出口方向依次交错设置,同时相邻的第一醒发输送机构之间具有部分重合的输送行程。这一设计在保证输送作用的基础上,可以针对性的对醒发房上的任意一第一醒发输送机构上的装载小车的包点醒发进行独
立控制,而不会受到其它第一醒发输送机构的干涉,能够实现更加准确且灵活的醒发作业控制,还可以实现更加针对性的检修维护,使得维护更加便利。
附图说明
7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72.图1为本技术中提供的醒蒸生产线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73.图2为本技术中提供的醒蒸生产线的入口输送装置结构示意图;
74.图3为本技术中提供的醒蒸生产线的醒发输送装置结构示意图;
75.图4为本技术中提供的醒蒸生产线的蒸煮输送装置结构示意图;
76.图5为本技术中提供的醒蒸生产线的出口输送装置结构示意图;
77.图6为本技术中提供的醒蒸生产线的入口输送机构的俯视图;
78.图7为本技术中提供的醒蒸生产线的入口输送机构不带有滑块的剖视图;
79.图8为本技术中提供的醒蒸生产线的入口输送机构的滑块结构示意图;
80.图9为本技术中提供的醒蒸生产线的蒸煮输送机构的滑块结构示意图;
81.图10为本技术中提供的醒蒸生产线的第二醒发输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82.图11为本技术中提供的醒蒸生产线的出口输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83.图12为本技术中提供的醒蒸生产线的醒发房主视图;
84.图13为本技术中提供的醒蒸生产线的醒发房俯视图;
85.图14为本技术中提供的醒蒸生产线的蒸柜俯视图;
86.图15为本技术中提供的醒蒸生产线的抽湿装置不带有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87.图16为本技术中提供的醒蒸生产线的泄压机构结构示意图;
88.图17为本技术中提供的醒蒸生产线的弹性连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89.图中:100、醒发房;200、蒸柜;300、入口输送装置;301、第一导向轨道;302、入口输送机构;400、醒发输送装置;401、第二导向轨道;402、第一醒发输送机构;403、第二醒发输送机构;500、蒸煮输送装置;501、第三导向轨道;502、蒸煮输送机构;600、出口输送装置;601、第四导向轨道;602、出口输送机构;701、第五导向轨道;702、第六导向轨道;11、第一驱动组件;111、旋转电机;112、主动轮;113、轴承座;114、链条;12、第一机构主体;121、下机构体;1211、辊轴;122、上机构体;1221、滑腔;13、滑块;131、第一凹槽;132、第一导向轮;133、第二导向轮;14、第一推送块;21、第二驱动组件;22、第二机构主体;23、伸缩杆;231、第二凹槽;24、第二推送块;31、醒发房本体;32、第一机箱;33、隔板;34、第一风机;35、冷凝器;36、散热器;37、喷淋管;38、出风管;381、出风口;382、第二连接管;39、回风管;391、回风口;392、第一连接管;4、蒸柜本体;5、抽湿装置;51、第二机箱;511、抽湿口;52、第二风机;53、泄压机构;531、密封板;532、固定杆;533、弹性连接组件;5331、连接块;5332、限位槽;5333、滑动部;5334、连接杆;5335、凸缘部;5336、第三弹性件;534、升降驱动器;535、导块;536、支架;537、连接套;538、插销件。
具体实施方式
90.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实施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实施例保护的范围。
91.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92.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更换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93.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醒蒸生产线。
94.请参阅图1至图5,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醒蒸生产线的一个实施例包括:
95.醒发房100、蒸柜200以及输送系统。
96.醒发房100与蒸柜200沿预设输送线路方向依次设置,需说明的是,该预设输送线路方向可以根据实际的场地情况以及安装需求而定,例如可以是直接沿一直线方向进行依次设置,不做限制。
97.醒发房100设有醒发入口以及醒发出口,蒸柜200设有蒸煮入口以及蒸煮出口;该醒发入口、醒发出口、蒸煮入口以及蒸煮出口上均设有自动门,该自动门结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市面上已有的自动开合门,具体不做限制。另外,输送系统可以是多条,以两条为例,那么醒发入口以及醒发出口可以分别设置为两个,而对应的蒸柜200则设置为两个,对应两个输送系统,实现双线醒蒸作业,进一步提升醒蒸作业效率。
98.输送系统包括可移动地的装载小车(图中未示)、用于输送装载小车的醒发输送装置400以及蒸煮输送装置500。该装载小车的具体结构可以参考已有的可移动的包点蒸架车进行设计,或直接沿用,具体不做赘述。
99.醒发输送装置400设置于醒发入口与醒发出口之间,包括多个第一醒发输送机构402、以及第二醒发输送机构403;蒸煮输送装置500设置于蒸煮入口与蒸煮出口之间。
100.多个第一醒发输送机构402沿醒发入口向醒发出口方向依次交错设置,且相邻的第一醒发输送机构402之间具有部分重合的输送行程;部分重合的输送行程设计,能够更好地实现将装载小车从上一第一醒发输送机构402输送至下一第一醒发输送机构402。
101.第二醒发输送机构403安装于末个第一醒发输送机构402的一侧,用于将末个第一醒发输送机构402输送出来的装载小车输送至蒸煮输送机构502上;需说明的是,本技术中所指的末个第一醒发输送机构402为沿醒发入口向醒发出口方向上的最后一个第一醒发输送机构402,当该第一醒发输送机构402将装载小车沿醒发入口向醒发出口方向输送至与第二醒发输送机构403交接位置时,此时即可切换第二醒发输送机构403,将到位的装载小车
输送至蒸柜200内。
102.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技术所设计的醒蒸生产线,通过将醒发房100、蒸柜200设置在一起,并搭配输送系统使用,以能够实现自动蒸煮生产作业,从而减少人工操作,有效节约人力物力,提高生产效率,以及保证生产质量。再者,本技术还将醒发输送装置400中用于实现装载小车在醒发过程中的输送的第一醒发输送机构402设计为多个,并且沿醒发入口向醒发出口方向依次交错设置,同时相邻的第一醒发输送机构402之间具有部分重合的输送行程。这一设计在保证输送作用的基础上,可以针对性的对醒发房100上的任意一第一醒发输送机构402上的装载小车的包点醒发进行独立控制,而不会受到其它第一醒发输送机构402的干涉,能够实现更加准确且灵活的醒发作业控制,还可以实现更加针对性的检修维护,使得维护更加便利。
103.以上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醒蒸生产线的实施例一,以下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醒蒸生产线的实施例二,具体请参阅图1至图17。
104.基于上述实施例一的方案:
105.如图1至图5所示,为进一步整体自动化程度,该输送系统还包括用于输送装载小车的入口输送装置300以及出口输送装置600。
106.入口输送装置300设置于醒发入口外一侧位置,用于将装载小车输送至醒发输送装置400上,实现装载小车的预输送。
107.出口输送装置600设置于蒸煮出口外的一侧位置,用于将蒸煮输送装置500上输送装载小车输送出来,实现装载小车输送出蒸柜200过程的输送。
108.进一步地,入口输送装置300包括第一导向轨道301以及设置于第一导向轨道301内的入口输送机构302,入口输送机构302用于将位于第一导向轨道301上的装载小车输送至首个第一醒发输送机构402上。
109.该醒发输送装置400还包括第二导向轨道401;这样第一醒发输送机构402以及第二醒发输送机构403也就设置于第二导向轨道401内。
110.蒸煮输送装置500包括第三导向轨道501以及设置于第三导向轨道501内的蒸煮输送机构502。
111.出口输送装置600包括第四导向轨道601以及设置于第四导向轨道601内的出口输送机构602,出口输送机构602用于输送从蒸煮输送装置500输送出来的装载小车。
112.本技术中第一导向轨道301、第二导向轨道401、第三导向轨道501以及第四导向轨道601均可以由两条平行且间隔分布的导轨条组成,能够对装载小车的移动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即可,不做限制。
113.如图6所示,进一步地,入口输送机构302、第一醒发输送机构402以及蒸煮输送机构502设计来说,均可以设计为包括第一机构主体12、滑块13、第一推送块14以及第一驱动组件11。
114.第一驱动组件11安装于第一机构主体12上,且与滑块13连接,用于带动滑块13运动。
115.滑块13上设有第一凹槽131,第一推送块14通过第一弹性件(图中未示)可弹性转动地安装于第一凹槽131上,于第一弹性件不受外力作用时,第一推送块14向上倾斜设置。该第一弹性件可以是扭簧,使得第一推送块14具有弹性扭转力,在第一弹性件不受外力作
用时,使得第一推送块14呈一定的倾斜角度倾斜,从而使得该第一推送块14向上一端能够伸出第一凹槽131来与装载小车进行配合。
116.装载小车包括小车本体,小车本体的底部设有至少两根间隔设置的配合梁。以小车本体包括置物架以及连接于置物架底部的移动轮为例,那么该置物架底部可以设计为方形框架结构,那么该两根配合梁也即是方形框架的两个相互对立的框边。配合梁可与正向方向运动的第一推送块14的向上一端接触相抵,配合梁还可与反向方向运动的第一推送块14的顶部滑动接触。可以理解的是,该正向方向也即是与预设输送线路方向相同的方向,而反向方向也即是与预设输送线路方向相反的方向。
117.将配合梁设计为至少两根且间隔设置,这样入口输送机构302与首个第一醒发输送机构402之间也就可以是沿同一直线方向进行设置,同时可以间隔设置而不用交错设置,进而不会对醒发入口的自动门设计造成影响,保证自动门能够较好的密封该醒发入口。首先将装载小车装满待加工的包点物料,再将装载小车推入第一导向轨道301中,直至装载小车上后一根配合梁也越过入口输送机构302上的第一推送块14。推入到位之后,入口输送机构302启动,此时第一推送块14也即推着配合梁运动,进而带动装载小车在第一导向轨道301上运动,当带动装载小车运动至其前一根的配合梁越过首个第一醒发输送机构402上的第一推送块14时,也即是完成了入口输送机构302与首个第一醒发输送机构402之间的交接,此时入口输送机构302带动自身上的第一推动块复位,而首个第一醒发输送机构402则带动装载小车继续运动至完全进入醒发房100时,即可关闭醒发入口的自动门。之后首个第一醒发输送机构402根据设定的醒发时间停留一定时间后继续带动装载小车运动至装载小车的前一根配合梁越过下一个第一醒发输送机构402上的第一推送块14时,该首个第一醒发输送机构402带动自身的第一推送块14复位,而下一个第一醒发输送机构402也在一定的停留时间之后则继续带动装载小车运动,完成醒发房100内的装载小车输送。
118.如图7所示,进一步地,就第一驱动组件11设计来说,包括第一旋转电机111、主动轮112、从动轮(图中未示)以及链条114。
119.主动轮112以及从动轮枢接于第一机构主体12两端位置,且之间通过链条114传动连接。具体的,在第一机构主体12以及第二机构主体22的两端位置通过轴承座113分别转动安装辊轴1211,再将主动轮112以及从动轮分别套固在辊轴1211上。第一旋转电机111安装于第一机构主体12一侧且与主动轮112连接,用于带动主动轮112转动;滑块13滑动安装于第一机构主体12上,且与链条114连接。
120.如图7所示,进一步地,就第一机构主体12设计来说,包括下机构体121以及上机构体122;下机构体121包括两个z型板;两个z型板间隔设置且相互对称;主动轮112以及从动轮枢接于两个z型板之间;上机构体122包括两个槽型板;两个槽型板对称设置,且开口相向地一一对应固定于z型板顶部;两个槽型板之间形成供滑块13滑动的滑腔1221。这一结构设计,既提供了第一驱动组件11的安装空间,也提供了滑块13的配合安装空间,整体结构更加紧凑。
121.如图8所示,进一步地,为了使得滑块13能够在滑腔1221内平稳的滑动,滑块13的两侧壁上分别安装有与槽型板的上下壁滚动接触的第一导向轮132以及与槽型板的侧壁滚动接触的第二导向轮133。
122.当然,本技术中入口输送机构302、第一醒发输送机构402以及蒸煮输送机构502上
的滑块13的具体结构设计可以不尽相同。如图9所示,蒸煮输送机构502上的第一机构主体12的具体结构可以是呈矩形环状结构,其内部的环形腔也就形成第一凹槽131,由于蒸柜200内的水蒸气多,而矩形环状结构设计可以对凝聚于滑块13上的冷凝水快速排走,更好利于使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以此为基础做适当的变化设计,不做限制。
123.进一步地,醒发房100内沿醒发入口向醒发出口方向依次设有多个醒发区;该第一推送块14对应设置为多个,与醒发区一一对应,分别用于运送自身对应的醒发区内的装载小车。在醒发房100内进行分区设计,可以实现分段醒发,也即是可以设置一个总的醒发时间,然后通过控制系统分配至多个醒发区,以总醒发时间为2400s为例,假设有四个醒发区,那么可以分配到每个醒发区600s醒发时间,也即是包点在各个醒发区醒发足够600s就可以达到总的醒发时间,这样醒发设计即可将醒发与输送结合起来,实现生产作业更加连续。
124.如图3所示,进一步地,以醒发区为四个为例,其对应就需要四个带有第一推送块14的滑块13,因此,可以是设置四个第一醒发输送机构402,但是四个第一醒发输送机构402的设置数量较多,会增加一定的设备成本,因此,为进一步优化成本问题,以及使得整体更加紧凑,将第一醒发输送机构402设计为三个。
125.其中,第二个第一醒发输送机构402的输送行程大于首个第一醒发输送机构402以及末个第一醒发输送机构402的输送行程,并且在第二个第一醒发输送机构402上间隔设置有两个滑块13,每个滑块13上一一对应设置有第一推送块14。也即是将第二个醒发输送机构设计长一点,并在上面设置两个滑块13以驱动两个第一推送块14运动,这样搭配首个第一醒发输送机构402以及末个第一醒发输送机构402上的第一推送块14也即满足四个第一推送块14的需求。使用时,首个第一醒发输送机构402带动自身的第一推送块14运动以将第一个醒发区上的装载小车输送至第二个醒发区上,第二个醒发输送机构运动带动自身的两个第一推送块14运动的时候可以将第二个醒发区上的装载小车输送至第三个醒发区的同时,将第三个醒发区的装载小车输送至第四个醒发区,一次实现两个醒发区内的装载小车输送。上述实施例中的醒发区排序为沿醒发入口向醒发出口方向进行排序。
126.进一步地,以醒发区为多个为例,那么为了更加准确的控制各个醒发区之间的醒发时间,可以在第二导向轨道401上两端、以及位于相邻两个醒发区之间的位置分别设有用于感应装载小车的感应传感器(图中未示)。该感应传感器可以是对射传感器或其它类型的感应传感器,不做限制。当第二导向轨道401靠近醒发入口一端的感应传感器感应到有装载小车进入时,控制系统即可记录该装载小车进入第一个醒发区内的时间,那么系统此时就可以计算得到该装载小车在第一醒发区内应停留到什么时间。当下一感应传感器检测的时间节点与上一感应传感器检测的时间节点差值不足预设醒发区醒发时间时,也即是判断上一个醒发区的醒发时间不足,那么控制系统就可以在当前醒发区中补偿上一个醒发区不足的醒发时间,从而保证最终总的醒发时间满足设定时间,实现更加准确的醒发时间控制。
127.进一步地,感应传感器的设置亦可用于实现自动补料,当控制系统通过感应传感器检测到第一个醒发区的运载小车已经完全输送至下一个醒发区时,即可控制醒发入口的自动门打开,并控制入口输送机构302将第一导向轨道301上的装载小车输送至醒发房100。同理,该感应传感器亦可配置在第一导向轨道301、第三导向轨道501以及第四导向轨道601上,用于检测各自所在的导向轨道内的装载小车,以设置在第一导向轨道301为例,当控制通过检测传感器检测到第一导向轨道301上没有装载小车时,即可发出报警以提醒作业人
员及时补充装载小车,以避免出现空载作业。
128.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进一步地,就第二醒发输送机构403以及出口输送机构602设计来说,均可以设计为包括第二机构主体22、伸缩杆23、第二推送块24以及第二驱动组件21。
129.伸缩杆23滑动安装于第二机构主体22上。该伸缩杆23结构可以参考前述的滑块13进行设计,区别在于伸缩杆23长度比滑块13更长,以使得伸缩伸缩杆23的一端能够伸出第二机构主体22,同理,第二机构主体22亦可参考前述的第一机构主体12进行设计,具体不做限制。
130.伸缩杆23朝向蒸柜200的方向的一端顶部设有第二凹槽231,第二推送块24通过第二弹性件弹性可转动地安装于第二凹槽231上;于第二弹性件(图中未示)不受外力作用时,第二推送块24向上倾斜设置。具体亦可参考前述的第一凹槽131与第一推送块14之间的配合,不做赘述。
131.配合梁可与沿正向方向运动的第二推送块24的向上一端接触相抵;配合梁还可与反向方向运动的第二推送块24的顶部滑动接触;第二驱动组件21安装于第二机构主体22上,且与伸缩杆23连接,用于带动伸缩杆23伸缩活动;以预设输送线路方向为直线为例,那么第二醒发输送机构403、蒸煮输送机构502以及出口输送机构602可以依次错位分布,保证装载小车能够很好地在彼此之间进行输送。第二驱动组件21亦可参考前述的第一驱动组件11实现链式驱动,具体不做赘述。
132.在末个第一醒发输送机构402带动装载小车运动至装载小车的配合梁越过第二醒发输送机构403上的第二推送块24时,此时即视为与第二醒发输送机构403交接完成;第二醒发输送机构403带动伸缩杆23伸出运动以带动装载小车进入蒸柜200内,当装载小车的配合梁越过蒸煮输送机构502上的第一推送块14,此时即视为输入蒸柜200到位;完成蒸煮之后,蒸煮出口打开,出口输送机构602带动自身的伸缩杆23伸出运动到预设位置,蒸煮输送机构502带动装载小车运动至装载小车的配合梁越过出口输送机构602上的第二推送块24,此时出口输送机构602即可控制伸缩杆23复位,进而将从蒸柜200出来的装载小车继续输送。
133.进一步地,于醒发出口与蒸煮入口之间还设有第一中转房(图中未示);第一中转房的一侧连通有备用蒸柜(图中未示),第一中转房内设有可拆卸的第五导向轨道701。这一设计下,当出现蒸柜200故障时,即可拆除第五导向轨道701,将醒发房100出来的装载小车推送至备用蒸柜中进行蒸煮,避免因蒸柜200故障而导致生产线停止的问题,保证生产稳定。
134.如图1所示,进一步地,在蒸煮出口与第四导向轨道601之间亦可增加设置可拆卸的第六导向轨道702。该第五导向轨道701以及第六导向轨道702的可拆卸安装设置可以是在地面设置固定柱,而第五导向轨道701以及第六导向轨道702的上设有套于固定柱上的柱套,进而实现可拆卸配合,具体不做限制。
135.如图12以及图13所示,进一步地,醒发房100包括醒发房本体31以及醒发装置。
136.醒发装置包括第一机箱32、第一风机34、冷凝器35、散热器36、喷淋管37、出风管38以及回风管39。
137.第一机箱32安装于醒发房本体31外顶部,且内部设有隔板33,隔板33将第一机箱
32内隔成第一箱室与第二箱室。
138.第一风机34安装于第一箱室内,且出风端通过隔板33与第二箱室连通,冷凝器35、散热器36以及喷淋管37沿远离隔板33方向依次设置,第一机箱32上设有连通第一箱室内的第一连通口,以及连通第二箱室内的第二连通口,第二连通口设于喷淋管37远离隔板33的一侧。
139.回风管39设于醒发房本体31内,且设有多个回风口391,回风管39通过第一连接管392与第一连通口连接导通;出风管38设于醒发房本体31内,且设有多个出风口381,出风管38通过第二连接管382与第二连接口连接导通。以具有两条醒发输送装置400为例,那么出风管38可以设置在两条醒发输送装置400之间,而回风管39可以设计为两个,分别设置在醒发房本体31的两侧壁上,具体不做限制。
140.上述设计利用蒸汽循环以保持房内恒温、恒湿状态,进而提供醒发条件,该设计也更加节能。当然,醒发装置亦可市面上参考已有的醒发装置进行设计或直接沿用,具体不做限制。
141.如图14至图17所示,进一步地,蒸柜200包括蒸柜本体4、蒸汽发生装置(图中未示)以及抽湿装置5;
142.蒸汽发生装置与蒸柜本体4连接,用于提供蒸柜本体4蒸汽;该蒸汽发生装置可以参考市面上已有的蒸煮用蒸汽发生装置进行设计或直接沿用。为了更好的控制蒸柜200内的温度,蒸柜200上设置有两个角座阀,其中一个角座阀为加温阀,另一个为恒温阀,分别接蒸汽蒸汽发生装置,在蒸制过程中,蒸柜环境温度达到目标温度时,加温阀自动关闭,恒温保留常开直到蒸制结束。
143.抽湿装置5与蒸柜本体4连接,用于对蒸柜本体4进行抽湿。
144.抽湿装置5包括第二机箱51、第二风机52以及泄压机构53;第二机箱51安装于蒸柜本体4上,且设有用于连通自身内部以及蒸柜200内部的抽湿口511;第二风机52安装于第二机箱51上,且抽风端与第二机箱51连通,能够在蒸柜完成蒸煮作业时,抽走柜内剩余的蒸汽;泄压机构53安装于抽湿口511上。本技术中在抽湿装置5上集成泄压机构53,使得该抽湿装置5既具有抽湿功能同时具有泄压功能,相比抽湿模块与泄压模块单独设置的方式来说,其能够实现更加紧凑的结构。
145.进一步地,就泄压机构53设计来说,包括支架536、密封板531、固定杆532、升降驱动器534以及弹性连接组件533。
146.支架536安装于第二机箱51顶部上对应抽湿口511的位置;升降驱动器534安装于支架536上,且伸缩端通过弹性连接组件533与固定杆532的一端连接;固定杆532的另一端活动伸入第二机箱51内,且与密封板531连接,密封板531盖装于抽湿口511上。通过升降驱动器534来带动密封板531升降运动,即可主动控制密封板531对抽湿口511进行开启或闭合。
147.就弹性连接组件533设计来说,包括连接块5331、第三弹性件5336以及连接杆5334。
148.连接块5331上沿竖直方向开设有限位槽5332,连接杆5334上设有卡入限位槽5332,且与限位槽5332滑动配合的滑动部5333;利用限位槽5332来提供连接块5331一定的运动位移。连接杆5334上于连接块5331的下方位置还设有凸缘部5335;第三弹性件5336连
接于凸缘部5335与连接块5331之间,一第四导向轨道601与凸缘部5335接触相抵;固定杆532一端与连接杆5334连接。
149.升降驱动器534通过上述这一设计的弹性连接组件533来与固定杆532连接,当需要控制密封板531上升以打开抽湿口511时,即可带动连接块5331向上运动至连接块5331的限位槽5332底部与滑动部5333抵接,进而带动连接杆5334向上运动,连接杆5334向上运动的同时即带动固定杆532向上运动,进而带动密封板531向上运动至打开抽湿口511状态。
150.当闭合抽湿口511时,升降驱动器534带动连接块5331向下运动,同时密封板531会在重力的作用力下也一起下降,当连接块5331向下运动至挤压第三弹性件5336时,此时第三弹性件5336也就会提供连接杆5334向下的弹性力,该弹性力经过固定杆532施加给密封板531,使得密封板531能够紧贴在抽湿口511上实现密封。由于滑动部5333在限位槽5332上具有一定的运动位移,因此,当蒸柜本体4内的压力大于第三弹性件5336的弹性力时,就会顶开密封板531完成泄压,泄压之后的密封本又在第三弹性件5336的作用下紧贴抽湿口511。这一设计下,能够通过控制对第三弹性件5336的不同压缩程度来控制蒸柜本体4内的压力。整体结构设计巧妙,既能够满足抽湿需求,又能够满足泄压要求,同时泄压程度也能够通过调整对第三弹性件5336的压缩程度进行控制,使用灵活。
151.进一步地,为了提升固定杆532的升降运动平稳性,泄压机构53还包括导块535;导块535套固于固定杆532上,且沿竖直方向滑动安装于支架536上。
152.进一步地,为了提高密封板531对抽湿口511的密封效果,密封板531底面铺设有硅胶垫(图中未示)。
153.进一步地,第三弹性件5336优选设计为压缩弹簧,套设于连接杆5334上。
154.进一步地,限位槽5332可以设计为通槽,对应的在滑动部5333上可拆卸安装有止挡件(图中未示);止挡件在滑动部5333脱离限位槽5332的方向上,可与连接块5331接触相抵。通过设计该止挡件能够避免滑动部5333从限位槽5332中脱出,保证连接杆5334与连接块5331之间的可靠配合。
155.进一步地,止挡件可以为螺纹紧固件,例如螺栓、螺钉等,具体不做限制。
156.进一步地,连接杆5334与固定杆532优选设计为可拆卸连接,方便维护。
157.进一步地,可以在连接杆5334底端套固一个连接套537,连接套537的外周壁上活动插设有插销件538;再在固定杆532伸入连接套537内的杆段上设置供插销件538活动插入的插孔,以此实现连接杆5334与固定杆532之间的快速装拆配合,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以此为基础做适当的变化设计,不做限制。
158.以上对本技术所提供的醒蒸生产线进行了详细介绍,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