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液体、雾化芯单元、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743104发布日期:2022-12-30 20:19阅读:43来源:国知局
导液体、雾化芯单元、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实施例涉及气溶胶生成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导液体、雾化芯单元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背景技术:

2.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用于雾化液体基质形成气溶胶的雾化器,以及为雾化器提供电驱动的电源组件;雾化器和电源组件可以组合成一个整体,形成连体装置;也可以进行可分离式连接,对应的电源组件可与多种口味的同规格的雾化器进行匹配工作;两种装置,由于液体基质口味的多样化,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青睐。
3.现有技术中,连体小型气溶胶生成装置或分体装置中的雾化组件均包括固定座和安装在固定座内的发热体,在雾化组件的组装过程中,需要在发热体外缠绕具有导液功能的无纺布形成雾化芯,然后再将雾化芯装入固定座内。由于需要在发热体外表面包裹无纺布,且包裹后对雾化芯的整齐度和一致性要求高,整个操作过程中均需要对发热体保持有一定松弛度的包裹力,由于发热体的尺寸较小,只能进行人工操作,导致整个操作过程效率低,并且不同的操作工人在发热体外围包裹无纺布的松紧度存在差异,从而导致雾化组件的产品一致性差,尤其是对雾化组件产品的导液效率影响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气溶胶生成装置中的导液体装配难度高的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应用在气溶胶生成装置中的导液体,用于传递液体基质,其特征在于,包括基部和自所述基部延伸设置的主体部,所述主体部至少部分间断设置形成至少两个分部,所述至少两个分部构造成柔性使得各个分部的自由端能够聚拢而定位在与所述基部相对的另一端;所述至少两个分部均包括相对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且配置成允许液体基质从所述第一侧面渗透到所述第二侧面。
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部上设置有通孔。
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间断设置形成四个分部,分别为第一分部、第二分部、第三分部以及第四分部;其中,所述第一分部、第二分部、第三分部和第四分部依次相邻设置。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四个分部相邻两个之间的夹角为90度。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分部和第三分部对称设置;和/或所述第二分部和第四分部对称设置。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液体截面呈十字形。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两个分部能够合围大致上形成套筒状。
11.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雾化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用于存储液体基质的储液腔、将液体基质雾化形成气溶胶的雾化组件,以及将液体基质传递给所述雾化组件的导液体;所述导液体包括上述的导液体。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雾化组件包括多孔体;所述至少两个分部围绕所述多孔体设置。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间断设置形成四个分部,分别为第一分部、第二分部、第三分部以及第四分部;其中,所述第一分部、第二分部、第三分部和第四分部依次相邻设置;且所述第一分部、第二分部、第三分部和第四分部的相邻两个分部之间形成一条缝隙。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雾化器还包括用于固定所述雾化组件的雾化座;所述雾化座上设置有至少一导液孔,所述导液孔与所述导液体进行流体连通;且所述导液孔避开所述缝隙设置。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雾化器还包括用于固定所述雾化组件的雾化做,所述雾化座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导液孔,所述导液孔被所述至少两个分部之一的第一侧面所覆盖。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部上设置有通孔;所述多孔体内部设置有雾化腔;所述壳体内设置有供气溶胶输出的出气通道;所述通孔连通所述雾化腔与所述出气通道。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孔体具有朝向所述出气通道设置的上表面;所述基部固定于所述上表面上。
18.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可拆换的雾化芯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套筒状的雾化座;雾化组件,收容在所述雾化座内;导液体,收容在所述雾化座内,用于传递液体基质;其中,所述导液体包括基部和自所述基部延伸设置的主体部,所述主体部至少部分间断设置形成至少两个分部,所述至少两个分部构造成柔性使得各个分部的自由端能够聚拢而定位在与所述基部相对的另一端,所述至少两个分部定位在所述雾化座与所述雾化组件之间,且均包括相对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其配置为允许液体基质从所述第一侧面渗透到所述第二侧面以提供给所述雾化组件。
19.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以上所述的雾化器,以及为所述雾化器提供电驱动的电源组件。
2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导液体的主体部间断设置形成至少两个分部,用于气溶胶生成装置中进行固定组装时,间断形成的分部之间互不干涉,便于进行固定组装操作。
附图说明
21.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22.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立体图;
23.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爆炸图;
24.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吸嘴的爆炸图;
25.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吸嘴剖面图;
26.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的剖面图;
27.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座的立体图;
28.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雾化芯单元的爆炸图;
29.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导液体组装前的立体图;
30.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导液体组装后的立体图;
31.图10a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雾化组件组装第一步的结构示意图;
32.图10b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雾化组件组装第二步的结构示意图;
33.图10c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雾化组件组装第三步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4.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35.需要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水平、竖直等)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所述的“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间接连接,所述的“设置”、“设置于”、“设于”可以是直接设于,也可以是间接设于。
36.另外,本技术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37.本技术提供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参考图1所示,包括雾化器100和电源组件200。雾化器100内存储有液体基质并可将液体基质雾化形成气溶胶,电源组件200为雾化器100提供电源驱动。雾化器100与电源组件200可设计为一个整体,也可设计为可进行固定连接的两个组件。在本技术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雾化器100与电源组件200设计为两个组件,可进行可分离式地连接,本技术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两个组件进行螺纹连接,可选的,两个组件还可以进行磁吸连接或卡扣连接等。
38.雾化器100,参考图2至图5所示,包括壳体10,至少部分表面与用户嘴部接触的吸嘴11,吸嘴11的端部设置有吸嘴口110,供雾化器100雾化生成的气溶胶输出,供用户吸食。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吸嘴11固定于壳体10的一端,可选的,吸嘴11与壳体10也可一体成型。具体地,吸嘴11大致呈扁状,在装置拆封前,端部的吸嘴口110可被吸嘴帽12覆盖,吸嘴帽12大致呈套状,套设在吸嘴11一端,防止吸嘴11在使用前沾染脏污。在吸嘴11内部还设有第一出气通道13,第一出气通道13一部分由吸嘴11的至少部分内壁界定形成,一部分由吸嘴11的内腔形成,第一出气通道131的出气端与吸嘴口110连通。且吸嘴帽12内部还设置有密封柱121,当吸嘴帽12套设在吸嘴11的端部上时,密封柱121刚好将第一出气通道131的出气口封闭。在吸嘴11的外壳下端还套设有装饰环14。
39.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100大致呈圆柱形,对应的壳体10大致为圆管状,两端敞口设置,上端通过密封盖15与吸嘴11的另一端连接。密封盖15大致呈圆环形,一端抵接在吸嘴11的端部,另一端设置有一圈浅口凸缘以抵接在壳体10的内壁上。壳体10的内部中空,一部分形成储液腔16,用于储存液体基质;另一部分,用于放置雾化组件20,雾化组件20可将液体基质雾化形成气溶胶。其中,储液腔16可以直接储存液体基质,也可以填充具有储液能力的毛细元件,液体基质储存于毛细元件内部。
40.进一步地,在优选的实施方案中,雾化组件20包括加热元件21,以及用于固定加热元件21的多孔体22;多孔体22外部固定有导液体23,导液体23基本围绕多孔体22设置;雾化
组件20还包括用于固定多孔体22以及导液体23的雾化座24;由于壳体10大致呈圆管状,雾化座24大致也呈圆柱状,沿着壳体10纵向延伸;雾化座24沿纵向大致分为三段,第一段241主要为空心管,内部界定形成第二出气通道132,第二出气通道132与第一出气通道131纵向连通,供气溶胶输出。
41.具体地,参考图3至图6所示,雾化座24的第一段241至少部分伸入吸嘴11内部;进一步地,在优选的实施方案中,为了将吸嘴11与雾化座24连接稳定,在吸嘴11的内壁上还固定连接有锁紧组件17,该锁紧组件17包括锁件171和用于固定锁件171的支架172。支架172大致呈空心圆管状,外壁面设置有上凸缘和下凸缘,上凸缘固定连接于吸嘴11的内壁下端,下凸缘固定连接于壳体10的内壁上端;支架172的内壁面上端设置有浅口凹槽,锁件171的外壁面上端外径较大,刚好卡接在支架172内壁上的浅口凹槽上。在雾化座24的第一段241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环形台阶25,锁件171的下端设置有内扣的卡接部173,卡接部173可卡接在环形台阶25的下端。位于锁件171的卡接部173下方,支架172的内壁面与雾化座24的外壁面抵接,且在支架172与雾化座24接触的部分设置有密封圈,密封圈设置在储液腔16的上端,可防止液体基质从吸嘴口110处流出。雾化座24的上端通过锁紧组件17与吸嘴11固定连接,一方面可通过锁紧压力,密封吸嘴11与储液腔16上端之间的缝隙;另一方面,通过锁紧组件17与雾化座24紧密配合,可防止吸嘴11被拔除,特别是儿童拔出吸嘴11。
42.雾化座24的第二段242的外径大于第一段241的外径,多孔体22固定于雾化座24的第二段242的内部空腔中;多孔体22可以采用多孔陶瓷、多孔玻璃陶瓷、多孔玻璃、发泡金属等多孔材质,例如由氧化铝、碳化硅或硅藻土等材质做成的蜂窝式陶瓷等硬质毛细结构支撑,内部形成毛细微孔结构,可用于传递液体基质;加热元件21可为发热涂层、发热片或发热网。其中,发热涂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电磁感应发热涂料和红外感应发热涂料等。发热片或发热网嵌入固定在多孔体22表面。在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中,加热元件21优选采用不锈钢、镍铬合金、铁铬铝合金、金属钛等材质制成的发热丝,固定于多孔体22的内部空腔中,该加热元件21至少部分沿着壳体10纵向延伸;多孔体22的内部空腔形成雾化腔26,雾化腔26与第二出气通道132流体连通;加热元件21的两端通过导线与电源组件200相连接。
43.在雾化座24的第二段242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导液孔27,该导液孔27一端与储液腔16连通,储液腔16内的液体基质可通过导液孔27进入雾化腔26内,供加热元件21雾化。为了优化导液速率与雾化速率,在多孔体22与雾化座24之间设置有导液体23。导液体23大致呈套筒状,可直接套设在多孔体22的外表面上。导液体23为毛细结构,如无纺布、棉等材料制备,优选为一体成型的吸液棉制成。
44.由于导液体23由棉质材料制备,质地较软,安装时容易移位,为了方便将导液体23固定安装在雾化座24与多孔体22之间,在优选的实施方案中,导液体23由两部分组成,参考图8和图9所示,分别为基部231和自基部231延伸设置的主体部232。主体部232至少部分间断设置形成若干分部,各个分部的自由端能够聚拢而定位在与基部231相对的另一端。每个分部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235和第二侧面236。当导液体23固定安装在雾化座24与多孔体22之间时,各个分部聚拢合围形成套筒状,贴合于多孔体22的外表面上。导液体23的第一侧面235与雾化座24的内壁面接触,第二侧面236与多孔体22的外表面接触,液体基质可经第一侧面235渗透导第二侧面236,使得液体基质经第二侧面236传递给多孔体22。具体地,在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中,主体部232间断设置形成四个分部,分别为第一分部2321、第二
分部2322、第三分部2323和第四分部2324。其中第一分部2321、第二分部2322、第三分部2323和第四分部2324依次相邻设置,第一分部2321和第三分部2323分别对称设置在基部2321的两端;第二分部2322和第四分部2324分别对称设置在基部2321的两端。且第一分部2321、第二分部2322、第三分部2323和第四分部2324依次两两垂直设置。整个导液体23的横截面呈十字形。进一步地,在基部231上设置有通孔233,且导液体23的主体部232围绕多孔体22的外表面设置。具体地,多孔体22具有朝向第二出气通道132设置的上表面221,导液体23的基部231定位于多孔体22的上表面221上端,通孔233连通雾化腔26与第二出气通道132。可理解地,当主体部232的间断形成的分部数量变化时,对应地,导液体23的形状会发生变化,如当分部的数量增多时,导液体23的横向面形状会变成变化,例如六瓣形、八瓣形和十瓣形等等。可理解地,当主体部232间断形成的分部不对称设置时,对应的分部数量也可能为奇数。
45.优选地,各个分部沿壳体10纵向延伸的长度与多孔体22的高度相同,便于提升导液效率。即第一分部2321、第二分部2322、第三分部2323和第四分部2324基本能覆盖整个多孔体22的外表面,使得经导液孔27传递的液体基质进入导液体23后能迅速传递给与导液体23接触的多孔体22的外表面。且导液体23的主体部232沿着壳体10纵向延伸的长度大于加热元件21沿壳体10纵向延伸的长度,以防止加热元件21由于局部液体基质供给不足,形成干烧。当主体部232的分部为四个时,第一分部2321、第二分部2322、第三分部2323以及第四分部2324之间形成四条缝隙234,在优选的实施方案中,雾化座24的第二端242的整体壁体上设置有周向环绕的若干导液孔27,可调节雾化座24或优化导液孔27的位置设计,使得导液孔27的位置避开导液体23上的缝隙234,以便于经导液孔27流入的液体基质优先传递给导液体23的主体部232。且以上导液体23由于用于导液的主体部232间断设置形成若干分部,在固定安装于多孔体22的外表面时,各个分部之间互不干涉,可分别贴紧多孔体22的外表面设置,不会造成移位。
46.进一步地,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固定安装雾化芯单元60的各部件的方法。参考图10a至图10c所示,第一步,将内部固定有加热元件21的多孔体22套设在治具50的定位柱51上,加热元件21的导线端朝下;第二步,只需将导液体23通过通孔234套设在定位柱51上,导液体23的基部231定位于多孔体22的上表面221上,此时主体部232的各个分部均处于展开状态;第三步;将雾化座24通过下端开口套设在治具50的定位柱51上,逐步向下移动,当雾化座24的内壁面与导液体23逐步接触时,导液体23的主体部232上的第一分部2321、第二分部2322、第三分部2323和第四分部2324同步逐渐贴合在多孔体22的外表面上;且由于各个分部之间间断设置,互不干涉,便于操作。第一分部2321和第三分部2323对称设置在多孔体22的两侧;第二分部2322和第四分部2324对称设置在多孔体22的两侧;当雾化座24的端部与治具50的基座52的端面抵接时,导液体23和多孔体22将全部固定于雾化腔26内部,且只需要控制导液体23的主体部231的各个分部的长度相同,就能保证导液体23刚好围合在多孔体22的外表面上,整个导液体23固定于多孔体22和雾化座24之间,不会产生导液体23端部不平齐的情况,省区多余的裁剪步骤。同时使用治具50进行装配定位,可以实现自动化装配操作,保证装配的一致性,大大提高整个装配工序的操作时间,以及装配良品率。可理解地,当导液体23为一个整体时,其中第二步,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操作手段,将导液体23整体贴合在多孔体22的外表面上,需要逐步按压导液体23,直至导液体23覆盖多孔体
22的整个外表面;且在第三步,固定安装雾化座24时,由于导液体23的柔软性,固定好的导液体23容易向上移动。而在本技术提供的实施方案中,第二步,只需要将导液体23定位在多孔体22的上表面即可;通过第三步,雾化座24的逐步下移,导液体23的主体部232的各个分部逐步贴合在多孔体22的外表面上,操作更简单高效。
47.雾化座24的第三段243伸出壳体10的外部,第三段243的外径与第二段242的外径相同。雾化器100还包括与电源组件200进行连接的外螺纹套31,外螺纹套31至少部分套设在底座24的第三段243的外壁上,在底座24的第三段243内腔中固定有密封塞30,密封塞30位于多孔体22和导液体23的下方,防止液体基质向下渗漏。外螺纹套30的内部还固定有电极环32,以及套设在电极环32外部的绝缘环34。电极环32与加热元件21通过导线相连,雾化器100通过电极环32与电源组件200进行电连接。
48.为了进一步增强雾化器100的密封性,在底座24的第二段242的外壁上套设有密封圈,密封圈位于储液腔16的下方,且抵接在壳体10的下端面上,防止储液腔16内的液体基质向下渗漏。同时,在外螺纹套30与壳体10抵接的端面上设置密封垫,层层密封。在雾化器100的外螺纹套30外还套设有密封帽33,底部的密封帽33和顶部的吸嘴帽12使得雾化器100在用户使用前,处于一个完全密封的状态,不会由于运输过程中的压差或者摇晃,造成液体基质从雾化器100端部开口处往外渗漏。
49.进一步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雾化芯单元60可以与壳体10进行可拆卸连接,雾化芯单元60可以从壳体10取出,进行更换,特别是当整个雾化器100或者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的雾化性能下降,即雾化效率降低时,或者无法工作时,可以更换为新的雾化芯单元,而不用更换整个雾化器100或者气溶胶生成装置,降低使用成本。具体地,参考图7所示,雾化芯单元60包括雾化组件20,以及套筒状的雾化座24,雾化组件20收容于雾化座24内部;雾化芯单元60还包括固定于雾化组件20的多孔体22与雾化座24之间的导液体23,其中导液体23用于传递液体基质。导液体23的主体部232的各个分部能够合围成套筒状,在固定安装时,各个分部之间互不干扰。为了便于将雾化芯单元60从壳体10内部移除,可将雾化座24的固定端设置为螺纹连接结构、磁吸件或者卡扣件,在壳体10的对应位置设置配合部,配合雾化芯单元60从壳体10内部取出。
50.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及其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的实施例,但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进一步地,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技术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