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导液棉、发热组件、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257535发布日期:2022-03-16 11:28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复合导液棉、发热组件、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雾化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复合导液棉、发热组件、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2.电子雾化装置主要由雾化器和电源装置构成。电源装置用于给雾化器供电,雾化器可在通电后对存储于其中的雾化液加热雾化。通常,雾化器包括导液棉以及与导液棉接触的发热件,雾化器内存储的雾化液被导液棉吸附,发热件在通电后将导液棉吸附的雾化液加热雾化。若导液棉的耐温值不够,则容易发生烧焦的问题。而由于雾化液在导液棉中的吸收和传导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导液棉的吸液速度和导液速度过慢,就会导致雾化后产生的雾化气偏干偏淡,香味释放不充分,严重时甚至会发生干烧而产生焦味。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改进的复合导液棉及具有该复合导液棉的发热组件、雾化器和电子雾化装置。
4.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复合导液棉,用于雾化器,所述复合导液棉包括依次层叠的至少一层耐热层、至少一层第一隔离层、至少一层快速导液层以及至少一层第二隔离层;其中,所述耐热层用于与发热体接触并采用耐高温材料制成,所述快速导液层的导液速率高于所述第一隔离层和所述第二隔离层的导液速率。
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快速导液层的层数为两层。
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耐热层、所述第一隔离层、所述第二隔离层的层数均为一层。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快速导液层为木浆棉。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木浆棉在未浸液之前每平方米的重量为50克
±
10%。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耐热层在浸泡有雾化液时的耐温值在300℃以上。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耐热层为亚麻棉。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亚麻棉在未浸液之前每平方米的重量为45克
±
10%。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隔离层和所述第二隔离层均采用能隔离异味的材料制成。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隔离层和所述第二隔离层的储液能力均高于所述快速导液层的储液能力。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隔离层和所述第二隔离层均为无纺布。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无纺布在未浸液之前每平方米的重量为75克
±
10%。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无纺布在未浸液之前的厚度为0.3-0.4mm。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复合导液棉包括依次层叠的一层耐热层、一层第一隔离层、两层快速导液层以及一层第二隔离层;
18.所述耐热层为亚麻棉,所述第一隔离层和所述第二隔离层均为无纺布,所述快速导液层为木浆棉。
19.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发热组件,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复合导液棉以及与所述耐热层接触的发热体。
2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复合导液棉包括环状的第一导液部,所述第一导液部包裹于所述发热体外。
2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热组件还包括管状的发热座,所述发热座套设于所述第一导液部外。
2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液部具有第一端以及与所述第一端沿周向相对的第二端,所述发热座的侧壁上设有可供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穿过的开槽。
2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复合导液棉还包括包裹于所述发热座外的环状的第二导液部,所述第二导液部的周向一端与所述第一导液部的第一端连接。
2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复合导液棉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导液部的第二端连接并伸出所述开槽的第一延伸部以及与所述第二导液部的周向另一端连接的第二延伸部。
2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延伸方向相同,且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贴合在一起。
26.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雾化器,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发热组件。
2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雾化器包括储液壳以及设置于所述储液壳中的储液件,所述储液件呈环状并包裹于所述发热组件外。
28.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雾化器。
29.实施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采用耐热层、第一隔离层、快速导液层以及第二隔离层依次层叠形成复合导液棉,与发热体接触的耐热层为耐高温材料,可防止在加热时产生焦味;位于中间层的快速导液层具有较高的导液速率,能够加快复合导液棉的吸液和导液速度,改善雾化气偏干偏淡、香味释放不充分的问题,提升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30.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31.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电子雾化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2.图2是图1所示电子雾化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33.图3是图1所示电子雾化装置的纵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34.图4是图2中雾化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35.图5是图2中雾化器的横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36.图6是4中发热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37.图7是4中端盖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38.图8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雾化器的纵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39.图9是图8所示雾化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40.图10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雾化器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
41.图11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中雾化器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
42.图12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中雾化器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3.为了对本发明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44.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45.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6.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47.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48.图1-3示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电子雾化装置1,该电子雾化装置1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大致呈圆柱状,其可包括电源装置200以及沿纵向设置于电源装置200上方的雾化器100。雾化器100用于收容雾化液并加热雾化该雾化液以生成气溶胶,电源装置200用于给雾化器100供电。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例中,该电子雾化装置1并不局限于呈圆柱状,其也可以呈椭圆形柱状、方形柱状、扁平柱状等其他形状。
49.电源装置200可包括外壳80以及收容于外壳80中的电池90。电池90与雾化器100的发热组件30电连接,用于为发热组件30供电。外壳80可大致呈圆筒状,电池90可收容于外壳80的下部,外壳80的上部形成有一用于收容雾化器100的收容空间81。
50.如图3-4所示,该雾化器100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包括储液器10、底座20、发热组件30、通气管40、端盖50、吸液件60以及吸嘴组件70。
51.储液器10用于存储雾化液,其可包括储液壳11。在本实施例中,储液壳11呈两端开口的圆筒状。通气管40沿纵向穿设于储液壳11中并可与储液壳11同轴设置,通气管40的外壁面与储液壳11的内壁面之间形成有一环状的储液空间110,通气管40的内壁面界定出气流通道41。在一些实施例中,通气管40可以为玻纤管,以降低成本。在其他实施例中,通气管
40也可以为塑胶、金属等其他材质。
52.在一些实施例中,储液器10还可包括设置于储液空间110中的储液件12,用于吸收并存储一定量的雾化液。储液件12呈圆环形柱状,其上沿纵向形成有用于供通气管40穿设的通孔120。储液件12通常可以为储液棉,以能吸收并存储较多的雾化液。在一些实施例中,储液件12的侧壁上形成有一卡口121,使得储液件12呈c型筒状,可便于将储液件12卡装在通气管40外围。
53.发热组件30设置于储液壳11中并与储液件12接触,用于在通电后将储液件12中存储的雾化液加热雾化。发热组件30上可沿纵向形成有一雾化腔330,该雾化腔330可与气流通道41的下端相连通。发热组件30可包括与储液件12接触用于从储液件12吸收雾化液的复合导液棉31、设置于复合导液棉31用于在通电后将雾化液加热雾化的发热体33以及用于支撑复合导液棉31的发热座32。
54.如图5-6所示,复合导液棉31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包括依次层叠的至少一层耐热层311、至少一层第一隔离层312、至少一层快速导液层313以及至少一层第二隔离层314。
55.耐热层311可分别与储液件12以及发热体33接触,其可采用吸液快且耐高温的材料制成,以防止在加热时产生焦味。在本实施例中,耐热层311有一层且采用亚麻棉制成,具有吸液快、快吸快干、耐高温、不易产生焦味、防菌等优点。该亚麻棉在未浸液之前每平方米的重量可以为45克
±
10%。该亚麻棉在浸泡有雾化液的情况下的耐温值在200℃以上,较佳地,在300℃以上。
56.快速导液层313具有高导液速率,其导液速率优于耐热层311、第一隔离层312和第二隔离层314。在本实施例中,快速导液层313有两层且可采用木浆棉制成,该木浆棉在未浸液之前每平方米的重量可以为50克
±
10%。采用两层木浆棉叠置的方式,能够使得导液速度更快。在其他实施例中,快速导液层313也可以设置为一层或多层。
57.第一隔离层312、第二隔离层314可采用能隔离异味、导液快且具有高储液能力的材料制成。第一隔离层312、第二隔离层314的材料可相同也可不同。第一隔离层312、第二隔离层314分别设置于快速导液层313的两相对侧,能够隔离快速导液层313材料本身可能产生的异味,使得快速导液层313能够具有更广的材料选取范围,从而在选择快速导液层313的材料时只需考虑其导液速率而不用担心其是否会产生异味。此外,第一隔离层312、第二隔离层314的储液能力高于快速导液层313的储液能力,即第一隔离层312、第二隔离层314每单位体积的饱和吸液量大于快速导液层313每单位体积的饱和吸液量。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隔离层312、第二隔离层314的储液能力高于耐热层311的储液能力,耐热层311的储液能力高于快速导液层313的储液能力。第一隔离层312、第二隔离层314能存储较多量的雾化液,进一步避免干烧的发生。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隔离层312、第二隔离层314分别有一层且均采用无纺布制成,该无纺布在未浸液之前每平方米的重量可以为75克
±
10%,在未浸液之前的厚度可以为0.3-0.4mm,采用75克的无纺布能够加大复合导液棉31的储液量。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隔离层312、第二隔离层314也可采用混合棉(亚麻棉和无纺布混合)、带黑点(棉籽)无纺布、茶纤维等其他材料制成。
58.该复合导液棉31可包括第一导液部315、第二导液部316、第一延伸部317以及第二延伸部318。
59.第一导液部315的横截面呈带有开口的圆环状,其具有第一端3151以及与第一端
3151沿周向相对的第二端3152。第一导液部315由内层到外层依次为耐热层311、第一隔离层312、快速导液层313以及第二隔离层314。第一导液部315的内壁面界定出第一空腔3150,该第一空腔3150形成雾化腔330。发热体33可设置于第一导液部315的内壁面上,即发热体33设置于第一导液部315的耐热层311上。在本实施例中,发热体33可以为圆筒状的发热片,在其他实施例中,发热体33也可以为螺旋状发热丝、发热膜等其他结构。
60.第二导液部316呈圆环状并设置于第一导液部315的外围,其可以与第一导液部315同轴设置。第二导液部316由外层到内层依次为耐热层311、第一隔离层312、快速导液层313以及第二隔离层314。第二导液部316的内径大于第一导液部315的外经,在第二导液部316的内壁面和第一导液部315的外壁面之间形成有一圆环状的第二空腔3160,该第二空腔3160可用于供发热座32穿设于其中。即,发热座32的内壁面与第一导液部315最外层的第二隔离层314接触,发热座32的外壁面与第二导液部316最内层的第二隔离层314接触。
61.发热座32可呈圆管状,其可包括座体321以及由座体321的上端向上延伸的延伸部322。座体321、延伸部322的内径相等,座体321的外径可大于延伸部322的外径,从而在座体321和延伸部322的交接处形成有一台阶面323。通气管40的下端可套设于延伸部322外,通气管40的下端端面可抵靠于台阶面323上,通气管40的外径可与座体321的外径相等。
62.第一导液部315可收容于座体321中,座体321的侧壁上还形成有至少一个进液孔3210,以使储液件12中的雾化液能够通过该至少一个进液孔3210进入座体321中被第一导液部315吸收。在本实施例中,进液孔3210有两个,两个进液孔3210可沿座体321的周向对称排布。
63.发热座32的侧壁上还可设置有至少一个开槽3211,该开槽3211可由延伸部322的上端端面沿轴向向下延伸,第一导液部315的第一端3151、第二端3152可经由开槽3211穿出,此外,开槽3211也具有连通储液件12和第一导液部315的功能。在本实施例中,开槽3211有两个,两个开槽3211可沿发热座32的周向对称排布,且开槽3211、进液孔3210可沿发热座32的周向呈90度夹角设置。
64.第一导液部315的第一端3151穿出开槽3211与第二导液部316的周向一端连接,第一导液部315的第二端3152穿出开槽3211后沿径向向外延伸形成第一延伸部317。第二导液部316的周向另一端与第二延伸部318连接,第二延伸部318的延伸方向可与第一延伸部317的延伸方向相同。第二延伸部318、第一延伸部317可并在一起后卡入在储液件12的卡口121中。
65.该发热组件30在组装时,可先将片状的复合导液棉原材包裹于发热体33外,从而形成第一导液部315。然后,将包裹有发热体33的第一导液部315经由发热座32的上端开口处向下插入到发热座32中,将第一导液部315的第二端3152从开槽3211沿径向向外伸出形成第一延伸部317,将第一导液部315的第一端3151从开槽3211穿出并缠绕于发热座32外从而形成第二导液部316,然后将第二导液部316的另一端与第一延伸部317贴合在一起形成第二延伸部318。最后,将储液件12包裹于发热组件30外,并将贴合在一起的第一延伸部317和第二延伸部318卡在储液件12的卡口121中。
66.本实施例中,复合导液棉31的第二导液部316、第一延伸部317和第二延伸部318均与储液件12接触,从而大大增加了复合导液棉31与储液件12的接触面积,使得复合导液棉31的吸液速度大幅度提高。
67.再如图3-4所示,底座20、端盖50分别封盖于储液空间110的两端,其可分别采用硅胶等弹性材料制成,以利于将储液空间110的两端密封封堵住,减少漏液。具体地,底座20可嵌置于储液壳11的下端开口处,即储液壳11靠近电池90一端的开口处。底座20可用于支撑储液件12和发热组件30,底座20上可沿纵向形成有与雾化腔330相连通的导气孔21。端盖50可嵌置于储液壳11的上端开口处,即储液壳11靠近吸嘴组件70一端的开口处,端盖50上可沿纵向形成有与气流通道41的上端相连通的通气孔51。
68.端盖50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包括端盖本体52以及由端盖本体52的下端面向下延伸的嵌套部53,端盖本体52、嵌套部53可同轴设置。端盖本体52嵌置于储液壳11的上端开口中,端盖本体52的外壁面可与储液壳11的内壁面密封配合,以避免漏液。端盖本体52的上端面形成用于支撑吸液件60的支撑面520。端盖本体52的下端面与储液件12的上端面之间可形成有一环状的空腔122,可避免端盖本体52挤压到储液件12造成漏液。在其他实施例中,端盖本体52的下端面也可与储液件12的上端面接触。
69.嵌套部53向下插入到气流通道41中进行装配,在本实施例中,嵌套部53的外壁面与通气管40的内壁面密封配合,端盖本体52的下端面与通气管40的上端面密封配合。嵌套部53的下端外径可由下往上逐渐增加,以形成利于插入到气流通道41中的导向斜面。通过减小嵌套部53伸入到气流通道41中的长度,可减少通气孔51的孔壁吸附雾化气的长度,降低雾化气的香气和甜味的损失,减少冷凝液在通气孔51积聚。在一些实施例中,气流通道41伸入到气流通道41中的长度小于等于6.5mm。
70.吸液件60支撑于端盖50的支撑面520上并与支撑面520接触,用于吸收通气孔51中积聚的冷凝液,从而避免通气孔51中积聚的冷凝液被抽吸到用户口中。吸液件60上可沿纵向形成有与通气孔51相连通的出气孔61,吸液件60通常为吸液棉,以能吸收并存储较多的冷凝液。
71.如图7所示,支撑面520上可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导流槽521,第一导流槽521具有第一端5211以及与第一端5211相对的第二端5212。第一导流槽521的第一端5211与通气孔51相连通,第一导流槽521的第二端5212向远离通气孔51的方向延伸。通气孔51处的冷凝液可经由第一导流槽521引流,然后再被与第一导流槽521接触的吸液件60吸收,从而加快吸液件60的吸液速度。较佳地,第一导流槽521的个数在两个以上,第一导流槽521的第二端5212至少延伸至与吸液件60的底面外缘相连通,从而将通气孔51处的冷凝液引流至吸液件60的整个底面。
72.第一导流槽521的形状可不受限制,例如其可以为直线形槽或曲线形槽。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流槽521为直线形槽,且第一导流槽521可沿支撑面520的径向方向延伸,第一导流槽521的最长长度大于等于吸液件60的半径。较佳地,第一导流槽521的个数与通气孔51的横截面积成正比,即,通气孔51的横截面积越大,需要的第一导流槽521越多,引流效果越好。该两个以上的第一导流槽521可沿支撑面520的周向均匀分布,便于均匀快速地将通气孔51处的冷凝液引流至吸液件60的整个底面。
73.进一步地,支撑面520上还可设置有与该至少一个第一导流槽521相连通的至少一个第二导流槽522。通气孔51处的冷凝液引流至第一导流槽521以及与第一导流槽521相连通的第二导流槽522,然后再被与第一导流槽521和第二导流槽522接触的吸液件60吸收。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导流槽522呈圆环状,每一圆环状的第二导流槽522与该两个以上的第一
导流槽521连通。较佳地,第二导流槽522的个数可以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当第二导流槽522的个数为多个时,该多个第二导流槽522中每相邻两个第二导流槽522之间的间距向远离通气孔51的方向逐渐减小,可利于使通气孔51处的冷凝液更快地向外扩散到周边被吸液件60吸收。在本实施例中,该至少两个第二导流槽522的最大半径与第一导流槽521的最长长度相等。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撑面520上也可仅设置有第一导流槽521,而不设置有第二导流槽522。
74.再如图3所示,吸嘴组件70包括吸嘴71,吸嘴71设置于储液壳11的上端,其上沿纵向形成有与出气孔61相连通的吸气通道710。储液壳11的上部以及端盖50、吸液件60均可收容于吸嘴71的下部。
75.于此,导气孔21、雾化腔330、气流通道41、通气孔51、出气孔61、吸气通道710从下往上依次连通形成雾气输送通道130。其中,导气孔21形成雾气输送通道130的用于引入外界空气的进气通道,气流通道41、通气孔51、出气孔61以及吸气通道710一道形成雾气输送通道130的用于输出雾化气的出气通道。外界空气从进气通道进入,向上流通至雾化腔330时与发热组件30加热雾化液后生成的气溶胶混合,混合后生成的雾化气再经由出气通道输出,被用户吸食。
76.在一些实施例中,吸嘴组件70还可包括密封塞72,密封塞72可采用硅胶等弹性材料制成,密封塞72可拆卸地塞设于吸气通道710的上端,可用于在雾化器100不使用时将吸气通道710密封封堵住,避免灰尘等进入到吸气通道710。
77.图8-9示出了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的雾化器100,其与第一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的储液件12通过一气压平衡通道54与外界相连通。当环境温度升高时,雾化器100内部受热膨胀的空气可通过气压平衡通道54排出到雾化器100的外部,避免对雾化液的过度挤压,从而解决高温状态下的漏液问题。
78.如前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导气孔21、雾化腔330、气流通道41、通气孔51、出气孔61、吸气通道710从下往上依次连通形成雾气输送通道130。气压平衡通道54可以与雾气输送通道130相连通,进而与外界相连通。较佳地,可通过在端盖50与通气管40之间采用间隙配合的方式来形成气压平衡通道54,使得储液件12经由气压平衡通道54与气流通道41、通气孔51相连通,进而使得储液件12与外界相连通。通过采用端盖50与通气管40之间预留配合间隙的方式来形成气压平衡通道54,设计简单,可避免在零部件上进行开孔、开槽等操作。在一些实施例中,端盖50与通气管40之间的配合间隙可以为0-0.1mm。
79.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端盖50可包括端盖本体52以及由端盖本体52向下延伸并伸入到气流通道41中的嵌套部53。通气孔51沿纵向贯穿端盖本体52和嵌套部53,其可与端盖本体52、嵌套部53同轴设置。端盖本体52的下端面与储液件12的上端面之间可形成有一环状的空腔122。端盖本体52的底面上凹形成有一凹槽523,该凹槽523可与端盖本体52同轴设置。嵌套部53可由凹槽523的槽底面向下延伸形成。
80.通气管40的上端可收容于凹槽523中,凹槽523的内壁面与通气管40的外壁面之间具有一第一配合间隙,该第一配合间隙形成与空腔122相连通的第一通道541。凹槽523的槽底面与通气管40的上端面之间具有一第二配合间隙,该第二配合间隙形成与第一通道541相连通的第二通道542。嵌套部53的外壁面与通气管40的内壁面之间具有一第三配合间隙,该第三配合间隙形成与第二通道542相连通的第三通道543。第一通道541、第二通道542、第
三通道543依次连通,形成将空腔122与气流通道41相连通的气压平衡通道54。当环境温度升高时,空腔122内受热膨胀的空气以及储液件12内受热膨胀的空气依次通过第一通道541、第二通道542、第三通道543排出到气流通道41中,进而通过雾气输送通道130排出到雾化器100的外部。
81.图10示出了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的雾化器100,其与第二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端盖50仅包括端盖本体52。具体地,通气孔51沿纵向贯穿端盖本体52,通气管40的上端伸入到通气孔51中并与通气孔51相连通。通气管40的外壁面与通气孔51的孔壁之间具有一配合间隙,该配合间隙形成将空腔122与通气孔51相连通的气压平衡通道54。
82.图11示出了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中的雾化器100,其与第二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端盖50仅包括端盖本体52。具体地,通气孔51由端盖本体52的上端面向下延伸,端盖本体52的底面上凹形成有与通气孔51相连通的凹槽523,凹槽523的外径大于通气孔51的外径。通气管40的上端可收容于凹槽523中,凹槽523的内壁面5231与通气管40的外壁面之间具有一第一配合间隙,该第一配合间隙形成与空腔122相连通的第一通道541。凹槽523的槽底面5232与通气管40的上端面之间具有一第二配合间隙,该第二配合间隙形成与第一通道541相连通的第二通道542。第一通道541、第二通道542依次连通,形成将空腔122与气流通道41、通气孔51相连通的气压平衡通道54。
83.图12示出了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中的雾化器100,其与第二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端盖本体52的下端面与储液件12的上端面接触,即端盖本体52的下端面与储液件12的上端面之间未形成有空腔122。相应地,本实施例中气压平衡通道54的第一通道541与储液件12相连通,当环境温度升高时,储液件12内受热膨胀的空气依次通过第一通道541、第二通道542、第三通道543排出到气流通道41中,进而通过雾气输送通道130排出到雾化器100的外部。
84.可以理解地,上述各技术特征可以任意组合使用而不受限制。
85.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可以对上述技术特点进行自由组合,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凡跟本发明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等同变换与修饰,均应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