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雾化芯、雾化芯组件及雾化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302946发布日期:2022-11-23 09:00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一种雾化芯、雾化芯组件及雾化器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雾化器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雾化芯、雾化芯组件及雾化器。


背景技术:

2.电子加热雾化技术是一种利用电加热雾化液,使得雾化液达到沸点产生蒸汽,蒸汽与空气混合后形成特殊的气溶胶。所以,雾化器设计需要考虑到很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在使用雾化器的过程中需要达到不漏液的效果,或者,在使用雾化器的过程中维持雾化芯不糊等等。因为,参照图1,在雾化器的使用过程中,雾化器内会设置有储液仓,储液仓一般用于存储雾化液,当雾化液消耗时,储液仓内的气压以及液压随时都在变化。另外,在相关技术中,大多的雾化器内部使用的导液件不仅作为传导雾化液的介质,而且还作为外部空气进入储液仓的介质,因此会造成导液材料传导雾化液不稳定,造成雾化效果差的问题。
3.针对上述相关技术,发明人发现相关技术中的雾化芯内的导液件难以维持传导雾化液的稳定导致雾化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维持雾化芯的雾化效果,本技术提供一种雾化芯、雾化芯组件及雾化器。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雾化芯、雾化芯组件及雾化器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雾化芯,包括支撑件、发热件和安装件,所述支撑件开设有容置腔,所述发热件连接于所述安装件,所述发热件和安装件均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支撑件的侧壁开设有进气孔和进液孔,所述支撑件的顶部开设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用于供外部空气进入且从所述进气孔进入储液仓,所述进液孔用于供储液仓的雾化液进入所述容置腔。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气孔用于将外部的气体导入至储液仓,进液孔用于将储液仓内的雾化液导入至容置腔内,雾化液在进入容置腔的过程中,没有外部气体的干扰,从而可以维持雾化液的渗透效果,进而维持良好雾化芯的雾化效果。
7.可选的,所述进气孔和进液孔均设置有多组,多组所述进气孔和所述进液孔均沿所述支撑件的轴线周向均匀分布,所述进气孔位于所述进液孔的上方。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组进气孔和进液孔用于提高雾化芯的雾化效率。当储液仓中的雾化液的液面位于进气孔与进液孔之间时,由于进液孔的外部存在雾化液的液压,所以,外部气体不会通过进液孔,不会对雾化液的渗透产生影响。
9.可选的,所述进气孔与所述进液孔的竖向投影互不重叠。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外部气体在通过进气孔进入储液仓的时候不会对雾化液的导入路径产生影响,当进气孔位于进液孔的正上方时,可能出现气体进入雾化液后对雾化液的流动路径造成干扰,减少雾化液进入进液孔,导致雾化液的渗透发生变化,影响整体雾化芯的雾化效果。
11.可选的,还包括进气遮挡件和导液件,所述进气遮挡件设置于所述进气孔的一侧,所述进气遮挡件用于吸收进入所述进气孔的雾化液;所述导液件设置于所述进液孔的一
侧,所述导液件用于将进入所述进液孔的雾化液导入至所述发热件。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气遮挡件位于气体穿过进气孔的路径上。当进气遮挡件采用吸油透气性材料,比如可以采用导液棉或者采用多孔陶瓷的多孔材料,亦或者采用带有小孔的致密材料。当雾化器的雾化液从进气孔进入后,首先会被进气遮挡件吸收,当进气遮挡件被浸润后,雾化液会在进气孔处形成油膜,而此时进气孔外的雾化液处于储液件内密封的环境下,从而形成密封的储液件,随着储液件内部的雾化液消耗,储液件的内部会形成压力较大的腔室,该腔室形成负压且负压使得雾化液的液面位于进气孔的下方,所以,雾化液不再向进气孔渗漏。而当油膜被外部气体冲破后,外部气体会优先进入雾化液内且随着雾化液进入进液孔,而不会直接进入进液孔。从而维持良好的雾化效果;且不受储液仓的雾化液使用量影响。
13.一种雾化芯组件,包括气液分离件,所述气液分离件开设有穿设腔,所述雾化芯穿设于所述穿设腔,所述气液分离件用于将外部气体进入储液仓的路径形成稳定的气体通道,所述气液分离件还用于将储液仓中的雾化液进入雾化芯的路径形成稳定的液体通道。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气体通道和液体通道是独立且稳定的,从而分离了外部气体的流入路径以及雾化液的流入路径;而导液件不承担引导外部气体的作用,导液件仅用于传导雾化液,从而维持良好的雾化效果。
15.可选的,所述穿设腔的下方腔壁与所述支撑件的下方外壁具有间距且间距构成进液间隙,所述进液间隙用于供储液仓的雾化液进入所述穿设腔。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雾化液在通过进液间隙进入穿设腔时会形成连通器的原理,且雾化液液面较高时也需要依次经过进液孔和进气孔。从而减少雾化液进入进气孔的情况。
17.可选的,所述穿设腔的侧壁设置有分隔部,所述分隔部用于分隔所述进气孔与所述进液孔,所述分隔部竖向设置,所述分隔部设置于相邻的所述进气孔与所述进液孔之间。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外部气体进入进液孔的方向依次为通过进气口进入容置腔,再从容置腔的进气孔进入进液间隙再进入雾化液,再从雾化液进入进液孔。整个路径漫长也不易于出现,所以,气液分离件能够分离进气通道和进液通道,从而能维持雾化液通过进液孔的稳定,进而维持雾化效果的稳定。
19.可选的,所述穿设腔的侧壁还设置有阻隔部,所述阻隔部连接于所述分隔部,所述阻隔部位于所述进气孔的上方,且所述阻隔部远离于所述穿设腔腔壁的一侧抵压于所述支撑件,所述分隔部远离于所述穿设腔腔壁的一侧抵压于所述支撑件。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雾化液进入气体通道时,雾化液的液面上升,开始时,会出现雾化液会通过进气孔渗透至进气遮挡件,当进气遮挡件被浸润后,液面下降后的雾化液会在进气孔的位置形成一道油膜;使得气体通道的末端形成一个密封空间。由于这个密封空间的气压变大,驱使位于气体通道内的雾化液的液面下降,即进气孔位于密封空间内,雾化液难以通过进气孔。当雾化液的逐渐消耗,雾化液位于气体通道的液面下降,密封空间的气压变小,从进气口进入的气体出现突破油膜,使得内外空气联通。此时,位于气体通道的雾化液液面上升,当雾化液的液面继续位于进气孔的上方时,油膜生成,反复上述过程。当雾化液的液面位于进气孔的下方时,气体从外部透过进气孔,进入气体通道。整体过程实现动态平衡。而雾化液进入液体通道时,气压不会发生变化,雾化液的液面仅受消耗影
响,从而维持良好的雾化液进入雾化芯的效果;进而实现气液分离的效果。
21.一种雾化器,包括外壳组件、雾化芯安装座和电池组件,所述外壳组件开设有安装腔,雾化芯组件设置于所述安装腔内,雾化芯组件连接于所述雾化芯安装座,且雾化芯组件电连接于所述电池组件;所述雾化芯安装座位于雾化芯组件的下方,且所述雾化芯安装座的边缘贴合所述安装腔的腔壁设置。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雾化芯安装座的空间设置使得储液仓被设置为密封的空间,维持储液仓中的雾化液向雾化芯渗透的稳定性。
23.可选的,所述外壳组件沿竖向方向依次包括第一外壳件、第二外壳件和第三外壳件,所述第一外壳件连接于所述第二外壳件,所述第二外壳件连接于所述第三外壳件,所述第一外壳件的顶部开设有开口,所述开口连通于所述进气口;所述第三外壳件的底部开设有供气口,所述供气口用于外部空气进入所述安装腔。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开口和供气口都用于外部气体进入雾化器内,用来维持良好的雾化效果。
25.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当雾化器的雾化液从进气孔进入后,首先会被进气遮挡件吸收,当进气遮挡件被浸润后,雾化液会在进气孔处形成油膜,而此时进气孔外的雾化液处于储液件内密封的环境下,从而形成密封的储液件,随着储液件内部的雾化液消耗,储液件的内部会形成压力较大的腔室,该腔室形成负压且负压使得雾化液的液面位于进气孔的下方,所以,雾化液不再向进气孔渗漏;2.进气通道和进液通道互相独立,难以互相干扰,维持良好的雾化效果;3.当雾化液进入气体通道时,雾化液的液面上升,开始时,会出现雾化液会通过进气孔渗透至进气遮挡件,当进气遮挡件被浸润后,液面下降后的雾化液会在进气孔的位置形成一道油膜;使得气体通道的末端形成一个密封空间。由于这个密封空间的气压变大,驱使位于气体通道内的雾化液的液面下降,即进气孔位于密封空间内,雾化液难以通过进气孔。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背景技术雾化芯的使用场景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雾化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雾化芯的结构爆炸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雾化芯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雾化芯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雾化芯组件的结构爆炸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雾化芯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雾化芯组件的另一剖面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a部分的结构放大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b部分的结构放大示意图;图11是本实施例雾化器的整体剖面结构示意图。
27.附图标记说明:1、支撑件;11、容置腔;12、进气口;13、进气孔;14、进液孔;2、发热
件;3、安装件;4、进气遮挡件;5、导液件;6、气液分离件;61、穿设腔;62、分隔部;621、第一分隔单元;622、第二分隔单元;63、进液间隙;64、阻隔部;7、气体通道;8、液体通道;9、外壳组件;91、安装腔;911、第一腔室;912、第二腔室;92、第一外壳件;93、第二外壳件;94、第三外壳件;941、供气口;10、雾化芯安装座;011、电池组件;100、储液仓。
具体实施方式
28.以下结合附图2-11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9.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雾化芯、雾化芯组件及雾化器。其中,雾化芯用于放置于雾化器内。
30.参照图2和图3,一种雾化芯包括支撑件1、发热件2和安装件3,具体的,支撑件1开设有容置腔11,发热件2和安装件3均设置于容置腔11内。支撑件1中空设置,支撑件1的顶部设置为进气口12,进气口12连通于外部。而且,支撑件1的侧壁开设有进液孔14和进气孔13,其中,进气孔13位于进液孔14的上方。进液孔14用于供雾化器内的雾化液进入,进气孔13用于供从进气口12进入容置腔11的气体穿过进气孔13。
31.参照图3和图4,进液孔14设置有多组,多组进液孔14沿支撑件1的轴心周向均匀分布。在本实施例中,进液孔14设置有四组。进气孔13设置于进液孔14的上方,而且,在本实施例中,进气孔13也设置有四组,四组进气孔13沿支撑件1的轴心周向均匀分布。此外,在竖向投影上,进液孔14与进气孔13的位置不重叠,进气孔13的大小小于进液孔14的大小。
32.参照图3和图4,由于雾化芯处于雾化液的环境中,所以,雾化液可能从进气孔13中进入容置腔11。为了减少雾化器的雾化液进入雾化芯,在本实施例中,设置有进气遮挡件4。进气遮挡件4设置于支撑件1的侧壁,而且,进气遮挡件4位于气体穿过进气孔13的路径上。此外,进气遮挡件4采用吸油透气性材料,比如可以采用导液棉或者采用多孔陶瓷的多孔材料,亦或者采用带有小孔的致密材料。在本实施例中,优选采用导液面或者储液棉或者纤维类编织管。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当雾化器的雾化液从进气孔13进入后,首先会被进气遮挡件4吸收,当进气遮挡件4被浸润后,雾化液会在进气孔13处形成油膜,而此时进气孔13外的雾化液处于储液件内密封的环境下,从而形成密封的储液件,随着储液件内部的雾化液消耗,储液件的内部会形成压力较大的腔室,该腔室形成负压且负压使得雾化液的液面位于进气孔13的下方,所以,液体不在向进气孔13渗漏。
33.参照图4,还包括导液件5,导液件5用于将从进液孔14进入容腔的雾化液导向至发热件2。具体的,导液件5设置于容置腔11内,且导液件5位于进液孔14的一侧。在本实施例中,导液件5采用多层导液棉片或多孔陶瓷或者两者的组合。在本实施例中,优选采用多层导液棉片,而且,导液件5的孔隙率为30%-80%之间,其微孔间隙一般分布在1-100μm之间。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进气遮挡件4的厚度为导液件5厚度的2/3以内。
34.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由于进气孔13位置的遮挡物的厚度小于进液孔14位置的遮挡物的厚度,因此,当外部的雾化液消耗后外部的雾化液所处的负压降低。从进气口12进入的气体会优先冲破进气孔13处的油膜使得气体进入外部存放雾化液的位置,而不会从偏厚位置的进液孔14位置进入。此外,进液孔14的水平高度位于进气孔13的下方,进液孔14的面积也大于进气孔13的面积,所以,进液孔14处的油膜压力大于进气孔13的油膜压力,气体仅可能从进气孔13进入存放雾化液的位置。因此,进液孔14处仅能通过雾化液,所以进液孔14
仅作为进液通道使用,从而分离了外部气体的流入路径以及雾化液的流入路径。而导液件5不承担引导外部气体的作用,导液件5仅用于传导雾化液,从而维持良好的雾化效果;且不受储液仓100的雾化液使用量影响。
35.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雾化芯的实施原理为:进液孔14的水平高度位于进气孔13的下方,进液孔14的面积也大于进气孔13的面积,所以,进液孔14处的油膜压力大于进气孔13的油膜压力,气体仅可能从进气孔13进入存放雾化液的位置。而导液件5不承担引导外部气体的作用,导液件5仅用于传导雾化液,从而维持良好的雾化效果;且不受储液仓100的雾化液使用量影响。因此,进液孔14处仅能通过雾化液,所以进液孔14仅作为进液通道使用,从而分离了外部气体的流入路径以及雾化液的流入路径。
36.实施例二:参照图5和图6,一种雾化芯组件包括上述雾化芯,还包括气液分离件6,。
37.参照图7和图8,其中,雾化芯穿设于气液分离件6,气液分离件6用于将气体进入路径和液体进入路径形成稳定的气体通道7和液体通道8。
38.参照图7和图9,气液分离件6开设有穿设腔61,雾化芯穿设于穿设腔61,而且,穿设腔61的侧壁设置有分隔部62,分隔部62用于分隔进气孔13和进液孔14。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分隔部62包括第一分隔单元621和第二分隔单元622,第一分隔单元621、第二分隔单元622、雾化芯的外壁和穿设腔61的腔壁之间形成进液间隙63。雾化液能够从进液间隙63进入液体通道8内,雾化液再从进液孔14流入导液件5,导液件5将雾化液导向至发热件2,从而进行加热雾化。
39.参照图6,分隔部62的数量贴合进液孔14的数量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分隔部62设置有四组。四组进液孔14分别位于四组不同的分隔部62的竖向投影范围之内。
40.参照图8和图10,穿设腔61的侧壁还设置有阻隔部64,阻隔部64连接于一组分隔部62的第一分隔单元621以及另一组分隔部62的第二分隔单元622,且阻隔部64位于进气孔13的上方。所以,当雾化液进入气体通道7时,雾化液的液面上升,开始时,会出现雾化液会通过进气孔13渗透至进气遮挡件4,当进气遮挡件4被浸润后,液面下降后的雾化液会在进气孔13的位置形成一道油膜;使得气体通道7的末端形成一个密封空间。由于这个密封空间的气压变大,驱使位于气体通道7内的雾化液的液面下降,即进气孔13位于密封空间内,雾化液难以通过进气孔13。当雾化液的逐渐消耗,雾化液位于气体通道7的液面下降,密封空间的气压变小,从进气口12进入的气体出现突破油膜,使得内外空气联通,外部气体进入储液仓100。此时,位于气体通道7的雾化液液面上升,当雾化液的液面继续位于进气孔13的上方时,油膜生成,反复上述过程。当雾化液的液面位于进气孔13的下方时,气体从外部透过进气孔13,进入气体通道7。整体过程实现动态平衡,外部气体不会干扰雾化液进入雾化芯,维持稳定的雾化效果。
41.参照图6和图9,由于在同一组的分隔部62中的第一分隔单元621和第二分隔单元622的上下两侧没有阻隔部64进行阻挡,所以,而雾化液进入液体通道8时,气压不会发生变化,雾化液的液面仅受消耗影响,从而维持良好的雾化液进入雾化芯的效果。
42.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雾化芯组件的实施原理:当雾化液进入气体通道7时,雾化液的液面上升,开始时,会出现雾化液会通过进气孔13渗透至进气遮挡件4,当进气遮挡件4被浸润后,液面下降后的雾化液会在进气孔13的位置形成一道油膜;使得气体通道7的末端形成
一个密封空间。由于这个密封空间的气压变大,驱使位于气体通道7内的雾化液的液面下降,即进气孔13位于密封空间内,雾化液难以通过进气孔13。当雾化液的逐渐消耗,雾化液位于气体通道7的液面下降,密封空间的气压变小,从进气口12进入的气体出现突破油膜,使得内外空气联通。此时,位于气体通道7的雾化液液面上升,当雾化液的液面继续位于进气孔13的上方时,油膜生成,反复上述过程。当雾化液的液面位于进气孔13的下方时,气体从外部透过进气孔13,进入气体通道7。整体过程实现动态平衡。而雾化液进入液体通道8时,气压不会发生变化,雾化液的液面仅受消耗影响,从而维持良好的雾化液进入雾化芯的效果;进而实现气液分离的效果。
43.实施例三:参照图11,一种雾化器,包括外壳组件9、上述雾化芯组件、雾化芯安装座10和电池组件011,其中,外壳组件9开设有安装腔91,雾化芯组件、雾化芯安装座10、电池组件011和控制组件均放置于安装腔91内。
44.参照图11,外壳组件9沿竖向向下依次包括第一外壳件92、第二外壳件93和第三外壳件94,安装腔91开设于第二外壳件93内,而且,雾化芯安装座10设置于安装腔91内,雾化芯安装座10可拆卸连接于安装腔91的侧壁,从而使得安装腔91被划分为第一腔室911和第二腔室912。第一腔室911用于存放雾化液,第二腔室912用于存放电池组件011和控制组件。
45.参照图11,雾化芯组件穿设于第一腔室911,且雾化芯组件连接于第一外壳件92,第一外壳件92远离于第二外壳件93的一端开设有开口,开口连通于进气口12,外部的气体能够从开口进入至进气口12。内部的雾化液雾化后的雾化气体也能够从进气口12从开口流出。
46.参照图11,雾化芯组件的外壁、第一外壳件92的底壁、雾化芯安装座10的上表面以及第一腔室911的内壁形成储存雾化液的储液仓100。因此,储液仓100处于密封的状态,储液仓100内的雾化液受到密封腔室的负压作用。
47.参照图11,为了维持良好的进液效果,在本实施例中,雾化芯组件的底壁与雾化芯安装座10的上表面之间具有间距。
48.参照图11,由于雾化器在雾化过程中需要外部的气体进入雾化器,所以,第三外壳件94的底部设置有供气口941,供气口941用于连通第二腔室912与外部。
49.参照图11,电池组件011包括电池件和开关件,其中,电池件电连接于开关件,在本实施例中,开关件采用感应开关,而且,开关件设置于供气口941的一侧。当供气口941处出现空气流动的情况,感应开关启动,雾化器进行雾化功能。
50.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雾化器的实施原理:雾化芯组件通过上下端固定,而且,雾化芯组件的外周进行密封,从而形成一个密封的储液仓100。此外,气液分离件6的下方与雾化芯安装座10之间具有供雾化液进入雾化芯的间隙。当刚开始使用时,雾化液通过间隙进入液体通道8和气体通道7,雾化液先透过进液孔14被导液件5导入至发热件2处进行雾化。当雾化液的使用量较少时,少量雾化液会透过透气孔被进气遮挡件4吸收,接着雾化液会在进气孔13处形成油膜;此时,进气通道形成密封空间,密封空间产生的负压,使得密封空间内的雾化液液面位于进气孔13的下方。随着雾化液被消耗,密封空间内的负压降低,外部气体从进气孔13穿过,促使进气孔13处的油膜破碎。外部气体通过气体通道7后进入储液仓100再进入液体通道8,而进气通道和液体通道8是分离的互相不干扰。因此,可以保证雾化芯的进
液速率不会因储液仓100的液体多少和气压而改变。
51.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